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溫克族瑟賓節

鄂溫克族瑟賓節

鄂溫克族瑟賓節,流傳於黑龍江省訥河市興旺鄂溫克民族鄉的傳統節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瑟賓節是鄂溫克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瑟賓”是鄂溫克語,意為“歡樂、祥和”,是鄂溫克族人的狂歡節,部落里的男女老幼,穿上節日盛裝,相聚在嫩江邊的河穀草灘,共度佳節,傳統的鄂溫克族瑟賓節民俗活動包括:祭祀山神(或敖包),民族歌舞表演,傳統競技,遊戲,野餐酒宴,篝火晚會,其風俗形態原始古樸,獨具特色。

2011年5月23日,黑龍江省訥河市申報的“鄂溫克族瑟賓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Ⅹ-125。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鄂溫克族瑟賓節
  • 節日時間:每年農曆五月中下旬
  • 節日類型:傳統節日
  • 流行地區黑龍江省訥河市
  • 節日起源:祭祀
  • 遺產類型:民俗
  • 遺產編號:Ⅹ-125
  • 非遺級別:國家級
歷史淵源,主要活動,文化特徵,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歷史上,居住在大森林裡以打獵為生的鄂溫克族先民,每當獵到猛獸後,都會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以示慶賀,逐漸形成了一些集體娛樂活動形式,這就是“瑟賓節”的雛形。
16世紀,隨著薩滿教在各“烏力楞”(氏族)的普及,鄂溫克族人開始信仰能跳神治病的薩滿,帶有圖騰特徵的“瑟賓節”也隨之消失。
清朝中葉,隨著鄂溫克族人由外興安嶺及精奇里江流域南遷,輾轉落居嫩江流域及其支流地區,鄂溫克族瑟賓節再次進入鄂溫克族記憶,並由山神祭祀演變為歌舞、競技娛樂(賽馬、射箭等)、野餐酒宴、篝火晚會等民俗狂歡,通過民俗活動,祈福祝願。
在1993年舉行的第三屆鄂溫克族研究會會員代表大會上,鄂溫克族人一致確定每年的公曆6月18日為鄂溫克族的瑟賓節,“彩虹”歌為鄂溫克族瑟賓節的節日歌,象徵吉祥、歡樂、和睦、進取的馴鹿為鄂溫克族的吉祥物,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的鄂溫克族瑟賓節逐漸演變為一年一度的盛大狂歡。

主要活動

鄂溫克族瑟賓節的民俗活動包括祭祀山神、民族歌舞表演、傳統競技、野餐酒宴、篝火晚會等。慶祝活動一開始,人們在村落頭領或薩滿的主持下,向山神供奉鹿、牛、羊、馬奶酒等祭品,以祈求風調雨順、人畜興旺、四季平安。祭祀儀式後,反映鄂溫克族民族風貌的“彩虹舞”“努日給勒舞”“斡日切舞”等舞蹈一一上演,與此同時,賽馬、射箭、摔跤、頸力、拔河、搶“樞”等一系列競技活動也相繼展開,接下來是“風味野餐”,以燒狍子肉、燉柳蒿芽為主,期間晚輩會向長輩敬獻馬奶酒,老人則給孩子們分發吉祥禮物,最後的篝火晚會是節日的高潮,來自各村落的男女老少,都會乘著酒興,圍著篝火跳起篝火舞(又叫圈舞),極盡狂歡,直到次日黎明才會盡興而歸。

