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博物館(嵩山南路館區)

鄭州博物館(嵩山南路館區)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鄭州博物館,位於鄭州市嵩山南路168號,是一所地方綜合性博物館。博物館原址位於碧沙崗公園內,占地面積4330平方米,新館位於鄭州市嵩山南路168號,占地14.8畝,建築面積14206平方米。

鄭州博物館前身是1928年8月建立的鄭州文物陳列室。1957年正式成立,取名鄭州博物館,1997年,鄭州市委、市政府決定興建新館。1999年12月28日,新館建成並對外開放。

2008年5月18日,鄭州博物館被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鄭州博物館
  • 外文名稱:Zhengzhou Museum
  • 類別:地方綜合性博物館
  • 地點:河南省鄭州市嵩山南路168號
  • 竣工時間:1999年12月28日
  • 開放時間:每日9:00-17:00(每周二閉館)
  • 館藏精品:菩薩石造像、青花瓷觚、牛首饕餮紋銅尊
  • 博物館級別:國家一級博物館
發展歷史,建築布局,場館組成,館藏文物,重要活動,場館特色,所獲榮譽,參觀信息,交通信息,門票信息,開放時間,景區熱度指數,

發展歷史

1928年8月,鄭州市文物陳列室在鄭州市建設東路碧沙崗公園北伐軍陣亡將士烈士祠建立。
1957年7月,鄭州博物館正式成立,是一座地方綜合性博物館。
1997年,鄭州市委、市政府決定興建新館。
1999年12月28日,新館建成並對外開放。
2004年7月1日,鄭州博物館基本陳列對社會實行免費開放,是全國第一家免票開放的省會城市博物館。
2008年5月,鄭州博物館完成改造提升工程,新的基本陳列《古都鄭州》對外開放。

建築布局

鄭州博物館主展館以鄭州出土的商代青銅方鼎為造型的原始基礎,配以圓形碟狀屋頂,取“天圓地方、鼎立中原”之寓意。建築上方圓形碟狀屋頂隱喻著古代“天圓地方”的哲學觀念。
鄭州博物館主展館鄭州博物館主展館
主展館包括地上三層和地下一層。整體建築風格取鼎器粗獷與精美相統一的神韻。
鄭州博物館展廳總面積4720平方米,原基本陳列面積約為2000平方米,由“鄭州文明曙光”、“鄭州古都風采”、“古代文化神韻”三大部分組成。

場館組成

▪第一展廳
第一展廳劃分為“文明晨曦”、“創世王朝”兩個部分。“文明晨曦”集中展示滎陽織機洞、新鄭裴李崗、鄭州大河村、鄭州西山、滎陽青台等遺址點出土的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文物,揭示了原始先民居住形態由穴居野處到地穴半地穴居址,再到地面連間式套房,最後到早期夯土城堡建築的演變歷程;“創世王朝”集中展示登封王城崗、新密古城寨、新密新砦、鞏義花地嘴等遺址出土文物,突出表現鄭州地區數量眾多的夏代古城遺址,以證明鄭州地區在文明探源工程中的重要地位。
第一展廳第一展廳
▪第二展廳
第二展廳以“賦”字入題,形象表述了鄭州商城這座商代早期王都的地位確立、發展繁盛、隕落廢棄歷史。第二展廳是整個《古都鄭州》陳列中重點展示的內容,規劃展出面積近1000平方米,層級明確,劃分為“王權國威”、“繁華商都”、“商邑民生”、“商都之謎”四個部分。 “王權國威”展出銅戈、銅鏃,宮殿建築柱礎石、陶板瓦、陶水管、窖藏坑出土青銅器等實物標本,集中展現商族的起源、王權的確立、商都的規制以及凝重瑰麗的王室重器。
第二展廳第二展廳
“繁華商都”通過不同的文物組合以及景觀製作,表現商代經濟發展、貿易頻繁、勞動分工細化的情形。
“商邑民生”展出商城遺址範圍內出土的青銅禮器、酒器、玉器、占卜甲骨、骨蚌器、日用陶器以及堪稱瓷器鼻祖的原始青釉瓷尊,較為全面的揭示了上至貴族階層、下至平民階層生活中的重要內容。
“商都之謎”展出鄭州小雙橋、人民公園、黃河大觀、高新技術開發區等地出土的商代晚期或商末周初遺物,為探尋鄭州商城的隕落廢棄之謎提供了線索。
▪第三展廳
第三展廳分為“故國故城”、“青銅絕唱”兩部分。“故國故城”通過歷史人物故事浮雕牆、鄭韓世系疆域圖版來表現故城的沿革;通過詩意的《詩經-鄭風》藝術處理,實體的編鐘場景展示,努力營造優美的《詩經》意境。“青銅絕唱”為實體文物陳列,重在表現鄭韓兩國青銅器功用上的轉化,以及造型風格上呈現出的自由奔放、輕鬆活潑、華巧飄逸之美。
第三展廳第三展廳

