櫟之役

前562年,秦晉戰於櫟地,晉軍大敗,史稱櫟之役。

春秋時期,秦穆公稱霸中原的野望一直被強大的晉國遏制。秦國為了實現霸業,時常與楚國結盟,以對抗強大的晉國,並發生了一系列戰事。其中,櫟之役就是一場秦國趁晉軍主力南下伐鄭並壓制楚國,而襲擊大敗晉國的戰役。

基本介紹

  • 名稱:櫟之役
  • 地點:晉國邊境
  • 時間:春秋時期
  • 參戰方:秦國,晉國
  • 結果:秦國大勝 晉國大敗
  • 相關記載:《左傳·襄十一年》
起因,經過,晉國伐鄭,楚求秦助,秦國襲晉,結局,影響,

起因

櫟之役,見於史料《左傳·襄十一年》的記載。
東周春秋時期,晉楚爭霸中原,時常交戰,並且還要求其他諸侯從屬於自己。
作為弱小諸侯的鄭國夾在兩大強國之間,不知何去何從。若是附屬晉國,勢必遭到楚國的攻擊;若是附屬楚國,勢必被晉國侵犯。儘管晉國在城濮之戰等大敗楚國,在一定程度上是比楚國強大,但是楚國也不是好惹的。假如附屬於晉國,那么如何使得晉國著急於我鄭國的事,從而使得楚國不敢犯鄭呢?(參見詞條晉楚爭霸
鄭國執政的子展有辦法,他建議跟宋國起紛爭,這樣作為中原霸主的晉國必定帥諸侯伐鄭,那就跟晉國結盟,附屬於晉國。如果楚國生氣,發兵攻打鄭國,那就又跟楚國結盟,附屬於楚國。這樣,晉國一定憤怒,並且發兵伐鄭。如果晉國能夠如此急躁,那我們鄭國就可以順勢對楚國說人家晉國朝發夕至,我鄭國弱小不敢敵對,只好屈服。而楚國因為晉國的緣故,必定不會再犯鄭。

經過

晉國伐鄭

事情似乎本不該與秦國發生關係。
前562年,鄭國邊疆官吏奉命犯宋,宋國發兵伐鄭,大獲全勝而返。鄭國子展發兵抗擊,入侵宋國。於是,作為中原霸主的晉國率諸侯伐鄭。鄭國在晉國強大軍力威懾下,連忙同晉國結盟。

楚求秦助

楚國一聽,這還了得,於是準備發兵。但是考慮到自己雖強,力量終究不夠,便向秦國借兵。與楚國早已結盟的秦國,決定發兵相助楚國伐鄭。鄭國又與楚國結盟,表示不敢違背楚子之命。
作為霸主的晉國聽聞是宿敵楚國幹的好事,憤怒不已,帥同諸侯伐鄭。鄭國派人到楚國說,晉國來犯我,您若是能夠賄賂或者以武力退敵,我就服您;楚國沒那個魄力,只得抓捕了鄭國的使者。鄭國就順勢與晉國結盟,附屬於晉國。(參見詞條晉楚爭霸

秦國襲晉

秦國發兵而來,聽到這個訊息,很不樂意,感情我白忙活了?不行。於是秦兵趁著晉國內部空虛而攻打晉國。秦國秦庶長鮑先行抵達,晉國士魴聽聞訊息,卻輕視秦人,竟然不怎么防備。而秦國庶長武率兵從輔氏渡河,與鮑會師,與晉人交戰。

結局

由於士魴等守將的輕敵心理,加上晉師主力尚未回國,結果秦兵在晉地櫟大敗晉人,凱旋而歸。是為櫟之役。

影響

晉國將此敗視作奇恥大辱,三年後,發兵伐秦,史稱“遷延之役”。不過遷延之役沒有勝敗,反而是晉國六卿之欒氏死了欒針,成為日後欒氏覆滅的隱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