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氏宗祠位於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洛浦街上漖村大天街19號,是廣州市番禺區第三批傳統風貌建築。
2023年12月,入選番禺區第三批傳統風貌建築保護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鄧氏宗祠
- 地理位置: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洛浦街上漖村大天街19號
鄧氏宗祠位於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洛浦街上漖村大天街19號,是廣州市番禺區第三批傳統風貌建築。
2023年12月,入選番禺區第三批傳統風貌建築保護名錄。
鄧氏宗祠位於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縣花戛苗族布依族彝族鄉者卡村,景區由橋頭圍、灰沙圍、坑頭村等組成,有700多年的歷史。香港簡介鄧氏宗祠坐落於香港屏山,是鄧族的祖祠,由屏山的三圍六村:上璋圍、橋頭圍、灰沙圍、坑頭村、坑尾村、...
鄧氏宗祠 鄧氏宗祠位於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洛浦街上漖村大天街19號,是廣州市番禺區第三批傳統風貌建築。2023年12月,入選番禺區第三批傳統風貌建築保護名錄。
祖祠史事從先人口語相傳略知一二,早期鄧坊先有祠堂,每逢新年,我村族人往鄧坊團拜,祖父萬科公,有感無祠祭祀,愧對祖先乃號集族人,集資興建祠堂,慨定清末民初建成,為獨立建築,磚牆木造瓦房,有方形天井採光,中堂大廳正中擺放歷代列祖列宗神位,西側為小廂房,如此而已。鄧氏宗祠建志 祖祠憶象 鹹歡青少...
屏山鄧氏宗祠座落於香港屏山,是鄧族的祖祠,是香港最大的祠堂之一,為屏山文物徑的重點古蹟之一,於2001年12月14日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建築 鄧氏宗祠為三進兩院式建築,正門前兩旁是鼓台,各鼓台有兩柱支撐瓦頂,內柱為麻石,外柱則為紅砂岩,最具特色是宗祠正門沒有門檻,前院卻有砂岩通道,顯示鄧氏族人中曾...
廈村鄧氏宗祠,又名元朗鄧氏宗祠、友恭堂,是一座具有嶺南地方特色的家族祠堂建築,位於香港新界元朗廈村,於2008年2月1日聯同其鄰接的禮賓樓和友恭學校,成為香港法定古蹟。宗祠是凝聚家族血緣和感情的紐帶,作為家族悠久歷史和傳統文化的象徵與標誌,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歷史背景 廈村鄧氏宗祠於清朝...
是屏山鄧族的祖祠,由五世祖馮遜公興建,至今已有七百多年歷史。鄧氏宗祠是三進兩院式的宏偉建築,為香港同類古建築的表表者。建築物三進大廳上的梁架雕刻精美,刻有各種動植物和吉祥圖案,屋脊飾有石灣鰲魚和麒麟。後進祖龕供奉鄧族先祖神位。宗祠現仍用作屏山鄧族祭祖、慶祝節日、舉行各種儀式及父老子孫聚會等用途...
沿著路標和石刻印記,我們依次參觀了聚星樓 (香港唯一的古塔)、鄧氏宗祠 (香港最大的祠堂之一)、上璋圍 (屏山唯一的古圍村)、覲廷書室 (專為村中子弟準備科舉考試而建)、洪聖宮、楊侯古廟等文化精品。這裡的文物,都是鄧氏家族的財產,而鄧氏家族的“現代”一族,有不少還生活在這些祖屋之中。重點建築,得到...
吾離陵園的所有規劃建設項目均以鄧國侯吾離陵為中心,吾離陵中軸線建築是整個規劃中的核心。吾離陵中軸線建築主要建設項目有:自吾離陵向南沿中軸線建三個大殿和一個廣場,依次為後殿、中殿、前殿和鄧氏先祖塑像廣場。2、鄧氏宗祠、鄧氏族譜館、管理房、名木林 鄧氏宗祠、鄧氏族譜館、管理房分布在吾離陵建築群...
2006年3月,在湖北省通山縣燕夏鄉鄧氏宗祠召開盛大的祭祖聯誼會。為湖北20餘縣市大成譜首卷合修、通過主編鄧其偉所作的史料考證達成共識,各支經濟文化經驗交流。2007年4月,在湖北通山縣九門鄧氏宗祠,召開了來自湖北23個縣市的鄧氏宗親代表300多人的聯誼會,各支交流經濟文化發展情況與經驗,“湖北鄧氏宗親聯誼會...
舊警署由三座建築物組成,主樓是一座拱形長廊的雙層建築物,外牆為白色,屋頂其後加建瞭望台。北面兩層高的附翼大樓與主樓相連,亦建有白色外牆、開放式走廊及金字瓦頂,屋頂上矗立兩座煙囪,其位置能俯瞰貫通鄧氏宗祠、聚星樓及覲廷書室等。展出內容 文物展覽 屏山鄧族文物館:展示鄧族在屏山的發展歷史與民風習俗...
鄧世昌故居位於廣州市寶崗大道龍珠直街龍涎里2號,是民族英雄鄧世昌的出生地。光緒二十一年(1895)鄧氏家人用朝廷的撫恤銀兩把它擴建為宗祠,占地面積4700平方米。地點 鄧世昌壯烈殉國後,清廷追封其為“從一品”官階,故宗祠正門按一品官員規格,建6級台階,以清代中晚期南方大祠堂的形式重建。整座建築以長條花崗石為...
