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光路

鄭光路

鄭光路,男,原名鄭光露,1950年9月生於四川成都,詩人,作家,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多家刊、報特約專欄作者,“中國獨特題材文學網”網站站長。致力於近現代史研究和寫作近30年。出版、發表200萬字以上的作品並多次獲獎。海內外報刊媒體、網路多次報導過事跡、並評介其作品。主要長篇作品有《氣卷神州》《中國當代熱點問題透視》《文革高潮中的四川》《特殊的戰爭—大武鬥》《世界罕見的文化現象一一中國“文斗”現象奇觀》《四川舊事》《成都舊事》《成都打工妹》《“張獻忠屠川”真相》《炸響辛亥革命的驚雷——四川保路運動歷史真相》《川人大抗戰》(現搜狐網正長篇連載)等。曾獲第十屆四川省“五個一工程”獎和第五屆“四川文學獎”,多部著作被中國863計畫圖書館及美國國家圖書館等收藏。新著《四川大抗戰》引起廣泛關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鄭光路
  • 別名: 鄭光露 
  • 出生日期:1950年9
  • 性別:男
學術研究著作,作品介紹,巴蜀文化,主持人語,採訪手記,實錄,拒絕戲說,主持人語,採訪手記,

學術研究著作

著述以研究對中國歷史進程產生巨大影響的重大歷史事件為主
長期“以研究歷史的學術態度進行文學寫作;以文學寫作的方式去研究歷史”,作品具有材料獨特新奇、大題材等個性特色,融學術性、知識性、趣味性於一體,形成其“文史結合、雅俗共賞”的獨特風格。
曾在省級、國家級學術刊物發表有影響的文史類文章60餘篇。
已出版長篇專著《氣卷神州》、《中國當代熱點問題透視—中國氣功武術探秘》、《張獻忠剿四川真相》、《四川舊事》、《成都舊事》、《川人大抗戰》、《文化大革命時期中國社會之特殊內戰》(海外出版)、《文化大革命時期中國文斗之喧囂怪狀》(海外出版)、《炸響辛亥革命的驚雷—四川“保路運動”的歷史真相》、《百年紅十字運動在成都》等十餘部,500多萬字。
曾獲四川省第十屆“五個一工程獎”,四川省第五屆“四川文學獎”等各種大型獎項。著作收入中國政府文化大工程的“農家書屋”書系。
作品廣受各界好評。海內外相關人士評論作者著述填補了相關研究領域空白。多部著作被中國863計畫圖書館及美國國家圖書館等國內外圖書館藏機構正式收藏。
鄭光路先後發表3百萬字以上的文章,在省級、國家級學術刊物發表有影響的文史類文章60餘篇。國內,1991年出版長篇《氣卷神州》,多次再版發行十萬冊以上。1995年出版《中國當代熱點問題透視》。2005年出版《川人大抗戰》.....各書出版後得到國內外專家學者好評,至今中國許多網站、書籍資料中均註明將該書列入“主要參考資料”。文革研究類成果較多,如長篇連載《文革高潮中的四川》載黨史刊物及《蜀報》《炎黃春秋》等,首次在國內全面、系統、多層次詳實記述了文革中全國動亂典型四川的真實情況.....
鄭光路鄭光路
海外已出版的專著《特殊的戰爭--文革武鬥》《世界罕見的文化現象一一中國文革文斗》二書共80餘萬字,從普通民眾的視角切入,作巨觀、系統、全面評述,反映了文革時期整箇中國真實社會現狀,獨具一格的研究得到各界廣泛好評和重視,奠定了鄭光路文革史研究的學術地位。
1987年後,國內報、刊、電台、電視台、網路等媒體,及香港《明報》《大公報》《商報》《文匯報》,澳門澳門日報》《華僑報》,美國《多維時報》等都曾報導評論其作品。
作品廣受好評並多次獲獎。如《川人大抗戰》引起重大反響,國內外上百家刊物、報紙、網路等轉載和高度評論此書,並榮獲代表四川省文學創作水平最高獎項的第五屆“四川文學獎”。
海內外不少人士評論,作者不少成果填補了相關研究領域空白。作者多部著作被中國主要圖書館和美國國家圖書館等正式收藏。
相關人士普遍認為:鄭光路文革、文史、巴蜀文化研究等作品,都具有材料獨特、新奇、大題材等個性特色、立意深刻獨到,顯示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及學者風範。
鄭光路創辦有"中國獨特題材文學網",受到國內外廣泛關注和好評,被認為是中國民間很有影響力的文學網站之一。
鄭光路長期“以研究歷史的嚴肅學術態度進行文學寫作;以文學寫作的方式去研究歷史”,其作品具有材料獨特、新奇、大題材等個性特色,融學術性、知識性、趣味性於一體,形成其“文史結合、雅俗共賞”的獨特風格。
中國自來有“天下未亂蜀先亂”的諺語。鄭光路認為:“越是傳統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有地方性就越有獨特性。四川作為中國人口最多的大省,不了解四川就根本說不上了解中國。但歲月流逝,許多史實已被遺忘、扭曲,甚至湮沒……”鄭光路幾十年來的研究和寫作重點,以對中國歷史進程產生巨大影響的四川重大歷史事件為主。
已先後在國內外出版《張獻忠剿四川真相》《炸響辛亥革命的驚雷—四川“保路運動”歷史真相》《四川舊事》《成都舊事》《川人大抗戰》《文化大革命時期中國社會之特殊內戰》《文化大革命時期中國文斗之喧囂怪狀》等書。基本上囊括了從明末清初之後距今三百多年來,對中國產生深遠影響的四川重大歷史事件。
鄭光路的書籍多次再版,並經常被國內外人士廣泛引用到論文和專著中,各種黨史刊物和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也曾獨家發表其文史作品。他的作品常被國內、省內製作成各種電視、廣播節目。其作品廣受專家學者好評,曾榮獲第十屆四川省“五個一工程”政府獎,榮獲四川省最高文學獎項第五屆“四川文學獎”。兩部作品選入中國政府文化大工程的“農家書屋”書系。海內外不少人士評論,作者不少成果填補了相關研究領域空白。多部著作被中國863計畫圖書館及美國國家圖書館等國外圖書館,作為正式館藏圖書收藏。
學者鄭光路武術活動簡介
鄭光路,中國國家武術六段,四川權威部門授予“武術名家”終生榮譽稱號。
入選北京奧運會獻禮項目《走向奧運的中國武術》大型畫冊。收入《中國武術名家名校辭典》等近十部大型武術專業工具書、辭典。
鄭光路在武術史和武術理論研究方面成績顯著。
在《中華武術》、《武林》、《武魂》、《武當》、《中國體育報》等專業刊報上,發表大量引起廣泛反響的學術性文章。如《武醫結合、造福人民》(發表於《武林》1983年9期)、《論武術與醫學的關係》(《成都體院學報》1987年1期)……鄭光路2002年至2005年在中國體育核心刊物《體育文化導刊》上,發表《魯迅與武術、氣功——中國近代體育史上的重要史實》、《中國武術走向世界的序曲——1936年中國國術表演隊赴奧運會詳記》、《四川近代武林人物》等十餘篇學術文章,都引起重要影響。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曾獨家發布鄭光路宣傳中國武術的專文《十一屆奧運會悲傷的看客——1936年中國體育代表團舊事》。
長期實踐“文武合一”的中國武術傳統思想。出版長篇專著十餘部,500多萬字。獲四川省第十屆“五個一工程獎”,第五屆“四川文學獎”。
曾在國內各種武功、武術表演和比賽中獲獎,曾被特邀參加各種拍攝影視劇拍攝。國內上百家報刊、電台曾介紹其事跡。其所練武術很有特色,受到武術界人士廣泛讚譽。其武術表演視頻在網路廣為流傳(如百度搜尋:鄭光路視頻),受到武術界人士廣泛讚譽。
鄭光路在武術史和武術理論研究方面成績顯著
鄭光路專著《中國當代熱點問題透視——中國武術、氣功探秘》,獨具特色、內容豐富。本書自1995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後,受到各界讀者、研究者歡迎。一些武術專業刊物評論“這樣系統地介紹中國民間氣功、武術,並甄別其良莠,還是首次。” “這是發揚中華武術優秀傳統的力作”。
本書還受到習雲太教授(《中國武術史》作者、歷任武術總裁判長、中國武協科研委員會副主席)等專業人士高度評價,及國內、港澳、海外報刊廣泛好評,認為本書從歷史學和社會學、民俗學角度來深刻剖析研究中國武術現象,對完整了解當代中國社會和中華武術,可說是非常獨到的。目前國內外不少專業研究人士及研究生、博士生專業論文,常以此書為重要參考資料。
鄭光路認為:武術這種民族體育蘊涵了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極為獨特的人文特神,這是中華武術區別於世界其它體育運動的鮮明特色。幾十年來鄭光路為宣傳中華武術始終不懈。

