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成像是2008年公布的海峽兩岸信息科學技術名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醫學成像
- 外文名: medical imaging
- 所屬學科:信息科學技術
- 公布年度: 2008年
醫學成像是2008年公布的海峽兩岸信息科學技術名詞。
醫學成像 醫學成像是2008年公布的海峽兩岸信息科學技術名詞。 公布時間 2008年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海峽兩岸信息科學技術名詞。出處 《海峽兩岸信息科學技術名詞》。
醫學成像又稱鹵化銀成像,因為從前的菲林(膠捲)是用感光材料鹵化銀化學感光物成像的。儀器 主要包括X光成像儀器、CT(普通CT、螺旋CT)、正子掃描(PET)、超聲(分B超、彩色都卜勒超聲、心臟彩超、三維彩超)、核磁共振成像(MRI)、心電...
醫學影像是指為了醫療或醫學研究,對人體或人體某部分,以非侵入方式取得內部組織影像的技術與處理過程。它包含以下兩個相對獨立的研究方向:醫學成像系統(medical imaging system)和醫學圖像處理(medical image processing)。前者是指圖像...
影像設備的數位化和網路化以及占醫學信息比例最重的醫學影像信息的資源共享是大勢所趨。1981年日本富士公司推出數位化X射線成像技術(ComputedRadiograph,即CR)。CR技術採用影像板代替傳統的膠片/增感屏來記錄X射線,再用雷射激勵影像板,...
電阻抗成像簡介 電阻抗成像(Electrical Impedance Tomography, EIT)是醫學成像技術的一個新方向,它的基本原理是根據人體內不同組織在不同的生理、病理狀態下具有不同的電阻/電導率,採用各種方法給人體施加小的安全驅動電流/電壓,通過...
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提供了不同於常規核磁共振成像(MRI) 圖像的組織對比 ,能對腦組織的生存和發育提供潛在的、惟一的信息。在顯示急性腦梗死和與其他腦急性病變的鑑別上非常敏感 ,同時 ,對腫瘤、感染、外傷...
包括超聲診斷學、超聲治療學和生物醫學超聲工程,所以超聲醫學具有醫、理、工三結合的特點,涉及的內容廣泛,在預防、診斷、治療疾病中有很高的價值。超聲成像是利用超聲聲束掃描人體,通過對反射信號的接收、處理,以獲得體內器官的圖象。...
CT所顯示的斷層解剖圖像,其密度分辨力(densityresolution)明顯優於X線圖像,使X線成像不能顯示的解剖結構及其病變得以顯影,從而顯著擴大了人體的檢查範圍,提高了病變檢出率和診斷的準確率。CT作為首先開發的數字成像大大促進了醫學影像學...
放射診斷學仍是醫學影像學中的主要內容,套用普遍。基本介紹 50年代到60年代開始套用超聲與核磁掃描進行人體檢查,出現了超聲成像(ultrasonography, USG)和γ閃爍成像(γ-scintigraphy)。70年代和80年代又相繼出現了X線計算機體層成像(X-...
彌散張量成像(DTI),是一種描述大腦結構的新方法,是核磁共振成像(MRI)的特殊形式。舉例來說,如果說核磁共振成像是追蹤水分子中的氫原子,那么彌散張量成像便是依據水分子移動方向製圖。彌散張量成像圖(呈現方式與以前的圖像不同)可以...
由於該方法未使用核素或射線,對人體無害,因此可以多次測量重複使用,且成像速度快,具有功能成像等特點,加之其成本較低,不要求特殊的工作環境,因此EIT是一種理想的、具有誘人套用前景的無損傷醫學成像技術,在20世紀末迅速成為研究熱點...
圖3. 醫學圖像可視化 時序圖像的功能分析 醫學圖像分析的目的是得到生理過程的定量信息,為臨床診療提供更充分的依據。過去的醫學成像主要集中在解剖結構成像和形態分析上。近年來,醫學設備成像速度的飛躍使對生理過程的動態觀察成為可能。例...
核磁共振(MRI)又叫核磁共振成像技術。核磁共振成像儀就是因這項技術而產生的儀器。它是繼CT後醫學影像學的又一重大進步。自80年代套用以來,它以極快的速度得到發展。核磁共振是一種物理現象,作為一種分析手段廣泛套用於物理、化學、...
生物電阻抗成像技術是繼形態、結構成像之後的新一代更為有效的無損傷功能成像技術,是醫學成像技術的一個新方向,是當今生物醫學工程學的重要研究課題之一。技術背景 生物醫學電阻抗成像(BEII)生物醫學電阻抗成像(biological electrical...
