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鄖陽文物》是中國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周興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鄖陽文物
- 作者:周興明
- 出版社:中國文化出版社
- 字數:25萬字
《鄖陽文物》是中國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周興明。
《鄖陽文物》是中國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周興明。內容簡介《鄖陽文物》是集鄖陽區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資料彙編,全面介紹了鄖陽區境內文物保護單位和文物點的情況,包括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築、石窟寺及石刻、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
鄖陽是古人類起源、演化和發展研究的重要區域。鄖陽位於地球北緯30°線附近,地處中國地理“雞心”。境內發現有青龍山恐龍化石群,有“鄖縣人”頭蓋骨化石,有梅鋪猿人、白龍洞猿人、黃龍洞猿人,有被譽為“人類地下通史”的遼瓦店子遺址。還有安城古銅礦遺址、韓家洲遺址、青龍泉遺址、鄖陽府學宮大成殿等文物古蹟。鄖...
鄖陽博物館展廳 基本陳列 展廳一角 鄖陽博物館二樓設有《鄖陽歷史沿革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青龍泉遺址與遼瓦店子遺址出土精品文物展》;三樓設有《“鄖縣人”館》《歷史文物展館》(主要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中各大工地新出土文物)、《仿李泰墓室》;四樓設有《楊獻珍館》《書畫奇石攝影展》《綠松石館》。 [2]...
圖書目錄 代序一 代序二 鄖縣考古概況 學堂梁子(鄖縣人)遺址 尖灘坪舊石器點 青龍泉遺址 大寺遺址 遼瓦店子遺址 喬家院墓地 瞿家灣遺址 韓家洲墓群 郭家道子遺址 黑家院遺址 鯉魚嘴遺址 小西關遺址 楊家崗遺址 上寶蓋遺址 前房遺址 龍門堂遺址 白鶴觀遺址 後記 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鄖縣庫區文物點分布圖 ...
鄖陽府學宮始建於600多年前的明洪武年,明成化十二年設府為府學,明清兩代多次重修。抗日戰爭時期為國立湖北中學,湖北省聯合中學鄖陽分校,湖北省立第八高級中學。2002年,鄖陽府學宮大成殿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類似木質結構的大成殿全國僅存兩處。2012年11月27日,因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建設,鄖陽府學宮...
《鄖陽歷史文化探研/漢水歷史文化系列》為鄖陽(現十堰市)地方歷史與文化研究論文集,內容包括建置地理、鄖陽撫治、文化教育、文學藝術、文物建築、方言熟語、風俗物產、名人傳說等。 圖書目錄 第一輯 建置地理 鄖陽地域歷代建置沿革 鄖屬各縣歷史沿革 麇子國考略 二竹地理盤古記略 兩晉及南北朝時期的鄖鄉縣 ...
鄖陽培長報紙博物館,位於湖北省,據2020年9月國家文物局信息顯示,現有藏品339件/套,開展教育活動3次,參觀人數2.5萬人次。 歷史沿革 鄖陽培長報紙博物館是通過湖北省文物局設立備案,由民政部門頒發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證書的的民辦博物館,館名由原中共中央委員、人民日報社社長邵華澤同志提寫。展出內容 該館共收...
2002年5月22日,鄖縣人民政府下發“關於確定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群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鄖政發【2002】30號)。2003年8月,鄖縣恐龍蛋化石群省級地質公園通過省級專家評審。2005年8月18日,鄖縣恐龍蛋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通過國土資源部國家級專家評審。2005年9月19日,國土資源部下發“關於批准山東泰山等53...
《萬古一地·鄖陽》一書共46篇,40萬字,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該書圍繞大鄖陽以信而有證的史料、有案可稽的史實,對鄖陽這個地方的歷史與地理、由來與沿革、自然與人文、文物與風物、文明與文化、故事與傳說等,進行了十分系統的原生態的呈現與文學的開掘。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三千里...
