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子兆

鄭子兆

鄭子兆(1837-1892年)安陸府天門竟陵城內人。清鹹豐辛酉科考以拔貢出仕,後博學宏詞朝考為“廷試第一”。同治六年(1867年)時任欽差大臣、陝甘總督左宗棠重其才,拓為幕僚,後逐升幕僚長,隨同理略軍政事務約十餘年。征西收復新疆後,清廷論功行賞,授鄭子兆花翎二品銜。後任西安府知府漢中府知府,卒於任所。清廷贈鄭子兆為“中議大夫”、“武功將軍”,封其夫人為“一品夫人”,以示榮寵,翰林陳沁源為其撰《墓志銘》。著有《德政論》、《辯偽論》、《修身論》、《湖北選拔貢卷》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鄭子兆
  • 別名:譜名明遠,字鳳占,號雲青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安陸府
  • 出生日期:1837年
  • 逝世日期:1892年
  • 職業:文官
  • 畢業院校:鹹豐辛酉科拔貢   大學士
  • 主要成就:左宗棠部幕僚長、花翎二品銜西安府、漢中府知府
  • 代表作品:《德政論》、《辯偽論》、《修身論》、《湖北選拔貢卷》
事跡,資料,生平,

事跡

據《西安史料》記載,鄭子兆(1833年至1892年)安陸府天門竟陵人,撥貢,官至漢中知府。善為行草,在任左宗棠幕僚長期間,因收復新疆有功而名重一時。《漢中志》記載:“鄭子兆欽授中議大夫,花翎二品銜,歷任陝西糧台都轉運使、西安府知府漢中府知府。”據《橫林鎮志》記載,西安碑林博物館中有鄭子兆所寫的石碑,著有《辯偽論》、《安舊齋遺墨》等,還曾撰寫《德政論》、《修身論》、《湖北選拔貢卷》等書。
宏道書院批閱考卷宏道書院批閱考卷
鄭子兆
鄭子兆
清朝鹹豐辛酉科天門籍拔貢鄭子兆撰的《湖北選拔貢卷》於2010年2月在北京國家圖書館發現,並稱此舉為清末科考制度提供了文獻史料,是湖北省至今第一次發現的拔貢試卷。
鄭子兆
據考證,選拔貢是《湖北選拔貢卷》是明清科舉制度的產物,參加鄉試會試的考生的墨筆試卷,需經專門會錄人員用朱筆謄寫後送主考官,目的是防止辨認考生筆跡而在閱評試卷時舞弊,謄稿即稱為“朱墨”。清朝中式的舉人、進士將自己的試卷刊刻散發親友,以後又擴展到無須朱筆卷錄的複試、殿試等試卷,均刊刻散發,形成一種特殊文獻,統稱“朱卷”。此次發現的《湖北選拔貢卷》是鄭子兆撰,科舉年代為清鹹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距今有150年,木刻線裝本,現館藏在北京的國家圖書館,保存十分完好,具有珍貴的館藏價值,圖書編號為《……》。
鄭子兆
拔貢是清代科舉制度選入國子監的生員之一種,由省學政從州、縣生員中考選保送入京(破格提拔)。作為拔貢,經考試一等可任七品京官,二等任知縣,三等任教職。
鄭子兆
清代入仕,漢人尤重科甲,《清會典》載:“分出身之途,以正仕籍,凡官出身有八:一曰進士、二曰舉人、三曰貢生(恩、拔、副、歲、優、例)、四曰陰生、五曰監生、六曰生員、七曰官學生、八曰吏。”
在元明清時期,貢士經殿試後,取得進京入朝上殿的資格,由地方貢入國子監的生員的一種。由皇帝親自出題考,考試錄取的人十分有限。主要是儲備人才,供朝廷選用。升入京師的國子監讀書,稱為貢生,意即以人才貢獻給皇帝。
《湖北選拔貢卷》內容,首頁是選拔一名鄭子兆二十四歲,安陸府天門縣學優稟生,本城民籍。大學士、湖廣總督官文,欽命翰林院編修國史館協修提督湖北全省學院俞等4名考官評語分別為:精理為文、秀氣成彩;浣月清思、凌雲健筆;去膚存液,鍊氣歸神;濕潤而澤,縝密以栗。還有150字的總評語。貢卷正文,題目:《葉公問政子曰近者悅遠者來》。考卷中的文句有圈點,上有眉批。履歷表,古代把履歷表叫作“腳色”,其中詳細敘述祖籍從太始祖到親歷代簡歷及個人經歷社會關係,年齡形體相貌等。其目的有二:一是證明家世身份防止假冒;二是朝廷掌握官員經歷,以便廷遷使用。
鄭子兆
履歷表中,記載了鄭子兆前輩歷代敕封修職部2人、舉人4人、武舉1人、太學生14人、貢生14人,敕封太儒人2人等。

資料

鄭子兆(1837-1892年)天門竟陵城內人。清鹹豐辛酉科考以拔貢出仕,後博學宏詞朝考為“廷試第一”。同治六年(1867年)時任欽差大臣、陝甘總督左宗棠重其才,拓為幕僚,隨同理略軍政事務約十餘年。征西收復新疆後,清廷論功行賞,授鄭子兆花翎二品銜。後任西安府知府漢中府知府,卒於任所。清廷贈鄭子兆為“中議大夫”、“武功將軍”,封其夫人為“一品夫人”,以示榮寵,翰林陳沁源為其撰《墓志銘》。著有《德政論》、《辯偽論》、《修身論》、《湖北選拔貢卷》等。

生平

從鄭子兆任左宗棠幕僚到卒年,其一直遠在陝西、甘肅、新疆從政,30餘年,所有公文稿札記、詞文字畫均散失。西安檔案館存檔鄭子兆任西安府知府的資料:“鄭子兆書法學歐善為行草、曾於左宗棠幕中書寫秦奏、名重一時”,在碑林有墨跡,為四旗千總劉松山公(諡號忠壯)所書。《湖北選拔貢卷》的發現起到了拾遺補缺的作用,為專家學者研考湖北歷史人物提供了佐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