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縣曹氏族譜

一世祖朝綱:郴縣(今郴州市蘇仙區)上更村開基太祖,族人分布於湖南、湖北(孝感)、廣東(清遠陽山縣、樂昌黃埔梓溪、樂昌轉水、興寧七都木瓜壠)、廣西、四川、雲南、山東、河南、天津、安徽、浙江、新疆、台灣、北京等十多個省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郴縣曹氏族譜
一、前言
本人在整理修訂我祖父即上更村開基太祖朝綱公位下第二十世祖武璋公房的家譜過程中,查閱了大量歷史資料和二世祖萬欽、萬亨兩房子孫於1996年至1997年合修的《曹氏族譜》,對曹氏始祖與起源以及我族祖先的來歷有了比較系統的了解,同時發現《曹氏族譜》中一、二、三、四、五世祖的生歿年號嚴重失實等錯誤。
很想找到96合修譜主編翊國兄進行商酌,卻一直沒法聯繫上。從族譜序言可知翊國之子祖琛是長沙市一中的語文老師,我興致勃勃兩赴一中尋找。第一次是星期天,門衛熱情給我內部電話本,沒有祖琛的名字;第二次是星期一,有人告訴我說祖琛早已調電視台當記者去了,但不知是哪個台;校辦沒有他的電話,問了一中幾個姓曹的老師也不得而知。96合修譜中有一篇序是祖琛在一中的同事曹玲老師寫的,但曹玲也已調走,說是去了暨南大學附中。我托在廣州市鐘落潭國小教書的忠紅叔打聽,幾天后,忠紅叔回電說曹玲是退休後由暨南大學附中聘請的老師,現不在附中了,也沒有聯繫電話。
我曾試圖通過汝城的族人了解當時參與修譜人的情況,得到了汝城盧陽鎮朝陽社區曹家曹克文的熱情幫助。2012年10月郴州千年桐生物能源開發有限公司宜章子公司舉行揭牌慶典,我幫他們寫點材料;克文是汝城子公司的成員,他把他們村保存的《曹氏族譜》托前往宜章參加慶典的人帶給我,但遺憾的是此人急忙中忘記帶了。
面對這種情況,我只好根據自己所掌握的資料和本人的理解對96合修譜中的錯誤作了糾正,供後代續譜時參考。
祖先們的生歿年在族譜中大都採用乾支紀年和王朝年號。為了建立紀年概念和世系整體概貌,特將天干、地支、甲子、乾支紀年法以及與公元紀年的換算方法、中國歷史朝代公元對照表、曹氏始祖與起源、始祖曹振鐸生平、湖南曹氏分布及來源、曹氏歷史名人、曹字釋義、本族字輩排行、部分世祖生歿年及勘誤表、二世祖萬欽派下部分外遷子孫信息等逐一列出。
2014年清明節,本人將第一次印刷出來的20本帶回村里,族人對外遷人員做了補充;擬於2015年清明節再印刷第二版,並交祖強與我村族譜一併保存於祠堂。
五、曹氏始祖與起源
曹姓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姓氏之一,居我國最常見的100個漢族姓氏的第32位。數千年的風雲變化、生生不息,目前曹姓人口760多萬,約占漢族人口的O.57%;從曹姓分支出來的姓氏達21個之多。
除少數民族曹姓和古曹國(大約在今烏茲別克共和國撒馬爾罕北方和東北方一帶,《北史》、《隋書》等書記為昭武諸國之一)的人來中國後以曹為姓以外,曹氏始祖有二:一為黃帝軒轅氏第七代孫安;二為黃帝軒轅氏第二十六代孫姬昌(周文王)的第13子振鐸。經考證,我族始祖為振鐸。
曹氏起源也大致有二:以官為氏或以國為氏。現分別介紹如下。
1受封曹官賜曹姓建曹國 以官為氏亦以國為氏
相傳黃帝之孫顓頊(zhuānxū)帝之來孫亦即黃帝的仍孫(子、孫、曾孫、玄孫、來孫、昆孫、仍孫(或稱耳孫)、雲孫)晏安因輔佐夏禹治水有功,於公元前2220年前後,被封曹官(也就是圜(huan)土為牢、看押奴隸的官)賜曹姓建曹國(今河南靈寶縣曹陽),晏安改為曹安,為曹國的首任國君。今靈寶境內有曹陽坑、曹陽墟等遺址。這支族群雖是曹氏的最早先祖,但他也是一個多災多難,歷經坎坷和磨難的族群。他們為後世的曹、漕、糟、朱、卞、邾、倪、顏、鄒等姓氏的衍生髮展立下了汗馬之功,值得後人永久懷念。
公元前2220年,禹明里同意聯合酋長舉薦的東夷族首領伯益繼任帝位,但暗中卻培植羽翼勢力,竭力讓其子啟世襲帝位。三年後前2197年,伯益被迫把政權讓給禹的兒子夏啟。大禹擅自破壞舉賢選舉禪讓帝位的制度,引起曹安、有扈、魏、屈驁(ào)等氏族部落國的強烈反對和抵制。夏啟繼位後,就對曹國、有扈、魏、屈驁等氏族部落國進行打擊報復。曹國之都靈寶曹水距離夏朝之都安邑(今山西運城夏縣)僅有百里,曹國首受其害,戰爭頻繁發生。為了避難,曹安後裔族人被迫舉國東遷近600里,至河南滑縣濬縣一帶定都建國。曹國還有另有一部份族人逃往甘肅避難,他們隱名埋姓,將曹姓改為糟姓。
至商朝,商朝之都安陽距河南滑縣曹國之都卻不足百里。商朝為擴張地盤,虜掠奴隸,又屢屢向曹國發動侵略戰爭。此時曹國國力大為削弱,降為方國,稱做曹方。曹方為躲避商朝的屢番打擊,被迫再次舉國東遷200餘里,至山東定陶曹縣一帶定都建國。河南滑縣曹故地於西周初年成為衛國的曹邑。公元前660年,衛國被翟擊敗,漕(同曹)邑也就被翟占領,原來衛國被封在漕邑的後代就用祖先的封邑名“漕”作為自己的姓氏。在漢代有遊俠漕中叔、漕少游。後漕氏又演化為糟氏,《續通志·氏族略六》載:明嘉靖主事糟土奇。