作品介紹

《我的“知青”歲月》
鄭光路——《我的“知青”歲月》云:“‘光頭兒’是我綽號,只因我叫鄭光路,其實我發如青絲既多又黑,何嘗光頭!”其曾發表《文革結束後第一次高考》專文,引起有關方面關注。中央電視台今年擬拍攝那段歲月的紀錄片,專門來請作者敘述當知青的經歷。本文極真實生動地敘述了這段經歷。讀者從此文中將了解中國那段十分特殊的歷史。
鄭光路《我的“知青”歲月》:
一、從“天兵天將”貶為次等公民
二、農民不知“知青”為何物
三、“紮根屋”修在荒墳上
四、餓肚子的痛苦辛酸
五、饑寒甚則獸性萌
六、男扮女裝的“初戀”
七、燒棺材的日子
八、“再教育”和“階級鬥爭”
九、一天“工分”只值兩角多
十、“知哥”、“知妹” 搭汽車
十一、“我要讀書”挨暴打
十二、告別農村的悲喜劇
鄭光路,下鄉當知青時(1969.2─1971.7,19至21歲)所作辭賦體文學詩歌:
中秋辭
(1969年9月,18 歲 )
詩前記:
1969年中秋寫於邛崍鄉村茅屋內
已寅中秋,掐指已至;
暑熱已逝,金風漸涼;
古橋石冷,老荷葉僵。
悲梧桐兮葉落,
悵荒丘兮草黃。
跨水牛浪子獨步,
飄落花流水悽愴。
八月十四,月明如畫。
時濯腳於溪畔,
後竚立於階前;
庭院如同積水,
竹崐樹宛若披沙。
高誦東坡水調歌頭:
明月何時有,把酒問青天……
謬哉笑哉,汪君老二,口出厥言——
曰“水掉鍋頭”......
喜哉洋洋乎,皆大笑而眠。
八月十五,意必有皓月。
然良辰多誤,每大剎風景;
燦星無蹤,明月隱匿;
淒風苦雨,至夜大作;
幽篁淅瀝,瓦檐珠滴。
設我佳野餚,佐我村醪,
風雨聲中,何不一醉!
與仲他、仲良弟兄,
鄉民夏某共桌而飲。
碗酒觸口兮一飲而盡,
長箸互交兮杯盤狼藉。
濁酒苦口、竊思知交;
來哉來哉,梅萊我友!
峨嵋山高月小,
君有佳人作伴;
邛州路遙水遠,
我借殘酒獨酣。
我醉且眠,而風雨暫歇;
君醉且眠,則睡夢嬋娟。
中秋中秋,
我送汝去!
1969年中秋節後一日於邛崍
【2006.10註:寫的這首不今不古、不文不白的中秋辭,明顯受古辭賦影響。其時當窮知青心中實苦,有時借放牛之機去解悶,故說“跨水牛浪子獨步,飄落花流水悽愴”。“浪子”乃流放漂泊之意,非風流浪子也。古詩說“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喻世道混亂。所以我“濯腳於溪畔”……這年中秋灌了些白乾黃湯,我在茅草屋外大吼“明月何時有,把酒問青天”,對同隊知哥汪老二說:這是蘇東坡的《水調歌頭》。汪老二不喜文學,醉得迷迷胡胡說:“水掉鍋頭?快燒穀草燒開水嘛!”哭笑不得。文學朋友梅萊遠在峨嵋縣當知哥,其時耍知妹正酣,故說“君有佳人作伴”。我心實寂寞!】
鄭光路,早年詩稿彙輯《亂唱集》,被稱為“民間的語文”、文革時的“地下文學”。正如其云:“這是我1963年13歲至1990年40來歲寫在破筆記簿上的一些詩。開頭一些話是筆記簿扉頁上不同時間寫的。隻言片語可窺見我文學漫長道路上摸索的呆笨可笑過程。其實也是可折射歷史的民間語文,不少也可說是文革時期的所謂‘地下文學’。”。
鄭光路《亂唱集》第1輯《學唱集》
(中學時所作)
(1963─1966、13歲─16歲)
舊筆記本詩前記
將所作的歪詩錄於一薄,日後亦可見文學自修的路是怎樣走出來的。“漫步竹多尋小徑,詩吟趣盡復黃昏。”
(光路1972年11月記)
此薄所錄之詩,大抵是昔時消遣之作,抒發個人情調,其意義不大,僅作以後見文學自修遞嬗之跡。
(1972年12月夜中又記)
此薄所錄之詩寫作時期為1963年至1971年這8年間,餘14歲至21歲時所作。至今又塗鴉不少,足可再湊一薄了。桃公 1973年2月26日
(時在綿陽平政橋建築工地當小木匠,1973年後業醫當“醫務工”。)
鄭光路《川人大抗戰》
作者: 鄭光路
ISBN: 7-220-06833-6
裝幀: 平裝
語言: 中文
開本: 32開
編/譯:
出版時間: 2005年1月
屬性: 紀實文學
簡介:8年抗戰,300萬川軍出川抗擊日寇,64萬多人傷亡,參戰人數之多、犧牲之慘烈居全國之冠。這段灑滿鮮血的歷史,被四川人民出版社冠名為《川人大抗戰》出版。本書以翔實的史料,全面、系統地介紹了川人大抗戰的歷程,是迄今為止最完整敘述這段歷史的長篇專著。
第一部分 抗日的呼聲
1935年2月10日,國民政府明令成立四川省政府,7月6日後省政府衙門陸續從重慶遷成都。1935年8月下旬的一天,一場暴雨後,天氣涼爽。時近黃昏,一行車隊從東門外的牛市口緩緩開進成都。車到了天福街,眼前是護城河,已可看見東門古城牆……
第1章 劉湘出任四川省政府主席(1)
第1章 劉湘出任四川省政府主席(2)
第1章 劉湘出任四川省政府主席(3)
第1章 劉湘出任四川省政府主席(4)
