概念
重力壩是由砼或漿砌石修築的大體積擋水建築物,其基本剖面是直角三角形,整體是由若干壩段組成。重力壩在水壓力及其他荷載作用下,主要依靠壩體自重產生的抗滑力來滿足穩定要求;同時依靠壩體自重產生的壓力來抵消由於水壓力所引起的拉應力以滿足強度要求。
在水壓力及其他外荷載作用下,主要依靠壩體自重來維持穩定的壩。重力壩的斷面基本呈三角形,築壩材料為
混凝土或
漿砌石。據統計,在各國修建的大壩中,重力壩在各種壩型中往往占有較大的比重。在
中國的壩工建設中,混凝土重力壩也占有較大的比重,在20座高100m以上的高壩中,混凝土重力壩就有10座。
原理
重力壩在水壓力及其它荷載作用下必需滿足: A、穩定要求:主要依靠壩體自重產生的抗滑力來滿足。
B、強度要求:依靠壩體自重產生的壓應力來抵消由於水壓力所引起的拉應力來滿足。
優缺點
優點
重力壩之所以得到廣泛套用,是由於有以下優點:①相對安全可靠,耐久性好,抵抗滲漏、洪水漫溢、地震和戰爭破壞能力都比較強;②設計、施工技術簡單,易於機械化施工;③對不同的地形和地質條件適應性強,任何形狀河谷都能修建重力壩,對地基條件要求相對來說不太高;④在壩體中可布置引水、泄水孔口,解決發電、泄洪和
施工導流等問題。
缺點
重力壩的缺點是:①壩體應力較低,材料強度不能充分發揮;②壩體體積大,耗用水泥多;③施工期
混凝土溫度應力和收縮應力大,對溫度控制要求高。
類型
重力壩按築壩材料的不同分為:混凝土重力壩和漿砌石重力壩。
實體重力壩因橫縫處理的方式不同可分為三類。①懸臂式重力壩:橫縫不設鍵槽,不灌漿;②鉸接式重力壩:橫縫設鍵槽,但不灌漿;③整體式重力壩:橫縫設鍵槽,並進行灌漿。
按照混凝土的施工方式,分為常態混凝土重力壩、碾壓混凝土重力壩。其中碾壓混凝土重力壩由於施工方便,技術經濟指標優越,近年來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設計要點
綜述
重力壩的壩軸線一般採用直線,但有時由於地形、地質條件的限制,採用折線或
曲線。設計要點擇要敘述如下。
荷載組合
基本荷載
( 1 ) 壩體及其上固定設備的自重
( 2 ) 正常蓄水位或設計洪水位時的揚壓力
( 3 ) 相應於正常蓄水位時的靜水壓力
( 4 ) 相應於設計洪水位時的動水壓力( 5 ) 相應於正常蓄水位或設計洪水位時的浪壓力
( 6 ) 冰壓力
( 7 ) 土壓力
( 8 ) 泥沙壓力
( 9 ) 其他出現幾率多的荷載
特殊荷載
( 1 )校核洪水位時的靜水壓力
( 2 )相應於校核洪水位時的揚壓力
( 3 )相應於校核洪水位時的浪壓力
( 4 )相應於校核洪水位時的動水壓力
( 5 )地震荷載
( 6 )其他出現機率很少的荷載
斷面擬定
壩頂在最高洪水位上要留有一定的安全超高。壩頂寬度視運用和交通的需要而定。壩的上游面通常做成鉛直面,或略向上游傾斜,一般坡度
n=0~0.2;壩的下游面通常為均一的坡度,一般坡度 m=0.6~0.8。壩底寬,一般為壩高的 7/10~9/10。壩體斷面需根據穩定和應力要求進行最佳化設計,求出壩體混凝土方量為最小的最佳化設計斷面,並考慮布置和運行需要,作某些修正。
壩體布置
在進行壩體布置時,首先要考慮溢流壩和泄水孔口的位置,要滿足泄洪與放水的需要,並與下游
平順連線,不致淘刷壩基、岸坡和相鄰建築物基礎。泄水孔口高程和尺寸應根據
水庫調洪計算和水力計算,結合
閘門和啟閉機條件確定。溢流面要求有較高流量係數,同時不產生空蝕。壩下要設定
消能工,應考慮地形、地質、樞紐布置和水流條件,比較選定其形式和尺寸。一般溢流壩與電站壩分列布置,當河谷狹窄時,也可布置電站廠房頂溢流。
穩定分析
抗滑穩定分析的目的是核算壩體沿壩基面或沿地基深層軟弱結構面抗滑穩定的安全度。當岸坡壩段地形陡峻時,還需核算這些壩段在三向荷載作用下的抗滑穩定。常用的沿壩基面穩定分析計算方法有兩種。
應力分析
設計的壩體斷面需滿足規定的
應力條件。在中國,在基本荷載組合下,重力壩壩基面的最大垂直正應力應小於壩基容許壓應力,最小垂直正應力應大於零;在地震情況下,壩基容許出現不大的拉應力。對於壩體應力,在基本荷載組合下,下游面最大主壓應力不大於混凝土的容許壓應力;上游面的最小主壓應力
σ2(不計揚壓力)應大於或等於0.25
γH(
γ為水的容重,
H為壩面計算點的靜水頭)。應力分析的方法可歸納為理論計算和模型試驗兩大類。目前常用的模型試驗方法有偏光彈性試驗、雷射全息試驗和脆性材料試驗。
計算方法