商末,周武王伐紂,當時曹安後裔之曹國國君已傳至曹挾,由於飽受商朝侵略之苦,曹國舉國而起,助周武王討伐商紂王,並建立大功。大約公元前1046年,商朝滅亡。周武王明在大張封賞伐紂有功之諸侯國的同時,暗卻在極力擴張姬姓的皇族勢力。曹挾被改封到再東300里的東夷邾婁之地(今山東鄒縣一帶)的邾國作國君。其原苦心經營創建的定陶曹國之地,又轉封給周武王的弟弟振鐸享有。曹挾不得不舉國再次東遷邾婁。從公元前2220年曹安受封至公元前1046年曹挾被迫讓出山東定陶曹國之地的1174年間,曹國大約經歷了二十七世君主。
公元前1046年前後,曹挾被改封為邾國第一世曹姓邾國國君;第二至第六世失諱,第七世武公曹顏(前796年)、-----第十三世任邾文公(曹蘧蒢qúchu)(憲公子)(前666--615)、-----第十八世邾隱公(曹益)(莊公子)(前507--471)、-----第二十八世為邾考公(隱公曾孫)、第二十九世為邾穆。至公元前350年前後邾國為楚國楚宣王所滅。邾國滅亡後,其後裔一部份仍依曹為姓,另一部份則去掉搭耳,改姓朱,還有一部份改姓鄒。
周武王建周,其周朝的統治集團,對異姓諸侯國一直懷有異心。在周公旦攝政時期,就採取了一系列捎弱諸侯國力量的政策。當時比較強大的邾國,當在削弱之列。公元前796年,周室借邾武公曹顏(邾國第七世國君)有功於周室,便將邾國的倪地分封給顏的次子友,另立倪國(今山東棗莊一帶),史稱小邾國,並不得沿用曹姓。自此邾國的疆域銳減,力量削弱。倪國國君友按當時之習俗,照其父名改為顏姓,取名顏友。顏友便是後世顏姓之始祖。倪國滅亡後另有一部份後人改倪姓。
2、姬振鐸受封曹邑,重建曹國,以國為氏
曹叔振鐸,即曹振鐸,姬姓,曹氏,名振鐸。“叔”為其排行。周文王姬昌之子,周武王姬發之弟。曹氏得氏之祖,曹國受封之君。
周武王克商後,為了鞏固周王朝的政權,便實行大分封,把自己的弟弟振鐸封於曹邑,伯爵,為曹伯,建曹國(在舊曹國之上建新國),稱為曹叔振鐸。曹國故地在今山東省菏澤、定陶、曹縣一帶,都於陶丘(今山東省定陶西南,北齊時以定陶為曹州)。曹國從曹振鐸到曹伯陽共26任君19世,10伯16侯,立國636年。公元前487年,曹國為宋景公所滅。振鐸及其後代以曹為氏。
六、我族始祖曹振鐸生平
曹叔振鐸來陶,體察民情,愛護百姓,實行輕徭薄賦,勸百姓削崗平窪建設家園,疏水導流,墾荒種田。他重農桑,又教民眾講禮義,行廉恥,廣施周禮。使奢者儉素,劣者善良,俗尚淳樸,男耕女織,豐衣足食,安居樂業。後人稱讚“鐸教民有法,實開疆之聖也。”
他死後,人們懷念不忘,在定陶縣城北髣山墓頂上修建廟宇,祈禱保佑民間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泰民安。據史料記載:每年農曆的3月28日是紀念曹叔振鐸的日子。相傳,大王爺受民敬仰,感動了東海龍王,於致祭日香火煙霧中布雲,在思凡落淚中降雨,以在天之靈,給天下百姓降吉祥。
曹叔振鐸至曹伯陽共26君死後皆葬於髣山。後世在髣山廣植柏樹,興建廟宇,成為定陶一大景觀。上有曹伯廟,供奉著曹氏始祖曹振鐸塑像,匾額“西周舊國”,地方官歲時祀之。因曹姓是上古皇姓著姓,舊時菏澤、定陶二邑,凡曹姓納糧,每升較他姓減三文。現在,髣山墓群被當地政府列為重點文物加以保護。
九、湖南曹氏分布及來源
早期的曹氏誕生於山東,長期在山東居住和繁衍。後因戰亂、或災荒、或做官、或經商等原因逐漸遷徙山西、陝西、河北、河南、安徽、江蘇、上海、浙江、福建、台灣、江西、湖南、廣東、四川及全國各地與海外。曹姓人口和地域分布,振鐸後裔居多;曹安後裔主要分布在山東滕陽、河南靈寶縣滑縣濬縣、甘肅、江蘇邳州(邳州曹氏共有十五大家,其中十二大家為曹安後裔。其總譜堂號為安寓堂);商周時有一支南遷台灣,成為高山族的一支曹人。
湖南曹氏由江西、山東、河南、江蘇、廣東等遷入,大多來自江西。
1、來自江西。有不同年代從江西遷來的,最大最早的一支始遷祖子明公,號玉溪,自江西吉安來掌湘陰三峰關務,元時於長沙玉溪,為湖南三峰曹氏始祖。後裔分房十九,分布於湘、鄂、川、贛、皖、蘇諸省,湘者分居湘潭、長沙、平江、益陽、湘陰、寧鄉、華容、南縣、沅江、漢壽、瀏陽。清道光14年(1834)重建玉溪公祠於省城西長街。1919年各支編纂通譜,其時人口共40966人。通派:(自二十六世始)顯承師俊業,聖哲立名邦,仁教懷三代,嘉徵集一堂,宗功培至善,祖蔭慶常康。該族名人曹佐熙(1867-1921),字攄滄,益陽人,倡修《湖南通志》等,著述甚豐。曹典球(1877-1960),字籽谷,號猛庵,長沙人,曾代理湖南省政府主席。
