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昂雙年展

里昂雙年展2009將開創第二個三部曲,焦點是歷史。關於傳播的情況——血族關係與共同起源,甚至——藝術形式和技巧,美術理論,思考行星的最早發源等等。這些因素標誌著西方藝術統治的結束——對它自己的標準沒有損害——藝術來自於地方,是西方現代性爆發所不了解的。2009年雙年展設有獎金,凱瑟琳(Catherine David)將負責評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里昂雙年展
  • 展出時間:2009
  • 焦點:歷史
  • 性質:術形式和技巧
主題亮點,會場,新形式,作品內容,意義,中國名單,場館作品,作品提要,評論,

主題亮點

今年裡昂雙年展的主題“每日的奇觀”,意在製造一種疏遠城市的感覺。可以稱為亮點的作品很多,例如林一林的電影《一天》(2006-09創作),在影片中藝術家把一隻手銬在腳腕上,繞著愛麗舍宮行走,卻並沒有行人關注他;還有巴里·麥克吉的裝置《2009》,用顛倒著堆在一起的箱式貨車和到處布滿的塗鴉製造出廢棄城市的景象,以及Dan Perjovschi的壁畫和電影製作人Agnès Varda修蓋的一系列茅屋(其中一間展出他的肖像作品)。
在里昂中心地區貝勒古廣場的布魯奇昂基金會,政客們會看到勞拉·甘茨的繪畫。甘茨致力於為非法移民爭取居留權利,她的作品記錄了正在進行的鬥爭。

會場

今年的里昂雙年展有四處會場。分別在布魯奇昂基金會、La Sucrière糖品倉庫、當代藝術博物館和一處廢棄的倉庫。
里昂雙年展將持續到2010年1月3日。
來自世界各地的六十多位將匯聚在此,為我們呈現他們優秀的藝術作品。本次雙年展為觀眾們奉上了四大部分和一個特別單元,不論在功能上還是在感情上,都將體現出獨有的多樣性和複雜性。

新形式

這個部分主要展示藝術家以魔法般的手法,將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物件、環境和事件,通過創新的手法與新的視覺美學融合在一起,以創造出一種全新的形式。這些形式以個人的、社會的、歷史的、政治的觀點來陳述各自的主題。

作品內容

頌揚漂流
受情景主義者“漂流”策略的啟發和當代都市全球化變革的影響,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開始紛紛在城市空間上以多樣的形式和策略大動筆墨。特別是城市街道,皆在突破空間上的界限和程式,為重新獲得沒有限制的、創作的自由而通力合作。
使另一個世界成為可能
在全球化的年代,我們面臨著新的經濟及政治體制等問題,非常重要的是如何探討或激勵一種不同的、獨立的、另類的精神活動,而不是嚴格的恪守執行現實主義,或沉湎於幻想一種能帶來更好的生活的社會制度與體系。在過去的十年中,已經有許多的藝術家與社會團體試圖迎接這樣的挑戰。這一章重點介紹具有此種挑戰的藝術嘗試,以獨立的或是集體的表現形式,用顛覆性的、略帶調侃的方式將這些問題展現出來。
共同存在
此部分主要在當代藝術博物館展示,旨在將博物館轉變成一首歌強調對話和交流的新的平台。同時,博物館所展示的一部分相關作品將會被作為記憶的載體重新演繹。這一部分的展示主要是在當代藝術博物館中,詣在將博物館轉變為一個新的強調對話與交流的平台。現實與記憶的種種關係,最終將構成一種持續的互動——音樂、舞蹈、事件、爭論、談判……
Veduta
關於“共同存在”這一部分,組委會將邀請多位藝術家駐紮在相應的郊區,這些郊區都曾經有著大批移民的歷史,藝術家將和當地的居民一起,共同創作藝術作品,這些部分作品將在當地、博物館和雙年展上同時展出。

意義

里昂雙年展向自我挑戰,不斷的顛覆自我、創造自我。在國際藝術的大背景下,與藝術界各方人士共同努力,和藝術家一起創作出不同的、獨特的、多樣化的和相互的藝術表達方式。2009里昂雙年展,在蕭條的國際形勢下,努力展示社會年輕和美好的一面。“The Spectacle of the Everyday”,每一天的奇觀,將從根本上改變“每一天”,再造“奇觀“。

中國名單

李明維、林明弘(Michael Lin)、林一林、劉慶元&Yah、曾建華(Tsang Kinwah)、黃永砯、楊潔蒼、西京人(Xijing Men)、陽江小組
西京人成員:陳劭雄、小澤剛、金泓錫
陽江小組:鄭國谷、陳再炎、孫慶麟

