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目錄,第一篇 規劃背景,第二篇 總體要求,第三篇 構建鄉村振興新格局,第四篇 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第五篇 發展壯大鄉村產業,第六篇 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第七篇 繁榮發展鄉村文化,第八篇 健全現代鄉村治理體系,第九篇 保障和改善農村民生,第十篇 完善城鄉融合發展政策體系,第十一篇 規劃實施,規劃全文,前言,第一篇 規劃背景,第一章 重大意義,第二章 振興基礎,第三章 發展態勢,第二篇 總體要求,第四章 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第五章 發展目標,第六章 遠景謀劃,第七章 統籌城鄉發展空間,第八章 最佳化鄉村發展布局,第九章 分類推進鄉村發展,第十章 堅決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主要內容,內容解讀,規劃解讀,態勢研判,振興新格局,重點任務,具體要求,
規劃目錄
目錄
前言
第一篇 規劃背景
第一章 重大意義
第二章 振興基礎
第三章 發展態勢
第二篇 總體要求
第四章 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第一節 指導思想
第二節 基本原則
第五章 發展目標
第六章 遠景謀劃
第三篇 構建鄉村振興新格局
第七章 統籌城鄉發展空間
第一節 強化空間用途管制
第二節 完善城鄉布局結構
第三節 推進城鄉統一規劃
第八章 最佳化鄉村發展布局
第一節 統籌利用生產空間
第二節 合理布局生活空間
第三節 嚴格保護生態空間
第九章 分類推進鄉村發展
第一節 集聚提升類村莊
第二節 城郊融合類村莊
第三節 特色保護類村莊
第四節 搬遷撤併類村莊
第十章 堅決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
第一節 深入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第二節 重點攻克深度貧困
第三節 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第四篇 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
第十一章 夯實農業生產能力基礎
第一節 健全糧食安全保障機制
第二節 加強耕地保護和建設
第三節 提升農業裝備和信息化水平
第十二章 加快農業轉型升級
第一節 最佳化農業生產力布局
第二節 推進農業結構調整
第三節 壯大特色優勢產業
第四節 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第五節 培育提升農業品牌
第六節 構建農業對外開放新格局
第十三章 建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第一節 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
第二節 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第三節 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
第四節 促進小農戶生產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第十四章 強化農業科技支撐
第一節 提升農業科技創新水平
第二節 打造農業科技創新平台基地
第三節 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套用
第十五章 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
第一節 加大支農投入力度
第二節 深化重要農產品收儲制度改革
第三節 提高農業風險保障能力
第五篇 發展壯大鄉村產業
第十六章 推動農村產業深度融合
第一節 發掘新功能新價值
第二節 培育新產業新業態
第三節 打造新載體新模式
第十七章 完善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
第一節 提高農民參與程度
第二節 創新收益分享模式
第三節 強化政策扶持引導
第十八章 激發農村創新創業活力
第一節 培育壯大創新創業群體
第二節 完善創新創業服務體系
第三節 建立創新創業激勵機制
第六篇 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
第十九章 推進農業綠色發展
第一節 強化資源保護與節約利用
第二節 推進農業清潔生產
第三節 集中治理農業環境突出問題
第二十章 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第一節 加快補齊突出短板
第二節 著力提升村容村貌
第三節 建立健全整治長效機制
第二十一章 加強鄉村生態保護與修復
第一節 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
第二節 健全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制度
第三節 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第四節 發揮自然資源多重效益
第七篇 繁榮發展鄉村文化
第二十二章 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
第一節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第二節 鞏固農村思想文化陣地
第三節 倡導誠信道德規範
第二十三章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第一節 保護利用鄉村傳統文化
第二節 重塑鄉村文化生態
第三節 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
第二十四章 豐富鄉村文化生活
第一節 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第二節 增加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
第三節 廣泛開展民眾文化活動
第八篇 健全現代鄉村治理體系
第二十五章 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對鄉村振興的全面領導
第一節 健全以黨組織為核心的組織體系
第二節 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頭人隊伍建設
第三節 加強農村黨員隊伍建設
第四節 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責任與保障
第二十六章 促進自治法治德治有機結合
第一節 深化村民自治實踐
第二節 推進鄉村法治建設
第三節 提升鄉村德治水平
第四節 建設平安鄉村
第二十七章 夯實基層政權
第一節 加強基層政權建設
第二節 創新基層管理體制機制
第三節 健全農村基層服務體系
第九篇 保障和改善農村民生
第二十八章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第一節 改善農村交通物流設施條件
第二節 加強農村水利基礎設施網路建設