2、來自山東。後漢乾佑二年(公元949年),曹宗任郴陽節度使,從山東曹縣曹集莊南遷定居郴城東山下(今郴州市蘇仙區曹家坪)(見1996年合修族譜第三十四頁背面第8列、第六十三頁第2列、第六十七頁背面首列);至宋為郴望族。目前郴州境內大部分曹姓都是曹宗裔孫。宋初,曹宗第七世孫遷耒陽。元延佑二年(1315),為避兵禍,曹宗世孫朝綱由郴陽東山下徙居今蘇仙區大奎上鄉上更村肇基,生萬欽、萬仰、萬亨三子。欽公為元相國,致仕(即退休)歸郴,時遇郴難,遠走廣東樂昌黃圃司梓溪(欽長子忠叟於梓溪開派;天下大定後,於元大德七年即1303年(可能應為明洪武七年即1374年,時年唐叟22歲),次子唐叟攜弟文叟返回上更祖居(文叟後遷居郴縣五廣頭));中議大夫萬仰遷居耒陽;朝議大夫萬亨遷居桂陽州(今汝城北門)。族人現分布於湖南、湖北(孝感)、廣東(清遠陽山縣、樂昌黃埔梓溪、樂昌轉水、興寧七都木瓜壠)、廣西、四川、雲南、山東、河南、天津、安徽、浙江、江西(安福)、新疆、台灣、北京等14個省市。湖南有郴州、長沙、耒陽、醴陵、常德、湘潭、酃縣等;郴州有蘇仙區、桂陽、資興、永興、宜章、嘉禾、臨武、汝城、桂東、安仁;蘇仙區有大奎上鄉上更、長連、羊耳坪、三口洞、栗木水村勞忿、鐵甲坪、永豐鄉五廣頭、焦塘、藹鹿坪、曹家坳、苦竹庵、沙溪橋、業里、桐木石、白圭、栗林背、大圭垣、廖家灣、牛角嶺上、耒羊洞、鐵渣市、來源洞、觀山洞、天鵝塘、老艾山、楓木坪、月峰、橋口、石榴彎;宜章有赤石鄉上塘背村、赤石街、太平里折嶺下、分水坳等;汝城有盧陽鎮朝陽社區曹家,井坡鄉興曹、沽塘,永豐鄉澗布,土橋鄉龍潭、雙里,馬橋鄉夏屋壠、山口、周塘,文明鄉老屋。耒陽新市、高爐一帶幾乎都姓曹,據說有兩三萬人,祖先來自郴州。整個耒陽市曹姓於1993年已修通譜。
3、來自河南。如衡陽湘東曹氏(始遷祖發祥公,明洪武時由河南汴梁來衡,卜居湘東大埠頭,開景元、景亨、景恭三房)、資興太平曹氏(始遷祖宋鎮國天師貴傳公,後周顯德年間由河南衛輝府遷居今資興市湖頭村)、永興曹氏(始祖確公,字果能,河南汝州伊陽縣人。後晉天福時,父子徙居郴州花林萬歲橋。二十二世還溪,明正統間由郴遷永興西門外學宮左,子孫散居塔垸、猴獺沖、高沖、木札塘等處)、安仁曹氏(始遷祖安國,宋元豐間自河南光州固始縣五家橋遷居湖南郴州花林萬歲橋。七世師琳,生萬三、萬七。萬三生朝四、朝五、朝八、朝十。朝五郎於南宋間又由郴州遷居安仁城北長角村,後裔衍為挖泉、曹石、北門、老鴉、坪山五房)、祁陽曹氏(始祖貴傳公,世居河南,宋時遷居湖南郴州興寧(今資興縣),十數傳於宗義、宗禮二公於明洪武間遷居祁陽,宗義公居祁東印塘,宗禮公居祁南大花屯,後裔遷居五里山白茅沖)。
4、來自廣東。如汝城一部分曹姓系從廣東樂昌遷入。
5、來自江蘇。(1)衡陽常寧勝橋鄉曹氏來自江蘇,為曹操後裔。入常始祖曹志道原居江左(今蕪湖市、南京市長江河段以東地區)之衛馬船,明初洪武年間(1368—1398年)任省祭,奉命祀九嶷(今寧遠縣九嶷山)的路上經過常寧,覺得楚南尤其是常寧土沃人醇,於是在解職離任後攜其族兄弟志通與志松、志柏徙居常寧勝橋鄉,至今已有600多年。今有人口一萬餘。從明洪武到清康熙年間,有分支遷移常寧的洋泉、板橋、黃桐、塔山等鄉鎮,還有湘潭、湘鄉、衡陽、祈陽、長沙、零陵、株州以及四川等地。(2)常德堯天坪曹氏始遷祖九泗公,明永樂年間自南京宦遊來楚,卜居常德前鄉堯天坪。
十、本族字輩排行(表中黃底紋部分不再採用)
公元1996年-1997年9月萬欽、萬亨兩房合修族譜(為欽房八修族譜)
註:欽、亨兩房合修族譜後,從“遠”到“名”不再使用,即“源”後接“詩”。
十一、公元1996年二世祖萬欽、萬亨兩房合修譜情況說明
郴縣曹氏族譜
十二、公元1996年萬欽、萬亨兩房合修族譜中的若干錯誤
1、關於耒陽曹姓是否曹家坪開基太祖曹宗或上更村開基祖朝綱後裔的問題
族譜卷首第九十九頁載:耒陽高爐村曹氏先祖珍祖生於唐長慶三年(公元823年),而卷首第四十八頁云:“後漢乾祐二年(公元949年)宗公除授節度使宦遊郴陽卜居於郴陽東山下”。由此看,耒陽曹姓先於郴陽曹姓。因此,要么是年號記載出錯,要么是族譜中所指的這部分耒陽曹姓並非我族太祖後裔。
  1. 族譜卷首第二十頁:“我上更村曹氏始祖朝綱,於宋末避楚難由郴城曹家坪徙居上更肇基”;第六十八頁開頭也有“楚難”一說。“楚難”一詞值得考究,因為無論是戰國時期的“楚”還是十國時期的“楚”,都遠在宋末之前。(註:宋末楚難,即元滅宋戰爭中,在湖南進行的戰亂。1276年元軍攻占湖南境內的潭、衡、祁、永等地,製造了一系列屠城)
  2. 族譜卷首第七十八頁最後一行:“孟禮遷居宜章縣赤石鄉上塘背”。上塘背的開基祖是九世祖均相(見族譜卷首第七十四頁),而非六世祖孟禮。
    4、關於朝綱公門下部分世祖生歿年號失實的問題
    我將合修族譜中部分世祖生歿年的乾支紀年或王朝年號換算成公元紀年,發現第一到第五世祖的生歿年嚴重失實。現列表於下。
十三、萬欽、萬亨兩房合修族譜卷首篇《郴縣秀才鄉上更曹氏族譜履歷》所載部分世祖生歿年及勘誤表
歿
子女
朝綱
宋理宗端平元年甲午(1234),可能應往後推一個甲子為元至元31年甲午(1294)。
元至順2年辛未(1331),後推一個甲子應為明洪武24年辛未(1391);葬七眼燈午山子向。
98
萬欽:遷樂昌黃圃梓溪。
萬仰:遷耒陽。
萬亨:遷汝城。
洪氏
宋理宗端平2年乙未(1235),後推一個甲子應為元元貞元年乙未(1295)。
元天曆2年己巳(1329),後推一個甲子應為明洪武22己巳(1389);與夫同墓。