第2章 劉湘與蔣介石(1)
第2章 劉湘與蔣介石(2)
第2章 劉湘與蔣介石(3)
第2章 劉湘與蔣介石(4)
第3章 歷史罕見的大饑荒(1)
第3章 歷史罕見的大饑荒(2)
第3章 歷史罕見的大饑荒(3)
第4章 四川人民的抗日呼聲(1)
第4章 四川人民的抗日呼聲(2)
第4章 四川人民的抗日呼聲(3)
第4章 四川人民的抗日呼聲(4)
第二部分 四川的抗日救亡運動
自古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山川險惡,歷朝歷代外國人入川者甚少。直到清末,洋人以傳教士開路,洋商來川經商、辦廠,川江上也開始有外輪……1891年4月1日,英國最先在重慶設立總領事館。此後 ,法國、美國、德國、葡萄牙、義大利各國,也先後在渝設立領事館。1901年後,法國、英國、德國還在成都設領。
第5章 成都打死日本人事件(1)
第5章 成都打死日本人事件(2)
第5章 成都打死日本人事件(3)
第5章 成都打死日本人事件(4)
第5章 成都打死日本人事件(5)
第5章 成都打死日本人事件(6)
第6章 四川的抗日救亡運動(1)
第6章 四川的抗日救亡運動(2)
第6章 四川的抗日救亡運動(3)
第6章 四川的抗日救亡運動(4)
第6章 四川的抗日救亡運動(5)
第7章 蔣介石決心整肅四川(1)
第7章 蔣介石決心整肅四川(2)
第7章 蔣介石決心整肅四川(3)
第7章 蔣介石決心整肅四川(4)
第三部分 川軍請纓抗戰
“號外”只比巴掌大一點,但它及時傳播的石破天驚的新聞,把成都震動了!一群群的人拿著“號外”奔走相告,群情激憤。抗戰爆發的訊息以成都、重慶為兩大中心,迅速傳遍四川各州縣,“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的口號立刻響遍城鄉……
第8章 川軍請纓抗戰(1)
第8章 川軍請纓抗戰(2)
第8章 川軍請纓抗戰(3)
第8章 川軍請纓抗戰(4)
第8章 川軍請纓抗戰(5)
第8章 川軍請纓抗戰(6)
第9章 蔣介石控制下的川軍處境(1)
第9章 蔣介石控制下的川軍處境(2)
第9章 蔣介石控制下的川軍處境(3)
第9章 蔣介石控制下的川軍處境(4)
第10章 川軍屢立戰功的原因(1)
第10章 川軍屢立戰功的原因(2)
第10章 川軍屢立戰功的原因(3)
第10章 川軍屢立戰功的原因(4)
第11章 李家鈺血灑戰場(1)
第11章 李家鈺血灑戰場(2)
第11章 李家鈺血灑戰場(3)
第11章 李家鈺血灑戰場(4)
第11章 李家鈺血灑戰場(5)
第四部分 贏得世界的尊敬
抗戰爆發後,經過一年多激戰,日軍雖然先後攻占上海、南京、武漢、廣州等大城市及大片中國領土,但企圖3個月內滅亡中國的幻想完全破滅,癲狂夢醒後發現自己已陷入長期戰爭的致命沼澤之中。戰爭進入漫長的相持階段。
第12章 炸不垮的“陪都”(1)
第12章 炸不垮的“陪都”(2)
第12章 炸不垮的“陪都”(3)
第12章 炸不垮的“陪都”(4)
第12章 炸不垮的“陪都”(5)
第12章 炸不垮的“陪都”(6)
第12章 炸不垮的“陪都”(7)
第12章 炸不垮的“陪都”(8)
第13章 大後方的“跑警報”和“空戰”(1)
第13章 大後方的“跑警報”和“空戰”(2)
第13章 大後方的“跑警報”和“空戰”(3)
第13章 大後方的“跑警報”和“空戰”(4)
第13章 大後方的“跑警報”和“空戰”(5)
第13章 大後方的“跑警報”和“空戰”(6)
第13章 大後方的“跑警報”和“空戰”(7)
第13章 大後方的“跑警報”和“空戰”(8)
第五部分 抗戰主要的物資支撐
天府之國的成都平原為什麼會鬧“春荒”,發生“搶米”風潮呢?一方面是上述征斂過多致民眾缺糧;另一方面是不法分子囤積居奇。當時糧食情況由於囤積、舞弊、阻運、搶購的惡性循環,糧荒日趨嚴重。
第14章 中國抗戰最主要的物資支撐(1)
第14章 中國抗戰最主要的物資支撐(2)
第14章 中國抗戰最主要的物資支撐(3)
第14章 中國抗戰最主要的物資支撐(4)
第14章 中國抗戰最主要的物資支撐(5)
第14章 中國抗戰最主要的物資支撐(6)
第15章 350萬川軍64萬多人傷亡(1)
第15章 350萬川軍64萬多人傷亡(2)
第16章 四川熱血青年請纓殺敵(1)
第16章 四川熱血青年請纓殺敵(2)
第16章 四川熱血青年請纓殺敵(3)
第16章 四川熱血青年請纓殺敵(4)
第16章 四川熱血青年請纓殺敵(5)
第16章 四川熱血青年請纓殺敵(6)
第17章 “獻金運動”催人淚下(1)
第17章 “獻金運動”催人淚下(2)
第17章 “獻金運動”催人淚下(3)
第17章 “獻金運動”催人淚下(4)