文化特徵

  • 民族複合特徵
鄂溫克族瑟賓節鄂溫克族眾多節日之大成,包容了社會歷史、衣食住行、行為規範,審美理念、人文藝術等廣闊領域,是一部原生態的民族立體畫卷。
  • 原始崇拜特徵
作為北方遊獵漁獵民族節日的典型代表,鄂溫克族瑟賓節從誕生那一天起,就具有自身的鮮明特質,從熊圖騰到接受薩滿教的多方崇拜,崇尚萬物有靈的理念,都是節日蒙上了一層原始神秘的宗教色彩。
  • 民族民俗特徵
鄂溫克族瑟賓節是鄂溫克族的獨有的,體現了鄂溫克族社會歷史、民族性格、人文精神、風尚道德,成為了鄂溫克族特有的文化傳統。
  • 活態傳承特徵
由於沒有自己的文字記載傳承,活態傳承就成了鄂溫克族瑟賓節的重要特徵,由各個形象立體的民俗內容共同構成節日基本形態,即口耳相傳,肢體相傳。
  • 娛樂狂歡特徵
娛神娛人,慶祝狂歡,在鄂溫克族瑟賓節集中體現的尤其充分,無論是努日格勒等歌舞,還是賽馬等活動,亦或是通宵達旦的篝火晚會,都把狂歡的民俗氣氛演繹到了極致,是鄂溫克族人親近自然、追懷歷史、享受生活、宣洩情緒的載體。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 文明價值
鄂溫克族瑟賓節經歷了由森林原始遊獵部落向山下漁獵、農耕文明過渡的發展歷程,具有比較明顯的農業文明特點。
鄂溫克族瑟賓節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演變,承載了許多重大歷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記憶,是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方面的一大貢獻,鄂溫克族瑟賓節已成為鄂溫克族標誌性的複合文化符號,是了解和研究鄂溫克民族性格、人文精神的主要視窗,鄂溫克族瑟賓節的一些內容,在歷史上受薩滿教的影響,蒙上了一層原始神秘的宗教色彩,北方漁獵民族的生產生活方式被逐漸儀式化,構成了東北漁獵民族獨具特色的民族傳統。
  • 人類學、民族學價值
產生於原始圖騰的鄂溫克族瑟賓節,其核心理念是敬畏自然,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節令形態從氏族、部落到整個族群,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演變,承載了許多重大歷史信息和原始記憶,是鄂溫克族歷史發展進程的活態見證。
  • 文化價值
鄂溫克族瑟賓節作為鄂溫克族標誌性的複合文化符號,幾乎涵蓋了原始圖騰、風情民俗、人文價值取向、社會風俗、藝術審美等各個領域堪稱鄂溫克族社會文化的百科全書。
  • 研究價值
鄂溫克族瑟賓節內容形態說明,鄂溫克族人民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把自己的勞動方式、生活願景、思想感情、精神寄託等通過約定俗稱的節日記錄下來,表現了樂觀強悍的民族性格、古樸原生的人文精神,所以說,鄂溫克族瑟賓節是了解和研究鄂溫克族人文歷史的主要視窗。
  • 地域風情價值
鄂溫克族瑟賓節歷史上受薩滿教的影響,蒙上了一層原始神秘的宗教色彩,北方漁獵民族的生活方式被逐漸儀式化,構成了東北漁獵民族獨具特色的民俗風情畫卷,展現了這個民族古老的古樸絢麗的文化風姿和頑強蓬勃的活力與生機。

傳承狀況

訥河市鄂溫克族處於農業區,生產生活方式和習俗,漢化現象比較明顯,鄂溫克族的內容和特徵流失嚴重,一些傳統節項目如山神、敖包祭祀、薩滿歌舞等,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特別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曾一度被取締,節日的民族民俗特色,受現代以及外來文化的衝擊,生存處境堪憂。

保護措施

訥河市每年組織舉辦一次瑟賓節,還原漁獵生活元素,強化民族節日特點,以恢復和豐富鄂溫克族傳統節日內涵。非遺部門定了五年保護計畫與方案。逐步建立和完善保護機制。隹進節日活態保護與傳承。籌集活動經費。保證計畫措施落實通加大宣傳力度。增強全民保護意識。通過書刊、新聞媒體,廣泛宣傳推介,系統整理、深入研究。
2011年,成立了“興旺鄂溫克瑟賓節保護傳承理事會”,晁廣成、塗亞君先後為帶頭人,形成了以塗江亭、塗繼承、塗玉芝、塗寶柱等20多人為主體的傳承人群體,理事會通過民間運作方式,保持長效機制。
2012年,根據文化部十二五非遺保護計畫綱要要求,鄂溫克族瑟賓節保護工作進入保護傳承新階段,訥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依據國家級非遺保護工作細則制定了任務書,還建立了完整的非遺檔案體系,文字、圖片、音像三位一體,在此基礎上建立了資料庫。
2017年3月,訥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出版了《鄂溫克族瑟賓節保護全錄》。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訥河市文化館獲得“鄂溫克族瑟賓節”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1994年6月18日,在鄂溫克族自治旗在巴彥胡碩敖包山,召開了首屆“瑟賓”節慶祝活動,l000餘人參加了活動。慶祝會上,表演了鄂溫克族“彩虹”集體舞,中老年“努日給勒”舞,輝蘇木牧民表演了“斡日切”舞(天鵝舞)等等。慶祝會上還進行了賽馬、摔跤、頸力、腕力、拉棍、拔河、跳棋、象棋等競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