“考古中國”是國家文物局主導的重大研究項目,該研究主要針對一些重大考古和大遺址保護項目。“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關注中國境內人類起源、文明起源、中華文明形成、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和發展、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重要地位等關鍵領域。2024年4月16日,“考古中國”發布重大項目:武王墩墓系迄今規模最大的楚國王級墓葬。
位於興山縣古夫新縣城,清代建築。系三峽工程地面文物搬遷保護、集中復建文物點,包括陳伯炎老屋、吳翰章老屋和望山門。陳伯炎老屋、吳翰章老屋均系磚木結構,木構架為穿斗式梁架;望山門系興山古城的西門,城門為石砌,城門洞為圓拱券結構。2002年11月7日被公布為第四批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鄖陽府學宮殿 位於鄖縣...
9.近、現代文物 四、名勝 1.武漢市 2.黃石市 3.襄樊市 4.沙市市 5.宜昌市 6.十堰市 7.荊門市 8.鄂州市 9.黃岡地區 10.孝感地區 11.鹹寧地區 12.荊州地區 13.宜昌地區 14.鄖陽地區 15.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6.神農架林區 五、考古發掘和科學研究 1.遺址調查發掘 2.墓葬清理髮掘 3.考古學的綜合...
2001年6月25日,學堂梁子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2023年2月27日,學堂梁子遺址入圍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項目。歷史沿革 1989年5月,鄖陽地區(今十堰市)組織全地區文物普查。鄖縣博物館王正華和鄖西縣文化館屈勝民為一個普查小組,負責鄖縣的文物普查工作。5月18...
於1989年5月,鄖陽地區博物館(十堰市博物館)組織全地區文物幹部進行文物補查。第一件頭骨化石由鄖縣博物館王正華、鄖西縣文管所屈勝民組成的普查小組於18日在鄖縣曲遠河口學堂梁子發現了第一件頭骨化石,編號為Ⅰ號頭骨化石;於1990年5一一6月由湖北省考古所、鄖陽地區博物館、鄖縣博物館聯合進行了試掘工作,又...
2013年3月5日,梅鋪猿人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梅鋪猿人遺址位於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梅鋪鎮西寺溝口村。交通信息 自駕:自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人民政府開車前往梅鋪猿人遺址,路程約54.2千米,用時約1小時20分鐘。
《學堂梁子—鄖縣人遺址(1989~1995年)考古發掘報告》是一本2022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內容簡介 學堂梁子—鄖縣人遺址位於中國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原鄖縣)青曲鎮彌陀寺村一組學堂梁子。該遺址發現的“鄖縣人頭骨化石”獲得1990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和“七五”期間全國十大...
遼瓦店子遺址位於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是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之一。2005年至2007年,武漢大學考古學與博物館系、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該遺址進行了6600平方米的發掘,出土了大批新石器時代晚期、夏、商、西周、東周、漢、唐、宋等幾個大的時期的遺蹟、遺物,其中尤以新石器時代到兩周時期的遺存最為豐富。專家...
大成殿於1985年6月被鄖縣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被確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當地政府和文物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大成殿保存較好。大成殿是明成化十二年(1476)鄖陽設府而設立的府學堂。鄖陽因其“西控秦蜀,東捍唐鄧,南制荊襄,地連商洛,群邑雄峙,其中犬牙相錯,舟車卒止,昔人所稱四塞奧區,...
鄖陽用玉最早,鄖縣人遺址、鄖縣青龍泉文化遺址、鄖縣大寺遺址、鄖縣遼瓦店子遺址、鄖縣黃家窩舊石器發掘點、鄖縣喬家院墓群等多處鄖縣文化遺址考古出土器文物中也有綠松石、大理石等大量玉及石製品。米黃玉早就收錄於《鄖縣誌》一書,但大規模發現與開採是20世紀80年代。1985年春,鄖縣譚山鎮東嶽村一六旬放牛老頭...