95

朝綱長子
萬欽
宋景定5年甲寅(1264),應後推一個甲子為元延佑元年甲寅(1314)(時父21,母20)。
元元統元年癸酉(1333),應後推一個甲子為明洪武26年癸酉(1393);葬擔背涼山坪金線掛葫蘆形丁山癸向。
70
80
忠叟:定居樂昌黃圃梓溪。
唐叟:元大德(可能應為明洪武)七年返上更。
文叟:元大德七年先返上更,再遷居永豐鄉五廣頭。
張氏
宋鹹淳3年丁卯(1267),後推一個甲子為元泰定4年丁卯(1327)。
元至元6年丁卯(1340),後推一個甲子應為明洪武20年丁卯(1387);葬樂昌黃圃梓溪楊家莊虎形。
61
朝綱次子
萬仰
中議大夫,夫婦通往衡邑耒陽
朝綱三子
萬亨
失考。
葬汝城北門烏嘴嶺鳳形庚山甲向,有石碑記,一說葬上峨山蠶形丁山丙向。
芳叟
先叟
敬叟
君叟
弱叟
何氏
失考。 生芳叟。
葬與夫合墓。
朱氏
元文宗5年丁丑三月二十五日,丁丑應為元至元3年(1337)。生先叟、敬叟。
元順帝21年丁未,
丁未應為至正27年(1367);
葬上峨山左龍形甲山寅向。
31
雷氏
元順帝元年(1333)癸未二月二十九日,癸未應為元至正3年(1343)。生君叟、弱叟。
明洪武28年乙亥(1395),
葬上峨山左鳳形乙山辛向。
53

萬欽長子
忠叟
奉政大夫,夫婦通往樂昌黃圃梓溪
萬欽次子
唐叟
元至元13年(1276)壬辰,壬辰應為元至元29年(1292),再往後推一個甲子為元至正12年(1352)(時父39,母26)。
元至正四年甲申(1344),應後推一個甲子為明永樂2年甲申(1404)。葬上更栗樹背牛形。
73
53
知幾:奉直大夫
知古:蘇州府教授
廖氏
元至元15年(1278)甲午,應往後推一個甲子為元至正14年(1354);生子二。
元至正18年(1358)丁酉,應後推一個甲子為明永樂15年(1417);
葬塘坳七眼燈午山子向。
81
64
萬欽三子
文叟
通奉大夫。夫婦通往郴縣永豐鄉五廣頭。
生子一,舉人,欽加五品銜,實授通道教授候選知縣知時。
萬亨長子
芳叟
號辛十四郎,生卒失考。
葬大梘沖虎形子山午向。
子勝
仕仁
廖氏
生卒失考。
葬合夫墓。
朱氏
生卒失考。
葬合夫墓。生:子勝、仕仁
萬亨次子
先叟
元順帝24年辛丑(1364),辛丑應為元至正21年(1361)
(母朱氏時25歲)。
明永樂21年癸卯(1423),
葬龍王殿螺螄吐醃庚山甲向。
63
信公
袁氏
生終失考。
葬上峨山天鵝塘辛山乙向。
朱氏
元順帝29年丙午四月十九日,丙午應為元至正26年(1366)。生子一:信公。
明宣德6年辛丑(1431)
辛丑應為明正統6年(1441);
葬荷花塘丙山壬向兼子午。
66
76
萬亨三子
敬叟
元順帝24年癸卯,
癸卯應為元至正23年(1363)
(母朱氏時27歲)。
明永樂22年甲辰(1424)十一月初六,葬舍沖門壬山午向。
62
信忠
胡氏
元順帝27年甲辰,甲辰應為元至正24年(1364)。
明宣德9年甲寅(1434)七月初四。與夫同墓。子一:信忠。
71
萬亨四子
君叟
元順帝28年乙巳,
乙巳應為元至正25年(1365)
(母雷氏時23歲)。
葬龍王殿螺螄吐醃庚山甲向。
無嗣
劉氏
元順帝29年(1369)丙午,
丙午應為元至正26年(1366)
明宣德5年庚戌(1430),葬龍王殿螺螄吐醃庚山甲向。
65
萬亨五子
弱叟
明洪武3年庚戌(1370)
(時母雷氏28歲)。
無嗣

唐叟長子
知幾
元大德10年丙午(1306)五月初七,後推一個甲子為元至正26年(1366)(時父15,母13)。
明景泰2年辛未(1451);
葬擔背金線吊葫蘆形背
146
86
受奇:移居長連、派分羊耳坪
受賢:居上更,派分至宜章太平里折嶺下和湖北孝感等地。
受文:居上更。
黃氏
元皇慶元年壬子(1312)二月十六日,後推一甲子為明洪武5年(1372)。
明天順3年(1459)丙戌;
丙戌應為明成化2年(1466);
葬塘坳七眼燈午山子向。
155
95
唐叟次子
知古
元至大4年辛亥(1311),後推一甲子為明洪武4年辛亥(1371)(時父20,母18)。
明正統元年丙辰(1436),葬七姑仙麓既富坪。欽加五品銜,蘇州府教授,著《四民詩訓》傳世。
126
66
受光、受功、
受玉、受龍、
受祥、受國
女貴玉,嫁大忿頭黃。
黃氏
元至大2年己酉(1309),應為明洪武2年己酉(1369)。
明宣德9年甲寅(1434);與夫同墓。
126
66
芳叟長子
子勝
生終失考。
葬北門飛鼠掛壁形辛山乙向,
有石碑記。
榮寶
羅氏
生歿失考。生子一。
與夫同墓。
芳叟次子
仕仁
失考。
明宣德己酉(1429),
葬大梘沖虎形子山午向。
榮彥、榮啟、
榮禮、榮義、
榮智
朱氏
生歿失考。生子五。
與夫同墓。
先叟子
信公
生歿葬失考。生子五。
紹興、紹祖、
紹昌、紹賓、
紹綱
敬叟子
信忠
生歿葬失考。生子二。
紹紀、紹經

知幾長子
受奇
明建文4年壬午(1402)
(時父37,母31)。
明正德15年庚辰(1520),應前推一甲子為明天順4年庚辰(1460);葬七姑仙麓。