巴蜀文化

主持人語

從古至今,四川地方典籍、鄉土文化中包含著豐富的人文傳統,這是一個地區非常重要的“軟實力”。鄭光路把“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口號,體現在重塑本土傳統文化的實事上。與其說他在“體”與“用”方面獲得的成就是個人修為,不如說是巴蜀文化對一個人的深刻影響——由此可見巴蜀文化的深邃和魅力。

採訪手記

2011年11月16日
我最早知道鄭光路先生的名字,是在1980年代中期。那時“武術熱”風靡,我在《龍門陣》以及《武林》《精武》等刊物上頻頻讀到他的文章,他還是其中一期的“封面人物”。鄭老師的文章,或追憶武林前輩的事跡,或梳理巴蜀文化的謎團,文筆生動,歷歷如繪,我至今記得他文章里的一些情節。2005年我們在成都見面,他精氣神十足,有一股沉穩的湛然之氣。
結識鄭老師後,我在報紙上連載過他一組幾萬字的爬梳巴蜀文化軼聞的長文,讀者反映很好。我在寫作過程中,遇到涉及近現代四川歷史的問題,多向他請教,讓我獲益良多。記得我在寫作《春熙路史記》一書時,對科甲巷早年的分布不甚清楚,鄭老師一一指點。他提到,在修建春熙路的過程中,一個住在拆遷巷裡的女人,估計是有了相好或別的原因竟然謀殺了親夫,被人發現扭送報官。軍閥楊森決定殺雞給猴看,也讓反對修路者知道自己的霹靂手段,遂下令就在拆除的巷子裡對那個女人進行“剮刑”示眾。這殘忍的酷刑不但沒有贏得民間倫理的贊同,反而激發了大眾的憤怒。早在1905年清政府就已廢止了凌遲、戮屍、梟首等殘酷刑罰,楊森此舉被中外人士斥責為“在20世紀的四川聞所未聞。”
我問他是從哪裡查到這個罕見資料的?他說,一個是來自國外書籍的注釋,一個是出自美國人羅伯特·柯白所著《四川軍閥與國民政府》一書。這讓我對他的治學功夫有了進一步了解。待讀到他的《四川舊事》和《成都舊事》,那種“以研究歷史的嚴肅學術態度進行文學寫作,以文學寫作的方式去研究歷史”的敘事方式,使之達到一種“大俗大雅”:即學術性、嚴肅性、故事性、通俗性的完美結合。這讓我聯想起司馬遷的“文史不分家”。
需要強調的是:他書中情景化、細節化和人物對話,並非憑空虛構。一些是史料中本有,作者將其譯成白話;一些只是將史料中“第三者”枯燥的敘述方式,稍加以生動一些的改寫而已。但在關鍵部分,作者更注重史料的真實性、原始性、學術性,決不因“文采”而妄加改動。
為紀念成都紅十字會誕辰一百周年,鄭光路完成30萬字的《百年紅十字運動在成都》一書出版。這是一部專題史學著作,填補了相關研究領域空白,按理說知道的人不多,但著名演員孫海英不但看了此書,還在部落格上點評:“感謝鄭光路先生把中國醫療及紅會歷史歸正!推薦此書:向為中國人民獻出自己生命的外國傳教士致敬!”
鄭光路笑著說,我演過武打片,但無緣結識孫海英,謝謝他。但要注意,“紅十字運動”與“紅十字會”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實錄

