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東門之役,春秋時期諸侯各國伐鄭之戰。
基本介紹
- 名稱:鄭東門之役
- 發生時間:公元前 562年
鄭東門之役,春秋時期諸侯各國伐鄭之戰。
鄭東門之役,春秋時期諸侯各國伐鄭之戰。魯襄公十一年(公元前562年)四月,諸侯各國伐鄭國。十九日,齊太子光、宋太臣向戌率先到達鄭國,攻鄭都東門。晉國荀罃到達鄭國西郊,東侵舊許(今河南許昌東36里)。衛國孫林父率軍侵鄭北鄙...
東門之役,漢語成語,拼音是dōng mén zhī yì,意思是指舊仇。出自《左傳.隱公四年》。成語出處 《左傳.隱公四年》:"宋公﹑陳侯﹑蔡人﹑衛人,圍其東門,五日而還。"成語用法 示例 《左傳·隱公五年》:“鄭人侵衛牧,以報東門之役。”明·沈德符《野獲編補遺·吏部·汪徐相仇》:“(徐必進)...
棘澤之役 棘澤之役,周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549年),晉平公召集十一國諸侯在夷儀(今山東聊城西南20里)相會,準備伐齊。是年冬,楚康王率師伐鄭以救齊,攻打鄭都東門,駐紮在棘澤(今河南新鄭東南),諸侯國軍救鄭。晉平公使張骼、輔躒向楚軍挑戰,出入楚軍營壘,皆有俘獲。楚康王乃率師自棘澤還。
公元前562年,秦晉戰於櫟地,晉軍大敗,史稱櫟之役。春秋時期,秦穆公稱霸中原的野望一直被強大的晉國遏制。秦國為了實現霸業,時常與楚國結盟,以對抗強大的晉國,並發生了一系列戰事。其中,櫟之役就是一場秦國趁晉軍主力南下伐鄭並壓制楚國,而襲擊大敗晉國的戰役。起因 櫟之役,見於史料《左傳·襄十一年》的...
周桓王元年(公元前719),宋、衛聯合陳、蔡攻鄭,先是圍鄭都東門(史稱“東門之役”),繼而擊敗鄭徒兵,搶走大批糧食。鄭莊公為報戰敗之仇,於次年四月率軍攻衛。戰役經過 衛調遣服屬於己的南燕(今河南延津東北)之軍抗擊鄭軍。當鄭軍北上,未出國門之時,燕軍已進入鄭國北境。鄭莊公遣大夫祭足、原繁、...
”遂往,陳魚而觀之。僖伯稱疾,不従。書曰“公矢魚於棠”,非禮也,且言遠地也。曲沃莊伯以鄭人、邢人伐翼,王使尹氏、武氏助之。翼侯奔隨。夏,葬衛桓公。衛亂,是以緩。四月,鄭人侵衛牧,以報東門之役。衛人以燕師伐鄭。鄭祭足、原繁、泄駕以三軍軍其前,使曼伯與子元潛軍軍其後。燕人畏鄭...
秦晉崤之戰是春秋時期發生晉秦爭霸戰爭中的一場決定性戰役。周襄王二十五年(公元前627年),秦穆公趁晉喪而派兵偷襲鄭國,後因鄭有備而退回。晉襄公率軍在晉國崤山(今河南省洛寧縣東宋鄉王嶺村交戰溝)隘道設伏全殲回師的秦軍,俘虜秦軍三帥。事件簡介 春秋中期,秦國在秦穆公即位後,國勢日盛,已有圖霸中原...
公元前584年,楚國子重率軍入侵鄭國,諸侯出兵助鄭。鄭國共仲、侯羽軍率軍與楚軍交戰,楚軍在汜之戰中大敗。楚國鄖公鐘儀被俘,鄭國將戰俘鐘儀獻給晉國,給後世留下“楚客”和“楚囚”的典故。原文內容 《左傳·成公七年》“秋,楚公子嬰齊帥師伐鄭。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衛侯、曹伯、莒子、邾子、杞伯救...
又《左傳·隱五年》:鄭人侵衞牧。註:牧,衞邑。又廣牧,縣名。屬朔方郡。見《前漢·地理志》。又人名。《史記·黃帝紀》:舉風后力牧。註:班固曰:力牧,黃帝相也。又姓。《風俗通》:漢有越巂太守牧稂。又《集韻》莫候切,音茂。地名。《尚書·大傳》:牧之野。劉昌宗讀。又一曰畜牧。《書·禹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