119
59
二子一女
李氏
明建文元年己卯(1399)。
明正德16年辛巳(1521),前推一甲子為明天順5年辛巳(1461)。葬與夫同墓。
123
63
知幾次子
受賢
明永樂元年癸未(1403)
(時父38,母32)。
明嘉靖元年壬午(1522),應前推一甲子為天順6年(1462);葬七眼燈。
120
60
三子二女
張氏
明永樂2年甲申(1404)。
明嘉靖6年丁亥(1527),應前推一甲子為明成化3年(1467);葬與夫同墓。
124
64
知幾三子
受文
明永樂10年壬辰(1412)
(時父47,母41)。
明正德16年辛巳(1521),應前推一甲子為明天順5年(1461);葬山口洞鐘形酉山卯向。
110
50
孟仁、孟禮、
孟義、孟政、
孟敬; 女幼殤。
義、敬二公無出。
康氏
明永樂12年甲午(1414)。
明嘉靖元年壬午(1522),應前推一甲子為明天順6年(1462);葬與夫同墓。
109
59
知古長子
受光
明洪武戊寅(1398)4月12日(時父28,母30)。
成化23年丁未(應為成化22年)(1487),葬塘頭豬婆圈。
90
三子一女。
谷氏
明洪武30年丁丑(1397)6月初2日。
明成化22年丙午(應為成化21年)(1486),葬塘坳七眼燈午山子向。
90
知古次子
受功
明建文2年庚辰(1400)3月初3日(時父30,母32)。
歿天順8年甲申(1464),
葬山口洞吳家門背後。
65
一子二女。
廖氏
明建文元年己卯(1399)4月24日。
歿成化元年乙丑(1465),
與夫同墓。
67
知古三子
受玉
明永樂元年癸未(1403)正月18日(時父33,母35)。
成化7年辛卯(1471),
葬塘坳七眼燈。
69
無嗣
何氏
建文4年壬午(1402)二月初6日。
歿失考,葬上更虎形坐向右邊。
知古四子
受龍
明永樂3年乙丑(1405)5月初8日(時父35,母37)。
明成化10年癸巳(應為明成化8)(1473),葬塘頭豬婆圈。
69
四子一女。
鄭氏
明永樂2年甲申(1404)6月初8日。
明成化18年庚子(應為明成化15)(1480),葬塘坳七眼燈。
77
知古五子
受祥
明永樂5年丁亥(1407)7月12日(時父37,母39)。
明成化12年癸巳(應為明成化8年)(1473),葬七姑仙嶺下。
69
三子一女。
李氏
明建文4年壬午(1402)9月初10日。
明成化20年壬寅(應為成化17年)(1482),葬與夫同墓。
81
知古六子
受國
明永樂7年戊子,戊子應為明永樂6年(1408)10月18日(時父38,母40)。
明弘治元年戊申(1488),葬大婆嶺下。
91
五子二女。
谷氏
明永樂9年庚寅(庚寅應為明永樂8年,1410)12月16日。
明弘治6年癸丑(1493),葬塘坳七眼燈。
84
子勝子
榮寶
生歿失考。
葬大梘沖醉翁臥地形。
應亨
宋氏
生歿失考。生子一。
葬大梘沖醉翁臥地形。
仕仁長子
榮彥
生歿失考。
葬教坊坪左峰燕巢形。
應華
何氏
生歿失考。生子一。
與夫同墓。
仕仁次子
榮啟
明洪武26年癸酉(1393),官至雲南都司斷事。
明天順癸未(1463)因病致仕返鄉,七月卒於家,葬大梘沖虎形子山午向
71
應肇、應平、
應壽、應文、
應章
長女嫁厚坊何惟深為省祭官,次女嫁西垣何溥為州刺官。
朱氏
失考。
葬大梘沖虎形壬山丙向。
袁氏
失考。生五子二女。
葬大梘沖虎形壬山丙向。
仕仁三子
榮禮
生歿失考。
葬大梘沖壬山酉向,立有碑記。
應行
套用
以上二房已各修房譜。
曾氏
生歿失考。生子二。
葬大梘沖壬山酉向,立有碑記。
仕仁四子
榮義
生歿失考。
從未參修族譜。
1996年參修欽亨兩房合修譜。
朱氏
生歿失考。
仕仁五子
榮智
生歿失考。
葬長河曹家灣。
應康、應寧、
應忠
已各修房譜。
歐氏
生歿失考。
葬長河曹家灣。
信公之子
紹興、紹祖、紹昌、紹賓、紹綱:失考
參加1996年合修族譜。
信忠之子
紹紀、紹經:失考
參加1996年合修族譜。

受文長子
孟仁
生歿失考。
生子一。
惟暹(xiān)
受文次子
孟禮
明正統元年丙辰(1436)
(時父25,母23)
明弘治2年己酉(1489);
葬山口洞鐘形頭排石碑為記。
54
惟亮
楊氏
明正統5年庚申(1440)。
生子一。
明弘治7年甲寅(1494);
葬栗樹背牛形。
55
受文三子
孟政
生子四:惟科、惟魁、惟均、惟德。裔孫先後由上更移居勞忿、業里、桐木石、白圭、栗林背、大奎垣、廖家、牛角嶺上、耒羊洞、鐵渣市、觀山洞天鵝塘、楓木坪、月峰、橋口、鐵家坪、郴州石榴灣、永豐鄉焦塘、曹家坳、苦竹庵等鄉村。
惟科、惟魁、惟均、惟德
(見1996年合修族譜第七十四頁)

孟仁之子
惟暹
生歿失考。
生子一。
思清
孟禮之子
惟亮
明天順8年甲申(1464)8月15日(時父29,母25)。
明嘉靖16年丁酉(1537);
葬上更栗樹背牛形。
73
思讓
谷氏
明成化3年丁亥(1467)。
生子一。
明嘉靖19年庚子(1540);
葬與夫同墓。
74