讀書,寫作,自強不息地做人
記者(以下簡稱記):鄭老師自幼生活在成都,你何時對寫作產生興趣?
鄭光路(以下簡稱鄭):我12歲考進成都35中。那裡有700多年歷史的烤酒遺址“水井坊”。語文老師官振漢是班主任,記得我在作文《童年生活回憶》末尾附上了感傷的“詩句”:“無論我怎樣懷念啊,童年已一去不返。無論我怎樣回憶啊,直到白髮斑斑。”第二天上課官老師給大家念了,他激動地說:“鄭光路同學並不像大家想像中的落後,這個同學有文學天賦,他可以向這個方向努力,今後當作家!”這是我人生里程碑之一:我從此向實現“作家夢”努力了!
我國中畢業後,官老師被打成“走白專道路的典型”,飽受打擊。一個秋夜我和同學去看望他,他語氣悲涼:“我的‘作家夢’不能實現……你們年輕,不管世道如何,不能沒有理想——要自強不息啊!”不久官老師含恨去世,年僅33歲,一生未婚。
此後,無論是在農村破草屋寒夜孤燈下當知青,還是低矮建築工棚暑夜中當小木匠,我都在讀書、寫作。因為我知道應當怎樣自強不息地做人。
記:從你所出版的數百萬字著作里,可以發現你十分注意資料收集,這一般是學者的“童子功”。想當作家,怎么開始關注歷史的呢?
鄭:應該說我在當知青前後就注意這個問題了。我不能成為言之無物的那種作家。巴蜀文化其實很具體,我們自幼生活在這個空間裡,茶館、說書、龍門陣以及錦江張獻忠的傳說、薛濤的望江樓故事、司馬相如與駟馬橋的典故、皇城、院門口、東校場打李子、城隍廟算命等,耳濡目染,深深吸引著我。我想弄個明白,只能求教於歷史資料。那個時代沒有多少出版物,但“破四舊”翻出很多舊書,我把家裡配給的紅苕拿來換米,去給廢品收購站的人套近乎,用紅苕或米票換舊書。那時成都有5個地點可以用票證換書:春熙路銅人壩、猛追灣、城北花圃路、青羊宮、草堂路。我不但是常客,更是識貨的主兒。我返城後進入省建築公司當木匠,月工資18元,每月從牙縫裡摳出四五元買書。
記:聽說你為讀書還被暴打過……
鄭:對頭!我從農村回來“混一伙食”已讓老媽難以應付,哪還有錢買書?我翻箱倒櫃,把二十多個毛主席像章和一件舊棉衣拿出來,在春熙路“黑市”上賣了十多元錢,買了一套《中國文學史》和《紅岩》《拍案驚奇》,突見一大群戴紅袖套、手握七九步槍的“紙火鋪”民兵,惡狠狠地從街兩頭包抄而來,高叫:“打擊投機倒把分子!”
一個矮胖子看到我手裡的書,勃然大怒:“你罪行比投機倒把還嚴重!你看你買的儘是黃色小說和‘封資修’貨色!”話音未落,我已挨了重重兩耳光。壩子中央已燃起火,被繳獲的圖書都被拋入火堆中。
文史結合,雅俗共賞
記:你致力於歷史文化研究和寫作30來年,寫作重點以研究對中國歷史進程產生巨大影響的四川重大歷史事件為主。比如《川人大抗戰》和《“張獻忠剿四川”真相》……
鄭:自我總結一下我的治學風格,大致有三點——
第一、我儘量以“大歷史觀”的獨特視角去研究歷史。所謂“大歷史觀” ,就是對歷史抱以敬畏之心,以長時間、遠距離、多角度、全景式地去反映真實歷史。應當堅持用歷史真相去還原歷史,而不是用“空對空”的理論或主觀批判式的方式去論說歷史。只有這樣,才能經受得起歷史的檢驗。
第二,力爭讓著述極具真實性、史料性和學術價值。堅持以第一手資料(原始檔案、親歷者回憶、當時報章、外交史料等)為主來再現歷史,絕不採用人云亦云、“以論代史”簡單化的敘述方式,避免史學著述中常見的薄於史實、重於評論的缺陷。
在用真實史料(包括歷來被人們忽略的歷史細節)還原歷史的同時,也根據真實史料闡述不少新的學術觀點。本著“愛之不添其美、惡之不增其醜”的史家精神,完全根據真實史料、儘量客觀公正地還原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方方面面。所述各種史實,嚴格堅持“持之有故、言之有據” ,並嚴格按學術著作的規範要求,文後都附有注釋,標明史實根據和資料來源。對一些有爭議的史實,決不憑主觀好惡只擇一說,而是諸說並存,供讀者、研究者查證和進一步研討。
第三,從研究方法和寫作技巧上講,堅持“讓嚴謹的學術研究和生動的表現形式相統一”,希望著述能客觀、真實、全面、生動地再現有血有肉的鮮活歷史,成為廣大讀者了解歷史真相和對國內外專家學者有研究價值的參考書籍。
記:請談談引起海內外關注的《川人大抗戰》一書……
鄭:《川人大抗戰》2005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作為中國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重點推薦書目,國內外有上百家報刊節錄或轉載此書,至今已經5次再版。在人民公園“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大理石上,鐫刻的四川對抗戰巨大貢獻的文字介紹中,有錄自《川人大抗戰》的說明。還原一個真實的四川抗戰圖景,展示四川三百萬熱血將士的報國之情,我在寫作過程中經常被他們毀家紓難、獻出生命的行為而落淚。
記:你在查閱資料過程中,是不是發現了很多有意思的東西?
鄭:魯迅與武術、氣功之間有什麼關係?我查閱大量資料,寫出長文《魯迅和武術、氣功——少為人知的重要的史實》。我認為,魯迅之所以寫有反對武術的文章,是他未脫離世俗偏見,不能客觀認識到“武藝一科,善人學之即為俠士,惡人學之即為強梁”。武藝只是中國傳統表現形式,難道因為出了“拳亂”、因為某些當權者提倡了武術,就應該全盤否定嗎?
巴蜀歷史文化太豐富
記:前兩年,你的《“張獻忠屠川”真相》出版後,引起海內外學界關注。你懸賞10萬元,徵集推翻自己觀點的證據……
鄭:是的。以前張獻忠被塑造成“英雄”。回頭來看,張獻忠對四川人屠殺的事實不可改變。我這裡有幾十種史料,《聖教入川記》是根據張獻忠的“天學國師”外國傳教士利類思、安文思原始記錄而成的,確切記載大屠殺的準確日期,是1645年11月23日(張獻忠戰死前一年)。至今無人敢來領取我開出的這筆獎金。雖然張獻忠草菅人命,但湖廣填四川的歷史不能完全歸咎於張獻忠一人。
記:你的《四川“保路運動”的歷史真相》極真實地解讀了四川保路運動的全過程,是一部以獨特視角研究辛亥革命的力作。
鄭:“保路運動”並不僅是四川近代史上最重要、最光輝燦爛的歷史,也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濃墨重彩的一頁。這一段歷史雖眾說紛紜,至今卻仍如霧裡看花、模糊不清。本書具有四大特色:第一,極具史料性和學術價值。本書以第一手資料(原始檔案、親歷者回憶、當時報章、外交史料等)為主來再現歷史。第二,我堅持自己的寫作風格,使本書可讀性極強,融學術性、知識性、故事性於一爐,引人入勝。第三,本書闡述了一些新的學術觀點。對歷史事件(如清末鐵路國有政策)、歷史人物(如盛宣懷、趙爾豐),不採用那種習慣性的以“賣國”“反動”“走狗”“洋奴”等簡單化“插標籤”式的偏激評論,而是完全根據真實史料客觀敘述,讓讀者不難得出應有的正確結論。第四,本書配有珍貴老照片幾百幅,頗有“圖傳”價值。
記:鄭老師目前還有什麼寫作打算?
鄭:有兩部書的寫作已經納入日程:其一是《1966——1976的四川》,可能要突破一百萬字;另外一部是《巴蜀武術史》,也是我苦心收集多年的第一手史料。巴蜀文化太豐富了,我是用一生來考量它。

