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阿膠之淵源
阿膠是老少皆宜、滋補作用卓著的寶貴中藥,有著悠久的歷史。
阿膠始載於《神農本草經》。《本草經集注》中講道:“出東阿,故曰阿膠。”驢皮膠則始見於《千金·食治》。當時牛皮、驢皮和馬皮等皆用於加工阿膠,但驢皮膠已被醫家所
單獨認識。阿膠
作為皇室貢品最早見於《水經注》:“歲嘗煮膠以貢天府”。當地傳說1871年清朝派四品飲差大臣監製“
九天貢膠”,當時皇家專放養12頭黑驢於獅耳山上,冬至時,宰殺取皮,煮熬八天成汁,第九天切膠成長方塊狀,晾乾後進貢朝廷,此名當源於此。
漢代之前是以“膠”入藥,未有“阿膠”之名。“先秦有膠多種即‘鹿膠青白、馬膠赤白、牛膠
火赤、
鼠膠黑、魚膠餌、犀膠黃’,沒有驢皮膠,
表明早期藥用膠的多樣化。”至漢《神農本草經》已有“阿膠”、“傅致膠”之名,但也沒有指明是由何種材料製成。
三國至南北朝時期的《名醫別錄》中明確記載“煮牛皮作之”,但後魏《齊民要術》指出:“沙牛皮、水牛皮、豬皮為上,驢、馬、駝、騾皮為次,破皮鞋、鞋底、格椎皮、靴底、破鞍、革叉,但是生皮,無問年歲久遠,不腐爛者,悉皆中煮”。可見,當時認為什麼皮都行。
唐《本草拾遺》中記載:“諸膠皆能療風,而驢皮膠主風為最”,又“今時方家用黃明膠多為牛皮,本經阿膠也用牛皮,是二皮通用,然今牛皮膠製作不甚精,但以膠物者,不堪藥用之,當以鹿角所作之,但功倍於牛膠,故鮮有真者,非自製造恐多偽耳”。宋《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造之,阿井水煎
烏驢皮如常煎膠法”。可見此時牛皮、驢皮膠已成兩大主流,且認為驢皮膠藥用好於牛皮膠,驢皮膠已占主導地位。
明代
李時珍曰:“大抵古方所用多是牛皮,後世乃貴驢皮。若偽者皆雜以馬皮、舊革、鞍、靴之類,其氣濁臭,不堪入藥。當以黃透如琥珀色,或光黑如漆者為真。”黃透如琥珀色的是牛皮膠,光黑如漆的是驢皮膠。明代已以驢皮為主,有的明代本草著作,甚至指出是黑驢皮。
清代以後,《本草求真》、《本草述鉤元》、《神農本草經讀》、《
增訂偽藥條辨》等都記載:阿膠應以
烏驢皮和阿井水製成,而把牛皮膠當做偽品。現《中國藥典》已明確阿膠原料是驢皮。
阿膠現狀
新中國成立後,為繼承發展祖國醫藥遺產,使阿膠這一中藥珍品造福人類,人民政府非常重視阿膠生產。1950年,國家組織並投入一定資金,把鄧氏樹德堂、塗氏懷德堂、莊氏太子衡老藥店等東阿鎮阿膠老字號集為一體,成立了全國第一家國營阿膠專業生產廠——平陰阿膠廠,鄧氏第五代傳人鄧世祥帶著鹹豐皇帝御賜手摺子進該廠當技術顧問,“樹德堂”“福”字被註冊為商標,分別被
山東德興堂阿膠製品有限公司,
山東福膠集團持有。作為正品阿膠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