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履歷
鄧家彥(1883年—1966年),廣西桂林人,字孟碩。早年留學日本。
1905年,鄧家彥加入中國同盟會,曾任法務部判事、廣西支部長。不久回國,在四川昌隆、成都等地借教書宣傳反清革命,聯絡川中志士,發展同盟會組織。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任臨時參議院議員。袁世凱竊取臨時大總統後,在上海創辦《中華民報》,反對袁世凱專制獨裁,一度被捕入獄。1914年夏留學美國,入哥倫比亞大學。
1916年回國,參加討袁護國戰爭。次年赴廣州參加孫中山發動的護法戰爭。1921年任中國國民黨廣州特設辦事處宣傳部長、廣西支部長。1924年1月當選為中國國民黨第一屆候補中央委員。1926年在上海與
馬素等創辦《獨立周刊》。1927年參加廣州“四·一五”“清黨”。
1931年12月重新當選為中國國民黨候補中央委員。1934年任南京國民政府委員。1939年1月遞補為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並任國防最高委員會常務委員。抗日戰爭時期居住重慶,全國解放前夕赴歐遊歷。1949年赴美國。1952年赴台灣,任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總統府”國策顧問等。
1966年病逝。
人物生平
鄧家彥出生於廣西桂林,十二歲喪父,生活不幸,但聰敏過人,力學不倦,先後就讀於桂林培風書院、體用學堂、澳門儲才學堂、四川高等學堂、日本明治大學、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德國留學(校名不詳)。勝利還都後,再次赴美留學,1949年在林肯大學曾以英文撰《五權憲法之政府( A Government of Quintuple Powers by Constitution)》 一書,力事五權憲法之闡揚,榮獲哲學博士學位。
1904年東渡日本,以寫作收入維繫生計。時值
孫中山先生在日本成立同盟會,提倡“驅除韃虜;創立民國;革命共和”。鄧家彥是在成立同盟會大會開會第一天加盟的,並膺選為同盟會法務部長及廣西分會長。
同盟會成立後,鄧家彥奉命離日返國回滬,與仇式匡、龔煉白、唐支廈、劉道一、
劉揆一等聯絡青紅幫兄弟,以植其基。嗣又赴金陵把晤
趙聲、
柏文蔚、張玉衡、張伯純諸同志,告以
國父及
黃克強先生之秘密計畫。嗣後先生進抵四川隆昌以教中學為名,實則開辦同盟會。先後任四川隆昌及成都中學教員,一面暗中宣傳革命,一面發展組織,成立了同盟會四川分會。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臨時大總統府
孫中山任先生為總統府秘書處秘書,分派在外交組工作,並膺選參議院議員。在參議院議員任內,參議院為討好
袁世凱,乘先生因公赴滬之隙,居然經一讀會通過建都北京之案,與國父及
黃克強二公主張背道而馳,使之二公大發雷霆怒責說:“好了,我們革了一輩子的命,給你們輕輕的送掉了!”。先生回南京後在參議院開大會時提出臨時緊急動議,另提建都南京,複議否決建都北京之一案,多數議員通過建都南京。
袁世凱不得已,任命
黃克強為南京留守,而
中華民國開國的行政與立法機關一場風波得以平息。
1912年,鄧家彥在上海創辦《中華民報》,鼓吹共和,宣傳主義。當時上海系屬租界,袁黨乃控《中華民報》於英界捕房,鄧家彥遂被下獄,倖免被引渡。其間
孫中山多方營救,將所乘汽車交
王寵惠為之變價,償付辯護律師費用。自1913年8月23日被拘留時日起,至1914年2月22日止,苦坐冤獄計六個月。
鄧家彥出獄赴東京,時正籌改國民黨為中華革命黨,孫中山與
黃克強、
胡漢民、
廖仲愷等人吵翻,黨人議論未定,多有誤認為滿清既經推翻,則革命已屬成功。鄧家彥得知後,秉承
孫中山指示,居中奔走說合
黃克強、
胡漢民,使他們關係日趨融洽,
廖仲愷等見勢相繼來歸,予以促成。是年,鄧家彥與
黃克強同船赴美,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政治經濟,攻讀博士學位 。
鄧家彥一面讀書,一面倡導黨務,並勉以“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之信條。他拿到博士學位的時候已經66歲了,是第一個在這樣的年紀仍不倦求學並最終獲得博士學位的中國留學生,是充分表現出先生學到老的讀書精神。
1916年聞
袁世凱稱帝時,鄧家彥即不待學業完成,又與
黃克強先生回國籌謀反對,並謁見
孫中山請示辦法,孫中山告以“他日革命成功,我定使汝得償心愿,讀畢博士學位。今天萬事莫如救國急,不能再造民國,推翻滿清,換來
洪憲,猶之以暴易暴,實在有違我當年倡導革命之本意!深望全體同志,均能認清時代,善體我意,則國事非不可為!”迨