孟政之子
惟輝
生歿失考。
生子二。
思裕、思郁

惟暹之子
思清
生歿失考。
生子一。
均貴
惟亮之子
思讓
明弘治10年丁巳(1497)正月15日(時父34,母31)。
明嘉靖44年乙丑(1565),
葬上更栗樹背牛形。
69
均相
何氏
明弘治12年己未(1499)3月初3日。生子一。
明隆慶3年己巳(1569),與夫同墓。
71
惟輝長子
思裕
生歿失考。
生子三。
均萬:遷居鐵家坪,
均選:遷居石山坦郴州石榴灣,
均義:居上更
惟輝次子
思郁
生歿失考。
生子一。
均朝:留居上更

思讓之子
均相
明嘉靖15年丙申(1536)12月24日(時父40,母38)。
明天啟4年甲子(1624),葬上塘背禾木塘牛形乾山癸向。
89
尚高(徙居桂陽又遷酃邑)
尚宗
尚祖
尚前
楊氏
明嘉靖18年乙亥(1539)12月初1日。
明天啟丙寅年(1626),
與夫同墓。生子四。
88
思裕之子
均義
生歿失考。
生子二。
尚和:遷上灣來源洞
尚忠:遷勞忿。
思郁之子
均朝
生歿失考。
生子四。
尚楠、尚枚、 尚橋:
三兄弟遷居永豐鄉焦塘,
尚桂:遷居永豐鄉藹鹿坪。

均相三子
尚祖
明萬曆丙子(1576)12月12日子時(時父41,母38)。
明崇禎壬申(1632),
葬塘背大龜形壬山丙向。
57
大光
大前
大啟
大後
鄧氏
明萬曆庚辰(1580)7月初9日申時。
明崇禎甲戌(1634),
葬禾木塘人形乾山癸向。
55
十一
尚祖次子
大前
明萬曆29年辛丑(1601)正月十六日(時父26,母22)。
清康熙癸卯年(1663),
葬塘背大龜形壬山丙向。
73
仕金、仕稱、
仕元、仕名、
仕亮、仕登
楊氏
明萬曆32年甲辰(1604)。
康熙乙巳年(1665),葬下塘背曾氏宅後豬婆落子虎形。
62
十二
大前次子
仕稱
明天啟四年甲子(1624)2月19日(時父24,母21)。
歿失考,葬窩丘鳳形。
仁源:遷四川
仁游:遷永豐 鄉沙溪橋
仁海
仁湖
楊氏
明天啟6年丙寅(1626)3月初1日。
歿失考,夫婦同葬窩丘鳳形。
十三
仕稱三子
仁海
清康熙元年壬寅(1662)六月初一日(時父39,母37)。
清康熙53年甲午(1714),葬塘背大龜形二排壬山丙向。
53
子秀、子班、
子璇、子璜、
子琮(cóng)
谷氏
清康熙4年乙巳(1665)7月27日。
清雍正11年癸丑(1733),葬上塘背禾坪上。
69
十四
仁海次子
子班
清康熙35年丙子(1696)4月初6日(時父35,母32)。
清乾隆22年丁丑(1757),葬小龜形上排中間壬山丙向
62
任雲
任英
任雰
任雱(pāng)
楊氏
清康熙36年丁丑(1697)2月17日午時。
歿失考,葬小龜形夫右婦左同墓。
十五
子班次子
任英
清康熙57年戊戌(1718)正月17日戌時(時父23,母22)。
清乾隆,葬小龜形壬山丙向。
嗣耕、嗣耘(過繼給任雲)、嗣耔、嗣耨(nòu)、嗣鹿、嗣助。女譜鳳:嫁長城嶺谷宗善。
谷氏
清雍正6年戊申(1728)7月16日巳時。
清乾隆42年丁酉(1777),
葬塘背小龜形。
50
十六
任英長子
嗣耕
乾隆16年辛未(1751)8月初2丑時(時父34,母24)
乾隆58年癸丑(1793),
葬小龜形壬山丙向。
43
文楚
曾氏
乾隆22年丁丑(1757)10月21日。
嘉慶5年庚申(1800)10月16日,葬小龜形壬山丙向。
44
十七
嗣耕之子
文楚
乾隆46年辛丑(1781)2月初3日酉時(時父31,母25)。
清嘉慶23年戊寅(1818)5月初1日,葬小龜形壬山丙向。
37
經河
經海
曾氏
乾隆48年癸卯(1783)2月25日酉時。
鹹豐2年壬子(1852)10月22日亥時,葬和木塘牛形。
69
十八
文楚長子
經河
嘉慶8年癸亥(1803)11月11日酉時(時父23,母21)。
光緒6年庚辰(1880)正月初2日未時,葬於荒坪里蜘蛛形坤山艮向。
78
兼議
兼饋(過繼給經海)
祖秀
祖玉
彭氏
嘉慶22年丁丑(1807)9月10日辰時。
鹹豐2年壬子(1852)11月初1日午時,葬小龜形壬山丙向。
46
十八
文楚次子
經海
嘉慶10年乙丑(1805)8月24日寅時(時父25,母23)。
光緒9年癸未(1883)10月13日戌時,葬於荒坪里蜘蛛形,有碑。
79
兼讓
兼饋(經河之子)
曾氏
嘉慶12年丁卯(1807)正月16日申時。
葬上絲茅坪,生子兼讓。
失考

鄧氏
嘉慶19年甲戌(1814)4月26日。
葬小龜形,撫子兼饋。
41
從上表可以看出,合修族譜卷首篇第一百0七頁所載部分世祖生歿年存在下列錯誤:
(1)一世祖朝綱生於宋理宗端平元年甲午即公元1234年;本房現在赤石街上的第二十五世俊宇2008年出生,從公元1234年到公元2008年,歷經775年。平均每代相隔32年多,即平均每一代都要到32歲才開始生育。顯然不符合婚姻生育實際情況。因此,一世祖朝綱的出生年份應該往後推。
(2)二世祖和三世祖的生歿年的乾支紀年與王朝年號多不相符。
(3)三世祖唐叟為二世祖萬欽次子,唐叟出生時,父13,母10歲,顯然失實。
