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作品介紹,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介紹
鄭午昌的這幅《群賢大半是無家》創作於1942年,從款識中得知,畫家通過對文人會聚山林,下棋、飲茶、小敘之逸事的描繪,表現群賢小聚,談論風雅的文人生活。一處開闊地,有對坐交談、有欣賞風景、有扶杖過橋的賢人,也有煎茶搖扇的童子。背景是溶洞峭壁,壁間瀑布飛瀉,各種草木順勢而生。
作品賞析
畫中群山環抱的溶洞外有一處平整開闊的空地,賢人們有的隔著桌案對坐閒談,有的倒背雙手欣賞著流泉飛瀑、一位晚到的賢者正扶杖過橋,小童子正專心致志地搖扇煎茶。整個的畫面充滿了一種寧靜清幽、自在安詳的韻味。山間林木參差,各種草木點綴其間,隨著樹木形態的不斷變化,為作品增添了開闊深遠的視覺效果,使起伏跌宕的畫面更加深邃蔥鬱。
鄭午昌的山水畫受王蒙的影響很深,同時,他對吳歷(漁山)很是推崇,他曾說:“寫山水渾厚難,清厚更難。漁山筆筆見筆,而一種蒼茫之色盎然紙上,可謂得清厚之趣矣。”這件作品的成功之處正是具有了這樣一種“清厚”的意趣。作品選擇的場景十分别致,畫中景物安排也是別具匠心,石崖雜樹以及人物的安排雖然有些散碎,但是,畫中一條湍急的瀑布仿佛從天而降,幾經周折最後匯入溶洞中的水潭,瀑布雖然時隱時現,但它貫穿著整幅作品,把零散的布局牢牢地聚攏在一起,為畫面的和諧整肅起到重要作用。
在創作技法上,作品的皴染勾勒雖近似王蒙,但能夠自出機杼,展現出自家面貌。用筆雖然細膩,但沒有絲毫的嬌柔與造作,而設色更是古樸雅致,沉穩明淨。尤其是青與赭的對比使用,和諧自然,不溫不火。不僅提神醒目,更使畫面平添了一種新意。
作者簡介
鄭午昌(1894~1952),原名鄭昶,字午昌,號弱龕,別號雙柳外史、絲鬢散人、墨鴛鴦樓主,齋名鹿胎仙館,浙江省嵊縣人。北京師範大學畢業。曾任上海中華書局美術部主任,後於浙江藝專、上海美專、新華藝專 任 教授。長期從事藝術教學、國畫創作和中國美術史論的研究。曾參加籌備上海美協和上海國畫院,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著作有《中國美術史》、《中國畫學全史》、《中國壁畫史》、《石濤畫語錄釋疑》等。
對於中國傳統繪畫的學習與實踐,鄭午昌有著獨到的見解,他說:“學畫而不師古是自棄於大道也。攀茅促徑必蹶其趾。師古猶不可囿於某家某派,以己意軒輊之,必敬意虛心尋求其長。一筆一點,不可增減;或方或圓,不可損益;應淡應濃、應疏應密,更宜覃思體會,則豁而自化而庶於古矣。最後功力漸深,融會貫通古人筆法自成一家。”正是有了這樣的治學理念,鄭午昌最終成為近代中國繪畫史上一位卓有建樹的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