袁世凱敗亡。
孫中山曾經親口贊鄧家彥“民國成立之初,無人料到袁氏有
帝制自為之野心,唯鄧孟碩一人,洞燭其奸” 。鄧家彥遂赴北京,暇事著述,與胡適先生合譯《國際聯盟規約》一書。
1919 年春,鄧家彥與美國人Mr.Burr回北京,籌辦中美通訊社,並首先透露北京政府對日借款簽訂賣國條款等訊息。此訊息一公開,旋即引發了北京大學生們轟轟烈烈的愛國運動,即著名的“五四運動”。“五四運動”因鄧家彥所引發,它標誌著中國
民主革命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這次運動是一次偉大的反帝反封建運動,是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和新文化運動的轉折點,是中國革命史上劃時代的事件。
1920年,鄧家彥曾銜
孫中山命與北京政府商談國事,終因北京政府缺乏誠意,乃經滬隨孫中山回粵,籌策北伐大計。
1920年,鄧家彥膺任
中國國民黨廣州特設辦事處宣傳部長,因鑒於同志之宣傳文章立論不一,頻感有統一之必要,請
孫中山在廣州高等師範學校公開演說《三民主義》,使黨內同志言論有所遵循,孫中山欣納鄧家彥之建議。
孫中山率師北伐入桂,任鄧家彥為最高會議十參議之一,並任為廣西國民黨支部長。
1920年11月9日至20日,《上海民國日報》第二版連載鄧家彥所譯羅素(Bertrand Russel)名著《自由之先路》,內容深刻,發人深省。
1922 年,鄧家彥銜命赴德,謀中德間之合作。一次
孫中山在給鄧家彥信中寫到“如有促成中德合作,致中國於富強,則功業當在四萬萬人之上也”。鄧家彥留德三年,辦黨、辦外交、讀書、買書、乃至接濟苦學生。1924年11月回國。
在德期間,朱德、高語罕、廖煥星等邀集留德同學多人在柏林工科大學請鄧家彥去講演,講題為《三民主義的民族主義》,那時正是
外蒙古庫倫宣布獨立,鄧家彥借題發揮,嚴斥蘇俄唆使外蒙古獨立是帝國主義云云,聽眾報以熱烈掌聲。
1924年,中國國民黨改組時,鄧家彥在德國,承
孫中山提名當選中央執行委員,而
廖仲愷等力加反對。
1924年11月,孫中山應
段祺瑞之邀北上,主張召開國民會議,行前電諭鄧家彥歸國,且匯美金一千元作盤費,先生與夫人謝蘭馨繞西伯利亞回北京。
孫中山去世前的遺囑,由
汪精衛草擬,草成後汪精衛未出席國父遺囑討論會,由
吳稚暉攜來,當眾朗讀,逐句討論。讀至“聯合蘇聯,共同奮鬥”時,鄧家彥即起立反對,說“今日聯蘇固然待我友好,他日如萬一國際情勢變化,則又將如何?且總理之遺囑必公開發表,昭告國人與世界,豈能如此措詞?”,討論結果,按鄧家彥意思改為“聯合世界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
1926年,鄧家彥在上海與馬素創辦《獨立周報》,馬素負責籌款,任社長,鄧家彥任總主筆人,實際主持編輯。
1928年冬,鄧家彥應邀擔任李濟深之第八路總指揮部秘書長。
1931年夏,粵桂反抗南京中央政府,鄧家彥雖因此而受牽累入獄,然以心跡光明,終得
吳稚暉、蔡元培保釋,並恢復其原來之中央執行委員職務。
1934年元月,鄧家彥亦被推選為國民政府委員,迄至國家行憲伊始,始解除此項職務,前後達十四年之久。
1935年,
林森主席與蔣介石委員長原親臨軒轅黃帝陵主持,旋聞共產黨有異圖,乃中止此行,改為鄧家彥代表國民政府與邵元沖先生代表國民黨黨部首次致祭軒轅黃帝陵。
1937年,抗日軍興,鄧家彥回桂策應,不遺餘力。
1938年舉行之中央全會漢口會議,及重慶會議,獻替尤多。
1939年,視察廣西戰區黨政軍事後,兼膺中央常務委員及國防最高委員會常委,對黨政軍國大計,彌多擘劃。
鄧家彥數十年來念念不忘
孫中山訓誡,終期有以償其讀畢博士學位之心愿,是以抗戰勝利還都之後,即開始準備三度赴美留學。先生於1947年第三度赴美留學,並秉承政府指示,一以促中美
邦交,一以爭取美援政策為之。
1952年夏,奉召返台,出任中央評議委員及總統府國策顧問,以後又被同鄉選舉出任台北市廣西同鄉會理事長。
鄧家彥生於1883年7月28日,1966年3月18日因積勞成疾,病逝於台北榮民總醫院,享年八十有四,安葬於台北士林兩廣公墓。
學術成就
留美博士。中國文學素養甚深,有《一枝廬詩鈔》、《民族語原》、《學鍥錄》、《西詩學述要》等行世,於書法亦追蹤王右軍,為世寶重。
歷史評價
鄧家彥在中國近代革命歷史上鼓吹、捍衛民族、
民權、民生,追求革命真理的堅強毅力和堅韌不拔的革命鬥志,是炎黃子孫的楷模。
鄧家彥生平秉持三不原則“一不續娶;二不治私財;三不殺生”,平常人不易做到,達官貴人更難做到,先生竟能行之不渝,實在是令人佩服。對升官發財毫不介意,
孫中山五次邀鄧家彥出長廣西,均未接受,夫人謝蘭馨女士,以革命世家,婦女先進,勛助其夫事業,爭傳人口,功在邦家,可稱為革命黨人之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