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雲禪院是佛教寺院名稱,分別有:山西省沁縣大雲禪院和山西省平順縣大雲禪院,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雲禪院
- 地理位置:山西省平順縣
-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
- 類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景區介紹,景區地址,文史記載,禪院建築,行政區劃,地理位置,歷史記載,建築格局,
景區介紹
景區地址
山西省沁縣城西駝淋辨全13千米的郭村鎮郭村村中。
大雲禪院
文史記載
在沁縣城西13千米的郭村鎮郭村村中。四周民舍毗鄰,林木掩映。據碑碣與沁州志記載,始建於北魏太和年間(477-499年),北宋重建寺院,金大定十二年(1180年)重修邀道勸時買到空名院額一道,題名大雲禪院。金崇慶元年(1212年)正式敕用。元明清時期屢有修葺。
禪院建築
寺院坐北向南,共有兩進院落,中軸線上依次有山門、前殿、後殿,兩側有朵殿、配殿、廊房等建築。現僅存前殿、後殿等主體建築。前殿,亦稱中殿,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四架椽屋,單檐懸山頂。梁架簡潔,斗拱精緻,菱形格扇,攔額雀替,雕刻華麗,為清代重修時的風格。後殿為寺院中現存的一座主要建築,廣深三間,高台築殿,平面形制為正方形,六架椽屋,單檐懸山頂。柱礎石質,上雕覆蓮瓣,花瓣清晰,刻制精細。檐柱的側角升起顯著,殿內四根金柱柱頭卷剎緩和。柱頭斗拱為五鋪作單鈔單下昂,重拱計心造。梁架斗拱用材敦厚肥實,木作手法古樸洗鍊。內外護牆部砌築2.5厘米厚的防潮隔板,此種做法在他處所少見。砍磨磚下望牆灰縫極細,幾乎無法辨認。
殿內明間上部添置天花板,為明清重修時後加之物。東西山牆頂端殘存40多平方米壁畫,圖案精美,格調高雅,已被近人白灰塗沫,幾乎無法辨認。屋面坡度較為和緩,出檐較深,檐出微微向上,具有柔和飄逸之美感。正脊垂脊琉璃鴟吻、吞口,脊剎垂獸,色質渾厚,圖案精美。兩山博風、懸魚、惹草點綴得當。殿前存重修碑及金代敕賜寺名碑兩通,記載了金祟慶元年重修寺院與敕賜寺名之詳情。沁縣大雲院是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外該村內的古民居甚多,形式豐富,造型精美,值得鑑賞。
清和觀在大雲院東側的一所學校內,創建於元大德年間,與大雲院一併列為保護範圍。前殿毀於去年的一場大火,在殘垣斷壁中還能發現大面積的道教壁畫,線條流暢,人物神態逼真,並採用瀝粉貼金的工藝,可與永樂宮、青龍寺壁畫相媲美,只可惜暴露在日照雨淋中,看來離歸終之日不遠矣。後殿犁疊照面闊五間,進深六椽,單檐懸山頂,前檐斗拱有各種吉祥動物的雕飾。此殿內部也繪製大面積的壁畫,保槓拒盛存完好。
行政區劃
地理位置
大雲院在平順縣城西北23公里的實會鄉實會村北龍耳山中。東、西、北三面環山,南臨漳水,林木交蔭,僻靜幽深。
歷史記載
據碑文記載:寺院創建於五代晉天福三年(938),初名“仙岩潤譽懂院”。天福五年(940)建大佛殿,後周顯德元年(954)建寺外“七寶塔”,至北宋建隆元年(960),寺內已有殿堂100餘間。北宋太平興國八年(983),奉敕改寺名為大雲禪院。五代廣順二年(952)刻造石香爐,置於大佛殿前。北宋乾德四年(966)造石經幢於前院,北宋成平二年(999)雕石羅漢1尊。北宋天禧四年(1020)刻制敕賜雙鳳山大雲院石碑。明成化十三年(1477)重修山門天王殿。明弘治四年(1491)十月重修三佛殿,改三間為五間,並加塑大佛3尊,菩薩2尊。清康熙、道光和民國年間重修寺院。1961年至1964年,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撥款補修大佛殿屋頂,加固殿內梁架和外檐斗拱,重修東西禪堂12間,修築東西圍牆80米。
