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經歷 童年時期 童年的鄧永鏘,天資並不特別聰明。他在香港接受的國小教育的時候,考試從來沒有得過第一名。
鄧永鏘 1966年,中國大陸爆發“文化大革命”運動,“革命”熱潮也波及香港。內地國家政治的變幻,嚴重影響著香港,乃至世界。當年的香港,社會動盪,民心驚恐,經濟極度蕭條,仿佛世界末日來臨。
因為當時社會混亂,政局不明,人人自危,導致外國商賈紛紛撤離,華資外移。經過多方面的考慮,
鄧肇堅 爵士的長子鄧伯勤遵從父親意見,率領本房一家移居英國。
時年12歲的鄧永鏘,隨父母移居英國生活。他在英國中學畢業後,考入
倫敦大學 攻讀哲學課程至畢業。他隨即進入著名學府
劍橋大學 修讀研究生,一直讀到博士學位。期間,鄧永鏘更應父親的要求,到法學院修讀法律。
進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中國內地隨著文革的結束,政治經濟日漸穩定,國家放棄閉關自守方針政策,逐步對外開放,招商引資。身在香港的鄧肇堅爵士年事已高,他看到中國內地已日趨穩定,香港前途光明,而且此時的鄧永鏘在英國也學有所成,於是便將孫子招回身邊。
鄧永鏘博士回到了香港。
鄧肇堅 爵士將他安排在自己的鄧氏律師樓當見習律師,準備培養成為自己的接班人。
青年時代 青年鄧永鏘其實並不喜歡做律師工作,更不高興在祖父的眼底下做一些瑣碎的事務,他有自己事業的大志。於是不久便離開了鄧氏律師樓,加入英資
太古洋行 有限公司,又回到了英國。
1982年,中英關於香港前途的談判開始。不久,中國政府領導人鄧小平更提出了香港主權回歸中國、
一國兩制 的管治理念,在全世界特別是英國各階層掀起了一股“中國熱”。
鄧永鏘有一個心愿,就是想到中國大陸去看看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因為當時的中國大陸,封閉了多年,在很多外國人甚至香港青年人的心裡是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地方。
他特別關心來自中國內地的訊息。這時,正好給他遇上了一個機會:中國的大學開始招聘外籍教師,承擔現代專業課的教師任務。
鄧永鏘非常高興,因為他獲得了中國最高學府北京大學的聘請,去指導當時北京大學剛剛恢復的博士研究生的教學,將現代西方的哲學思想介紹到中國。
作為第一位在北京大學任教的香港人,鄧永鏘在北京大學裡享受到了很高的待遇,住在北京大學的專家樓,月薪六百元人民幣,這是當時相當於中國國家領導人級別待遇的高工資。
鄧永鏘 鄧永鏘博士的教學工作也很成功,他將現代新哲學知識傳授給了北京大學的研究生。而這批博士研究生學成之後,許多精英進入了中央政府領導人的智囊班子。
風華正茂、年方29歲的鄧永鏘博士,當時正與香港無線電視台藝員張淑儀小姐在熱戀之中。1983年11月,鄧永鏘博士宣布與張淑儀小姐在北京結婚。他的婚禮,在北京各階層引起了轟動。當天,在北京天主教堂,賓客滿座。來祝賀與觀禮的嘉賓中,很多是專程從海外和香港來的親友,其中包括了英國駐香港三軍總司令夫人。
婚後日子 婚後,鄧永鏘夫妻在北京度過了一段很溫馨的日子。平時,他們會像一般北京市民那樣乘搭公共汽車,往返於北京大學與市區各處。每逢到周末或假日,夫婦倆會騎著腳踏車,穿梭於北京市的大街小巷,在平談中尋找生活的樂趣。
鄧永鏘自小接受西方教育,極有個性,愛好文化藝術。他彈得一手好鋼琴,喜歡外國古典音樂。他愛吸雪茄菸,當要思考問題的時候,更會一支一支,接續不斷。他也像爺爺
鄧肇堅 爵士一樣,愛穿
唐裝 長衫 ,具有學者風範。永鏘亦喜歡收藏中國書畫家、雕刻名家的真跡,如張大千、
邱亞才 、
朱銘 等人的作品。他也喜歡結交文化名人,喜歡閱讀文學名著及詩集。