拒絕戲說

主持人語

2013年5月,媒體向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求證獲悉,過度娛樂化的抗日題材劇將受到限制,意味著長期被批過度娛樂化的抗日劇將遭“清洗”。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為了避免歷史重演就要了解敵人。成都文史作家鄭光路的新著《四川大抗戰》,正是以第一手史料還原真實歷史,展示中國抗戰史上浸透鮮血、必不可少的一頁,對那些粗製濫造、娛樂苦難歷史的“抗戰片”做了一次有力棒喝。
珍貴史料再現川人抗戰史
人們的遺忘促使我動筆
記者(以下簡稱記):2004年,什麼原因促使你動筆寫《川人大抗戰》?
鄭光路(以下簡稱鄭):有兩個契機。一是當時成都一家報紙的編輯向我約稿,寫一寫川軍抗戰。那時這類文章甚少,我查閱了大量資料,2004年7月4日,即抗日戰爭全面爆發67周年前夕,成都某報整版發表了我的紀念專文《川人的抗戰》,引起重大反響和熱烈討論。四川媒體還發表多篇討論文章,認為川人抗戰應成為成都的“城市精神”等。這些說明有關川人大抗戰的歷史以前既少為人知,也是各界人士急欲了解的。
另外一個原因,是某大學請我去作抗戰史報告。我問大學生:“你們曉不曉得四川人為抗戰作過什麼貢獻?”一些人茫然,一些人則嘻嘻哈哈:“啥貢獻?拉壯丁嘛,還有王保長、盧隊長調戲三嫂子嘛!啊,還有那個瘋瘋癲癲的哈兒軍長,穿女人內褲亂唱川戲,朝大炮頭屙尿嘛……”我們僅僅譴責日本政府在教科書等問題上不敢正視歷史是不夠的。任何一個國家都有自己教育後代的計畫和想法,關鍵是我們自己怎樣教育後人?我們的前輩曾高唱《義勇軍進行曲》,用血肉築成長城去浴血奮戰。如果今天的國人不知國恥、國難,不了解前輩們作出的卓越貢獻和慘烈犧牲——那不但很可悲,甚至很危險。我們天天在提倡愛國主義,如果一個民族對自己抵抗侵略的歷史如此輕易遺忘,所謂“愛國主義”,只是一句口號;我們天天說要熱愛家鄉,如果連“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民族戰爭之大後方的主要基地”——四川的抗戰史,都如此輕易遺忘,所謂“熱愛家鄉”更是空話。
記:當時,關於四川人抗戰的研究著作幾乎是空白。
鄭:我決定寫一本多方位、全面系統介紹大後方四川在中國抗戰中的重要地位和歷史功績的書,一本適合普通讀者和青少年閱讀的書,這就是20餘萬字的《川人大抗戰》,2005年2月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作為中國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的重點書目,本書榮獲四川省第十屆“五個一工程獎”,第五屆“四川文學獎”,受到上百家刊物、報紙、網路轉載,也成為許多學術論文的常用參考資料。成都人民公園“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大理石上,鐫刻的文字介紹中,有“錄自《川人大抗戰》”的說明。
記:從《川人大抗戰》到《四川大抗戰》,你又花費了不少工夫……
鄭:這本40餘萬字的《四川大抗戰》,並不是《川人大抗戰》的簡單再版,真是費了大力氣,許多章節都是重寫,增補了非常多的珍貴史料及圖片。《四川大抗戰》更為嚴謹、充實,從可讀性和史學價值而言,比《川人大抗戰》更好。
珍貴史料中的“抗戰史”
記:可以說,《四川大抗戰》是迄今為止最完整敘述這段真實歷史的長篇專著。
鄭:本書涉及歷史跨度長(從抗戰前夕到抗戰勝利,一些歷史人物身前身後事的結局則更長);地域廣(從川軍在全國各地抗日前線浴血奮戰,到大後方的四川);方面多(涉及歷史人物、事件、悲壯的戰場情景,乃至抗戰前後四川的民風民俗、歷史謎團)……
我銳意窮搜,買到了日本發售的占領中國的多份“號外”期刊,還發現了一本《川軍戰績史料》,成書於1941年,根據大量一手戰場報導和親歷者敘述而成,極具真實性、史料性。比如關於王銘章之死,歷來有“英勇陣亡”和“自殺殉國”兩種說法,電影《台兒莊血戰》就說是自殺殉國。《川軍戰績史料》披露:“……奈敵眾我寡,卒於17日下午3時,遭敵由東南城兩缺口登城,竄上西城。我趙參謀長、兩旅長、王團長均已陣亡。王銘章師長腹部亦中彈,旋王氏目睹大勢已去,危城難守,且已身負重傷,不願落入敵手,即用手槍自殺。臨死仍高呼:‘抗戰到底!’……”
尤其令人震撼的,書中披露了川軍普通戰士的慘烈壯舉:日軍破城後,城內受重傷的數百戰衣破裂、傷痕累累的川軍官兵,“不願受暴敵殘殺,均以手榴彈自炸而死”,他們“臨難不苟,殺身成仁”全部消失在隆隆的爆炸煙霧中……
