鄆城縣修志始於明代。嘉靖十九年(1540)苑學等人編縣誌八卷,後佚六卷,現僅存天一閣二卷;隆慶元年(1567),由王敬等人主纂,全佚;明崇禎七年(1634)由米大年再修,共八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鄆城縣誌
- 外文名:Yun Cheng Xian Zhi
- 歸類:官修地方志
- 記載內容:鄆城歷史、地理、風俗等
鄆城縣修志始於明代。嘉靖十九年(1540)苑學等人編縣誌八卷,後佚六卷,現僅存天一閣二卷;隆慶元年(1567),由王敬等人主纂,全佚;明崇禎七年(1634)由米大年再修,共八卷。
鄆城縣修志始於明代。嘉靖十九年(1540)苑學等人編縣誌八卷,後佚六卷,現僅存天一閣二卷;隆慶元年(1567),由王敬等人主纂,全佚;明崇禎七年(1634)由米大年再修...
鄆城縣,隸屬山東省菏澤市,位於山東省西南部、菏澤市東北部,地處黃河下游,居於北緯35°19′~35°52′,東經115°40′~116°08′之間,總面積1643平方公里。...
在黃河下游的鄆城縣城內,矗立著一座巍峨古樸的古塔,當地人稱為唐塔,也有人叫它荒塔、觀音寺塔或幞頭塔。五代後唐始建,占地面積80平方米,磚砌,塔身為八棱四門...
位於山東省西南部的鄆城縣是水滸故事的發祥地,素有“梁山一百單八將,七十二名在鄆城”之說。它東鄰梁山縣、嘉祥縣,西接鄄城,南連巨野縣、菏澤市,北隔黃河與...
這就是鄆城得名的起源和由來。據《春秋·左傳》載:“成公四年冬城鄆。”《鄆城縣誌》述:“周、春秋,魯成公四年冬城鄆。鄆為魯西鄙,地臨曹、衛,嘗聚軍...
鄆邑,春秋魯有東鄆與西鄆。一在今山東省沂水縣北。公元前616年,季孫行父所築。魯莒屢次爭奪,稱“東鄆”。一在今山東省鄆城縣東。公元前588年魯成公所築,...
遊覽過鄆城,並留下了許多著名詩篇。 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南進,北宋滅亡。鄆城成為金地後,經濟衰落。據崇禎《鄆城縣誌》載:金朝大定六年(1166年),黃河決口,...
山東菏澤鄆城觀音寺塔位於鄆城縣文物管理處大門內水塘中。該塔因建於觀音寺(已毀)內,故名。塔原有7層,建於五代·唐長興二年(公元931年),故又稱唐塔。塔為...
鄆城荒塔,又稱觀音寺塔,觀音寺塔為八棱四門樓閣式磚塔,現存四層,由磚雕斗拱組成塔檐。東、西、南、北四面各設一券頂坤門,其餘四面為磚雕景窗。...
李堯民,生卒年不詳,字耕堯,鄆城人,祖籍濟寧,明朝大臣。萬曆二年(公元1574)進士,曾任長洲(今江蘇蘇州西南、太湖北)知縣、永年(今河北省南部太行山東麓)知縣,以...
唐塔是一座建於唐代的古塔建築。在黃河下游的山東省菏澤市鄆城縣城內,矗立著一座巍峨古樸的古塔,當地人稱為唐塔,也有人叫它荒塔、觀音寺塔或幞頭塔。千百年來...
宋金河,位於山東省鄆城縣東側,距縣城2公里。據鄆城縣誌記載:宋金河自武安鎮李垓村東鄄鄆河東岸始,向北經鄆城之東入梁山東平湖,河長22公里,平均寬度200米,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