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線成像基本原理

X線成像基本原理

X線成像基本原理,X線之所以能使人體組織在螢屏上或膠片上形成影像,一方面是基於X線的穿透性、螢光效應和感光效應;另一方面是基於人體組織之間有密度和厚度的差別。當X線透過人體不同組織結構時,被吸收的程度不同,所以到達螢屏或膠片上的X線量即有差異。這樣,在螢屏或X線片上就形成明暗或黑白對比不同的影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X線成像基本原理
  • 發現時間:1895年
  • X線實際上是:一種波長極短、能量很大的電磁波
  • 發現者:倫琴
1895年德國的物理學家倫琴在一隻嵌有兩個金屬電極(陰極和陽極)的真空玻璃管兩端電極上加上幾萬伏的高壓電時,發現在距玻璃管兩米遠的地方,一塊用鉑氰化鋇溶液浸洗過的紙板發出明亮的螢光。當用手去拿這塊紙板時,竟在紙板上看到手骨的影像。當時倫琴認定:這是一種人眼看不見、但能穿透物體的射線。因當時無法解釋它的原理和性質,故借用了數學中代表未知數的“X”作為代號,稱之為X射線。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X線實際上是一種波長極短、能量很大的電磁波。醫學上套用的X線波長約在0.001--0.1nm之間。X射線穿透物質的能力與射線光子的能量有關,X線的波長越短,光子的能量越大,穿透力越強。X射線的穿透力也與物質密度有關,密度大的物質對x線的吸收多,透過少;密度小則吸收少,透過多。利用差別吸收這種性質可以把密度不同的骨骼與肌肉、脂肪等軟組織區分開來,而這正是X線透視和攝影的物理基礎。
X線影像的形成,是基於以下三個基本條件:首先,X線具有一定的穿透力,能穿透人體的組織結構;第二,被穿透的組織結構,存在這密度和厚度的差異,X線在穿透過程中被吸收的量不同,以致剩餘下來的X線量有差別;第三,這個有差別的剩餘X線,是不可見的,經過顯像過程,例如經過X線片、螢屏或電視屏顯示,就能獲得具有黑白對比、層次差異的X線圖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