記:目前抗戰題材的影視劇與事實相去甚遠……
鄭:王銘章率川軍血戰死守滕縣城,是中國抗戰史冊上最為悲壯、最光輝的一頁。如今很多抗日影視劇,大多是“神一般”的劇情:徒手撕鬼子,手榴彈炸飛機,飛檐走壁白刃殺人……抗日戰爭是我們民族歷史上非常慘痛的經歷,容不得沒有底線的“意淫”和“戲說”。《川軍戰績史料》披露的悲壯歷史真相,對這些粗製濫造、娛樂苦難歷史的“抗戰片”,是有力棒喝。
記:你提到民國時期的四川國小讀物《抗敵歌謠》,不但極為罕見,也是研究四川抗戰詩歌史最易忽略的“冷門”。
鄭:《抗敵歌謠》由“四川省立成都實驗國小”出版,共29頁,封面註明為“文藝補充讀物”,選編者為李泳雪、陸鐘瑾、王珩質、王子靜、趙麗芬,應該是學校教師。出版時間為“中華民國二十七年十月初版”(即1938年10月),售價註明為“實價叄分”。1938年9月成都地區米價每石(1市石約167斤)20元,0.03元可買米約2兩,書價便宜,不像現在牟利為主的天價“補充教材”。這些歌謠多么感人:《送回老家去》:“一根樹兒九枝丫,又結葡萄又結瓜。唯願結個大炸彈,好送倭蠻回老家。”《荷花開》:“荷花開,鬼子來。鬼子來得多,我就喊哥哥。鬼子來得少,我就喊嫂嫂。哥哥嫂嫂一條心,去跟鬼子拼一拼,殺得鬼子光精精。”《太陽光》:“太陽光光,照在四方,家家戶戶槍不安康。哥哥持槍去打仗,姐姐拿針做軍裝。弟弟妹妹年紀小,唱個歌兒罵東洋。” 《萬里江山不會丟》:“莫要焦來莫要愁,莫得槍,有鋤頭。努力耕田與生產,萬里江山不會丟。”
川軍地雷戰炸死日本中將
記:你提到在正面戰場上,日軍高級將領酒井直次中將被川軍炸傷斃命的重要史實。
鄭:黃士偉,1921年1月生於重慶榮昌縣。1937年7月後,他在成都蜀華中學讀書,考入川軍第21軍,隨著幾十萬四川健兒出川英勇抗戰。1938年9月10日,為策應武漢大會戰,防守長江中下游的川軍8月份開始在長江兩岸擊沉、擊傷猖獗一時的日本軍艦,屢建奇功。日軍向川軍進行瘋狂掃蕩。為了鞏固煤炭山川軍炮兵陣地,駐安徽青陽的川軍第23集團軍總部,密令工兵少校參謀胡致周率領見習參謀張代福、黃士偉及獨立工兵18營的一個排,潛入梅埂地區鋪設地雷。據黃士偉回憶:1942年5月,酒井直次率第15師團從南京、蕭山出發,沿長江西岸南下,有一次酒井率部“掃蕩”獸性大發,讓部下進行姦淫中國婦女比賽,評出“老虎”“豹子”和“豺狼”……
川軍第23集團軍總司令官唐式遵嚴令:“形勢危急,我川軍第145師、146師、147師必須捨命為國,阻敵北犯!”川軍第21軍軍長陳萬仞,命令146師在大小長山對酒井師團進行頑強阻擊。146師師長石照益急令:“命工兵獨立第8營代理營長黃士偉,率工兵相機設地雷殺敵!”黃士偉立即率工兵設定了數十個地雷群。
5月28日10時45分,日軍行至蘭溪北面1500米處的三岔路口,“轟”的一聲巨響,爆炸氣浪將酒井從馬背上向空中掀起!酒井的戰馬當場被炸死,酒井因失血過多搶救無效斃命。
一直生活在成都的黃士偉先生激動地給我講述了這段驚心動魄的往事,他還朗誦了為慶祝抗戰勝利60周年寫的一首七律詩:“日酋酒井率驕兵,建德傳來鼙鼓聲。搶渡富春驅虎鬥,狂奔浙贛叱龍爭。自誇縱馬盪華夏,孰料埋雷葬海鯨。靖國神祗添怨鬼,殘陽衰草伴荒塋!”
“跑警報”與“名小吃”
記:《四川大抗戰》里有很多抗戰民俗記錄……
鄭:“跑警報”使成都城區大為拓寬。如西郊,清乾隆年後有一個姓黃的老頭在驛路竹林邊搭起茅草房子賣茶水,久之成了“麼店子”(小場鎮),被稱為“茶店子”。“跑警報”使可憐巴巴的麼店子街巷增多、商鋪林立,一下子“繁榮”起來……成都警備區司令部也一度移駐此地。東門外三瓦窯、琉璃鄉、沙河鋪、龍泉驛,南門外紅牌樓、簇橋,北門外五塊石、天回鎮等,情況都類似茶店子。成都許多“跑警報”時充飢吊命的小飲食,後來發展為“名小吃”。
記:“戰時小吃店”處處開張,饅頭、包子、鍋魁、涼麵、涼粉、酸辣粉、茶葉蛋、煮玉米……品種繁多,價錢當然也偏高。
鄭:李豫川先生指出:趙金山那時在老南門大橋邊開“洞子口趙涼粉”,大受歡迎。武侯祠一帶,當地農民一聽到警報就忙著煮飯炒菜,等候來客,飯用刀劃成塊,俗稱“牙牙飯”。南大街口有家“章鍋魁”,生意做得更妙:空襲前先將鍋魁做好,再買回皇城壩的涼拌肺片或大頭菜絲。警報響後,全家四口齊出動,在武侯祠柏木林一帶叫賣,既躲了空襲又做了買賣。還有一家在草堂寺、龍爪堰一帶賣“警報”麻餅的,後來發展為有名的“蘇坡橋酥皮麻餅”。劉湘墓園旁的郭家林子,有一位逃難入川的下江人搭席棚賣“警報”一伙食,他拉的面細如髮絲,下鍋一燙即熟,再澆上頭晚炒制的三鮮、肉絲、炸醬、蝦羹等臊子,可謂戰時美食,後來這位老闆又推出鍋魁夾小籠牛肉、雞絲涼麵和滷肉三絲,名噪一時。“抗戰快餐”體現了後方民眾在戰爭歲月中堅忍不拔的生存精神,構成豐富的“抗戰文化”內容之一。

