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鄭州鄭州》分為三卷,每卷分為若干條目,字數大體相當。第一卷寫的是鄭州的地理風貌,既包括自然地理特徵,又包括人文地理內蘊;第二卷寫的是鄭州的文化古蹟,頗多勝景;第三卷則寫的是出生於鄭州或在鄭州留下重要活動軌跡的歷史名人,如唐代大詩人
杜甫、白居易、李商隱、劉禹錫、李頎,明朝中期內閣首輔
高拱,等等。
作品目錄
卷一 | 卷二 | 卷三 |
---|
萬山之祖 天地之中 三瀆之會 五嶽之尊 河洛匯流 伏羲畫卦 黃帝故里 大禹治水 裴李崗遺址 大河村遺址 古都鄭州 古建鄭州 青銅鄭州 絲路鄭州 鋼鐵鄭州 《詩經》鄭州 陶瓷鄭州 運河鄭州 長城鄭州 三教融合 釋源祖庭 禪宗祖庭 淨土祖庭 洛學勝地 新天師道祖庭 夏都陽城 鄭州商城 鄭韓故城 測景台與觀星台 武則天與嵩山 | 大法王寺 永泰寺 石窟寺 嵩岳寺 會善寺 初祖庵 崇福宮 楚河漢界 漢三闕 具茨山 打虎亭漢墓 宋陵煙雨 後周皇陵 虎牢關 官渡之戰 風后八陣兵法圖 春秋初霸 滎陽鄭氏 鄭州文廟 鄭州城隍廟 鄭州清真寺 千年縣衙 桃花峪 二七紀念塔 康百萬莊園 黃河風景名勝區 | 許由 岐伯 程本 弦高 鄭國 卓茂 張良 韓非 子產 列子 陳勝 鄧析 蘇秦 申不害 嵇含 桑弘羊 潘安 寇謙之 杜甫 李頎 鄭虔 蔡齊 王德用 楊朴 李誡 許衡 高拱 白居易 李商隱 劉禹錫 後記 |
作品鑑賞
該書流露出作者對鄭州的濃濃情懷。鄭州既是作者的事業成就之地,亦是其心靈的歸宿之所,鄭州的土地、歷史與文化滋養和浸染了他。他鐘情於這方熱土,也將鄭州內化成生命中的有機組成部分。作者喜歡在鄭州行走,醉心於丈量腳下的土地,尋訪古蹟,叩問歷史,體悟方寸間歷史的厚重。他以現代人的眼光和視野直面鄭州,凝鑄成一幅幅生動逼真的畫圖,直指人心深處的感動。該書每卷皆以獨立章節將鄭州放置在整個歷史脈絡中,通過對鄭州具有典型意義的歷史古蹟的尋訪、人文傳統的解讀、先賢人物的回望,與鄭州的前世今生進行有意味的對話。他以鄭州為坐標原點,既呈現磅礴的歷史,更流露出歲月的情懷,破除了傳統雜散文或枯燥或說教的閱讀感受,凸顯出智者思維和家國情懷。他的這種表達不是無病呻吟,不是強賦新詞,而是真實的情感流露,是深沉的文化體驗。
作者的散文往往將史實、史料、史感、史事融為一體,有著鮮明的哲學思維和思辨意識。這些散文穿梭於歷史與現實之間,既“借景抒情”“觸景生情”,又“寓情於景”,以現實場景回望歷史、講述歷史、思考歷史,發掘沉積於中原大地上的人文典故,讓歷史遺存與當代生活共融,讓人文景觀與人文內涵共生,讓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共振。譬如《萬山之祖》《天地之中》,他站在歷史與現實交匯處,詮釋“萬山之祖”“五嶽之尊”嵩山的歷史地位的同時,指出中原文化發展至今呈現出包容萬象的多元一體模式。作者在書寫鄭州時,字裡行間似乎總是洋溢著一股充沛的情感,《後記》中,他深情地寫道:“我熱愛這座既古老厚重又生機勃發的城市。”
作者善於在歷史中捕捉有當代價值的東西,他把鄭州放置在歷史場域中進行思考,讓鐘靈毓秀的鄭州靈動起來,從而發現積澱其中的意義和美好,厚重河南的文化呈現與詩意表達躍然紙上。從《永泰寺》到《崇福宮》,從《宋陵煙雨》到《官渡之戰》,從《後周皇陵》到《千年縣衙》,他以鄭州為考察中心,在歷史文化的經緯中捕捉精神風骨和文化脈象,讓文字具有生命的熱度和歷史的厚度。在這些篇章中,他通過自己的審美體驗和理解,如數家珍地敘述著身邊的歷史人文和自然景觀,飽含深沉的思考和真情的表達,激活了那些塵封歲月中逐漸淡化的歷史鏡像,從而讓歷史重獲新生。譬如《三教融合》中,他對不同文明、不同文化的衝突與包容掩卷沉思,喟嘆稱讚:“歷史上儒、釋、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骨幹,在嵩山之麓互相借鑑,互相滋養,共同鑄就了中華民族燦爛輝煌的文化。”他書寫歷史,從來都不是為了復古,也不是為了發思古之幽情,而是要從歷史中汲取寶貴的精神營養。再如《大禹治水》《裴李崗遺址》《黃帝故里》等,作者通過人們熟知的歷史、文物、古蹟等的描繪,讓人們在觸摸歷史的同時感悟當下,文字的厚重之美力透紙背。
作品評價
作為一部鄭州歷史文化手冊來說,《鄭州鄭州》確實是精製佳構,其特點有三:一曰全,書中條目涵蓋全面,對鄭州地理風貌、文化古蹟、歷史人物的呈現比較完備,尤其注意介紹“打虎亭漢墓”“後周皇陵”“鄭州清真寺”等不大為人熟悉的歷史遺蹟,豐富人們的文化認知,每個條目的介紹則包含具體的時間空間、文化特徵、後世影響等豐富內容,可謂一冊在手,觀覽無遺;二曰新,書中的一些條目系依據新的歷史考古和學術發現而寫,也融入了作者的文化思考,比如“絲路鄭州”“運河鄭州”“長城鄭州”等,介紹了之前鮮為人知的鄭州文化遺存,通過富有創新性的闡釋增強了鄭州在中國文化格局中的地位,顯示了作者視野的宏闊和思考的深入;三曰準,即敘述得準確可靠,作者的敘述都建基於嚴肅的歷史考古和學術考證之上,文字簡明清要,善於節制,完全沒有坊間地方文化讀物常見的一味“踵事增華”、不惜曲學浮誇之弊,比如關於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李商隱、劉禹錫、李頎的敘述,就將籍貫、出生地、墓葬地及在鄭州活動軌跡交代得清清楚楚,不虛美,不爭譽,洵為難得。
(《鄭州日報》評)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張廣智,1957年生於河南省柘城縣。1982年1月畢業於河南大學,工作後,在職攻讀了中國政法大學民商法碩士和華中科技大學管理學博士,分別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在河南農業大學工作期間被評為教授、博士生導師。曾擔任過河南農業大學黨委書記、河南省農業廳廳長、中共安陽市委書記、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河南省政協副主席等職務。工作之餘也寫點東西,出版有《民間百神》(合著)、《農村合作經濟及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稼穡集》《大嵩山》(合著)、《豫東豫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