鄧永鏘(照片4) 1984年,中國要大力開發沿海石油礦產資源的訊息轟動了全世界。一時間,美國、英國、法國、日本等國財團的石油公司爭相進駐中國的南海、黃海沿岸,都想在中國打第一口井。這時,鄧永鏘結識了英國克拉夫石油公司的總裁克拉夫先生。這位與中國商界做生意多年的英國商人,知道要想獲得在中國資源的開採權,必須要藉助鄧永鏘與中國當局的良好關係,所以他盛意邀請鄧永博士當他公司的駐香港的代表,開拓公司在中中國地的業務。鄧永鏘待到與北京大學的契約期滿後,便告別了北京大學教壇。鄧永鏘先生又回到了香港。哲學博士離開了哲學“烏托邦”的理想境界,走進社會現實世界,出任英國克拉夫石油公司駐香港代表,開始了他遨遊“商海”的人生新里程。
2005年3月10日,鄧永鏘獲
英國廣播公司 邀請,參與
BBC 中國周於上海製作的電視辯論節目“問與答”,擔任嘉賓。2006年7月,鄧永鏘推出新書《An Apple a Week》,並在舊
中國銀行大廈 舉行新書派對。其新書序言由前
港督 彭定康 撰寫。
鄧永鏘早年曾獲英廷授予OBE勛銜,在2008年新年榮譽名單中,他復獲勛KBE勛銜,成為爵士。
人物軼事 成功原因是運氣
鄧永鏘覺得,最大的因素是運氣,luck,fortune,right place,right time(運氣,好運,正確的地點,正確的時間),你可以很努力,一天做25個小時。可以從聖經讀到各種文化書,但是如果沒有運氣,你一定不會成功。That's life(那就是命運)。
鄧永鏘(照片5) 前
港督 彭定康 為鄧永鏘的新書《An Apple a Week》作序,寫下了這句讓人印象深刻的話。 鄧永鏘是誰?他是已故香港慈善家
鄧肇堅 之長孫;他開創了中國傳統服裝品牌“上海灘(Shanghai Tang)”;他是“
中國會 ”俱樂部的創始人,在香港、北京、新加坡都有連鎖機構;他還有雪茄公司,被稱為“雪茄大王”;他同時還是個地產實業家。
在香港人心中,他是上流社會的人,他的名字總是和這些名人聯繫在一起:
黛安娜王妃 、安德魯王子、柯林頓、凱特·莫斯、
何鴻燊 、
休·格蘭特 等等,而事實上,早年,這位爵士還曾經兩度因為賭博而破產。鄧永鏘大口大口地抽著雪茄,又舊事重提,說起自己的賭博,這位“賭徒”對自己當年的冒險並不後悔。而現在,他還要再冒險一次,他說他要做中國時尚界的“鄧小平”。
冒險:越賭經驗越豐富
鄧永鏘的父親是獨子,因為身體不好並沒有實現長輩的心愿,所以鄧永鏘是爺爺最疼愛的孫子。13歲那年,鄧永鏘被爺爺送到英國念書,沒想到,背負長輩期望的他,卻幾度迷戀賭博。
鄧永鏘(照片6) 20歲,鄧永鏘在賭場輸光了爺爺給他買房子的4萬英鎊。就在這時,爺爺的律師給他打電話,說要去看看他新買的房子。“怎么辦?”他想來想去,想到了有個住豪宅的朋友,房子價值6萬。他就跟朋友借房一天。律師來之前,他把屋子裡的相片都換成了自己和家人的。
律師一走,他把房子還給了朋友,還問朋友借了5000英鎊,再入賭場。第2個星期,他用5000英鎊賭回的6萬英鎊,向朋友買下了那間房子。“不得了!我真是很開心!”
他借錢的歷史不止一次,5年後,他又破產了,走投無路向倫敦當地很有名的中餐館老闆借5000英鎊,“其實我一時也還不出,但是我告訴他,我的家在香港很有名望,我一定會還給他。他當時只有一個條件,‘等將來,你要幫我一個忙。’我心想,只要你肯借我錢,別說一個,十個我都答應你。”十多年後,這位老闆兩次打電話給已經是著名“上海灘”老闆的鄧永鏘,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去“上海灘”工作,“那個女孩很聰明,在我那兒幹得很好。沒辦法,他爸爸當年對我那么好,我一定要幫的。”
兩次破產,最後卻起死回生,如今再回憶起當初的自己,他一臉壞笑,“這兩個故事算是我比較有代表性的事情了,說明什麼呢?我覺得我們一定要冒險一點,為什麼呢?Take a risk,will give you experience(冒險會給你經驗)。可以知道自己可以應付什麼樣的困難。如果我還有機會再破產兩次,我還是一定可以再贏,因為我的經驗太豐富了。”他如此解釋自己的“賭徒”精神,“輸的時候,就不能抱著越賭越多,越大的心理了,那樣肯定不行,一定要賭實一點。而當你贏的時候,要用最多的錢贏多一點。
朋友是什麼?
