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鄭州博物館
- 外文名稱:Zhengzhou Museum
- 類別:地方綜合性博物館
- 地點:河南省鄭州市嵩山南路168號
- 竣工時間:1999年12月28日
- 開放時間:每日9:00-17:00(每周二閉館)
- 館藏精品:菩薩石造像、青花瓷觚、牛首饕餮紋銅尊
- 博物館級別:國家一級博物館
發展歷史
建築布局
場館組成
館藏文物
文物 | 介紹 | 圖例 |
---|---|---|
饕餮紋銅方鼎 | 商代(公元前1600——前1046年),高33厘米,口徑13.5厘米,1982年鄭州市向陽回族食品廠青銅器窖藏坑出土。折沿,尖唇,高領,束頸,深腹,腹壁較直,下承圈足,圈足上有三個方形鏤孔。罍肩部飾有三個突起的羊首,羊首之間飾帶狀饕餮紋;上腹部有一周帶狀斜角目雲紋,腹部是三組饕餮紋構成的主體紋飾。罍造型厚重,紋飾線條流暢,凝重華美。 | |
“阝舌”銘鳳紋提梁銅卣 | 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通高38.5厘米,口徑15.5-12厘米,圈足徑18.2-14.8厘米,1999年鄭州市高新技術開發區窪劉出土。卣呈扁圓體,深腹下垂,下腹圓鼓,低圈足;提梁兩端獸首與卣頸兩側半圓環系套合,蓋面中間突立四面人首狀鈕。卣體裝飾華麗,四道扉棱等分器體;提樑上面飾兩組雙體蘷龍紋;蓋與卣腹各飾四組鳳紋,卣頸部與圈足均飾四組鳳紋。整個器物造型奇特,紋飾華貴典雅,具有浮雕般的立體感。卣蓋與器底部均鑄造有銘文。 | |
牛首饕餮紋銅尊 | 商代(公元前1600——前1046年),高37厘米,口徑32厘米,壁厚0.35厘米,重10.5公斤,1982年7月11日鄭州向陽回族食品廠青銅器窖藏坑出土。大敞口,束頸,折肩,鼓腹,圜底,圈足,圈足上有三個“十”字形鏤孔。尊頸部飾三周弦紋;肩部有三個牛首,眼目突起,具有較強的立體感;牛首間飾帶狀夔紋和聯珠紋;腹部飾三組饕餮紋,線條嚴謹,紋飾精美,饕餮紋上下界以聯珠紋,圈足上飾三周弦紋。 | |
饕餮乳釘紋銅方鼎 | 商代(公元前1600——前1046年),高81厘米,口長55厘米,口寬53厘米,重75公斤,1982年鄭州向陽回族食品廠青銅器窖藏坑出土。銅鼎口近正方形,平折沿,方唇,口沿上有圓拱形外槽式雙耳,兩耳略向外張,內側素麵,外側耳槽內有一道圓拱形凸棱紋;斗形方腹,平底,下附四個圓柱形空足。腹部飾帶狀饕餮紋和乳釘紋,饕餮紋用寬線條構成,目鼻凸起,類似浮雕;乳釘紋呈帶狀飾於鼎腹四隅和下腹部。鼎腹壁和底、足間有煙燻痕。該鼎造型宏大,有較高的歷史和科學價值。 | |
青花纏枝蓮花梅瓶 | 明代(公元1368——1644年),高35厘米,口徑4.7厘米,鄭州博物館藏。小直口,束頸,豐肩,深腹,下腹內收,至足部稍外撇,造型敦厚雄健。瓶通體施白釉,略泛青色,肩腹部飾青花纏枝蓮花紋,足飾蕉葉紋,紋飾疏密有致,釉色淡雅宜人。 | |
青花瓷觚 | 清代(公元1616——1911年),高44.3厘米,口徑22.3厘米。觚口呈喇叭形,長頸,鼓腹,下腹亦呈喇叭形,圈足,平底,造型挺拔。內外施白釉,繪青花圖案,釉色蔥翠素雅。頸部繪樹石、欄桿、人物,腹部繪嬰戲圖案,著墨不多,但情趣盎然;下腹部繪翠竹、人物,構圖嚴謹,疏密有致。足底部有楷書“大明成化年制”款識。 | |
白釉雙龍瓷尊 | 唐代(公元618——907年),高51厘米,口徑11厘米。盤口,卷沿,圓唇,細頸,深腹,腹上部較為豐滿,下部收束,平底。尊頸部飾瓦棱紋,在尊的口沿和肩部附有兩個對稱的龍首形耳,龍首伸向尊口之內作飲水狀,妙趣橫生。通體施白釉,釉色潔淨,光亮潤澤。 | |
