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政運輸

郵政運輸

郵政運輸是一種較簡便的運輸方式。各國郵政部門之間訂有協定和公約,通過這些協定和公約,各國可以互相傳遞貨物。郵政運輸是一種“門到門”的運輸方式,並具有廣泛的國際性,適用於量輕體小的貨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郵政運輸
  • 外文名:Parcel post transport
  • 特點:郵政運輸比較簡便
  • 類型:普通郵包和航空郵包兩種
  • 條件:郵局辦理寄送包裹手續
分類,起源,影響因素,郵票,

分類

國際郵政運輸分為普通郵包和航空郵包兩種,對每件郵包的重量和體積都有一定的限制。如一般規定每件長度不得超過1米,重量不得超過20公斤,但各國規定也不完全相同,可隨時向郵局查問。郵政運輸一般適合於量輕體小的貨物,如精密儀器、機械零配件、藥品、樣品和各種生產上急需的物品。

起源

郵政起源存在三種觀點 “到底中國郵政歷史應該從何時起算,業界專家分為三派。”天津市郵政函件局綜合辦公室主任季文軍告訴記者,這三派的觀點分別為天津起源說、上海起源說和北京起源說。
據市郵政文史中心專家魏普金介紹,業界專家之所以形成三個派別,主要基於三個事件:第一是1878年3月23日,天津開始試辦郵政,國家首次收寄普通百姓的信件,這是中國郵政史上的里程碑;第二是1878年7月,發行了清代海關試辦郵政時期的第一套郵票——大龍郵票,這套郵票由天津發行、上海印刷;第三是1896年3月20日(清光緒二十二年二月初七),光緒皇帝批准開辦國家郵政,這一天即“奉旨成立”的日期。
從這次發行郵票的年份看,國家郵政總局是以1896年皇帝下詔作為中國郵政歷史的開端,而這在業界專家中再次引發爭議。
“官辦官民共用”即郵政開端
據史料記載,清光緒二年(1876年),中國海關總稅務司赫德請設送信官局,總理衙門就此致函北洋大臣李鴻章徵求意見。李鴻章隨即向總理衙門建議並獲同意,由赫德主持,在北京天津煙臺牛莊(營口)、上海五處海關仿歐政辦法,試辦郵政。1878年春,赫德指派天津海關稅務司德璀琳以天津為中心,在上述五處海關實施該項計畫。3月23日,德璀琳率先在天津發布公告,開始收寄華洋公眾信件,又先後組織了以天津為樞紐的海運和陸運郵路。1878年7月,天津發行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套郵票——大龍郵票。
“可以說,中國郵政天津起源有兩層意思,一是說1878年3月23日是我國近代郵政之起源;二是說天津是創辦近代郵政的五處海關之首。”魏普金告訴記者,其實早在此之前,當時的海關內部就已經開始辦理郵政業務了。清同治五年(1866年),北京上海、鎮江、天津海關先後設立郵務辦事處,開始只收寄各國駐華使館的檔案和海關本身的公私信件。1868年1月7日,天津郵務辦事處開始收寄外僑的信件。但由於這段時期並沒有收寄普通百姓的信件,因此業界認為這不屬於近代郵政的開端,近代郵政的開端應該是“官辦官民共用”。
12月30日,我國將發行《中國郵政開辦一百一十周年》紀念郵票1套1枚,面值1.2元。這枚郵票的發行再次引起了業界專家的關注——中國郵政歷史到底該從什麼時候開始計算?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作為中國郵政歷史的發源地,天津專家更堅持“中國郵政歷史應該提前18年”的觀點。

影響因素

影響郵政運輸規劃的主要因素 郵政運輸是一個涉及多種因素的綜合性複雜系統,下面分析影響郵政運輸規劃的主要因素。
1、郵路結構 郵路結構是實現郵件異地轉移的基礎設施。它是在交通運輸網路的基礎上,按照一定的要求,挑選出來的適合於郵政運輸的道路集合。在不同的地域,郵路等級有著很大的差別。相對來說,東南部交通運輸網路發達,郵路等級較高,而西部地區則相對落後,郵路狀況不甚理想。另外,由於自然災害造成的郵路斷路也時有發生。 郵政運輸網路可分為全國幹線網和省區域網路。幹線網主要針對全國一、二級郵區中心局間的郵件運輸,省區域網路則主要面對省內二、三級郵區中心局間的郵件運輸。
2、運輸工具 運輸工具是實現郵件異地轉移的載體,是以一定的郵路結構為基礎的。郵政運輸主要依賴於委辦,特別是幹線運輸,需要依託航空和鐵路部門提供的運能支持,車輛開行時刻、停靠站點和容間大小都不具備自主權力。雖然經過一定時間的積累,自辦郵路有了很大的發展,但主要還是通過汽車郵路來完成部分省內郵件的運輸。另外,郵件運輸還涉及到少量的輪船運輸。
3、郵件種類和流量流向 就運輸環節而言,我國將郵件按時限要求大致劃分為快件和普件,針對不同的郵件類別實施相應的運輸計畫。快件主要強調傳遞時限短,普件著重考慮郵件運輸成本的降低。對於不同的郵件種類,其運輸評價指標不一樣。另外,郵件流量流向區域性差別大,郵件總量與流量流向隨機變化,季節性強,變化幅度大。
4、時限 時限是衡量郵政通信質量的重要指標。由於實物郵件的異地轉移是郵政通信的基本內容,郵政運輸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有嚴格的處理時限標準,而且端到端有一個總的時限標準。通常,郵政運輸在整個郵政通信作業過程中所占的時限比例較大,因此花在郵政運輸中的時間是郵政運輸路由規劃時需要著重考慮的一個評價因素。影響時限標準實觀的主要因素是運輸時間和轉運時間。

