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成像是2008年公布的海峽兩岸信息科學技術名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醫學成像
- 外文名: medical imaging
- 所屬學科:信息科學技術
- 公布年度: 2008年
醫學成像是2008年公布的海峽兩岸信息科學技術名詞。
醫學成像又稱鹵化銀成像,因為從前的菲林(膠捲)是用感光材料鹵化銀化學感光物成像的。儀器 主要包括X光成像儀器、CT(普通CT、螺旋CT)、正子掃描(PET)、超聲(分B超、彩色都卜勒超聲、心臟彩超、三維彩超)、核磁共振成像(MRI)、心電...
醫學影像是指為了醫療或醫學研究,對人體或人體某部分,以非侵入方式取得內部組織影像的技術與處理過程。它包含以下兩個相對獨立的研究方向:醫學成像系統(medical imaging system)和醫學圖像處理(medical image processing)。前者是指圖像...
影像設備的數位化和網路化以及占醫學信息比例最重的醫學影像信息的資源共享是大勢所趨。1981年日本富士公司推出數位化X射線成像技術(ComputedRadiograph,即CR)。CR技術採用影像板代替傳統的膠片/增感屏來記錄X射線,再用雷射激勵影像板,...
醫學成像 醫學成像是2008年公布的海峽兩岸信息科學技術名詞。 公布時間 2008年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海峽兩岸信息科學技術名詞。出處 《海峽兩岸信息科學技術名詞》。
生物醫學成像即醫學影像在臨床方面的的套用,通常是指研究影像構成、拮取與存儲的技術,以及儀器設備的研究開發的科學。各種各樣成像設備,如X光、計算機輔助斷層攝影(computer aided tomographic,CT)、超音波等廣泛地用於生物醫學成像技術領域...
生物電阻抗斷層成像(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EIT)技術是一種新型醫學功能成像技術,它的原理是在人體表面電極上施加一微弱的電流,並測得其他電極上的電壓值,根據電壓與電流之間的關係重構出人體內部電阻抗值或者電阻抗的變化值。...
包括超聲診斷學、超聲治療學和生物醫學超聲工程,所以超聲醫學具有醫、理、工三結合的特點,涉及的內容廣泛,在預防、診斷、治療疾病中有很高的價值。超聲成像是利用超聲聲束掃描人體,通過對反射信號的接收、處理,以獲得體內器官的圖象。...
CT作為首先開發的數字成像大大促進了醫學影像學的發展。繼CT之後又開發出MRI與ECT等新的數字成像,改變了影像的成像技術。由於這一貢獻,HounsfieldG.N.獲得了1979的諾貝爾獎金。CT是用X線束從多個方向對人體檢查部位具有一定厚度的層面...
放射診斷學仍是醫學影像學中的主要內容,套用普遍。基本介紹 50年代到60年代開始套用超聲與核磁掃描進行人體檢查,出現了超聲成像(ultrasonography, USG)和γ閃爍成像(γ-scintigraphy)。70年代和80年代又相繼出現了X線計算機體層成像(X-...
生物電阻抗成像技術是繼形態、結構成像之後的新一代更為有效的無損傷功能成像技術,是醫學成像技術的一個新方向,是當今生物醫學工程學的重要研究課題之一。技術背景 生物醫學電阻抗成像(BEII)生物醫學電阻抗成像(biological electrical...
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與常規核磁共振成像 (MRI) 不同 ,它的基礎是水分子運動 ,提供基於腦生理狀態的信息 ,對診斷急性腦梗死的敏感性為 94 % ,特異性為 100 % ,同時能可靠地鑑別蛛網膜囊腫與...
電阻抗成像(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 EIT)是醫學成像技術的一個新方向,它的基本原理是根據人體內不同組織在不同的生理、病理狀態下具有不同的電阻/電導率,採用各種方法給人體施加小的安全驅動電流/電壓,通過驅動電流或電壓在...
彌散張量成像(DTI),是一種描述大腦結構的新方法,是核磁共振成像(MRI)的特殊形式。舉例來說,如果說核磁共振成像是追蹤水分子中的氫原子,那么彌散張量成像便是依據水分子移動方向製圖。彌散張量成像圖(呈現方式與以前的圖像不同)可以...