1990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 - 湖北鄖縣人頭骨化石 1、湖北鄖縣人頭骨化石 時代:舊石器時代 發掘地點:湖北省十堰市鄖縣曲遠河口學堂梁子 發掘單位: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鄖陽地區(今十堰市)博物館、鄖縣博物館 簡介:早在1975年,就在湖北鄖縣發現古人類牙齒化石。1989年又發現一具人類頭骨化石。1990年湖北省文物...
重大項目發布會上獲悉,湖北鄖陽學堂梁子遺址考古工作取得重要進展,發現1具保存較為完好的古人類頭骨化石,命名為“鄖縣人3號頭骨”。這是迄今歐亞內陸發現的同時代最為完整的直立人頭骨化石。“鄖縣人”3號頭骨,雖然尚未完全出土,但已被國家文物局評為考古新成果。12月31日,入選2022年度文博行業十大熱點事件。
“鄖縣人”遺址公園,將在鄖陽區青曲鎮彌陀寺村學堂梁子(鄖縣人)遺址附近建設,即就地建設。2022年12月29日,學堂梁子考古遺址公園獲國家文物局批准立項。目前,正在對“鄖縣人”遺址博物館設計方案進行最佳化提升,預計2023年將啟動建設。大約用3-5年的時間將學堂梁子(鄖縣人)遺址建設成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遺址公園...
鄖陽天主教堂:天主教堂現位於漢江北岸,鄖縣城關鎮西嶺街小西關的崗地上。天主教1890年傳入鄖縣,由義大利神甫林春甫、明正德投資修建1917年—1919年建成的鄂西北天主教堂,現有房屋40餘間,占地近3000平方米, 1985年鄖縣人民政府批准其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完工蓄水前將整體遷移復建到鄖縣柳陂...
1993年7月21日,鄖陽地區文物管理委員會成立。1994年6月,鄖陽地區博物館綜合樓建成交付使用。1995年初,首次申請十堰博物館基建立項。1995年4月13日,鄖陽地區博物館與十堰市文物管理處合併,更名為十堰市博物館,遷入十堰市柳林路60號綜合樓辦公,館長鬍文魁,隸屬市文化局領導。1996年,十堰市九五規劃,準備籌建...
章華寺同漢陽 歸元寺、當陽 玉泉寺並列為湖北三大叢林,是第一批湖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之一。歷史沿革 離宮時期 相傳章華寺是在章華台的遺址上修建的,章華台,又稱章華宮,是楚靈王六年(公元前535年)修建的離宮。楚靈王特別喜歡細腰女子在宮內輕歌曼舞,不少宮女為求媚於王,少食忍餓,以求細腰,章華宮又有...
1984年鄖陽地區進行文物普查時對它作了複查,1994年長江水利委員會、2000年省文物局先後組織對鄖西縣境內沿漢江左岸172米水位線下的地上、地下文物點進行一次全面調查,其中就包括對庹家灣遺址進行了核查,並確定它是一處新石器至漢代的遺址,現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見《江漢考古》1996年2期)。為配合南水北調...
館藏文物 鄖縣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群是繼河南西峽恐龍蛋化石之後的又一重大發現。據悉,青龍山恐龍蛋化石為“全球最完整、規模超西峽”。有地質專家聲稱“這一罕見的地質遺蹟是地球漫長地質歷史時期,由於各種內外動力地質作用、形成、發展並遺留下來的珍貴的、不可再生的地質自然遺產”。尤其是1997年在鄖縣梅鋪鎮李家溝...
2013年3月5日,上津古城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沿革 上津古城建於明成化四年(1468年),又名柳州城。清順治年間,將上津古城毀壞的部分城垣作修復。現存城池為清嘉慶七年(1802年)修建,位於明代故城遺址以北。建築格局 上津古城周長1236米,面積約8萬平方米。城牆高約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