郵票

郵票的誕生,是由於郵資的徵收對象的改變:不再是收信人,而是發件人付費。這是一種“預付模式”(先付費後使用)。而且郵資的費用可以因此而降低,收費也變得簡單起來,通信因此走入尋常百姓家。
郵票的雛形最早出現於17世紀中葉。1653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把在巴黎地區開辦郵政的物權賜給維拉葉。維拉葉在巴黎設立了“小郵局”,還在街道設立了郵政信箱,每天收取、投遞信件。維拉葉採用一種名為郵資付訖證的標籤,出信給用戶。寄信人把郵資付訖證套在或貼在信封上,寫目寄信日期,把信件放入信箱。郵局收取信件以後便把郵資付訖證撕毀,然後把信件投送給收信人。這種郵 資付訖證的標籤,可說是郵票的前身。這種標籤隨用隨撕毀,沒有留傳下來。
在1836年來自盧布爾雅那奧地利人勞倫斯·科師爾(Lovrenc Košir)向奧地利政府提出建議,引入郵票簡化郵政服務。蘇格蘭書商詹姆斯·查門斯(James Chalmers)在1838年遞交了類似的建議。建議可能為羅蘭·希爾所採納,而後者在1835年受不列顛政府委託去對郵政進行改革。希爾因此成為郵票使用的倡導人。
在19世紀早期,郵資是按郵件送遞路程遠近和信件紙張數量分別逐件計算的,即“遞進郵資制”,費用由收件人支付。按照規定,郵程在15英里之內收費4便士;20英里內收費5便士;300英里內收13便士……除此之外,按照郵遞條件還會另加郵資。郵資非常昂貴。據記載,一封從倫敦到愛爾蘭的信件就要花費一個鐵路工人一個月工資的兩成。如此高昂的郵資不僅平民望而卻步,連國會議員也難以承受,為此國會竟決定議員可享有免費郵件。結果一些議員將這些免費郵件大肆贈送給親朋好友,免費郵件竟占郵件總數的75%,郵政部門因此虧空嚴重。而民間也想盡辦法逃避郵資,諸如請人代送或拒絕收件等方法層出不窮。
希爾於1837年2月22日出版了一本叫做為《郵政改革—其重要性與現實性》的書籍,主張取消郵件免費特權,在英國本土郵件重量只有低於0.6盎司一律只收1便士的改革方案,並且由寄件人預付郵資,還提出用一種印刷精美的郵政用品來預付郵資,引起廣泛迴響。1839年7月22日,希爾的郵政改革主張終於在下議院通過。8月17日,該方案獲得了維多利亞女王的通過,決定自1840年1月10日正式實行。1840年3月,第一批郵票240個郵票模版製作完成,4月15日開機印刷,並於同年5月1日正式發行,並且在5月6日生效(但在5月2日已有人在使用了)。 因為其面值1便士且用黑色油墨印刷,所以收藏家稱之為黑便士(One Penny Black)。這是世界上第一枚郵票郵票圖幅為19mmX23mm,無銘記,無齒孔,有背膠,有小皇冠水印。
最初的兩枚郵票設計也是多得羅蘭·希爾。為之他收到數千份設計,最後都為他棄之不用。郵票上的畫像來自於一枚他特別喜歡的1837年紀念幣。面值1便士的郵票是黑底的,2便士面值的則是藍底。亨利·科巴(Henry Corbald)為之製作雕版,而印刷工作則由珀金斯,培根·珀斯印刷廠(Perkins, Bacon Petch)承擔。而黑便士郵票也有其不足之處,郵票上的黑色郵戳不易看清,且容易洗掉,因此有人鑽空子(漏洞)將其反覆使用。為此,之後的1便士郵票改用紅色印刷,1841年2月10日,紅便士宣告誕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