青釉瓷尊 | 鄭州十四中出土,商代,高27厘米,口徑27厘米。尊口部外撇,頸部內收,斜肩,深腹,底部向內凹陷,造型規整,樸實穩重。尊口沿內側有清晰的輪制留下的旋紋,肩部拍印有席紋,腹部裝飾以籃紋,紋飾清晰。器物表面和內壁施有光亮晶瑩的黃綠色釉,釉面均勻,並留有釉滴。尊質地堅實緻密,扣擊時會發出清脆的金屬聲。科學檢測顯示,這件青釉瓷尊是以高嶺土做胎,胎骨為黃灰色,表面塗有釉料,經過1200度以上的高溫燒制而成,胎釉結合牢固,吸水率低。 | |
菩薩石造像 | 唐代(公元618——907年),殘高180厘米,1976年滎陽大海寺遺址出土。菩薩體態嫻雅自然,面龐豐滿圓潤,雙目微閉,神態安祥;菩薩束髮戴冠,頭上髮髻呈寶珠形,著寶繒,垂髮披肩;頸飾項鍊,臂戴臂釧,上身斜披帔帛,腰間系帶結花,下著裙。 | |
菩薩石頭像 | 唐代(公元618——907年),殘高40厘米,寬23厘米,1976年滎陽大海寺遺址出土。佛像雕刻精美,生動傳神,反映了唐代佛教造像的高超技藝和佛教文化的興盛。 | |
彌勒菩薩石造像 | 唐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通高233厘米,身高197厘米,1976年滎陽大海寺遺址出土。菩薩跣足立於束腰蓮花座上。造像面部豐滿,頭飾火焰寶珠,髮髻著寶繒,頸戴項圈,臂飾手鐲、臂釧,身穿通肩式袈裟,腰系長裙。菩薩造像比例合度,雕刻刀法圓潤純熟,衣紋貼體,屬當時流行的“曹衣出水”式,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座上有題記。 | |
彌勒佛石造像 | 唐代(公元618——907年),通高180厘米。佛跣足坐於長方形須彌座上。佛圓肉髻,面目飽滿,雙唇豐頤,神情安詳,身穿通肩大衣,內著僧祗支,帔帛由雙肩搭下,胸前結花。佛頭後有圓形項光,項光中間飾一化佛,兩側有二弟子,下面兩側各飾一飛天,邊緣飾火焰紋。造像雕刻精工,刀法圓潤,衣紋簡潔,線條流暢有致。 | |
紙本,設色,縱107.5、橫109.5厘米。繪一雄獅,矯健雄壯,毛髮凌亂,雙目圓瞪,有傲然不屈之勢。該畫左上題五言詩一首:“凜凜百獸尊,目中無餘子,劇知有長蛇,瑟瑟暗中伺,高行何所畏,浩然氣足恃。廿三年初冬瞭然仁弟存念悲鴻”。鈐方印兩枚,上為“悲鴻之印”,下為“東海王孫”,均白文;右下角鈐“吞吐大荒”方印。 | ||
紙本,縱109、橫55.7厘米。文作:“垂楊夾谿路,日暮枉驂騑。細雨乾髦濕,閒門燕子歸。烹葵邀醉淺,拔韭喻言微。何意桃花發,春風再款扉”。行書題款:“谷口農鄭簠”。款後鈐印兩方:上為“鄭簠之印”,白文方印;下為“谷口農”,朱文方印。右上角朱文印“書帶草堂”,左下角有白文收藏印一方。 | ||
清 丁峻 劉海戲蟾圖軸 | 紙本,設色,縱80.8、橫46厘米。繪劉海坦胸交臂、嬉笑站立,左足旁一蟾躍躍欲動,栩栩如生。畫面右上行書題款:“潛道人丁峻作”。鈐方印兩枚:上為“丁峻之印”,白文;下為“潛生”,朱文。 | |
明 沈周 深山策杖圖軸 | 紙本 墨筆,縱151、橫38厘米。繪峰巒疊嶂,行雲繚繞,樹木叢生,一扶杖老者跨溪過橋,漫步於深山溪畔之間。畫面右上題署:“□林綠暗無花,小溪穿樹縈斜。一杖□橋過客,問渠何往? □茶來覓口家。正德戊辰年,長洲沈周,造時八十有三”。鈐“白石翁”白文方印。 |
重要活動
場館特色
所獲榮譽
參觀信息
交通信息
門票信息
開放時間
景區熱度指數
- 近30天
- 近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