朋友很重要。有很多人覺得,自己幫朋友做了一件事,就希望他將來能幫我做一件事。這個看法是不好的,我幫他做什麼事,是我自動去做,也不是希望他將來幫我,幫他是自願的。朋友對我來講是很重要的。如果你跟我做朋友,我能幫的就一定要幫你,I am what I give,not what I am given(是給予造就了我,而不是索取)。
要成為衣服的“鄧小平”
我要開另外一個牌子,就叫Tang Tang,more Chinese、cheaper、younger(更中國、更便宜、更年輕),目的就是打到中國市場,中國的時裝太靚了,跟15年前太不一樣了。有很多中國設計師跟風西方的看法,我才不要,我要我們中國的看法。我要把30年代時裝發展到21世紀的中國來。希望15年以後,有一天,中國有能力做出世界頂級服裝品牌,讓國外的人開始想念我們中國的衣服。如果你沒在中國成功,你的牌子就不會成功,至少不會很成功,因為中國有13億人,有1300萬人穿你的衣服,就不得了了。
鄧永鏘(照片7) 我覺得,我們需要一個中國的時尚革命,我想成為衣服的“鄧小平”,變革者。以前都說那個依夫·聖·洛朗創立了女褲給女人,我覺得不對,我說是毛主席,1949年,每一個中國的女性都是穿褲子的!
對鄧永鏘來說,最吸引他的,還是資本。1994年,他創立了非常有名的“上海灘”。
“哈哈,其實那個時候主要是我沒錢,所以要做生意。人家以為我要創辦文化,其實完全為錢啊!中國那個時候已經改革開放了,但是我看到很多中國的工廠都給外國人做服裝加工。 Calvin Klein從80年代起就開始在中國加工,但買家根本看不見是中國造的。一件在廣州賣5塊錢的T恤,在國外可以最少賣到70塊美金,所以我覺得肯定有機會。我喜歡穿
唐裝 ,那個時候我就在想,我不但要用中國的工廠,而且我們時裝應該有中國的文化。毛主席、孫中山以前都是穿上海30年代的唐裝。為什麼我們不能做呢?”
“上海灘”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創立起來的。在國外,老外買中國服裝,都會去上海灘專賣店,每年打折時,排隊盛況更是空前。鄧爵士很有頭腦的地方在於,2000年,他將“上海灘”多數股權出售給世界第二大奢侈品集團歷峰(Richemont),從此逐漸走上了世界頂級品牌之路。這家瑞士集團擁有
卡地亞 和登喜路。在現任執行主席雷夫逸(Raphaelle Masne)的帶領下,“上海灘”由原先的純粹中式風格轉變為中西合璧,並制定了世界級奢侈品的計畫。《商業周刊》預言,“上海灘”會成為中國的“香奈爾”,因為幕後金主
歷峰集團 實力雄厚,通曉時尚業一切規則,可以源源不斷支持這個“中國的時尚嬰兒”。
上海灘在國內賣,屬於奢侈品,價格高得和國外大牌一樣,有人問鄧永鏘,“你中國人的衣服,憑什麼賣那么貴?!那中國人怎么買得起?”鄧永鏘笑了,“為什麼
Gucci 那些名牌可以賣那么貴?我覺得我們一點都不貴!你們就是太追求國外的名牌,覺得中國牌子不應該這么貴。可是我們一樣可以啊!我們不貴不行,不貴我們就沒有利潤!上海灘一共賣出
唐裝 2500萬件,說明喜歡的人很多!”
鄧永鏘有次和一個朋友穿著“上海灘”來北京,結果走在街上,他說自己被當成怪物,“就好像我們進了動物園,大家都來看我們!我在西方穿,從來沒人覺得怪,反而回到了中國,大家不習慣。其實穿在身上舒服是最重要的,可是人們還要講究品牌,哎!”
他大手一揮,意氣風發。“明年!我要再來做一個新的牌子,你們等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