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興國禪院碑是呂標鄉高相村興國禪院的石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重修興國禪院碑
- 館藏地點:縣博物館
重修興國禪院碑是呂標鄉高相村興國禪院的石碑。
重修興國禪院碑是呂標鄉高相村興國禪院的石碑。重修興國禪院碑 碑身高214厘米,寬1017厘米,厚23厘米;碑額高89厘米,寬121厘米, 厚23厘米;龜形碑座,高40~49厘米,寬127厘米,長147厘米。石碑為青社園明...
太平興國禪院碑銘 太平興國禪院碑銘是河南省輝縣的碑銘。太平興國禪院碑銘,位於河南省輝縣,始建於北宋,2006年11月14日,太平興國禪院碑銘入選第一批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名錄。
興國寺,也叫興國禪寺,位於濟南市歷下區經十一路18號千佛山風景名勝區內。興國寺始建於唐貞觀年間(627—649年),被稱為千佛山首剎。宋代時,興國禪寺又加擴建。明成化四年(1468年)重建,大雄寶殿、天王殿及僧寮、庫房等全部予以重修,殿內塑釋迦牟尼、地藏王菩薩、十八羅漢、四大天王等像。清朝嘉慶至鹹豐...
北宋太平興國八年(983),奉敕改寺名為大雲禪院。五代廣順二年(952)刻造石香爐,置於大佛殿前。北宋乾德四年(966)造石經幢於前院,北宋成平二年(999)雕石羅漢1尊。北宋天禧四年(1020)刻制敕賜雙鳳山大雲院石碑。明成化十三年(1477)重修山門天王殿。明弘治四年(1491)十月重修三佛殿,改三間為五間...
金《興國院碑記》載,金統治者崇信佛教,敕賜天下院額。本寺和尚法清,俗姓劉,彭城人,拋妻離子出家到郭東白佛寺中,改白佛寺為興國禪院。在鄉民支持下,重修禪院,鑄巨鐘一口,重建寺樓,碑記時間為金大定十七年(1177年)八月。郭東村胡氏祠堂始已有幾百年歷史,經歷3次重修。胡氏家族從元至正年間遷來居住。
新寺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御賜名為“福嚴禪院”,明復稱青蓮寺。青蓮寺的修建,是與淨土宗的創始人高僧慧遠在這裡的活動密不可分的。青蓮寺位於山西省晉城市區東南17公里處的寺南莊北側硤石山中,為山西省境內著名的佛教寺廟青蓮寺分為古、新兩部分,依傍丹河畔山勢展開。古青蓮寺在下,新青蓮寺居於上。古青蓮...
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被賜名,改名叫做“福嚴禪院”。明代時,又修改回“青蓮寺”。自此上下寺的青蓮寺、古青蓮寺之名被延續到今天。唐代以後,青蓮寺歷代皆有增建。寺前設平台,台上建東西兩閣,閣後依次為天王殿,藏經閣,釋迦殿及大雄寶殿,兩廂建有觀音閣,地藏閣及經堂等,左右對稱。北宋元祐四...
靈谷寺(Linggu Temple),古名開善道場、寶公院、太平興國禪寺、蔣山寺,位於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鐘山風景名勝區內中山陵東約一千米處的靈谷景區內。靈谷寺在紫金山東麓,是古代鐘山70多座南朝佛寺中唯一留存至今的寺院。靈谷寺前身開善寺始建於南梁天監十四年(515年),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遷址重建並定名為...
興國寺常住碑記至正九年(1350)第四卷 宋元(下)臨洮府達魯花赤汪源昌墓志銘至正十年(1349)商州同知李興口墓碑至正十一年(1351)重修通安站記至正十一年(1351)吐蕃等處宣慰司副使都元帥汪舜昌墓誌至正十一年(1351)連州同知口公之碑 至正十五年(1355)乾州分千戶印至正十六年(1356)創修仁壽山普光禪院功德...
據寺內宋太平興國九年(984年)碑碣記載,崇教寺是年賜額崇教禪院。寺院歷經明、清時期多次修葺,正殿為元代建築,過殿為明代建築,其餘則為清代所建。馬廠崇教寺坐北朝南,原為二進院落,現存一進院落。寺內現存過殿、正殿、東西耳殿、東西配殿、東西廂房。馬廠崇教寺記憶體宋代太平興國九年(984年)賜額碑一通...
仰山柄隱禪寺恢復前全景 慧寂之師溈山靈祜禪師 慧寂學法處 湖南寧鄉密印寺 正在恢復建設中的仰山棲隱禪寺 慧寂禪師法嗣西塔光穆禪師 宋代仰山太平興國寺住持佛印了元禪師 元代仰山太平興國寺住持雪岩祖欽禪師 仰山梯田 仰山塔林 溈仰宗八世虛雲和尚 溈仰宗九世宣化上人 溈仰宗十世一誠大和尚 捐資重建仰山慧寂...
歷史上的開寶寺,有許多名人撰刻的碑記。但在漫長的歲月里,在河患、兵災和人為的毀壞下,現僅存4方:《重修祐國寺鐘樓記》、《裝修阿羅漢尊者供奉上方祐國禪寺碑記》、《知止亭記》和《日本成尋阿閣黎顯彰奉贊之碑》。《重修祐國寺鐘樓記》:鐫刻於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主要記述了鐘樓的修建起因。對...
