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君里(1911年12月6日—1969年4月23日),曾用名鄭重、千里,出生於上海市,祖籍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三鄉鎮平嵐田堡村),中國內地演員、導演、編劇,畢業於南國藝術學院。
1929年,參演話劇《莎樂美》,這是他第一次登台演出。1932年,主演個人首部電影《火山情血》。1935年,主演劇情電影《新女性》。1937年,翻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體系理論《演員自我修養》第一、二章。1940年,拍攝抗戰長紀錄片《民族萬歲》。1947年,自編自導劇情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1949年,參加電影劇本《烏鴉與麻雀》的集體創作,並單獨執導了該片,該片獲得中國文化部1949—1955年優秀影片一等獎,並獲得個人一等獎。1951年,自編自導劇情電影《我們夫婦之間》。1955年,與孫瑜聯合執導古裝戰爭電影《宋景詩》。1959年,執導古裝電影《林則徐》。1965年,執導劇情電影《李善子》,該片是他人生最後一部執導的電影。
1969年4月23日,鄭君里因遭到江青反革命集團迫害,含冤逝世,終年58歲。1979年,探討導演藝術的著作《畫外音》出版。1995年,鄭君里獲得中國電影世紀獎最佳導演獎。2016年,關於他的自傳《鄭君里全集》出版。
基本介紹
人物經歷
個人生活
主要作品
導演作品
時間 | 名稱 | 類型 |
---|---|---|
1965年 | 《李善子》 | 電影 |
1961年 | 《枯木逢春》 | 電影 |
1959年 | 《旭日東升》 | 電影 |
1959年 | 《林則徐》 | 電影 |
1959年 | 《聶耳》 | 電影 |
1955年 | 《宋景詩》 | 電影 |
1953年 | 《光榮的創造》 | 紀錄片 |
1953年 | 《人民的新杭州》 | 紀錄片 |
1951年 | 《我們夫婦之間》 | 電影 |
1949年 | 《烏鴉與麻雀》 | 電影 |
1947年 | 《一江春水向東流》 | 電影 |
1943年 | 《求婚》 | 話劇 |
1943年 | 《祖國》 | 話劇 |
1943年 | 《戲劇春秋》 | 話劇 |
1939年 | 《民族萬歲》 | 紀錄片 |
編劇作品
時間 | 名稱 | 類型 |
---|---|---|
1961年 | 《枯木逢春》 | 電影 |
1959年 | 《聶耳》 | 電影 |
1951年 | 《我們夫婦之間》 | 電影 |
1949年 | 《烏鴉與麻雀》 | 電影 |
1947年 | 《一江春水向東流》 | 電影 |
1939年 | 《民族萬歲》 | 紀錄片 |
參演電影
參演話劇
時間 | 名稱 |
---|---|
1935年 | 《兄弟》、《娜拉》、《大雷雨》 |
1931年 | 《馬迪迦》、《阿萊城姑娘》、《街頭人》、《血衣》、《亂鐘》、《街頭人》 |
1930年 | 《慳吝人》 |
1929年 | 《莎樂美》、《小偷》、《乞丐與國王》 |
翻譯作品
時間 | 名稱 |
---|---|
1937年 | 《演技六講》(美國理察·波列斯拉夫斯基) |
1937年 | 《演員自我修養》第一、二章(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
1928年 | 《蘇俄演劇左中右三派》 |
1928年 | 《易卜生論》 |
文學作品
時間 | 名稱 | 類型 |
---|---|---|
1951年 | 《我必須痛切改造自己》 | 論文 |
1947年 | 《角色的誕生》 | 理論著作 |
1944年 | 《懷人之什》 | 論文 |
1943年 | 《演員與角色》 | 論文 |
1943年 | 《演員自我修養》(第一部) | 表演體系理論 |
1939年 | 《論抗戰戲劇運動》 | 論文 |
1936年 | 《現代中國電影史略》 | 電影史著作 |
1935年 | 《再論演技》 | 論文 |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 屆次 | 獎項名稱 | 獲獎作品 | 備註 |
---|---|---|---|---|
1995 | ---- | 中國電影世紀獎最佳導演獎 | ---- | 獲獎 |
1957 | ---- | 中國文化部1949-1955年優秀影片一等獎 | 《烏鴉與麻雀》 | 獲獎 |
1957 | ---- | 中國文化部1949-1955年優秀影片獎個人一等獎 | 《烏鴉與麻雀》 | 獲獎 |
1956 | 第12屆 | 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傳記片獎 | 《聶耳》 | 獲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