第三節 構建農村現代能源體系
第四節 夯實鄉村信息化基礎
第二十九章 提升農村勞動力就業質量
第一節 拓寬轉移就業渠道
第二節 強化鄉村就業服務
第三節 完善制度保障體系
第三十章 增加農村公共服務供給
第一節 優先發展農村教育事業
第二節 推進健康鄉村建設
第三節 加強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第四節 提升農村養老服務能力
第五節 加強農村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建設
第十篇 完善城鄉融合發展政策體系
第三十一章 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第一節 健全落戶制度
第二節 保障享有權益
第三節 完善激勵機制
第三十二章 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
第一節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第二節 加強農村專業人才隊伍建設
第三節 鼓勵社會人才投身鄉村建設
第三十三章 加強鄉村振興用地保障
第一節 健全農村土地管理制度
第二節 完善農村新增用地保障機制
第三節 盤活農村存量建設用地
第三十四章 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機制
第一節 繼續堅持財政優先保障
第二節 提高土地出讓收益用於農業農村比例
第三節 引導和撬動社會資本投向農村
第三十五章 加大金融支農力度
第一節 健全金融支農組織體系
第二節 創新金融支農產品和服務
第三節 完善金融支農激勵政策
第十一篇 規劃實施
第三十六章 加強組織領導
第一節 落實各方責任
第二節 強化法治保障
第三節 動員社會參與
第四節 開展評估考核
第三十七章 有序實現鄉村振興
第一節 準確聚焦階段任務
第二節 科學把握節奏力度
第三節 梯次推進鄉村振興
規劃全文
前言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黨和國家事業全局,深刻把握現代化建設規律和城鄉關係變化特徵,順應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對“三農”工作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從黨的十九大到二十大,是“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和政府工作報告要求,描繪好戰略藍圖,強化規劃引領,科學有序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振興,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特編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
本規劃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為指導,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階段性謀劃,分別明確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2022年召開黨的二十大時的目標任務,細化實化工作重點和政策措施,部署重大工程、重大計畫、重大行動,確保鄉村振興戰略落實落地,是指導各地區各部門分類有序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依據。
第一篇 規劃背景
黨的十九大作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科學論斷,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歷史任務,在我國“三農”發展進程中具有劃時代的里程碑意義,必須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在認真總結農業農村發展歷史性成就和歷史性變革的基礎上,準確研判經濟社會發展趨勢和鄉村演變發展態勢,切實抓住歷史機遇,增強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把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好。
第一章 重大意義
鄉村是具有自然、社會、經濟特徵的地域綜合體,兼具生產、生活、生態、文化等多重功能,與城鎮互促互進、共生共存,共同構成人類活動的主要空間。鄉村興則國家興,鄉村衰則國家衰。我國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鄉村最為突出,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特徵很大程度上表現於鄉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在農村,最大的潛力和後勁也在農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基礎。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村經濟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實現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有利於推動農業從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增強我國農業創新力和競爭力,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奠定堅實基礎。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關鍵舉措。農業是生態產品的重要供給者,鄉村是生態涵養的主體區,生態是鄉村最大的發展優勢。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加快推行鄉村綠色發展方式,加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有利於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鄉村發展新格局,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統一。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中華文明根植於農耕文化,鄉村是中華文明的基本載體。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深入挖掘農耕文化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結合時代要求在保護傳承的基礎上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有利於在新時代煥發出鄉風文明的新氣象,進一步豐富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健全現代社會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社會治理的基礎在基層,薄弱環節在鄉村。