①重力法:又稱材料力學方法。它計算簡便,適用範圍廣,已經過模型試驗和工程實踐的驗證,有一套成熟的應力控制標準。重力法的主要假定是:壩體水平截面上的垂直正應力σy呈直線分布
②
有限單元法:彈性理論中的一種數值解法。將結構劃分為若干結點聯繫的有限個單元,利用邊界條件和連續條件,根據彈性理論列出單元的應力、應變、位移關係式和全部結點平衡方程組。依靠電子計算機計算出壩體和壩基內各點的應力和變形。對於實體重力壩的應力分析,一般可採用二維有限元法,屬於空間性質的問題,可採用三維有限元法。
壩體構造
①廊道:為了檢查壩體內部的工作狀態,布設各種量測儀器,滿足壩內交通和灌漿、排水的需要,在壩內設定水平或斜向廊道或豎井。廊道沿壩高設定一層或多層,有縱向和橫向兩種,斷面一般為上圓下方的城門洞形。②分縫:為適應地基變形和溫度變化,沿壩軸線方向用橫縫把壩分成若干個壩段,橫縫間距通常為15~20m。橫縫縫面根據需要設或不設鍵槽,灌漿或不灌漿。在施工中,由於混凝土澆築能力的限制和溫度控制的要求,還要設定施工縫。平行於壩軸線方向的豎向施工縫叫縱縫。縱縫的間距一般為15~30m,可以是直縫、錯縫或斜縫(圖2)。縫面設鍵槽,並需灌漿。水平向施工縫叫水平縫。水平縫的間距在基礎約束範圍以內和以外,分別為1~3m和3~6m,縫面一般均需進行鑿毛處理。③止水:在壩體橫縫內、陡坡壩段與基礎接觸面以及廊道和孔洞穿越橫縫處的周圍,必需設定止水。止水應具有柔性,可以用金屬片、橡皮、塑膠片或瀝青井做成。高壩上游面的橫縫止水需用兩道止水片,中間設一瀝青井(圖3)。④壩體排水:為了減少滲水對壩體的不利影響,在壩體靠近上游防滲層的下游側布設一排垂直向排水管,常用多孔混凝土管,間距為2~3m,將滲水匯入廊道。
壩基處理
觀測設計
為了監視大壩和地基的工作狀況和運用安全,對重力壩需要考慮其等級、壩高、地質和結構形式等條件,設定必要的觀測設備。因此,需對觀測的項目、內容、方法,以及觀測設備選型和布置進行設計。
歷史
重力壩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一種壩型之一。公元前2900年
埃及美尼斯王朝在首都
孟斐斯城附近的
尼羅河上,建造了一座高15m、長240m的擋水壩。中國於公元前3世紀,在連通
長江與
珠江流域的
靈渠工程上,修建了一座高5m的砌石溢流壩,迄今已運行2000多年,是世界上現存的,使用歷史最久的一座重力壩。18世紀,在
法國和
西班牙用漿砌石修建了早期的重力壩,橫斷面都很大,接近於梯形。1853年以後,在築壩實踐中,設計理論逐步發展,法國工程師們開始擬出一些重力壩的設計準則,如抗滑穩定、壩基應力三分點準則等,出現了以三角形斷面為基礎的重力壩斷面。20世紀初,由於混凝土工藝和施工機械的迅速發展,在
美國建造了
阿羅羅克壩和
象山壩等第一批混凝土重力壩。1930年以後,美國修建了高183m的
沙斯塔壩和高168m的大
古力壩以後,重力壩的設計理論和施工技術有了一個飛躍。在應力計算方面,提出了重力法和彈性理論法,包括考慮空間影響的試荷載法;在構造方面,建立了完整的分縫、排水和廊道系統,以及溫度、變形、應力等觀測系統;在施工方面,機械化程度有了顯著增長,發展了柱狀澆築法和混凝土散熱冷卻以及縱縫灌漿等一整套施工工藝。1950年以後,重力壩繼續得到發展,在
瑞士修建了當今世界上最高的重力壩──
大迪克桑斯壩,壩高285m;在
印度修建了高226m的
巴克拉壩和高192m的
拉克華壩;在美國修建了高219m的
德沃夏克壩。
蘇聯在
寒冷地區多修建混凝土重力壩,如高215m的
托克托古爾壩,在中國,60年代初建成高106m的
三門峽重力壩和高105m的
新安江寬縫重力壩;70年代建成了高 147m的
劉家峽重力壩和高90.5m的牛路嶺空腹重力壩。80年代又建成了高165m的
烏江渡拱形重力壩。1970年以後,世界上創造出
碾壓混凝土壩築壩技術。它的特點是採用
乾硬性混凝土,用自卸汽車運料入倉,推土機平倉,振動碾碾壓,通倉薄層澆築,不設縱縫,不進行水管冷卻,橫縫用切縫機切割。它具有節省水泥,簡化溫度控制和施工工藝,縮短工期,降低造價的優點。美國威洛克里克壩(又譯
柳溪壩)、
日本島地川壩、中國
福建坑口壩和
南盤江天生橋二級水電站首部樞紐都採用了這種施工技術。坑口壩壩高56.8m,通倉澆築,不設橫縫,但在迎水面增設防滲面,簡化了壩體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