館藏文物

文物介紹圖例
饕餮紋銅方鼎
商代(公元前1600——前1046年),高33厘米,口徑13.5厘米,1982年鄭州市向陽回族食品廠青銅器窖藏坑出土。折沿,尖唇,高領,束頸,深腹,腹壁較直,下承圈足,圈足上有三個方形鏤孔。罍肩部飾有三個突起的羊首,羊首之間飾帶狀饕餮紋;上腹部有一周帶狀斜角目雲紋,腹部是三組饕餮紋構成的主體紋飾。罍造型厚重,紋飾線條流暢,凝重華美。
鄭州博物館(嵩山南路館區)
“阝舌”銘鳳紋提梁銅卣
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通高38.5厘米,口徑15.5-12厘米,圈足徑18.2-14.8厘米,1999年鄭州市高新技術開發區窪劉出土。卣呈扁圓體,深腹下垂,下腹圓鼓,低圈足;提梁兩端獸首與卣頸兩側半圓環系套合,蓋面中間突立四面人首狀鈕。卣體裝飾華麗,四道扉棱等分器體;提樑上面飾兩組雙體蘷龍紋;蓋與卣腹各飾四組鳳紋,卣頸部與圈足均飾四組鳳紋。整個器物造型奇特,紋飾華貴典雅,具有浮雕般的立體感。卣蓋與器底部均鑄造有銘文。
鄭州博物館(嵩山南路館區)
牛首饕餮紋銅尊
商代(公元前1600——前1046年),高37厘米,口徑32厘米,壁厚0.35厘米,重10.5公斤,1982年7月11日鄭州向陽回族食品廠青銅器窖藏坑出土。大敞口,束頸,折肩,鼓腹,圜底,圈足,圈足上有三個“十”字形鏤孔。尊頸部飾三周弦紋;肩部有三個牛首,眼目突起,具有較強的立體感;牛首間飾帶狀夔紋和聯珠紋;腹部飾三組饕餮紋,線條嚴謹,紋飾精美,饕餮紋上下界以聯珠紋,圈足上飾三周弦紋。
鄭州博物館(嵩山南路館區)
饕餮乳釘紋銅方鼎
商代(公元前1600——前1046年),高81厘米,口長55厘米,口寬53厘米,重75公斤,1982年鄭州向陽回族食品廠青銅器窖藏坑出土。銅鼎口近正方形,平折沿,方唇,口沿上有圓拱形外槽式雙耳,兩耳略向外張,內側素麵,外側耳槽內有一道圓拱形凸棱紋;斗形方腹,平底,下附四個圓柱形空足。腹部飾帶狀饕餮紋和乳釘紋,饕餮紋用寬線條構成,目鼻凸起,類似浮雕;乳釘紋呈帶狀飾於鼎腹四隅和下腹部。鼎腹壁和底、足間有煙燻痕。該鼎造型宏大,有較高的歷史和科學價值。
鄭州博物館(嵩山南路館區)
青花纏枝蓮花梅瓶
明代(公元1368——1644年),高35厘米,口徑4.7厘米,鄭州博物館藏。小直口,束頸,豐肩,深腹,下腹內收,至足部稍外撇,造型敦厚雄健。瓶通體施白釉,略泛青色,肩腹部飾青花纏枝蓮花紋,足飾蕉葉紋,紋飾疏密有致,釉色淡雅宜人。
鄭州博物館(嵩山南路館區)
青花瓷觚
清代(公元1616——1911年),高44.3厘米,口徑22.3厘米。觚口呈喇叭形,長頸,鼓腹,下腹亦呈喇叭形,圈足,平底,造型挺拔。內外施白釉,繪青花圖案,釉色蔥翠素雅。頸部繪樹石、欄桿、人物,腹部繪嬰戲圖案,著墨不多,但情趣盎然;下腹部繪翠竹、人物,構圖嚴謹,疏密有致。足底部有楷書“大明成化年制”款識。
鄭州博物館(嵩山南路館區)
白釉雙龍瓷尊
唐代(公元618——907年),高51厘米,口徑11厘米。盤口,卷沿,圓唇,細頸,深腹,腹上部較為豐滿,下部收束,平底。尊頸部飾瓦棱紋,在尊的口沿和肩部附有兩個對稱的龍首形耳,龍首伸向尊口之內作飲水狀,妙趣橫生。通體施白釉,釉色潔淨,光亮潤澤。
鄭州博物館(嵩山南路館區)
青釉瓷尊