鄉村振興,治理有效是基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鄉村治理體系,確保廣大農民安居樂業、農村社會安定有序,有利於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現代社會治理格局,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選擇。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關乎億萬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關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局。鄉村振興,生活富裕是根本。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斷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有利於增進農民福祉,讓億萬農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匯聚起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磅礴力量。
第二章 振興基礎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帶來的深刻變化,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推動“三農”工作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切實把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落到實處;堅持立足國內保證自給的方針,牢牢把握國家糧食安全主動權;堅持不斷深化農村改革,激發農村發展新活力;堅持把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主線,加快提高農業供給質量;堅持綠色生態導向,推動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讓廣大農民有更多獲得感;堅持遵循鄉村發展規律,紮實推進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建設;堅持加強和改善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為“三農”發展提供堅強政治保障。這些重大舉措和開創性工作,推動農業農村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為黨和國家事業全面開創新局面提供了有力支撐。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新進展,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增強,全國糧食總產量連續5年保持在1.2萬億斤以上,農業結構不斷最佳化,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農業生態環境惡化問題得到初步遏制,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發生重大變化。農村改革取得新突破,農村土地制度、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穩步推進,重要農產品收儲制度改革取得實質性成效,農村創新創業和投資興業蔚然成風,農村發展新動能加快成長。城鄉發展一體化邁出新步伐,5年間8000多萬農業轉移人口成為城鎮居民,城鄉居民收入相對差距縮小,農村消費持續增長,農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明顯提高。脫貧攻堅開創新局面,貧困地區農民收入增速持續快於全國平均水平,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內生髮展動力明顯增強,過去5年累計6800多萬貧困人口脫貧。農村公共服務和社會事業達到新水平,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人居環境整治加快推進,教育、醫療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快速發展,農村社會煥發新氣象。
同時,應當清醒地看到,當前我國農業農村基礎差、底子薄、發展滯後的狀況尚未根本改變,經濟社會發展中最明顯的短板仍然在“三農”,現代化建設中最薄弱的環節仍然是農業農村。主要表現在:農產品階段性供過於求和供給不足並存,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深度不夠,農業供給質量和效益亟待提高;農民適應生產力發展和市場競爭的能力不足,農村人才匱乏;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仍然滯後,農村環境和生態問題比較突出,鄉村發展整體水平亟待提升;農村民生領域欠賬較多,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和收入水平差距仍然較大,脫貧攻堅任務依然艱巨;國家支農體系相對薄弱,農村金融改革任務繁重,城鄉之間要素合理流動機制亟待健全;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存在薄弱環節,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強化。
第三章 發展態勢
從2018年到2022年,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第一個5年,既有難得機遇,又面臨嚴峻挑戰。從國際環境看,全球經濟復甦態勢有望延續,我國統籌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空間將進一步拓展,同時國際農產品貿易不穩定性不確定性仍然突出,提高我國農業競爭力、妥善應對國際市場風險任務緊迫。特別是我國作為人口大國,糧食及重要農產品需求仍將剛性增長,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始終是頭等大事。從國內形勢看,隨著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以及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深入推進,鄉村發展將處於大變革、大轉型的關鍵時期。居民消費結構加快升級,中高端、多元化、個性化消費需求將快速增長,加快推進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是必然要求。我國城鎮化進入快速發展與質量提升的新階段,城市輻射帶動農村的能力進一步增強,但大量農民仍然生活在農村的國情不會改變,迫切需要重塑城鄉關係。我國鄉村差異顯著,多樣性分化的趨勢仍將延續,鄉村的獨特價值和多元功能將進一步得到發掘和拓展,同時應對好村莊空心化和農村老齡化、延續鄉村文化血脈、完善鄉村治理體系的任務艱巨。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具備較好條件。