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太平·湖上

《醉太平·湖上》是元代散曲家張可久所作的一散曲。這首小令記述了作者在杭州西湖上的一次遊樂,表達了作者愉悅、舒暢的心情。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醉太平·湖上
  • 創作年代:元代
  • 作品出處:《全元散曲》
  • 文學體裁:散曲
  • 作者:張可久
  • 宮調正宮
  • 曲牌醉太平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語注釋,作品譯文,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正宮醉太平·湖上
洗荷花過雨,浴明月平湖。
暮雲樓觀景模糊①,蘭舟棹舉。
溯涼波似泛銀河去,對清風不放金杯住,上雕鞍誰記玉人扶②。
聽新聲樂府。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①景:通“影”。
②雕鞍:雕刻花紋的馬鞍。借指坐騎。宋余靖《又和寄提刑太保》:“清燕固難停燭待,雕鞍須是著鞭催。”

作品譯文

一陣驟雨過後,荷花更加娟麗鮮亮。
明月的倒影,在平滑的湖面上搖漾。
暮色籠罩了湖邊的樓台,只顯出模糊的影像,我們在小船上舉起了船槳。
逆迎著粼粼波光,像是在銀河中遨遊;清風如此涼爽,誰捨得把酒杯停放;游罷棄舟著陸,誰還記得是哪位美人把我扶到馬上?
這時響起了悠揚的歌聲,那是船上的歌女把新制的曲子演唱,叫人不由得聆聽欣賞。

作品鑑賞

這一首小令記述的是作者在湖上的一次行樂。
篇首兩句用倒裝,正常的語序為“過雨洗荷花,平湖浴明月”。除了適應格律的要求外,這樣做強調了荷花的鮮潔與月影的明亮,這正是作者坐船在西湖上所見的近景。而稍遠的岸上,由於暮雲籠罩,亭台樓閣便只見模糊的影像。在這樣的美景中“蘭舟棹舉”,就會使人不禁聯想起蘇東坡前赤壁賦》中“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的名句。作者的“蘭舟”也是迎著閃著寒光的粼波逆流而進,他的感想是“似泛銀河去”。“泛銀河”用了張華博物志》的典故:“舊說天河與海通。近世有人居海上者,每年八月見浮槎來,不失期。齎一年糧,乘之而去。”
明月的倒影“浴”在西湖中,近月影處明亮可辨“涼波”,稍遠的水面便看不清楚,這樣西湖便有了“河”的感覺,由此可見作者用筆的細膩。而湖上行船聯想到銀河,又有杜甫“春水船如天上坐”、黃庭堅“船如天上坐,人似鏡中行”的那種快感。“對清風”應前句的“溯涼波”,因為清風吹動湖面,才產生波紋的走向,也才談得上一個“溯”字;而溯波行駛,就更能覺察“清風”的存在。
月白風清,船中人豪興大發,傳盞飛觥,“不放金杯住”,真是要一醉方休了。“上雕鞍誰記玉人扶”並非真的登岸上了馬,而是對游湖結束情形的預想,否則如此草草放棄“蘭舟”,豈不大煞風景。而“玉人扶”,說明船中還有侑酒的歌女。這三句鼎足對,囊括了湖上行樂的良辰美景、賞心樂事,且三句中的“銀”、“金”、“玉”均屬珠寶,而又各用其引申之義,對仗精工。
最後的“聽新聲樂府”無疑是“玉人”們囀動歌喉,在一系列的行船動態中結以平靜的聆賞,也顯示了暢飲後逐漸醒酒的過程。作品至此戛然而止,但此番“湖上”的遊樂已是圓滿到了十分。
短短的八句,句句都充滿著美感和快意的享受。《錄鬼簿》稱作者“水光山色愛西湖……新樂府驚動林(逋)蘇(軾)”,《太和正音譜》贊他“若被太華之仙風,招蓬萊之海月,誠詞林之宗匠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作者簡介

張可久(1270年?--1348年?),字小山,慶元(今屬浙江寧波)人,曾為路吏,轉首領官、桐廬典吏,一生仕途不得志。晚年隱居杭州西湖。他是專力寫作散曲的作家,內容多寄情名山勝水,抒寫放逸情懷。藝術上清新雅麗,講究鍊字、鍊句、聲律、對仗技巧,使散曲趨向詩詞化,對後世影響很大,明清有人把他比作“詩中李杜” ,著有《小山樂府》,今傳世有小令853首、套曲9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