鄭州十四中出土,商代,高27厘米,口徑27厘米。尊口部外撇,頸部內收,斜肩,深腹,底部向內凹陷,造型規整,樸實穩重。尊口沿內側有清晰的輪制留下的旋紋,肩部拍印有席紋,腹部裝飾以籃紋,紋飾清晰。器物表面和內壁施有光亮晶瑩的黃綠色釉,釉面均勻,並留有釉滴。尊質地堅實緻密,扣擊時會發出清脆的金屬聲。科學檢測顯示,這件青釉瓷尊是以高嶺土做胎,胎骨為黃灰色,表面塗有釉料,經過1200度以上的高溫燒制而成,胎釉結合牢固,吸水率低。
鄭州博物館(嵩山南路館區)
菩薩石造像
唐代(公元618——907年),殘高180厘米,1976年滎陽大海寺遺址出土。菩薩體態嫻雅自然,面龐豐滿圓潤,雙目微閉,神態安祥;菩薩束髮戴冠,頭上髮髻呈寶珠形,著寶繒,垂髮披肩;頸飾項鍊,臂戴臂釧,上身斜披帔帛,腰間系帶結花,下著裙。
鄭州博物館(嵩山南路館區)
菩薩石頭像
唐代(公元618——907年),殘高40厘米,寬23厘米,1976年滎陽大海寺遺址出土。佛像雕刻精美,生動傳神,反映了唐代佛教造像的高超技藝和佛教文化的興盛。
鄭州博物館(嵩山南路館區)
彌勒菩薩石造像
唐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通高233厘米,身高197厘米,1976年滎陽大海寺遺址出土。菩薩跣足立於束腰蓮花座上。造像面部豐滿,頭飾火焰寶珠,髮髻著寶繒,頸戴項圈,臂飾手鐲、臂釧,身穿通肩式袈裟,腰系長裙。菩薩造像比例合度,雕刻刀法圓潤純熟,衣紋貼體,屬當時流行的“曹衣出水”式,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座上有題記。
鄭州博物館(嵩山南路館區)
彌勒佛石造像
唐代(公元618——907年),通高180厘米。佛跣足坐於長方形須彌座上。佛圓肉髻,面目飽滿,雙唇豐頤,神情安詳,身穿通肩大衣,內著僧祗支,帔帛由雙肩搭下,胸前結花。佛頭後有圓形項光,項光中間飾一化佛,兩側有二弟子,下面兩側各飾一飛天,邊緣飾火焰紋。造像雕刻精工,刀法圓潤,衣紋簡潔,線條流暢有致。
鄭州博物館(嵩山南路館區)
紙本,設色,縱107.5、橫109.5厘米。繪一雄獅,矯健雄壯,毛髮凌亂,雙目圓瞪,有傲然不屈之勢。該畫左上題五言詩一首:“凜凜百獸尊,目中無餘子,劇知有長蛇,瑟瑟暗中伺,高行何所畏,浩然氣足恃。廿三年初冬瞭然仁弟存念悲鴻”。鈐方印兩枚,上為“悲鴻之印”,下為“東海王孫”,均白文;右下角鈐“吞吐大荒”方印。
鄭州博物館(嵩山南路館區)
紙本,縱109、橫55.7厘米。文作:“垂楊夾谿路,日暮枉驂騑。細雨乾髦濕,閒門燕子歸。烹葵邀醉淺,拔韭喻言微。何意桃花發,春風再款扉”。行書題款:“谷口農鄭簠”。款後鈐印兩方:上為“鄭簠之印”,白文方印;下為“谷口農”,朱文方印。右上角朱文印“書帶草堂”,左下角有白文收藏印一方。
鄭州博物館(嵩山南路館區)
清 丁峻 劉海戲蟾圖軸
紙本,設色,縱80.8、橫46厘米。繪劉海坦胸交臂、嬉笑站立,左足旁一蟾躍躍欲動,栩栩如生。畫面右上行書題款:“潛道人丁峻作”。鈐方印兩枚:上為“丁峻之印”,白文;下為“潛生”,朱文。
鄭州博物館(嵩山南路館區)
明 沈周 深山策杖圖軸
紙本 墨筆,縱151、橫38厘米。繪峰巒疊嶂,行雲繚繞,樹木叢生,一扶杖老者跨溪過橋,漫步於深山溪畔之間。畫面右上題署:“□林綠暗無花,小溪穿樹縈斜。一杖□橋過客,問渠何往? □茶來覓口家。正德戊辰年,長洲沈周,造時八十有三”。鈐“白石翁”白文方印。
鄭州博物館(嵩山南路館區)