醫學上套用的X線波長約在0.001--0.1nm之間。X射線穿透物質的能力與射線光子的能量有關,X線的波長越短,光子的能量越大,穿透力越強。X射線的穿透力也與物質密度有關,密度大的物質對x線的吸收多,透過少;密度小則吸收少,透過多...
不久之後,放射性配子(Radioligand)的發明引發了兩種新的神經成像技術,包括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面成像(SPECT)和正電子發射成像(PET)。核磁共振成像(MRI,亦稱為磁共振成像)是一種較新的醫學成像技術。它的主要發明和開發者包括Peter ...
它不再是一件單純拍攝骨骼影像的簡單工具,卻已成為對人體組織器官中那些自然對比差(對X射線吸收差小)的胃腸道、支氣管、血管、腦室、腎、膀胱等也能檢查的重要的醫學診斷設施了。與此同時,X射線在治療方面也開始得到套用。
醫學成像又稱鹵化銀成像,因為從前的菲林(膠捲)是用感光材料鹵化銀化學感光物成像的。醫學攝影學醫學攝影學 本專業培養具有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和現代醫學影像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及能力,能在醫療衛生單位從事醫學影像診斷、介入放射學和醫學成像...
生物醫學成像即醫學影像在臨床方面的的套用,通常是指研究影像構成、拮取與存儲的技術,以及儀器設備的研究開發的科學。各種各樣成像設備,如X光、計算機輔助斷層攝影(computer aided tomographic,CT)、超音波等廣泛地用於生物醫學成像技術領域...
該專業要求掌握掌握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醫學影像技術的基本理論和技能,具有操作普通X線、CT、MRI、DSA、放射治療及核醫學成像技術等的能力,能夠靈活套用各種醫學影像成像技術實施個性化檢查方案,精通影像設備的工作原理,開展有效的醫學影像...
《醫學成像原理》是2012年1月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顧本立,萬遂人,趙興群。該書可作為大專院校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師生和研究生的教學參考書,也可供從事成像設備科研和生產的工程技術人員、醫學院校醫學影像專業師生以及醫院的影像工作...
CT成像,將X射線掃描投影數據與重建數學及計算機技術結合,獲得以層面信息為基礎的醫學影像的技術。初期稱為電子計算機X射線掃描橫斷軸向體層攝影、計算機輔助軸向體層攝影、計算機化體層攝影等,後統一稱為計算機X射線體層成像,即CT。傳統...
心血管磁共振成像 (CMR), 俗稱心臟MRI , 是一種評估心血管系統的功能與結構的一種非侵入式醫學成像技術。它運用磁共振成像(MRI)基本原理,針對心血管系統成像的特殊困難,最佳化現有的MRI成像技術,使其具有臨床價值。最佳化序列設計的重點...
超聲 CT(超聲層析成像)是指根據物體周圍的散射波反演物體內部結構圖像的技術。由於超音波具有無電離輻射、對人體無害、設備價格便宜等優點,這一技術廣泛套用於生物醫學工程、無損檢測、地球物理、模式識別等領域。背景 層析成像(Computed ...
波譜成像是近年來一種新型的高科技影像學檢查方法,是80年代初才套用於臨床的醫學影像診斷新技術。它具有無電離輻射性(放射線)損害;定義 是利用人體的代謝物質在MR中的化學位移來測定分子組成及空間構型的一種檢測方法。不同代謝產物的...
核磁共振成像是一種利用核磁共振原理的最新醫學影像新技術,對腦、甲狀腺、肝、膽、脾、腎、胰、腎上腺、子宮、卵巢、前列腺等實質器官以及心臟和大血管有絕佳的診斷功能。與其他輔助檢查手段相比,核磁共振具有成像參數多、掃描速度快、...
此外,人們日常生活中常說的磁共振,是指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其是利用核磁共振現象製成的一類用於醫學檢查的成像設備。發展簡史 磁共振是在固體微觀量子理論和無線電微波電子學技術發展的基礎上被發現的。1945年...
X線攝片、CT、磁共振成像可稱為三駕馬車,三者有機地結合,使當前影像學檢查既擴大了檢查範圍,又提高了診斷水平。主要用途 醫學檢查 CT檢查對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診斷價值較高,套用普遍。對顱內腫瘤、膿腫與肉芽腫、寄生蟲病、外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