有習近平總書記把舵定向,有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堅強領導、科學決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寫入黨章,成為全黨的共同意志,鄉村振興具有根本政治保障。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不斷加大,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和雙層經營體制不斷完善,鄉村振興具有堅強制度保障。優秀農耕文明源遠流長,尋根溯源的人文情懷和國人的鄉村情結歷久彌深,現代城市文明導入融匯,鄉村振興具有深厚文化土壤。國家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日益增強,對農業農村支持力度不斷加大,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加快改善,農民收入持續增長,鄉村振興具有雄厚物質基礎。農業現代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各地積累了豐富的成功經驗和做法,鄉村振興具有紮實工作基礎。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對“三農”工作一系列方針政策的繼承和發展,是億萬農民的殷切期盼。必須抓住機遇,迎接挑戰,發揮優勢,順勢而為,努力開創農業農村發展新局面,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譜寫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新篇章。
第二篇 總體要求
按照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分兩個階段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戰略部署,2018年至2022年這5年間,既要在農村實現全面小康,又要為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開好局、起好步、打好基礎。
第四章 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第一節 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統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加快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第二節 基本原則
——堅持黨管農村工作。毫不動搖地堅持和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健全黨管農村工作方面的領導體制機制和黨內法規,確保黨在農村工作中始終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強有力的政治保障。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把實現鄉村振興作為全黨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動,做到認識統一、步調一致,在幹部配備上優先考慮,在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在資金投入上優先保障,在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加快補齊農業農村短板。
——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充分尊重農民意願,切實發揮農民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作用,調動億萬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把維護農民民眾根本利益、促進農民共同富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不斷提升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堅持鄉村全面振興。準確把握鄉村振興的科學內涵,挖掘鄉村多種功能和價值,統籌謀劃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注重協同性、關聯性,整體部署,協調推進。
——堅持城鄉融合發展。堅決破除體制機制弊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落實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嚴守生態保護紅線,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
——堅持改革創新、激發活力。不斷深化農村改革,擴大農業對外開放,激活主體、激活要素、激活市場,調動各方力量投身鄉村振興。以科技創新引領和支撐鄉村振興,以人才匯聚推動和保障鄉村振興,增強農業農村自我發展動力。
——堅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科學把握鄉村的差異性和發展走勢分化特徵,做好頂層設計,注重規劃先行、因勢利導,分類施策、突出重點,體現特色、豐富多彩。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不搞層層加碼,不搞一刀切,不搞形式主義和形象工程,久久為功,紮實推進。
第五章 發展目標
到2020年,鄉村振興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各地區各部門鄉村振興的思路舉措得以確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如期實現。到2022年,鄉村振興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初步健全。國家糧食安全保障水平進一步提高,現代農業體系初步構建,農業綠色發展全面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格局初步形成,鄉村產業加快發展,農民收入水平進一步提高,脫貧攻堅成果得到進一步鞏固;農村基礎設施條件持續改善,城鄉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基本建立;農村人居環境顯著改善,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建設紮實推進;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初步建立,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和發展,農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基本得到滿足;以黨組織為核心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明顯加強,鄉村治理能力進一步提升,現代鄉村治理體系初步構建。探索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鄉村振興模式和經驗,鄉村振興取得階段性成果。