(4)五世祖受奇是四世祖知幾的長子,受奇出生時,父97、母91;因此,要么是五世祖的出生年應該往前推,要么是四世祖的出生年應該往後推。
(5)第四、五世祖的年壽都超過100歲,要么是生年往前挪了,要么是歿年往後挪了。
(6)二世祖萬亨次子先叟、三子敬叟、四子君叟、五子弱叟分別出生於1361、1363、1365、1370年,先叟、敬叟母朱氏生於1337年,君叟、弱叟母雷氏生於1343年;萬欽次子唐叟生於1276年,比堂弟先叟早86年,比嬸嬸朱氏早53年,比嬸嬸雷氏早68年。同樣,唐叟長子知幾生於1306年,比堂叔先叟早56年。顯然失實。
另,合修族譜卷首篇第七十四頁第13列:孟政子惟科、惟魁、惟均、惟德,而第15列:惟輝生思裕、思郁。“惟輝”對不上號。
為了對家族歷史負責,有必要予以指正;供後代續修譜時參考。
糾錯依據:
古代熟悉乾支紀年法,因此,合修族譜上的乾支年可作為基本依據。
糾錯思路:
①從兒子的出生年號往上推,根據合修族譜上記載的乾支年確定父母的出生年號。
②從父母的出生年號往下推,根據合修族譜上記載的乾支年確定兒子的出生年號。
③從出生年號往下找,根據合修譜上記載的歿年乾支年確定王朝年號和公元年。
④合修譜中,從六世到二十一世,相鄰兩代的年齡差距符合生育年齡;因此,可從六世祖往上推算五到一世祖的出生年號。
糾錯方法:
①六世祖孟禮是五世祖受文次子,年齡跟父親相差25歲,跟母親相差23歲,因此,合修譜上五世祖受文夫婦出生年份是可信的。從受文出生年(明永樂十年壬辰(1412))向後找受文去世年(辛巳年),第一個辛巳年是1461年(1461-1412=49),第二個辛巳年是1581年(1521-1412=109);由此可以確定五世祖受文歿於出生後的第一個辛巳年即明正德十六年辛巳(1461),享年50歲。妣康氏生於明永樂十二年甲午(1414),往後找康氏去世年(壬午年)是明天順六年(1462),享年49歲。
②五世祖受文是四世祖知幾的三子,從受文出生年(明永樂十年壬辰(1412))向前30年前後尋找四世祖知幾的出生年(丙午),為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再從元至正二十六年丙午往後找四世祖知幾的去世年(辛未),第二個辛未年為明景泰二年(1451),享年86歲(1451-1366=85)。同理,受文母黃氏出生年為明洪武五年壬子(1372);從1372往後找丙戌年為明成化二年(1466);享年95歲。
③從上述第7條可以看出,知幾和妣黃氏的出生年比合修譜上記載的推後了一個甲子(60年),因此,知幾的弟弟知古及其配偶黃氏的出生年也應推後60年,分別為1371和1369,亦即為明洪武四年辛亥和明洪武二年己酉;歿年與原記載相同。
④知幾是唐叟的長子,從知幾的出生年元至正二十六年丙午(1366)向前推20年左右尋找其父唐叟出生年(壬辰)為元至正十二年(1352),15歲做了父親。知幾母親廖氏出生年為元至正十四年甲午(1354),13歲做母親。這在古代是存在的。
⑤從唐叟出生年元至正十二年壬辰(1352)往後找去世年(甲申),為明永樂二年(1404),享年53歲。從廖氏出生年為元至正十四年甲午(1354)往後找去世年(丁酉)為明永樂十五年(1417),享年64歲。
⑥唐叟為萬欽次子,從唐叟出生年元至正十二年壬辰(1352)往前25年左右找二世祖萬欽出生年(甲寅),為元延祐元年甲寅(1314);同理,唐叟母張氏出生年為元泰定四年丁卯(1327)。
⑦從萬欽出生年元延祐元年甲寅(1314)往後找其去世年(癸酉)為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同理,從唐叟母張氏出生年元泰定四年丁卯(1327)往後找去世年(丁卯)為明洪武二十年(1387)。
⑧萬欽為一世祖朝綱長子,從萬欽出生年元延祐元年甲寅(1314)往前20年左右找朝綱出生年(甲午),為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同理,萬欽母洪氏出生年(乙未)為元元貞元年乙未(1295)。由此,一世祖朝綱遷居上更的時間應該是元延佑二年(1315),時22歲;而不是寶佑二年。
⑨從朝綱出生年元至元三十一年甲午(1294)往後找其去世年(辛未)為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享年98;同理,從萬欽母洪氏出生年元元貞元年乙未(1295)往後找其去世年(己巳),為明洪武二十二(1389),享年95。
⑩合修譜上記載的五世祖受文出生明永樂十年壬辰(1412),這在前面已經確認是正確的,因此其二哥受賢、大哥受奇的出生年明永樂元年癸未(1403)和明建文四年壬午(1402),應該可以確認。從受賢出生年明永樂元年癸未(1403)往後找其歿年(壬午)為明天順六年(1462),享年60歲;從受奇出生年明建文四年壬午(1402)往後找其歿年(庚辰)為明天順四年(1460),享年59歲。受賢配偶張氏出生年明永樂二年甲申(1404)是正確的,其去世年應在原記載年份上往前推一個甲子,即公元1467年,亦即明成化三年丁亥,享年63歲。同樣,受奇配偶李氏的去世年也應往前推60年,即為公元1461年,亦即明天順五年辛巳,享年63。
