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德

酒德

酒德,指飲酒的道德規範和酒後應有的風度。合度者有德,失態者無德,惡趣者更無德。酒德兩字,最早見於《尚書》和《詩經》,其含義是說飲酒者要有德行,不能象夏紂王那樣,“顛覆厥德,荒湛於酒”,《尚書·酒誥》中集中體現了儒家的酒德,這就是:“飲惟祀”(只有在祭祀時才能飲酒);“無彝酒”(不要經常飲酒,平常少飲酒,以節約糧食,只有在有病時才宜飲酒);“執群飲”(禁止民眾聚眾飲酒);“禁沉湎”(禁止飲酒過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酒德
  • 含義:飲酒的道德規範和酒後應有的風度
  • 典源:《昭明文選》卷四十七
  • 最早見於:《尚書》和《詩經
漢語辭彙,典源,詳細釋義,飲酒的講究簡介,飲酒的講究內涵,一是量力而飲,二是節制有度,三是飲酒不能強勸,

漢語辭彙

典源

《昭明文選》卷四十七〈頌讚·頌·酒德頌〉~2099~
有大人先生,以天地為一朝,萬期為須臾。日月為扃牖,八荒為庭衢。行無轍跡,居無室廬。幕天席地,縱意所如。止則操卮執觚,動則挈榼提壺。唯酒是務,焉知其餘。有貴介公子,搢紳處士。聞吾風聲,議其所以。乃奮袂攘襟,怒目切齒。陳說禮法,是非鋒起。先生於是方捧罌承槽,銜杯漱醪。奮髯踑踞,枕曲藉糟。無思無慮,其樂陶陶。

詳細釋義

(1).謂酒後的行為表現。指酒後昏亂。
《書·無逸》:“無若 殷王受 之迷亂,酗於酒德哉!” 孔 傳:“言 紂 心迷政亂,以酗酒為德。” 蔡沉 集傳:“酗酒謂之德者,德有凶有吉, 韓子 所謂道與德為虛位也。”
《晉書·劉隗周顗等傳論》:“ 顗 招時論,尤其酒德。《禮經》曰:‘瑕不掩瑜’,未足韜其美也。”
蒲松齡《聊齋志異·酒狂》:“ 繆 素厭人道其酒德,聞言,益憤,擊桌大罵。”
(2).謂酒後的行為表現。指多飲不亂。
唐 趙璘 《因話錄·商上》:“﹝ 李約 ﹞琴道、酒德、詩調皆高絕。”
《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又酒量盡大,酒德又好,凡是宴會酒席,沒有他一座多沒興。”
碧野 《沒有花的春天》第一章:“﹝酒家們﹞都會翹起大拇指來稱讚他是一個真正的酒漢,有酒德。”
(3). 晉 劉伶 曾作《酒德頌》。極言飲酒為樂。後遂以“酒德”泛指飲酒的旨趣與品德。
南朝 宋 顏延之《陶徵士誄》:“心好異書,性樂酒德。”
杜甫《殿中楊監見示張旭草書圖》詩:“念昔揮毫端,不獨觀酒德。”

飲酒的講究簡介

酒德,指飲酒的道德規範和酒後應有的風度。合度者有德,失態者無德,惡趣者更無德。韓愈《醉贈張秘書》寫“長安眾富兒,盤饌羅膻葷。不解文字飲,惟能醉紅裙。雖得一響樂,有如聚飛蚊。”這伙酒徒縱酒狂飲,沉溺聲色,從飲酒的文化涵義轉向了單純的生理刺激,並成了社會污染之源,真是可惡而且可悲。
酒德
酒德兩字,最早見於《尚書》和《詩經》,其含義是說飲酒者要有德行,不能象夏紂王那樣,“顛覆厥德,荒湛於酒”,《尚書·酒誥》中集中體現了儒家的酒德,這就是:“飲惟祀”(只有在祭祀時才能飲酒);“無彝酒”(不要經常飲酒,平常少飲酒,以節約糧食,只有在有病時才宜飲酒);“執群飲”(禁止民從聚眾飲酒);“禁沉湎”(禁止飲酒過度)。儒家並不反對飲酒,用酒祭祀敬神,養老奉賓,都是德行。
中國儒家經典歷來提倡酒德,勸人戒酒或節飲。《易經》釋困卦為“九二,困於酒食”,釋未濟卦為“飲酒濡首,亦不節也”,都是兇險的徵象,語含警誠。《詩經·小雅·賓之初筵》,就表彰賓客各就席,揖讓不失禮;批評“目既醉止,威儀沙沙;是曰既醉,不知其秩”(一到喝醉了,就儀態失度,輕薄張狂,連普通的禮節也忘了)。此外,《尚書》有《酒法》篇,《抱朴子》有《酒誡》篇,晉代庾闡作《斷酒戒》,唐代皮日休撰《酒箴》,宋代吳淑撰《酒賦》蘇轍撰《既醉備五福論》,都諄諄告誡制欲節飲;元代忽思慧的《飲膳正要》,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明清之際顧炎武的《日如錄》,也提醒酒為“魔漿”,“禍泉”,少飲有益,濫醉傷身。
對酒文化頗有研究的林超先生在《杯里春秋》中寫道:酒德經歷代發展,內容極其豐富,成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在酒行為上的集中體現。對酒德的主要精神,林先生言簡意賅地用6個字進行了概括,即:"逸、和、友、敬、雅、節。"逸:是說酒可助人逸樂、逸興、逸才思。和:是說喝酒可以"孕和".友:是講喝酒可以融洽人際關係,交流思想,溝通感情。敬:是講喝酒要敬讓講禮儀,保持酒桌上的和諧氣氛。雅:是說喝酒要講文明、雅致、合規範,高尚而不粗俗。做到"飲"有格,"酒"有品,"人"有量,"醉"有度,反對粗俗怪誕之飲。節:是說喝酒以能節制酒量,不酗不湎不沉為德,提倡飲要適度和適量。