第六章 遠景謀劃
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農業結構得到根本性改善,農民就業質量顯著提高,相對貧困進一步緩解,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更加完善;鄉風文明達到新高度,鄉村治理體系更加完善;農村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基本實現。
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
第三篇 構建鄉村振興新格局
堅持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雙輪驅動,統籌城鄉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最佳化鄉村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分類推進鄉村振興,打造各具特色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
第七章 統籌城鄉發展空間
按照主體功能定位,對國土空間的開發、保護和整治進行全面安排和總體布局,推進“多規合一”,加快形成城鄉融合發展的空間格局。
第一節 強化空間用途管制
強化國土空間規劃對各專項規劃的指導約束作用,統籌自然資源開發利用、保護和修復,按照不同主體功能定位和陸海統籌原則,開展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科學劃定生態、農業、城鎮等空間和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及海洋生物資源保護線、圍填海控制線等主要控制線,推動主體功能區戰略格局在市縣層面精準落地,健全不同主體功能區差異化協同發展長效機制,實現山水林田湖草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
第二節 完善城鄉布局結構
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增強城鎮地區對鄉村的帶動能力。加快發展中小城市,完善縣城綜合服務功能,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就地就近城鎮化。因地制宜發展特色鮮明、產城融合、充滿魅力的特色小鎮和小城鎮,加強以鄉鎮政府駐地為中心的農民生活圈建設,以鎮帶村、以村促鎮,推動鎮村聯動發展。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發揮多重功能,提供優質產品,傳承鄉村文化,留住鄉愁記憶,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第三節 推進城鄉統一規劃
通盤考慮城鎮和鄉村發展,統籌謀劃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資源能源、生態環境保護等主要布局,形成田園鄉村與現代城鎮各具特色、交相輝映的城鄉發展形態。強化縣域空間規劃和各類專項規劃引導約束作用,科學安排縣域鄉村布局、資源利用、設施配置和村莊整治,推動村莊規劃管理全覆蓋。綜合考慮村莊演變規律、集聚特點和現狀分布,結合農民生產生活半徑,合理確定縣域村莊布局和規模,避免隨意撤併村莊搞大社區、違背農民意願大拆大建。加強鄉村風貌整體管控,注重農房單體個性設計,建設立足鄉土社會、富有地域特色、承載田園鄉愁、體現現代文明的升級版鄉村,避免千村一面,防止鄉村景觀城市化。
第八章 最佳化鄉村發展布局
堅持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打造集約高效生產空間,營造宜居適度生活空間,保護山清水秀生態空間,延續人和自然有機融合的鄉村空間關係。
第一節 統籌利用生產空間
鄉村生產空間是以提供農產品為主體功能的國土空間,兼具生態功能。圍繞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充分發揮各地比較優勢,重點建設以“七區二十三帶”為主體的農產品主產區。落實農業功能區制度,科學合理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合理劃定養殖業適養、限養、禁養區域,嚴格保護農業生產空間。適應農村現代產業發展需要,科學劃分鄉村經濟發展片區,統籌推進農業產業園、科技園、創業園等各類園區建設。
第二節 合理布局生活空間
鄉村生活空間是以農村居民點為主體、為農民提供生產生活服務的國土空間。堅持節約集約用地,遵循鄉村傳統肌理和格局,劃定空間管控邊界,明確用地規模和管控要求,確定基礎設施用地位置、規模和建設標準,合理配置公共服務設施,引導生活空間尺度適宜、布局協調、功能齊全。充分維護原生態村居風貌,保留鄉村景觀特色,保護自然和人文環境,注重融入時代感、現代性,強化空間利用的人性化、多樣化,著力構建便捷的生活圈、完善的服務圈、繁榮的商業圈,讓鄉村居民過上更舒適的生活。
第三節 嚴格保護生態空間
鄉村生態空間是具有自然屬性、以提供生態產品或生態服務為主體功能的國土空間。加快構建以“兩屏三帶”為骨架的國家生態安全螢幕障,全面加強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保護,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樹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加強對自然生態空間的整體保護,修復和改善鄉村生態環境,提升生態功能和服務價值。全面實施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推動各地因地制宜制定禁止和限制發展產業目錄,明確產業發展方向和開發強度,強化準入管理和底線約束。
第九章 分類推進鄉村發展
順應村莊發展規律和演變趨勢,根據不同村莊的發展現狀、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等,按照集聚提升、融入城鎮、特色保護、搬遷撤併的思路,分類推進鄉村振興,不搞一刀切。
第一節 集聚提升類村莊
現有規模較大的中心村和其他仍將存續的一般村莊,占鄉村類型的大多數,是鄉村振興的重點。科學確定村莊發展方向,在原有規模基礎上有序推進改造提升,激活產業、最佳化環境、提振人氣、增添活力,保護保留鄉村風貌,建設宜居宜業的美麗村莊。鼓勵發揮自身比較優勢,強化主導產業支撐,支持農業、工貿、休閒服務等專業化村莊發展。加強海島村莊、國有農場及林場規劃建設,改善生產生活條件。
第二節 城郊融合類村莊
城市近郊區以及縣城城關鎮所在地的村莊,具備成為城市後花園的優勢,也具有向城市轉型的條件。綜合考慮工業化、城鎮化和村莊自身發展需要,加快城鄉產業融合發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在形態上保留鄉村風貌,在治理上體現城市水平,逐步強化服務城市發展、承接城市功能外溢、滿足城市消費需求能力,為城鄉融合發展提供實踐經驗。
第三節 特色保護類村莊
歷史文化名村、傳統村落、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特色景觀旅遊名村等自然歷史文化特色資源豐富的村莊,是彰顯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統籌保護、利用與發展的關係,努力保持村莊的完整性、真實性和延續性。切實保護村莊的傳統選址、格局、風貌以及自然和田園景觀等整體空間形態與環境,全面保護文物古蹟、歷史建築、傳統民居等傳統建築。尊重原住居民生活形態和傳統習慣,加快改善村莊基礎設施和公共環境,合理利用村莊特色資源,發展鄉村旅遊和特色產業,形成特色資源保護與村莊發展的良性互促機制。