建築格局
大雲院座北向南,共為兩進院落,占地面積4000平方米。現存山門、天王殿、三佛殿(後殿)及前院東西廂房,均為明清兩代的建築風格。大佛殿為五代遺構。現存殿堂總計24間。
天王殿廣深各三間,懸山式屋頂,四椽伏直通前後檐,用二柱,前後檐用大額枋,柱頭科明次間補間科五踩斗拱雙下昂。琉璃脊獸,布板瓦裝修屋面,用貓頭滴水,重層板瓦,脊筒兩面捏燒仙人、走獸、假山等脊飾,造形獨特。 大佛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四椽伏對後乳伏,通檐用三柱,單檐歇山頂,柱頭斗拱與明次問補間斗拱為五鋪作雙抄,轉角斗拱出斜拱斜昂,圓柱方額,飛檐起翹,形制古樸,巍峨壯觀。殿內保存有五代壁畫21平方米,東壁繪“維摩變相”佛教故事。紫殷紅樓,流雲環繞,富有傳奇色彩。八個伎樂人,或伴奏管弦,或舒腰起舞,表現出神態仙姿。扇面牆正面繪觀音榜姜笑腿、大勢至二菩薩,飛天乘雲遨遊長空,姿態飄逸。拱眼壁和闡額上保存有五代彩繪11平方米。殿內保存有五代石香爐、宋代石經幢和石羅漢。影市
三佛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四椽伏前後貫通,用二柱。柱頭科三踩斗拱,單下昂,六分頭耍頭,明、次、稍間均施補間科,斗拱同柱頭科,雲形耍頭,懸山式殿頂,為清代晚期的建築風格。
在寺外左側,還保存著五代後周時期所建的石塔1座,俗稱“七寶塔”,青石雕造。高約6米,原為七層,現存五層。下三層平面呈八角形,第一層雕室裝蓮花、獅子,麒麟,飛馬等。第二層雕伎樂人,體態輕盈,舞姿優美,伴奏者栩栩如生。第三層轉角處雕絞龍柱,迴旋盤繞。塔檐下飛鳳、飛仙、共命烏等變化多姿,檐下周匝垂帳,正面券門上雙龍戲珠,門側侍立二天王,後面比丘半掩門,兩次間二力士分立左右。第四層周匝垂帳,前後有假板門。第五層上覆大圓蓋寶珠頂。此塔設計精巧,雕刻講究,獨具匠心。大雲院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格局
大雲院座北向南,共為兩進院落,占地面積4000平方米。現存山門、天王殿、三佛殿(後殿)及前院東西廂房,均為明清兩代的建築風格。大佛殿為五代遺構。現存殿堂總計24間。
天王殿廣深各三間,懸山式屋頂,四椽伏直通前後檐,用二柱,前後檐用大額枋,柱頭科明次間補間科五踩斗拱雙下昂。琉璃脊獸,布板瓦裝修屋面,用貓頭滴水,重層板瓦,脊筒兩面捏燒仙人、走獸、假山等脊飾,造形獨特。 大佛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四椽伏對後乳伏,通檐用三柱,單檐歇山頂,柱頭斗拱與明次問補間斗拱為五鋪作雙抄,轉角斗拱出斜拱斜昂,圓柱方額,飛檐起翹,形制古樸,巍峨壯觀。殿內保存有五代壁畫21平方米,東壁繪“維摩變相”佛教故事。紫殷紅樓,流雲環繞,富有傳奇色彩。八個伎樂人,或伴奏管弦,或舒腰起舞,表現出神態仙姿。扇面牆正面繪觀音、大勢至二菩薩,飛天乘雲遨遊長空,姿態飄逸。拱眼壁和闡額上保存有五代彩繪11平方米。殿內保存有五代石香爐、宋代石經幢和石羅漢。
三佛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四椽伏前後貫通,用二柱。柱頭科三踩斗拱,單下昂,六分頭耍頭,明、次、稍間均施補間科,斗拱同柱頭科,雲形耍頭,懸山式殿頂,為清代晚期的建築風格。
在寺外左側,還保存著五代後周時期所建的石塔1座,俗稱“七寶塔”,青石雕造。高約6米,原為七層,現存五層。下三層平面呈八角形,第一層雕室裝蓮花、獅子,麒麟,飛馬等。第二層雕伎樂人,體態輕盈,舞姿優美,伴奏者栩栩如生。第三層轉角處雕絞龍柱,迴旋盤繞。塔檐下飛鳳、飛仙、共命烏等變化多姿,檐下周匝垂帳,正面券門上雙龍戲珠,門側侍立二天王,後面比丘半掩門,兩次間二力士分立左右。第四層周匝垂帳,前後有假板門。第五層上覆大圓蓋寶珠頂。此塔設計精巧,雕刻講究,獨具匠心。大雲院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