CT成像,將X射線掃描投影數據與重建數學及計算機技術結合,獲得以層面信息為基礎的醫學影像的技術。初期稱為電子計算機X射線掃描橫斷軸向體層攝影、計算機輔助軸向體層攝影、計算機化體層攝影等,後統一稱為計算機X射線體層成像,即CT。傳統...
心血管磁共振成像 (CMR), 俗稱心臟MRI , 是一種評估心血管系統的功能與結構的一種非侵入式醫學成像技術。它運用磁共振成像(MRI)基本原理,針對心血管系統成像的特殊困難,最佳化現有的MRI成像技術,使其具有臨床價值。最佳化序列設計的重點...
圖3. 醫學圖像可視化 時序圖像的功能分析 醫學圖像分析的目的是得到生理過程的定量信息,為臨床診療提供更充分的依據。過去的醫學成像主要集中在解剖結構成像和形態分析上。近年來,醫學設備成像速度的飛躍使對生理過程的動態觀察成為可能。例...
醫學成像又稱鹵化銀成像,因為從前的菲林(膠捲)是用感光材料鹵化銀化學感光物成像的。醫學攝影學醫學攝影學 本專業培養具有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和現代醫學影像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及能力,能在醫療衛生單位從事醫學影像診斷、介入放射學和醫學成像...
《醫學成像原理》是2012年1月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顧本立,萬遂人,趙興群。該書可作為大專院校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師生和研究生的教學參考書,也可供從事成像設備科研和生產的工程技術人員、醫學院校醫學影像專業師生以及醫院的影像工作...
醫學上套用的X線波長約在0.001--0.1nm之間。X射線穿透物質的能力與射線光子的能量有關,X線的波長越短,光子的能量越大,穿透力越強。X射線的穿透力也與物質密度有關,密度大的物質對x線的吸收多,透過少;密度小則吸收少,透過多...
CT灌注成像不同於動態掃描,是在靜脈快速團注對比劑時,對感興趣區層面進行連續CT掃描,從而獲得感興趣區時間--密度曲線,並利用不同的數學模型,計算出各種灌注參數值,因此能更有效、並量化反映局部組織血流灌注量的改變,這是一種CT套用...
不久之後,放射性配子(Radioligand)的發明引發了兩種新的神經成像技術,包括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面成像(SPECT)和正電子發射成像(PET)。核磁共振成像(MRI,亦稱為磁共振成像)是一種較新的醫學成像技術。它的主要發明和開發者包括Peter ...
光聲成像Photoacoustic imaging 光聲成像主要利用了組織光學吸收的差異和光聲的能量轉化,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種無損醫學成像方法,它結合了純光學成像的高對比度特性和由光能轉化成的超聲的高穿透深度特性,可以提供高解析度和高對比度的...
醫學影像學(Medical Imaging Science)是中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於1984年獲教育部批准設立,同年開始招生。專業定義 醫學影像學(medical imaging)是套用醫學成像技術對人體疾病進行診斷和在醫學成像技術引導下套用介入器材對人體疾病進行...
核磁共振成像是一種利用核磁共振原理的最新醫學影像新技術,對腦、甲狀腺、肝、膽、脾、腎、胰、腎上腺、子宮、卵巢、前列腺等實質器官以及心臟和大血管有絕佳的診斷功能。與其他輔助檢查手段相比,核磁共振具有成像參數多、掃描速度快、...
磁共振成像技術由於其無輻射、解析度高等優點被廣泛的套用於臨床醫學與醫學研究。一些先進的設備製造商與研究人員一起,不斷最佳化磁共振掃瞄器的性能、開發新的組件。例如:德國西門子公司的1.5T超導磁共振掃瞄器具有神經成像組件、血管成像...
臨床套用方面,又稱為醫學成像,或影像醫學,有些醫院會設有影像醫學中心、影像醫學部或影像醫學科,設定相關的儀器設備,並編制有專門的護理師、放射技師以及醫師,負責儀器設備的操作、影像的解釋與診斷(在台灣須由醫師負責),這與放射...
將這種技術用於人體內部結構的成像,就產生出一種革命性的醫學診斷工具。快速變化的梯度磁場的套用,大大加快了核磁共振成像的速度,使該技術在臨床診斷、科學研究的套用成為現實,極大地推動了醫學、神經生理學和認知神經科學的迅速發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