第四節 搬遷撤併類村莊
對位於生存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等地區的村莊,因重大項目建設需要搬遷的村莊,以及人口流失特別嚴重的村莊,可通過易地扶貧搬遷、生態宜居搬遷、農村集聚發展搬遷等方式,實施村莊搬遷撤併,統籌解決村民生計、生態保護等問題。擬搬遷撤併的村莊,嚴格限制新建、擴建活動,統籌考慮擬遷入或新建村莊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堅持村莊搬遷撤併與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相結合,依託適宜區域進行安置,避免新建孤立的村落式移民社區。搬遷撤併後的村莊原址,因地制宜復墾或還綠,增加鄉村生產生態空間。農村居民點遷建和村莊撤併,必須尊重農民意願並經村民會議同意,不得強制農民搬遷和集中上樓。
第十章 堅決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
把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優先任務,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結合相互促進,確保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
第一節 深入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健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機制,夯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礎性工作。因地制宜、因戶施策,探索多渠道、多樣化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路徑,提高扶貧措施針對性和有效性。做好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工作,著力推動縣與縣精準對接,推進東部產業向西部梯度轉移,加大產業扶貧工作力度。加強和改進定點扶貧工作,健全駐村幫扶機制,落實扶貧責任。加大金融扶貧力度。健全社會力量參與機制,引導激勵社會各界更加關注、支持和參與脫貧攻堅。
第二節 重點攻克深度貧困
實施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行動方案。以解決突出制約問題為重點,以重大扶貧工程和到村到戶到人幫扶為抓手,加大政策傾斜和扶貧資金整合力度,著力改善深度貧困地區發展條件,增強貧困農戶發展能力。推動新增脫貧攻堅資金、新增脫貧攻堅項目、新增脫貧攻堅舉措主要用於“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推進貧困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培育壯大集體經濟,確保深度貧困地區和貧困民眾同全國人民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
第三節 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加快建立健全緩解相對貧困的政策體系和工作機制,持續改善欠發達地區和其他地區相對貧困人口的發展條件,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增強脫貧地區“造血”功能。結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壓茬推進實施生態宜居搬遷等工程,鞏固易地扶貧搬遷成果。注重扶志扶智,引導貧困民眾克服“等靠要”思想,逐步消除精神貧困。建立正向激勵機制,將幫扶政策措施與貧困民眾參與掛鈎,培育提升貧困民眾發展生產和務工經商的基本能力。加強宣傳引導,講好中國減貧故事。認真總結脫貧攻堅經驗,研究建立促進民眾穩定脫貧和防範返貧的長效機制,探索統籌解決城鄉貧困的政策措施,確保貧困民眾穩定脫貧。
第四篇 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
堅持質量興農、品牌強農,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推動農業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持續提高農業創新力、競爭力和全要素生產率。
(全文請到新華網查看)
主要內容
構建“四梁八柱”頂層設計 推進超50項戰略行動和工程
針對2018年中央一號檔案最大的亮點,2018年2月5日,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韓俊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檔案提出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並搭建起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四梁八柱”頂層設計。
韓俊說,“四梁八柱”可以概括為“8個有”,即有國家戰略規劃引領、有黨內法規保障、有日益健全的法制保障、有領導責任制保障、有一系列重要戰略重大行動重大工程支撐、有對農民關心的關鍵小事的全面部署安排、有全方位的制度性供給、有解決“錢從哪裡來” 問題全面謀劃。
在任務和政策方面,在“四梁八柱”的頂層設計中,韓俊表示,最基礎性的支撐是“三個一”:一是制定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制定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以規劃指導各地各部門有序分類推進鄉村振興;二是制定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完善黨的農村工作領導體制和機制;三是抓緊研究制定鄉村振興法的有關工作,把行之有效的鄉村振興的政策法定化。
“四梁八柱”的政策體系包含了一系列重要戰略、重大行動和重大工程。圍繞這個體系,一號檔案中部署的內容一共約有50多項,包括了一系列強化鄉村振興制度性供給的重大改革舉措,例如提出探索宅基地的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改革等。
同濟大學經管學院教授程國強認為,當前最重要、最緊迫的是要抓好三方面工作:制定總體規劃、構建制度框架和創新完善政策體系。
“總體規劃要明確階段目標、重點任務、基本路徑與關鍵措施,引領和促進城鄉在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產業結構、生態保護、人口布局等雙向互動、融合發展。”程國強說,“同時,從根本上清除制約農業農村發展的制度障礙,儘快建立形成保障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幹部配備、要素配置、資金投入、公共服務等方面的制度框架與體制機制。”