鄧世昌紀念館位於廣州市海珠區寶崗大道中的鄧氏宗祠內,東鄰海珠區政府,南向鄧世昌紀念國小,北面背靠歷史悠久的海幢公園。面積總建築面積5700平方米,占地面積4700平方米。紀念館的主體建築鄧氏宗柯為嶺南特色的古建築,坐北朝南,廣三路,中路三間兩進,青雲巷兩側為廂房,四角建角樓。前院有照壁和門樓,東西各有...
鄧氏文化區建築群:涵蓋鄧氏祠堂、鄧祖館以及配套附屬用房,分布在王城建築群東側。鄧氏祠堂在西,鄧祖館在南。鄧氏祠堂主要包括鄧氏宗祠、鄧氏宗族館、鄧氏名人館和鄧氏風律館,為鄧氏祖先的供奉、祭祀,鄧祖館主要包括鄧氏研究會館、捐建功德館、鄧州名人館和鄧氏春秋書畫院,用來展示鄧姓文化及鄧氏各宗親族譜,讓...
村長有鄧氏宗祠、石板長巷、炮樓、門樓等古建築。另有白土國小一所,其先後合併大宜崗國小、壩崗國小,最後被並至蘆苞實驗國小,已外租改為東華文武學校。名人軼事 近代名人 鄧曇 鄧曇,字剰影,生於蘆苞公社白土村。先後畢業於廣東陸軍國小、南京陸軍中學,曾參加孫中山領導的反清鬥爭,負責通訊聯絡工作。民國後...
人口逾千的鄧氏宗祠始建於清朝乾隆盛世。據鄧氏族譜記述: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鄧氏“龍鳳朝陽”(文龍、文鳳、文朝、文陽)四兄弟千里迢迢,風塵僕僕,從廣東龍川縣登雲鎮石福村遷來廣西貴縣懷北二里上垌村開基立業,隨即在犁頭嶺東南面興建鄧氏祠堂。祠堂為二進五開間磚木結構,石灰築棟,但與眾不同的是,...
南宋鄧氏宗祠 南宋鄺氏宗祠 第二節 明代祠堂 明廣裕祠 明陸氏大宗祠 明陸氏宗祠 明黎氏大宗祠 明雲林公祠 明西溪祖祠 明雲麓公祠 明京恩公祠 明駱氏宗祠 明月竹公祠 明梅溪黃公祠 明必泰李公祠 明能緣公祠 明酉四公祠 明孫氏宗祠 明酉七公祠 明溪山黎公祠 明庾氏宗祠 明光岩殷公祠 明達賢何公...
光緒二十六年(1901年)鄧族族長憶念鄧斌之豐功偉績,在鄧氏宗祠之東建“昭武公祠”祀奉。1944年,百太鄧村重修宗祠。宗祠入伙時,得友族送的木聯中有時任縣秘書長梁清平作的並手書一聯:“論勳爵以冠雲台,國難求援,東漢酧庸原不忝;封將軍而顯昭武,堤防創築,西江暴漲永無虞。”6.廣東冠豪高新技術公司信託...
太平[Tàipíng] 位於廣州市從化區南部。傳說北宋初期皇帝派楊家將南下平亂,此地從此太平無事,當地居民為紀念楊家將的功績,取名太平。是從化荔枝主產區之一。有宋代錢崗古村落、防禦使鐘公祠,明代廣裕祠堂、五嶽殿、鄧氏宗祠及洪聖高廟,清代鐘樓古村落、太平當樓等古蹟。2023年11月,入選《廣州市地名保護名錄(第...
村正門設有牌坊,村莊前面有一個大池塘,池塘後面便是鄧氏宗祠。村中路旁有數棵古榕樹;這些古樹據說樹齡有120年,是當初考取功名的先人栽種的。旗桿功名石,它以麻石為基座,約一人高,10厘米厚,上面一對相距50厘米的麻石,頂部穿孔,一塊有字,標示獲得功名人的名字年月,一塊無字,兩塊豎排。兩方形小孔中綁一...
陂頭背老屋 陂頭背老屋位於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龍城街道愛聯社區陂頭背村,建於民國時期,坐西朝東,面國65米,進深35米,占地面積2275平方米,由鄧氏宗祠和四排房屋組成。
瑞寶[Ruìbǎo]位於海珠區西南部。清順治年間建村,因四面環水及地形似堡壘,取名“水口堡”;後取諧音和吉祥之意改稱“瑞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歸新滘區管轄,隸屬廣州市郊區。有瑞寶涌、大幹涌、石溪涌等河涌。有鄧氏宗祠、何善衡故居等古蹟。2023年11月,入選《廣州市地名保護名錄(第二批)》。
吳縣誌》復作流真巷,並註:“康熙《志》:新橋巷北,同治《志》作柳貞巷,謂有柳氏貞女,故名。舊名流真,今稱大柳貞巷。” 1968年改今名。街巷現狀 長360米,寬7米,水泥道板路面。現為長方形磚狀水泥道板路面。古蹟遺存 98號為清慎堂王宅,13號為徐宅,18號為鄧氏宗祠,均為市控保古建築。
元朗的古蹟文物眾多,1993年開闢了一條“屏山文物徑”,將多幢各具歷史價值的建築如鄧氏宗祠、上璋圍、洪聖宮、楊侯古廟等串聯起來,盡頭有一座“聚星樓”,是六角形的古塔,也是香港僅存的古塔,原高七層,後因風雨侵蝕,只剩下三層,據鄧氏族譜記載,這座古塔已有六百多年歷史。歷史沿革 地名由來 元朗古稱“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