採訪手記

(2013年5月22日 成都)
鄭光路先生近年出版了好幾部“叫好又叫座”的書,比如《四川舊事》《成都舊事》《“張獻忠屠川”真相》和《炸響辛亥革命的驚雷——四川保路運動歷史真相》等,他致力於歷史文化研究和寫作30餘年,寫作重點以研究對中國歷史進程產生巨大影響的四川重大歷史事件為主。又因其治學嚴謹、言必有據,文體富有文學感染力,作品廣受讀書界歡迎。
筆者與鄭光路頗有學道交往,每遇考據問題,他總能憑記憶或從他豐富的藏書、資料中,為我排憂解惑;報刊編輯經常向他組稿,往往是一些冷僻的、難度較大的選題,他總能很好完成。他說,這些都是出於對本土文化的感情。他有很多罕見資料,因為“文革”時期他就意識到收集文史資料的重要性,為了幾本書,他甚至當場用自己的腳踏車交換……
各種資料匯聚一室,接著是比對、考據、甄別,再加上口述實錄,他的治學、寫作特點也就越發清晰了。
他自我總結治學特點,大致有三點——
第一,儘量以“大歷史觀”的獨特視角去研究歷史。所謂“大歷史觀”,就是對歷史抱以敬畏之心,長時間、遠距離、多角度、全景式地去反映真實歷史。堅持用歷史真相去還原歷史,而不是用“空對空”的理論或主觀批判式的方式去論說歷史,只有這樣才經受得起歷史的檢驗。
第二,力爭讓著述具有真實性、史料性和學術價值。堅持以現在已很罕見的第一手資料(原始檔案、親歷者回憶、當時報章、外交史料等)為主來再現歷史,絕不採用常見的那種人云亦云、“以論代史”簡單化的敘述方式,避免史學著述中常見的薄於史實、重於評論的缺陷。在使用真實史料(包括歷來被忽略的歷史細節)還原歷史的同時,也根據史料闡述不少新的學術觀點。所述各種史實,嚴格堅持“持之有故、言之有據”,並嚴格按學術著作的規範要求,文後都附有注釋,標明史實根據和資料來源。對一些有爭議的史實,決不憑主觀好惡只擇一說,而是諸說並存,供讀者、研究者查證和進一步研討。
第三,研究方法和寫作技巧上,堅持“讓嚴謹的學術研究和生動的表現形式相統一”,希望能客觀、真實、全面、生動地再現有血有肉的鮮活歷史,成為讀者了解歷史真相和國內外專家學者有價值的參考書籍。
這三條心得恰是鄭光路數十年孜孜以求的心血結晶,也是新著《四川大抗戰》取得成功的關鍵所在。這讓我聯想起司馬遷“文史不分家”的純正寫作之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