鄙人索馬

鄙人索馬

《鄙人索馬》是呂不韋《呂氏春秋》中的一則寓言故事。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鄙人索馬
  • 創作年代:約完成於公元前239年(戰國)
  • 作品出處:《呂氏春秋》
  • 作者:呂不韋與其組織的門客
原文,譯文,注釋,解讀,一詞多義,文言句式,欣賞評點,

原文

孔子行道而息,馬逸,食人之稼,野人取其馬。子貢請往說之。畢辭,野人不聽。有鄙人始事孔子者曰請往說之,因謂野人曰:“子不耕於東海,吾不耕於西海也,吾馬何得不食子之禾?”其野人大說,相謂曰:“說皆如此其辯也,獨和向之人?”解馬而與之。

譯文

孔子走(累了)在路上休息,馬逃脫了束縛,吃了別人的莊稼,農民把馬牽去了。子貢(以能言善辯著稱)請求去說服那農民,什麼話都說了,那農民不理他那套。有個剛剛跟隨孔子學習的粗俗的人,說:“請讓我去跟他說吧。”便對那農民說:“您不是在東海種地,我不是在西海種地,我的馬怎么可能會不吃你的莊稼呢?”那農民很開心,對他說:“說話都像你這么清楚就好了,怎么能像剛剛那個人那樣?”解開馬的韁繩就給了他。
孔子說:“用別人聽不懂的道理去說服他,就好比請野獸享用太牢(祭祀時所用的牛、羊、豬三牲,是最豐盛的犧牲),請飛鳥聆聽九韶(古樂名,相傳為夏禹所作。使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優美音樂)一樣。這是我的不對,並非農人的過錯。”
於是命馬夫前去。
馬夫對農人說:“你從未離家到東海之濱耕作,我也不曾到過西方來,但兩地的莊稼卻長得一個模樣,馬兒怎知那是你的莊稼不該偷吃呢?”
農人聽了覺得有理,就把馬兒還給馬夫。
〔自是至理,安得不從!〕
孔子行道而息①,馬逸②,食人之稼,野人取其馬③。子貢請往說之④,畢辭⑤,野人不聽。有鄙人始事孔子者⑥,曰:“請往說之。”因謂野人曰:“子不耕於東海,吾不耕於西海也,吾馬何得不食子之禾?”野人大說,相謂曰:“說亦皆如此其辯也⑦,獨如向之人⑧!”解馬而與之。
――節選自呂不韋⑨《呂氏春秋·孝行覽·必己》⑩

注釋

①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市東南)人,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相傳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是一位古文獻整理家,曾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
②逸:狂奔。
③野人:種田人。
④子貢:孔子的學生,姓端木,名賜,字子貢,衛國人,擅長辭令。說(shuì):勸說,說服。
⑤畢辭:話都說完了。畢:盡。辭:言辭。
⑥鄙人:指邊遠地區的人。
⑦辯:明白。
⑧獨:豈,哪裡。向:剛才。
呂不韋(?-前235年),戰國末年衛國濮陽(今河南濮陽南)人。先為陽翟大商人,後被秦襄公任為秦相。秦王政幼年即位,繼任相國,號為“仲父”,掌秦國實權。秦王政親理政務後,被免職,貶遷蜀郡,憂懼自殺。
⑩《呂氏春秋》:呂不韋掌權時組織門客編纂,計26卷,內有12紀、8鑒、6論,共160篇,為先秦時雜家代表作。內容以儒道思想為主,兼及名、法、墨、農及陰陽家言,匯合先秦各派學說,為當時秦統一天下、治理國家提供理論依據。
說:說通悅,高興;如“野人大說”。〔古今異義
野人:今常用義:指未開化的人。文中古義:種田的人,農民;如“野人取其馬”。
鄙人:今常用義:謙詞,對人稱自己。文中古義:指邊遠地區的人;如“有鄙人始事孔子者”。
辯:今常用義:辯論。文中古義:清楚;如“說亦皆如此其辯也”。

解讀

不同階層、不同種族、不同職業、不同區域,都有其特定的文化特徵,所謂“到什麼山唱什麼歌”,入鄉就要隨俗,不能憑藉已有知識經驗判斷所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和別人交流,就得了解對方的種族、文化、職業、區域等文化特徵,找到對話交流的平台,用對方熟悉的事物、道理去交流,這樣才能成功。