振興戰略規劃已基本成型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吳宏耀表示,作為振興戰略細化的國家鄉村振興規劃已經在制定中央一號檔案的同時,由國家發改委等部門開始同步起草,初稿已經基本成型,正在按照程式進行報批。
據介紹,牽頭編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以來,國家發改委先後派出調研組,深入河南、遼寧、吉林、江西、湖南、四川、貴州、陝西、甘肅等省開展專題調研,深入了解當前農業農村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農民生產生活上的困難,聽取基層幹部民眾的訴求建議。
發改委副主任張勇近日去往福建漳州等地調研,實地查看了農村農業生產情況和水電路氣房等基礎設施,以及集體經濟組織運行情況。張勇表示,目前農村普遍存在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不能滿足需要、資源要素活力不足、“空心化”趨勢明顯等問題和困難,解決方案將在規劃編制過程中予以充分體現,並將在人才、科技、投入、土地、制度供給等方面拿出切實有效的具體措施。
日前,發改委會同民政部、農業部、文化部等部門組成聯合調研組開展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編制專題調研,實地調研了廣西等地的農村產業發展、人居環境整治、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開展情況。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和國家的大戰略,必須要規劃先行,強化鄉村振興戰略的規劃引領”,吳宏耀表示,規劃將以鄉村振興戰略檔案為依據,明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和2022年召開黨的二十大時的目標任務,細化、實化鄉村振興的工作重點和政策舉措。具體部署重大工程、重大計畫、重大行動,確保檔案得到貫徹落實,政策得以執行落地。
不僅在中央層面,湖北、安徽、江西、河南等省也在抓緊出台各地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
對此,吳宏耀表示,各地區各部門要編制鄉村振興地方規劃和專項規劃或方案。並加強各類規劃的統籌管理和系統銜接,形成城鄉融合、區域一體、多規合一的規劃體系,防止出現一哄而上、急於求成、大轟大鳴的情況。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李周表示,鄉村振興戰略的內容更加充實,邏輯遞進關係更加清晰,為在新時代實現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指明了方向和重點。
引導更多人才流向鄉村
鄉村振興不但需要錢,實際推動過程中還缺“人”。對於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中央一號檔案在五方面作出了具體部署:一是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二是加強農村專業人才隊伍建設。三是發揮科技人才支撐作用。四是鼓勵社會各界投身鄉村建設。五是創新鄉村人才培育引進使用機制。
中國社科院農業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郜亮亮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作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引擎,鄉村振興離不開各類農業農村人才。2018年中央一號檔案單列一篇強調“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將人力資本的重要性提到了“首要位置”。對於鄉村振興所需人才界定為農業現代化人才和農村現代化人才兩類。在鄉村振興人才的體制機制建設方面,檔案則創新提出開展職業農民職稱評定等,有助於提升職業農民的專業化水平,形成激勵作用。
為了鼓勵“上山下鄉”,中國此前已經出台了不少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支持返鄉下鄉創業等相關政策。近期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確定了進一步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下鄉創業的一系列措施,有關檔案也將於近日下發。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副部長張義珍指出,目前農民工返鄉創業和其他相關人員到農村創業的主體明顯增長,創業範圍覆蓋一二三產業,平均每名返鄉創業者能帶動四名左右新的就業。
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孫婧芳說,從中國鄉村人口和勞動力結構來看,農民進城務工規模較大,留下來的勞動力年齡結構偏大,教育水平偏低,從事的多是傳統型農業生產,以現有農村人口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遠遠不夠,促進勞動力城鄉遷移勢在必行。隨著農民工等群體返鄉創業持續、新型職業農民崛起,加上科技人才支撐和資本的持續注入,將帶動農業生產逐漸走向現代化,進而助力農業振興和鄉村振興。
內容解讀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項長期的歷史性任務,將伴隨著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要管到2050年。因此,必須注意做好頂層設計,注重規劃先行、突出重點、分類實施、典型引路。在實際工作中,既要有隻爭朝夕的精神,又要有科學求實的作風;既要盡力而為,又要量力而行,紮實推進、從容建設、久久為功。要防止層層加碼、“颳風”搞運動、搞“一刀切”。比如,現在在貧困地區,鄉村振興就是要集中精力、盡銳出戰、穩紮穩打、集中力量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為鄉村振興打好堅實的基礎。
為此,中央一號檔案提出,各地區各部門要編制鄉村振興地方規劃和專項規劃或方案。加強各類規劃的統籌管理和系統銜接,形成城鄉融合、區域一體、多規合一的規劃體系。這就是要防止出現一哄而上、急於求成、大轟大鳴的情況。各地要按照中央一號檔案的要求,根據各地發展的現狀和需要分類有序推進鄉村振興。
對於《規劃》與中央一號檔案的關係,吳宏耀稱,中央一號檔案主要是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定方向、定思路、定任務、定政策,明確長遠方向,搭建起鄉村振興的“四梁八柱”。《規劃》則是以檔案為依據,明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和2022年召開黨的二十大時的目標任務,細化、實化鄉村振興的工作重點和政策舉措。具體部署重大工程、重大計畫、重大行動,確保檔案得到貫徹落實,政策得以執行落地。簡單說,檔案是指導規劃的,規劃是落實檔案的。事實上在制定中央一號檔案的同時,國家發展改革委已經聯合有關部門同步起草《規劃》,現在《規劃》的初稿已基本形成,正在按照程式進行報批。
規劃解讀
態勢研判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新進展,農村改革取得新突破,城鄉發展一體化邁出新步伐,脫貧攻堅開創新局面,為黨和國家事業全面開創新局面提供了有力支撐。