飲酒的講究內涵

總起來說,中國傳統主張讓酒回歸到文化的本位,講求以下的酒德:

一是量力而飲

即飲酒不在多少,貴在適量。要正確估量自己的飲酒能力,不作力不從心之飲。過量飲酒或嗜酒成癖,都將導致嚴重後果。《飲膳正要》指出:“少飲為佳,多飲傷神損壽,易人本性,其毒甚也。醉飲過度,喪生之源。”《本草綱目》亦指出:“若夫沉湎無度,醉以為常者,輕則致疾敗行,甚則傷軀隕命,其害可甚言哉!”這就是說,過量飲酒,一傷身體,二傷大雅。有的人或賭酒爭勝,或故作豪飲,或借飲澆愁,都是愚昧的表現,懦夫的行徑。正如郭小川在《祝酒歌》里所詠唱的:“酗酒作樂的是浪蕩鬼,醉酒哭天的是窩囊廢,飲酒贊前程的是咱社會主義新人這一輩!”

二是節制有度

即飲酒要注意自我克制,十分酒量最好只喝到六七分,至多不得超過八分,這樣才飲酒而不亂。《三國志》裴松之注引《管輅別傳》,說到管輅略自勵勵人:“酒不可極,才不可盡。吾欲持酒以禮,持才以愚,何患之有也?”就是力戒貪杯與逞才。明代莫雲卿在《酗酒戒》中也論及:與友人飲,以“唇齒間沉酒然以甘,腸胃間覺欣然以悅”;超過此限,則立即“覆斛止酒”(杯倒扣,以示決不再飲)。對那些以“酒逢知己乾杯少”為由勸其再飲者則認為“非良友也”,這也是節飲的榜樣。相反,信陵君“與賓客為長夜飲,…日夜為樂飲者四歲,竟病酒而卒”;曹植“任性而不自雕勵,飲酒不節”,“常飲酒無歡,遂發病薨”,享年僅41歲。而晏嬰諫齊景公節制飲酒,山濤酒量極宏卻每飲不過八斗,都一直奉為佳話。

三是飲酒不能強勸

清代阮葵生所著《茶餘客話》引陳畿亭的話說:“飲宴若勸人醉,苟非不仁,即是客氣,不然,亦俗也。君子飲酒,率真量情;文士儒雅,概有斯致。夫唯市井僕役,以通為恭敬,以虐為慷慨,以大醉為歡樂,土人亦效斯習,必無禮無義不讀書者”。這裡刻劃了酒林中一些近乎虐待狂的歡飲者,他們胡攪蠻纏,步步進逼,層層加碼,必置客人於醉地而後快。這些人往往還振振有詞,什夫‘今朝有酒今朝醉”呀,“人生難得幾回醉”呀,完全是把沉溺當豪爽,把邪惡當有趣。其實人們酒量各異,對酒的承受力不一;強人飲酒,不僅是敗壞這一賞心樂事,而且容易出事,甚至喪命。因此,作為主人在款待客人時,既要熱情,又要誠懇;既要熱鬧,又要理智。切勿強人所難,執意勸飲。還是主隨客便,自飲自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