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太平·譏貪小利者

醉太平·譏貪小利者》是流行於元代的一首小令。此曲運用高度誇張手法諷刺貪小利者,前半部分用三個常人看來根本不可能的事情,說明“貪小利者”總能在別人不會注意到的地方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後半部分繼續挖苦“貪小利者”的醜陋行徑:對任何可能撈上一把的事物都不放過。全曲寓莊於諧,嬉笑怒罵,皆成妙文,體現出元曲爽朗、幽默、風趣的特色。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醉太平·譏貪小利者
  • 創作年代:元代
  • 作品體裁散曲
  • 作者:無名氏
  • 作品別名:醉太平·奪泥燕口
  • 作品出處:《全元散曲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

作品原文

【正宮】醉太平·譏貪小利者
奪泥燕口,削鐵針頭,刮金佛面細搜求:無中覓有。鵪鶉嗉里尋豌豆,鷺鷥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內刳脂油。虧老先生下手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正宮:宮調名。正宮是元曲常用的宮調,十二宮調之一。醉太平:曲牌名。小令兼用。又名“凌波曲”,入“正宮”,亦入“仙呂”“中呂”。首二句須對仗,五、六、七句鼎足對
⑵奪泥燕口:從燕子口裡奪泥。
⑶削鐵針頭:從針頭上削鐵。
⑷刮金佛面:從佛像面上刮金。
⑸鵪(ān)鶉(chún):鳥名,頭尾短,狀如小雞。也叫“鶉”。嗉(sù):鳥類食囊。
⑹鷺(lù)鷥(sī):水鳥名,腿長而細瘦,棲沼澤中,捕食魚類。又稱白鷺。劈:用刀刮。精肉:瘦肉。
⑺刳(kū):剖、挖、刮。
⑻老先生:本稱極尊者,這裡用來諷刺官僚、地主。

白話譯文

從燕子口中奪泥,從針頭上削鐵屑,從貼著金子的菩薩臉上細細刮金:在沒有中找有。從鵪鶉的喉囊里找豌豆,從鷺鷥的腿上劈些精肉,從蚊子的肚子裡刳脂油。真虧得你老先生能下得去手。

創作背景

此曲流行於元代,為諷世譏時之作。元代朝廷不給地方官吏發放俸祿,因而掠奪百姓的財富便成了大小官吏謀錢發財的必然途徑。此曲正是這種社會背景下的產物。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首小令運用了極度誇張的手法和一系列的巧妙比喻,淋漓盡致地嘲諷了世上那些貪婪成性的猥瑣人物。
起首三句,在三個分述和一個總括中,無一字言“貪”,而貪者形象自然躍然紙上。“奪泥燕口”:春天燕子築巢的時候,是靠著小小的嘴一口一口地銜來泥巴、樹枝、羽毛等,一點一點地堆垛起來。一口泥,大約只有人的小指頭蛋大小。一隻巢,也不知道需要燕子風裡雨里飛多少個來回才能築好。可是這個人卻絲毫不憐恤這小小生靈生存的艱辛,不嫌棄它們口裡那一點點泥的微不足道,硬是從它們口裡奪下一口口泥來!“削鐵針頭”:其實別說針尖,就是一棵針掉在地上,人們也得摸索半天才能找到。可是這個人硬是能從針頭上削下一塊鐵來拿走!“刮金佛面細搜求”:佛教寺廟裡的佛像大多是泥塑或銅雕,表面局部或全身鍍金。佛既是徹底悟道者,又是能救濟諸難普度眾生,是佛教中的膜拜對象。然而,在這個人眼裡,佛像完全沒有了這種神聖的意義,其所有的價值只在於佛面上那一層薄薄的鍍金。他可以全然不顧對佛的冒犯與褻瀆,只專心於用刀小心地刮下佛面薄薄的金層。
接下來“無中覓有”一句是對前三句的總括:“無”是一般人眼中的無,“有”是這個人尋覓到的有。他總能在別人都不會注意到的地方找到“可揩之油”“可拔之毛”,讓人無法不佩服其眼光的精到敏銳。
五六七句用三個逐步深入的意象,繼續挖掘貪者之心:對一切可以撈一把的事物,從不輕易放過。鵪鶉吞到嗉里的豌豆,他要掏出;鷺鷥細長腿上,他要劈下精肉;蚊子小肚內,他要刮出脂油。這一系列藝術的誇張和形象的比喻,鮮明地突出了“貪小利者”的本質。
結句精警,抨擊有力。所謂“老先生”者,實指元代的各級官吏,本稱極尊者。這裡卻有的儘是諷刺,反話正說,乾淨利索卻又幽默有力,極富戲劇性。讓人驚訝到目瞪口呆,無話可說。
整首小令,顯言直說,明白如話,卻又潛藏著精心的藝術加工,巧妙運用了誇張和博喻手法,是一首以俗為雅,俗而有趣的俳謔曲中的上乘之作。作者將常人看來根本不可能的六種事物羅列在一起,造成一種奇妙的諷刺效果。正因作者是板起面孔、正經八百地將這些事物羅列在一起,所以才具有了不攻自破的荒唐特點;但動詞“奪”“削”“尋”“劈”“刳”的選擇、運用和六種比喻排列的工整,以及口語的通俗得體,又顯出作者造的苦心經營。遣詞造句是經過精心挑選、安排的,然而它給人的整體感卻是平白淺近的。它更像一首民謠,於嬉笑怒罵間對當時貪婪無度、黷貨病民的貪官污吏、為富不仁者進行了深刻而尖銳的揭露和抨擊,生動形象,入木三分,諷刺效果非常強烈。

名家點評

香港大學中文系教授周錫䪖:這是元人小令的精品之一,以極度誇張的漫畫式手法,對孜孜以求、寸利必得的貪鄙小人給以尖刻的嘲諷,並揭露了魚肉百姓,無孔不入地搜刮民脂民膏的貪官污吏。(《元曲鑑賞辭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