同時,應清醒看到,當前我國農業農村基礎差、底子薄、發展滯後的狀況尚未根本改變,經濟社會發展中最明顯的短板仍然在“三農”,現代化建設中最薄弱的環節仍然是農業農村。
主要表現在:農產品階段性供過於求和供給不足並存,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深度不夠,農業供給質量和效益亟待提高;農民適應生產力發展和市場競爭的能力不足,農村人才匱乏;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仍然滯後,農村環境和生態問題比較突出,鄉村發展整體水平亟待提升;農村民生領域欠賬較多,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和收入水平差距仍然較大,脫貧攻堅任務依然艱巨;國家支農體系相對薄弱,農村金融改革任務繁重,城鄉之間要素合理流動機制亟待健全;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存在薄弱環節,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強化。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第一個五年,既有難得機遇,又面臨嚴峻挑戰:
從國際環境看,全球經濟復甦態勢有望延續,我國統籌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空間將進一步拓展,但外部環境發生明顯變化,國際農產品貿易不穩定性不確定性仍然突出,提高我國農業競爭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妥善應對國際市場風險任務緊迫。
從國內形勢看,鄉村發展正處於大變革、大轉型的關鍵時期。居民消費結構加快升級,中高端、多元化、個性化消費需求將快速增長,加快推進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是必然要求。城市輻射帶動農村的能力進一步增強,但大量農民仍然生活在農村的國情不會改變,迫切需要重塑城鄉關係。我國鄉村差異顯著,多樣性分化的趨勢仍將延續,鄉村的獨特價值和多元功能將進一步得到發掘和拓展。應對好村莊空心化和農村老齡化、延續鄉村文化血脈、完善鄉村治理體系的任務艱巨。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抓住機遇,迎接挑戰,發揮優勢,順勢而為,努力開創農業農村發展新局面,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譜寫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新篇章。
振興新格局
《規劃》堅持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雙輪驅動,從城鄉融合發展和最佳化鄉村內部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兩個方面,明確了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鄉村的新定位,提出了重塑城鄉關係、促進農村全面進步的新路徑和新要求。
一是統籌城鄉發展空間,加快形成城鄉融合發展的空間格局。
二是最佳化鄉村發展布局,堅持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延續人與自然有機融合的鄉村空間關係。
三是完善城鄉融合發展政策體系,推動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四是把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作為優先任務,把提高脫貧質量放在首位,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結合相互促進。
重點任務
《規劃》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明確了階段性重點任務。
一是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促進鄉村產業興旺。堅持質量興農、品牌強農,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推動鄉村產業振興。
二是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為遵循,促進鄉村生態宜居。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加快轉變生產生活方式,推動鄉村生態振興。
三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促進鄉村鄉風文明。傳承發展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建設鄰里守望、誠信重禮、勤儉節約的文明鄉村,推動鄉村文化振興。
四是以構建農村基層黨組織為核心、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結合”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系為重點,促進鄉村治理有效。把夯實基層基礎作為固本之策,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現代鄉村社會治理體制,推動鄉村組織振興,打造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善治鄉村。
五是以確保實現全面小康為目標,促進鄉村生活富裕。加快補齊農村民生短板,讓農民民眾有更多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具體要求
《規劃》圍繞落實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鄉村振興工作機制,從五方面提出要求。
一是堅持黨的領導。落實黨政一把手是第一責任人、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工作要求,讓鄉村振興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行動。
二是尊重農民意願。切實發揮農民主體作用,避免代替農民選擇,形成全體人民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鄉村振興局面。
三是強化規劃引領。抓緊編制地方規劃和專項規劃或方案,推動形成城鄉融合、區域一體、多規合一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體系。
四是注重分類施策。順應村莊發展規律和演變趨勢,按照集聚提升、融入城鎮、特色保護、搬遷撤併的思路,分類推進,打造各具特色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
五是把握節奏力度。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謀定而後動,避免一哄而上、急於求成、層層加碼,避免過度舉債搞建設,避免搞強迫命令一刀切、搞形象工程堆盆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