清雍正元年(1723年),靈山寺建造“重辟靈山禪院雪航明聞之塔”。清嘉慶元年(1796年),靈山寺僧人在寺廟東西兩側建造配殿各五楹,香積廚三楹。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四月,重修靈山寺,並立有碑石記其工程。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由靈山寺住持僧曉章等主辦重修藏經樓(原名千佛殿)。清同治元年(1862年),...
慶善宮既是李淵在武功三處宅第之一,又是李世民誕生之所,曾經多次毀廢,又多次重修。而其名稱也經歷過慶善宮——慈德寺——崇教禪院——恩義寺等多次變換,而以慶善宮為基本的稱謂。地理位置 概況簡介 據康對山《武功縣誌》“慶善宮”條:“在川口東南,今沒於渭(水)”。孫景烈註:慈德寺“在今城南立...
陸游碑 即《重修智者寺廣福禪寺碑》,該碑為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陸游手筆。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方丈仲玘主持重修智者寺。著名詩人陸游為其撰《重修智者寺廣福禪寺記》,並以手跡勒碑,碑背面還刻有重修期間陸游給方丈仲玘寫的八封書札。公元1636年十月初九,徐霞客從蘭溪水路經金華城抵達羅店。在從霞...
歷山院位於興國禪寺東側,也稱東廟,原是一處儒、道、佛三教合居的院落。門額上“歷山院”三個大字,集自乾隆御碑。山門內南牆上鑲嵌有《歷山銘》碑刻,此碑刻是乾隆六十年(1795年)阮元撰文,桂馥書寫。院內的主要建築有舜祠、魯班祠、三聖殿、一覽亭等。2009年對歷山院進行重修,在保留歷史古蹟的基礎上,修葺...
甘露寺是建於唐乾符三年(公元876年)的甘露禪院和建於宋宜和三年(公元1121年)的烈帝廟的總稱,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55年)僧宗晟重建,易名甘露寺,隆慶六年(1561年)大學士華察(字鴻山,俗稱華太師)重修,萬曆丁酉年(公元1597年)僧真覺重建山門大殿。後歷經唐、宋、元、明、清五代,寺廟屢建屢毀,屢...
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敕賜天台山惠日禪院》碑載:“殿閣房舍百十餘間,聖像五百餘尊”。說明經過五代後唐和北宋兩次大的修建已基本達到現存規模。明成化十五年(1479年),《重修惠日院記》所載:“忽罹兵燹,惟石柱、碑座、正殿並東西兩殿及三門存焉,余諸房舍悉數被灰燼矣”。遭此戰亂,龍門寺的整體...
龔公山位於贛縣東北與興國交界,其山從吉安地界發脈,千峰拱秀萬樹垂蔭逶迤200里延伸到寶華疊翠峰,於寶華後山起頂。文物保護 唐代大寶光塔和部分古碑古樹及少數舊寺建築尚存。為全國第一批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寺內還珍藏有柳公權、李勃、鐘谷等歷代名家的書法、石、碑銘。現有廟宇大都是清代重修的清代風格。寶華寺...
1933年重修。共有房屋48間,占地面積3390平方米,建築面積593平方米。庵內有“萃元”、“娘娘”兩洞。1982年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華嚴寺 華嚴寺 華嚴寺,原名華嚴庵,亦稱華嚴禪院,位於嶗山東麓返嶺後村西那羅延山半腰。三面環山,東鄰大海,是嶗山現存唯一的佛寺。華嚴寺於明末始建,後毀於兵燹。清初其...
宋鹹平二年(999年)《敕賜大雲禪院銘記》記載:“……自創以來,殿宇有一百餘間,功德及五百餘事。幸蒙皇王大惠,潛賜鴻恩,於太平興國八年(983年)三月七日特降刺額,改仙岩為大雲禪院”。金元時期,寺院又遭兵火的毀壞,除大佛殿巍然獨存外,寺內建築大多已坍毀。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對大佛殿進行...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重修 。建築格局 定林寺依山而建,建築規模宏大 ,占地面積5406平方米 。寺中軸線上分列山門、雷音殿、三佛殿、七佛殿。山門雄踞寺前,琉璃脊獸,飛檐挑角,巍峨壯觀。東西三層樓屋對峙相配,莊嚴華麗,古色古香。雷音殿創修於元代延柘四年(1317年),面闊進深各三間,斗拱支檐,雕梁...
歷山院位於興國禪寺東側,也稱東廟,原是一處儒、道、佛三教合居的院落。門額上“歷山院”三個大字,集自乾隆御碑。山門內南牆上鑲嵌有《歷山銘》碑刻,此碑刻是乾隆六十年(1795年)阮元撰文,桂馥書寫。院內的主要建築有舜祠、魯班祠、三聖殿、一覽亭等。2009年對歷山院進行重修,在保留歷史古蹟的基礎上,修葺...
唐開元十七年(729年),唐玄宗東封泰山歸來,途經汴州,改名為“封禪寺”。北宋開寶三年(970年),又改為“開寶寺”。北宋太平興國七年(982年),宋太宗為供奉佛舍利,命喻浩在開寶寺福勝院建木塔,竣工於端拱二年(989年),八角十三層,高360尺。因該塔建在開寶寺福勝院內,賜名“福勝塔”。北宋大中祥...
雪竇山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積澱的佛教名山,位於雪竇山心的雪竇寺,創於晉、興於唐、盛於宋,已有1700餘年歷史,宋時名列天下禪院“五山十剎”之一,明時位居“天下禪宗十剎五院”之一,千百年來,香火旺盛,高僧輩出,與天竺天寧萬壽永祚寺、南京蔣山太平興國寺等9寺並稱“天下禪宗十剎”,是彌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