糾錯方法小結:
①一世祖朝綱與妣洪氏、二世祖萬欽與妣張氏、三世祖唐叟與妣廖氏的生歿年均往後推一個甲子。
②四世祖知幾與妣黃氏、知古與妣黃氏的出生年往後推一個甲子。
③五世祖受奇、受賢、受文三兄弟及其配偶的歿年往前推一個甲子。
十四、二世祖萬欽派下部分外遷子孫信息
三世祖忠叟在梓溪開派;文叟移居郴縣永豐鄉五廣頭。
五世祖受奇移居郴縣永豐鄉長連、派分羊耳坪;受賢定居上更,派分至宜章太平里折嶺下和湖北孝感等地。
九世祖均相遷居宜章縣赤石鄉上塘背
九世祖均萬遷鐵家坪。
九世祖均選遷石榴灣。
十世祖尚和遷上灣來源洞。
十世祖尚忠遷勞忿。
十世祖尚楠、尚枚、 尚橋三兄弟遷居永豐鄉焦塘。
十世祖尚桂遷居郴縣永豐鄉藹鹿坪。
十一世祖大章(均義次子尚忠的長子)遷居勞忿,其裔有遷白圭、業里、桐木石。
十一世祖大斗(均義次子尚忠的次子)遷居大奎垣,其裔有返勞忿者。
十一世祖大祥(均義次子尚忠的次子?)後裔有遷鐵渣市、來源洞、栗林背、楓木坪、老艾山、天鵝塘等地,而仍居勞忿者亦有其人。
十二世祖仕攀(均朝次子尚枚之孫)遷興寧七都木瓜壠。
二十一世緯亮,民國十二年生於郴縣大圭垣,民國二十八年隨父抗日,中校軍醫;民國三十八年赴台,定居台灣省台北縣三重市蘆洲鄉。
二十一世緯儒民國十六年生於郴縣大圭垣,民國三十八年赴台。
二十一世緯鼎生於郴縣大圭垣,輟學投軍抗日,民國三十八年赴台。
二十一世緯康定居新疆。
註:以上是從1996年合修族譜中摘錄下來的。迄今,朝綱公裔孫分布全國十多個省市,因此,上述只是外遷族人中極小的一部分,期待後人收集補充完善。
從塘背遷出族裔信息(可能有遺漏):
十世祖尚高徙居桂陽又遷酃邑。
十三世祖仁源遷往四川。
十三世祖仁游遷居郴縣永豐鄉沙溪橋。
十六世祖嗣耨遷居廣東清遠陽山縣。妣鄧氏,生子八:文洋、文淮、文量、文溱、藍秀、井壽、文澤、文浪。
二十一世緯貴(萬昌)1948年遷居赤石街;子翊英;長孫國軍、次孫亞軍、三孫建軍;亞軍、建軍定居宜章縣城。
二十一世緯菊1950年遷居赤石街;子翊希。
二十一世緯榮遷居蘇仙區望仙鎮麻田村;子翊敏、長貴。
二十一世緯稼(瑤礦工人)遷居瑤崗仙鎢礦;妻楊庚柳;子軍勇、能勇、任勇。
二十一世忠紅(廣州市鐘落潭國小語文教師)定居廣州白雲區鐘落潭鐘升東路48號;妻朱秀蘭;子康樂。
二十一世忠民定居廣州白雲區鐘落潭鐘升東路。
二十二世建堂(翊剛)、國堂兄弟1951年遷居赤石。建堂妻譚地嬡,生三子二女:頭髮、仁玉、現玉、憲華、勇發。國堂妻谷洞花,生一女三子:小玉、勇強、憲強、勵強。
二十二世建民(翊旺,湖南大學教師)定居長沙;妻王海鋒,江蘇宜興人,英語教師,美籍教師課堂翻譯;女:子君,湖南商學院教師。
二十二世現亮(鐵路職工)定居宜章縣城;妻鄧平蘭;女:春芳(宜章一中英語教師)。
二十二世桂強遷居長沙縣江背鎮金洲村,改名曹桂福;妻盛西平,長沙縣江背鎮人氏;子曹威;侄曹衛東,過繼到瀏陽市鎮頭鎮馬井村,改名李東。
二十二世四強,定居郴州市蘇仙區五蓋山鎮三口洞大隊吳家門村;妻楊宜芳,吳家門村人氏;女曹帥,長子曹國棟,次子曹國柱。
二十二世軍強定居長策鄉。
二十二世春勇定居宜章縣城龍隱小區,在廣州市松下電器公司任中層管理;妻陳麗麗,廣東韶關人氏。
二十二世冬勇定居宜章縣城御景園小區,在深圳市沐陽光電任銷售經理;妻曹紅霞,宜章縣岩泉渚水曹家人氏。
二十二世兵勇定居郴州市北湖區石蓋塘鎮光明村;妻田細紅,石蓋塘鎮光明村人氏;長子曹瑞佩,次子曹瑞澤。
二十二世勇剛,住樂昌市鉛鋅礦;妻黃偉蘭,廣西省靈山縣沙坪鎮人氏;女曹瑩,子少龍。
二十二世強勇,住宜章縣城。
二十三世祖敬(宜章七中教師)遷居三望坪;妻陳多凰;子曉東、曉鋒、曉松。
二十三世祖好畢業於北京吉利大學,定居北京。
二十三世子龍定居深圳市龍崗區橫崗街道茂盛路1號;妻胡凌燕,衡陽人氏。
二十三世芳濤,長沙縣星沙鎮高麗跆拳道館館長兼主教練;妻謝愛麗,高麗跆拳道館教練,永州人氏。
二十三世建雄定居宜章縣城。
二十三世林祥,定居郴州市蘇仙區五蓋山鎮上更村;妻曹麗娟,上更村人;子源長,女源沙。
二十三世祖吉,畢業於北京吉利大學,在廣東省中山市南頭鎮將軍府晉合路1號中山市宜家房地產發展有限公司任管理部經理;妻曾蘭霞,楊梅山鎮人氏。
二十三世祖珍,畢業於株洲師範學院,在深圳市福田區天安數碼城天祥大夏AB座5B2工作;妻李建輝,益陽市桃江縣鮓埠回族鄉划船村雷家組人氏,與祖珍同學同事。
二十四世曉東定居長沙麓谷高新區山水英倫山莊利慈區10棟102;妻汪惠雲,常德人氏;女睿恩。
二十四世曉松定居長沙芙蓉區瀏陽河畔5棟501;妻江謙,岳陽人氏;子源軒。
二十四世德軍定居郴州市,火車司機。
二十四世小兵,住吉林省吉林市龍潭路203號;妻吳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