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960年印巴兩國簽訂了印度河用水條約,規定印度河東部3條支流(拉維河、比阿斯河、薩特萊傑河)水量歸印度使用。為了充分利用這3條支流的水資源,印度修建了一些水利工程。例如,把比阿斯河的部分水量調入薩特萊傑河的比阿斯——薩特萊傑引水發電工程,其引水隧洞最大流量為255立方米/秒。這些工程完成後,不僅擴大了巴克拉壩的效益,而且使巴克拉壩成為系統中的骨幹工程。
壩址資料
壩基為第三系砂岩和粘土岩互層。岩層走向垂直河谷,傾向下游,傾角70°。在壩軸部位有一平行於壩軸線方向的剪下破碎帶,寬4.6m,緊靠壩踵的上游有一寬45m的粘土岩層,壩軸線下游也有一寬9.2m的粘土岩層。在壩址下游約400m處有一斷層通過。設計地震烈度9度。
壩址控制流域面積56980平方公里,年平均徑流量168億立方米。1971年實測最大洪水17228立方米/秒,現採用千年一遇11327立方米/秒作為設計洪水,水庫面積168.4平方公里。
樞紐布置
樞紐由大壩、左右岸廠房和泄水建築物組成。大壩壩頂高程518.11m,壩頂寬9.1m,最大底寬190m。壩頂長518m,上游面上部為垂直面,下部坡度1∶0.35,下游面坡度1∶0.8,大壩體積413萬立方米。
泄水建築物布置在河床中間,包括壩頂表孔和兩層壩內深孔,表孔共4孔,裝有15.2m×14.48m弧形閘門;16個深孔,每層8個,高程分別為432.82m和402.34m,用於補充灌溉用水。泄水建築物表孔泄流量5587立方米/秒,深孔約2625立方米/秒。
左、右岸設壩後式廠房,分別裝有5台10.8萬kW和5台13.2萬kW水輪機發電機組。另外,灌溉引水渠上還裝機15.4萬kW。由於基岩強度低,下游採用底流消能。消力池護坦包括與下游壩面連線的圓弧段、1∶10的傾斜段和水平段,全長156m。消力池末端曾考慮設消力坎,恐遭空蝕破壞而取消。為了便於檢修護坦,在消力池中部設有一道隔牆。
工程施工
工程的突出技術問題是地基處理和泄洪消能。
①河床壩段地基中有3條黏土夾層和1條剪下破碎帶通過。壩踵上游的黏土夾層寬30m~45m,向下游傾斜,傾角70°~75°。處理方法是挖除黏土岩(挖除深度43m),澆築混凝土塞;在混凝土塞與壩踵間修建混凝土支撐體。在混凝土與砂岩接觸處進行灌漿。支撐體的作用是把大壩作用力傳至砂岩,在灌漿時起壓重作用。壩基下的黏土夾層和剪下破碎頻寬度分別為9.2m和4.6m,也都挖除並回填混凝土。
②下游消能曾研究過底流、挑流和面流3種形式,由於基岩強度低,最後採用底流消能。消力池護坦包括與下游壩面連線的圓弧段、1:10的傾斜段與水平段,全長156m。消力池末端曾考慮設消力坎,恐遭空蝕破壞而取消。為了便於檢修護坦,在消力池中部設有一道隔牆。壩下游的黏土岩夾層寬60m,被護坦板覆蓋,未作專門處理。
施工時採用隧洞導流。兩條直徑15.2m的隧洞分設在左右兩岸。1954年9月截流。1960年第1台機組發電。1966年全部建成。工程運用中,消力池曾受到嚴重沖刷破壞,後用氣壓沉箱法,以環氧樹脂混凝土和混凝土進行修補。
壩基處理
壩基灌漿與排水。①固結灌漿:灌漿範圍包括壩踵前15m,壩址後18m。起始孔距6m,以後加密至3m或1.5m。鑽孔孔徑76.63mm,孔深9.2~18.3m,最大灌漿壓力0.53MPa。灌漿採用分段鑽孔,分段加壓。②防滲帷幕灌漿:考慮到砂岩節理髮育,先用中壓灌漿,然後用高壓灌漿。中壓灌漿孔深15~38m,孔徑76.33mm,孔距3m,灌漿壓力0.7~2.1MPa。也採用分段鑽孔,分段灌漿。高壓灌漿孔距6m,然後加密到1.5m,孔徑76.33mm,孔深45~76m,灌漿壓力2.1~4.2MPa。③基礎排水:排水孔布置在帷幕下游,間距6m,孔深15~38m。分別在基礎主廊道內、兩岸平洞內鑽孔,在平洞內的鑽孔是垂直向上鑽的。
壩基粘土岩和剪下破碎帶的處理。壩踵上游的粘土岩,寬30~45m,受巴克拉大斷層的影響,砂岩層已倒轉,有許多節理,並充填有含泥物質,採用挖除和固結灌漿處理。在壩踵前平均高程335.3m處向下挖除粘土岩43m,並回填混凝土塞。在混凝土塞與壩踵間用混凝土板連線,既可將壩踵應力傳遞到砂岩上,又可作高壓灌漿時的壓重。為了防滲在混凝土板上填3m厚的粘土,再在粘土上壓堆石,最大厚度達37m,以增加地震時的壩體穩定。對砂岩進行固結灌漿,並在混凝土塞和板內設定廊道,以便日後補充灌漿。
壩基下的粘土夾層(寬9.2m)和剪下破碎帶(寬4.6m),也用挖除和回填混凝土的方法處理。其開挖深度則根據具體情況,經計算採用不同深度。消力池下的寬60m的粘土岩夾層,僅開挖至堅硬粘土層,將上面的消力池底板加厚到12m。對兩岸近水平的剪下破碎帶,進行全面的固結灌漿,然後在已固結破碎區開挖1.8m×1.1m的平洞,平洞間距12.2m,洞內填混凝土。
事故處理
經過最大泄量2830立方米/秒過水78d的運行後,消力池底板受到嚴重的沖刷,用水下混凝土進行修補無效。經多種方案比較後採用氣壓沉箱法。沉箱外部輪廓尺寸為8m×8m,底部工作斷面尺寸為6.5m×6.5m,分成13節,每節高2m,全高26m。根據沖蝕深度,採用不同修補方法:①沖深小於75mm時用環氧樹脂混凝土,由樹脂100%、凝固劑25%、石英砂200%、粒徑10mm的細礫石500%(均為重量比)配合拌成;②沖深在75~200mm時用27.5MPa混凝土鋪設,最大粒徑按深度選擇,沖深小於150mm時為20mm,沖深大於150mm,粒徑為38mm;③沖深在200~300mm時,鋪設厚75mm的混凝土保護層,並先在基岩中插入20mm的錨筋和進行環氧灌漿,孔深32mm。修補完成後,所有縫面塗環氧樹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