場館作品

主場館La Sucrière的外圍展示策略有意將觀眾引入主題,幾個大型戶外作品結合河畔美景,令La Sucrière成為整個雙年展注目的中心:其立面被Eko Nugroho塗鴉成藍色,兩個巨型圓柱體也成為葡萄牙藝術家“Rigo 23”、“左”、“右”概念的遊戲場,曾建華的“牆字”更在場館入口強化了這種美學衝擊,儼然展覽本身的無聲口號。受各種條件的限制,其他場館就沒有加以如此鮮明的整合。以MAC(里昂當代美術館)為例,作為“生活在一起”(Living Together)及“景觀”(Veduta)兩個章節的主要展覽場地,MAC整個二層都用以展示美術館館藏的Sarkis作品,這個作品被重新激活(reactivated)並成為“一系列聚會、行為、音樂會和座談會”的發生地。但要想通過一兩個作品而將美術館改造為年輕人的潮流聚點,恐怕難以立竿見影,況且里昂當代美術館在設計及建立之初,也並未預見今天美術館體驗經濟的繁榮。位於市中心的Bullukian Foundation則類似於一個沉悶的小藝術館(Kunsthalle),參觀後印象模糊;相比之下,Bichat Warehouse的粗糙美感則被葡萄牙藝術家Pedro Cabrita Reis的日光燈管重新發掘,呈現得淋漓盡致。侯瀚如不過是使用廠房等工業場地比傳統的白立方更加得心應手的策展人之一,關鍵在於雙年展在城市縉紳化(gentrification)進程中的重要作用,已令重新激活現存的藝術建制(主要是美術館)成為一項更為嚴峻的挑戰。

作品提要

在林一林的作品旁邊有一組本次雙年展中我個人很喜歡的行為攝影作品,同樣選擇的表演地點是在街頭,而出生在阿爾及利亞的藝術家Adel Abdessemed則將動物做成了表演的主角。他的一組名為《Talk is Cheap》的作品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野生動物,這些包括了野豬、奔馬、獅子等超級動物的畫面出現的地點是城市的街頭,它們猶如闖入者一般,與身邊停泊的車輛交響呼應,印證了“所有大城市都是叢林”的說法。經過Shilpa Gupta的“衝撞之門”,它的背後事是中國藝術家林一林的作品《一天》,這是一個多次展出的行為表演的錄像相片的作品,藝術家將自己同側的一手一腳用手銬綁住,然後在公共空間內行走,這次播放的錄像是在巴黎的街頭,香榭麗舍大街。藝術家本人一直站在自己的作品前駐足,對於這樣一個作品,人們看到它的同時也就了解了一切可能被傳達出來的信息。
另外一位來自倫敦的藝術家Mark Lewis也用他最新的一部錄像作品解釋了“街頭”一詞對於本次展覽的重要意義,這個名為《冰冷的清晨》的作品記錄了藝術家在街頭拍攝的一位流浪者的生活狀態,他利用地下熱氣井的余能來為他撿來的星巴克咖啡加熱,一些尚且完好的快餐也在此變為了早餐,這裡也是他的廚房,也是他的家。還有Leopald Kessler的有關“一枚戒指的命運”的錄像作品,以及來自巴黎的藝術團體HeHe的作品《我的朋友們都開上了保時捷》——這個錄像反應的是用底角度拍攝一輛玩具汽車在街頭與真實汽車狂飆的過程,同樣類別的作品在展廳中還原了街頭對於藝術家進行創作的重要意義,作為一個最容易被人們發現和利用的公共空間,街頭始終是藝術家們的公共工作室。

評論

這是一場異彩紛呈但重點缺失的展覽。如果真的存在一個“統一的圖景”,那么這個圖景肯定是許多元素沉積的結果:藝術家,觀念,實物,相乘再相乘。一份名單催生出無數衍生名單;最終結果被無限延擱。看得眼花繚亂的我只好向畫冊尋求嚮導,不料卻找到了更多的單子:傳記單,圖片單,文字單(目錄,辭彙),概念單。除“遊戲”,“玩家”和“規則”外,策展人還動用了更多隱喻以豐富他們的項目,在已有集合里又加上“機制”,“情節”和“群島”。由於畫冊未對其內容做任何區別或分析,結果連藝術作品在內,所有東西都變成了一堆數據,而參觀者只有在過量信息面前瞠目結舌的份兒。
也許這正是展覽想要取得的效果,因為從這個意義上說,里昂雙年展堪稱是當前時代的一面鏡子:在如今這個計算機,谷歌,維基百科無處不在的世界裡,藝術雙年展不過是無窮無盡的信息供應鏈條上不起眼的一環。另一個與之相關的邏輯是彙編和累積的概念,這也是支撐部分主要參展藝術家作品的核心:Ranjani Shettar蛛網般虛無縹緲的光簾,Wade Guyton數字控制的抽象裝置,Thomas Bayrle微觀和巨觀的圖案變換,Erick Beltrán用海報和街頭小廣告組成的森林(有些挪用了街頭煽動性的種族主義標語——里昂白色垃圾,黑鬼不得入內——但全部很小心用黑色寫成,最終效果更接近巴黎塞納河左岸風格而不是激進的挑釁。)
2007年裡昂雙年展,就像《Schindler/避難所》一樣,是一次探索,是以信息積累為基礎書寫歷史的一次嘗試。但Hullfish Bailey描述的思維發展歷程具有強烈的目的性和並帶著改變世界的理想,而里昂雙年展卻缺乏明確的藝術方向和定位,缺少關聯性,信息也沒有經過過濾,因而難以被視為對一個藝術歷史時刻的全面闡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