重要活動

1957年,時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習仲勛、郭沫若先後到鄭州市文物陳列館參觀。
1965年,時任國家文物局王冶秋局長到鄭州博物館視察。
1982年5月,時任國家文物局孫軼青局長到鄭州博物館視察。
鄭州博物館(嵩山南路館區)
1985年10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萬里視察鄭州城隍廟。
1986年5月,鄭州大河村遺址陳列館開放,全國政協副主席楊成武參觀大河村遺址。
1988年3月,時任剛果勞動黨中央委員會委員一行5人到鄭州博物館參觀。5月,時任美國費城藝術博物館遠東部主任菲力斯·費舍爾女士到鄭州博物館參觀。7月,時任日本三重縣文化部長佐佐木為團長的河南文物調查團一行4人到鄭州博物館參觀。10月,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張德勤到鄭州博物館視察。
1991年1月11日,時任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張柏、中國歷史博物館館長俞偉超等到鄭州博物館視察。
1996年4月,舉辦“北伐——光輝的革命歷程展”。
2001年12月,舉辦“偉大的愛國主義藝術家——中國畫壇巨匠徐悲鴻作品展”。
2002年9月,舉辦大型主題性文物展——“鄭州改革開放以來配合基本建設考古成果展”。
2006年6月,時任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張柏到鄭州博物館視察。

場館特色

鄭州博物館是鄭州市地區的文物標本收藏、陳列、展出、宣傳教育與科學研究機構。館內陳列展覽廳配備有現代化的電腦網路系統,觸控螢幕參與系統、數碼語音導覽系統及多功能的文物演示報告廳。

所獲榮譽

1989年11月3日,獲得“河南省文明博物館”稱號。
2005年3月,被河南省委、省政府命名為“省級文明單位”。
2006年3月,中共河南省委高校工委、河南省教育廳授予鄭州博物館“河南省大中小學生德育基地”稱號。
2008年5月18日,鄭州博物館被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
2009年10月18日,由國家文物局主辦的“第八屆(2007-2008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評選結果在北京揭曉,鄭州博物館《古都鄭州》陳列榮獲中國博物館界的最高獎——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成為全國省會城市綜合類博物館中的唯一獲獎陳列。
2010年7月,鄭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鄭州市文物局授予鄭州博物館“集體嘉獎”。

參觀信息

交通信息

在鄭州乘B11、44、46、49、58、79、84、60、9路等公車可到達。

門票信息

現場免費領取參觀券,講解收費為50元/場

開放時間

每日9:00-17:00(每周二閉館)

景區熱度指數
景區熱度指數根據景區歷史人流量計算得出。近30天展示的數據中,今天及之後的數據是預測值。為排除異常數據、保證準確性,對近期數據會定期檢查回溯,有可能造成數據波動。

   |  合作夥伴:百度地圖
  • 近30天
  • 近一年
近30天熱度指數均值為7.74近一年熱度指數均值為13.88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