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公園與鄭和史跡陳列館位於長樂市區中心,原名"南山公園",始建於北宋元佑三年(1088年)。園內有宋政和七年(1117年)建的,歷經三次地震巍然屹立的"聖壽寶塔";明永樂十年(1412年),鄭和第四次出使西洋前重修寶塔,並改名為"三峰塔",又在塔前建"天妃宮",為船隊官員祈報和謝神之處。1985年,為紀念鄭和下西洋開航580周年,長樂市政府撥款在毀於抗日戰爭的原"天妃宮"舊址上新建鄭和史跡陳列館,公園亦改為"鄭和公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鄭和公園與鄭和史跡陳列館
- 地理位置:長樂市
- 著名景點:三峰塔
- 原名:南山公園
簡介,風景特色,
簡介
福建省長樂市區中心有一座小山,因古時位於縣城南面而名南山。山上有一座公園,原名“南山公園”,始建於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公園歷經宋元明數代營建,特別是明代鄭和七下西洋待港候風期間,全面整建,亭、台、樓、閣、塔、寺等建築眾多,成為佛、道教者朝拜聖地。園內樹林蒼翠,草木蔥蘢、環境優美。塔、館、亭、廊依山勢而建,相互交融,渾然一體。
風景特色
園內的三峰塔為中國名塔之一。塔身八角七層,仿樓閣建築,石構,高27.4米,塔壁刻有取材於佛教故事的精美浮雕,是研究宋代建築和石雕藝術的珍貴實物。三峰塔原名“聖壽寶塔”,始建於宋紹聖三年(1096年),政和丁酉年(1117年)落成。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鄭和登塔察看港口時知該塔為宋徽宗祝壽而建,頗為不悅,說趙佶乃昏君,被金人所俘喪身北國,遂題改塔名至今。據《長樂縣誌》載,鄭和下西洋中多次“奉施喜舍”修建該塔及塔旁的“三峰塔寺”。三峰塔是當年鄭和登塔俯瞰其停泊太平港龐大船隊的瞭望塔,也是鄭和下西洋船隊出入太平港的航標塔。
明永樂十年(1412年)鄭和第四次出使西洋前在太平港候風時,為酬謝“海神天妃保佑”,奏請明成祖恩準在長樂南山塔東面的三峰塔寺旁,建造一座雄偉壯觀的“天妃宮”,為船隊官員祈報和謝神之處。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天妃移祀吳航頭附近新建的“天后宮”,而把原南山天妃行宮改為“吳航書院”。書院毀於抗日戰爭。
館藏珍貴文物《天妃靈應之記》碑(俗稱鄭和碑),系明宣德六年(1431年)冬,鄭和第七次出使西洋前在長樂候風時親自撰文鐫立的石碑。碑文楷書計1177字,詳載明永樂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年)間,鄭和前六次下西洋經過與第七次下西洋任務,是研究我國明代海外交通史及中外交往史的珍貴實物史料。
館藏珍貴文物"天妃靈應之記"碑(俗稱鄭和碑),系鄭和於明宣德六年(1431年)第七次下西洋船隊在長樂候風時所立,碑身高1.33米,寬0.78米,厚0.16米,座高0,29米。碑文楷書計1177字,詳載明永樂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年)間,鄭和前六次下西洋經過與第七次下西洋任務,是研究我國明代海外交通史及中外交往史的重要實物史料。三峰塔與鄭和碑均為省級保護文物。
陳列館大門上金字閃光的匾額,是由葉飛題書的,大屏風畫的是鄭和率師下西洋的史實。正廳內立鄭和半身塑像,高1米多。《天妃靈應之記》碑俗稱鄭和碑,碑文上記載"自永樂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余由舟師累駐於斯,伺風開洋,乃於永樂十年奏建,以為官軍祈報之所,既嚴且整"。這塊碑石和抗戰時期轉移南平寄藏的銅鐘(俗稱鄭和鐘)都是鄭和親立的歷史文物。
寬敞的廳堂,以鄭和史跡展覽為內容,分為"序言"、"鄭和下西洋的歷史背景"、"鄭和下西洋與航海基地福建"、"偉大的成就、深遠的影響"4個部分。展品有銅鐘、寶船、航海圖等複製品及其他有關的文物、圖片。項南撰寫的《紀念鄭和下西洋》,還有鄭和下西洋580周年學術討論會之後出版的《鄭和與福建》、《紀念鄭和下西洋580周年論文集》等書籍也在此展出。
樓上還有展出我國部分著名書法家的作品:從遼寧于濤隸書,寧夏馬學智草書,上海王個 篆書,廣東陳遇榮楷書,江蘇費新我行書,到閩中書法家潘主蘭、朱棠溪、趙玉林、蕭心濤等。的書法作品,各呈藝術的風采。
鄭和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