一詞多義

(1)動詞,行走;如“孔子行道而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六則》)
(2)動詞,做事;如“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3)動詞,運行;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觀滄海》)
(1)動詞,休息;如“孔子行道而息”。
(2)動詞,嘆息;如“北山愚公長息曰”(《愚公移山》)
(3)動詞,平息;如“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與朱元思書》)
(1)動詞,請求;如“子貢請往說之”。“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石壕吏》)
(2)動詞,請問,請示;如“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扁鵲見蔡桓公》)
(1)動詞,侍奉;如“有鄙人始事孔子者”。
(2)名詞,事情;如“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1)動詞,能夠;如“吾馬何得不食子之禾”。
(2)動詞,得到;如“得之則生,弗得則死”。(《魚我所欲也》)
(1)副詞,豈,難道;如“獨如向之人!”
(2)副詞,只,僅僅;如“而吾以捕蛇獨存”。(《捕蛇者說》)
(1)副詞,剛才,不久;如“獨如向之人”。
(2)名詞,原先,從前;如“向為身死而不顧”。(《魚我所欲也》)
(1)動詞,給予;如“解馬而與之”。“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魚我所欲也》)
(2)介詞,跟,同;如“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陳涉世家》)
動詞用如使動詞
畢辭”中的“畢”是動詞的使動用法,即“使……完畢”,“說盡”;該分句可譯為“什麼話都說了”。

文言句式

1.省略句
(1)省略主語
①“食人之稼”之前省略主語“馬”,即“(馬)食人之稼”;該分句可譯為“(他的馬)跑到地里吃了人家的莊稼”。
②“因謂野人曰” 之前省略主語“鄙人”,即“(鄙人)因謂野人曰”;該分句可譯為“他就對那個農民說”。
(2)省略賓語
“野人不聽”之後省略賓語“之”,代子貢,即“野人不聽(之)”;該分句可譯為“那個農民不聽子貢的話”。
(3)省略介詞
孔子行道而息”之中,謂語動詞“行”的後面省略介詞“於”,即“孔子行(於)道而息”;該分句可譯為“孔子走(累了)在路上休息”。
“有鄙人始事孔子者”之中,“始事孔子者” 是“鄙人”的定語,定語後置,該分句正常語序是“有始事孔子者鄙人”;該分句可譯為“有個剛剛跟隨孔子學習的粗俗的人”。
“子不耕於東海,吾不耕於西海也”之中,介詞短語“於東海”和“於西海”分別作謂語動詞“耕”的狀語,狀語後置,這兩個分句正常語序是“子不於東海耕,吾不於西海耕也”;這兩個分句可譯為“您不是在東海耕地,我不是在西海耕地”。
翻譯
孔子走(累了)在路上休息,他的馬逃脫了束縛,跑到地里吃了人家的莊稼,農民把馬牽去了。他的學生子貢(以能言善辯著稱)請求去說服那農民,什麼話都說了,那個農民也不聽他的話。有個剛剛跟隨孔子學習的粗俗的人,說:“請讓我去跟他說吧。”他就對那個農民說:“您不是在東海耕地,我不是在西海耕地,我的馬怎么可能會不吃你的莊稼呢?”那個農民聽了說:“說話都像你這么清楚就好了,怎么能像剛剛那個人那樣!” 解開馬的韁繩就給了他。

欣賞評點

孔子的得意門生子貢能言善辯,那隻局限在文化人或上流社會,讓他去和一個目不識丁的農民交流,他一定會引經據典,“子曰”、“詩云”一番,道理講透,好話說盡,馬也沒要回來,而那個粗俗的人只說一句話,馬就要回來了,可見對話也講究藝術,只有以對方能接受的事實,講清道理,才能說服別人接受自己的意見。
[解釋]
(1)息:休息。 (2)逸:跑。 (3)野人:居于田野的人,指農夫。 (4)取:扣留。 (5)鄙人:僕人。 (6)相謂:告訴他(鄙人)。 (7)辯:明辯,善辯。 (8)向:從前。
閱讀訓練
1.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而”與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解馬而與之
A.泉香而酒例 B.然則何時而樂耶
C.而吾以捕蛇獨存 D.乃記之而去
2.給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注音並解釋。
①子貢請往說之 說:___ ___
②其野人大說 說:___ ___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①有鄙人始事孔子者曰說往說之
譯文▁▁▁▁▁▁▁▁▁▁▁▁▁▁▁▁▁▁▁▁▁▁▁▁▁▁▁▁▁▁▁▁▁▁▁▁
②吾馬何得不食子之禾
譯文▁▁▁▁▁▁▁▁▁▁▁▁▁▁▁▁▁▁▁▁▁▁▁▁▁▁▁▁▁▁▁▁▁▁▁▁
4.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錯誤的一項是( )
A.孔子在路上休息時馬吃了人家的莊稼,農夫將馬捉住。
B.子貢自告奮勇地去要馬但到底也沒有說服農夫。
C.孔子的僕人因剛開始跟隨孔子而想表現自己就搶先去說服農夫。
D.文章雖短卻說明了說話的方式方法要適合情境、對象的道理。
5.填空。
①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經典《▁▁▁》記錄了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
②請將下面橫線的內容補充完整。
子曰:“三人行,▁▁▁▁▁▁;▁▁▁▁▁▁,▁▁▁▁▁▁▁。”
答案:
1.D 2.(1)說:shuì 勸說。 (2)說:同“悅”高興,愉快。 3.(1)有個剛跟孔子做事的僕人請求說讓他去勸說農夫。 (2)我的馬怎么能不吃你的莊稼呢?(意思對即可) 4.C 5.(1)《論語》 (2)必有我師 擇其善者而從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