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郭風惠
- 別名:貴瑄
- 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 出生地:河北河間
- 出生日期:1898年
- 逝世日期:1973年
- 職業:河北河間三中校長
- 畢業院校:北京大學
- 代表作品:《風惠樓詩剩》,《郭風惠書法選》,《花鳥四屏》
人物生平,人物評價,
人物生平
●郭風惠(1898年-1973年)字麾霆,中國近現代教育家、學者、詩人、藝術家。
1904上學,1908年開始寫詩作畫,1915年入北洋大學讀法律,1919年轉學入北京大學後以法學、英語博士畢業。1926年入幕宋哲元部,任綏、察二省教育廳廳長。1929年率北方教育考察團赴日考察,後任河北河間三中校長。1935年重隨宋哲元將軍,與張自忠等在蘆溝橋對日作戰,實為在抗日前線奮戰的教育家。解放後潛心寫詩作畫,首開電視書法教學之先河。
1898年,郭風惠生於“戊戌變法”之年。其先君郭連域為清朝拔貢,思想求新,與末代狀元劉春霖、宣統老師陳寶琛、民國教育總長傅增湘為學問至交,藏書極富。秉承家學,郭風惠6歲受書;10歲可誦詩經、楚辭,能為詩、寫聯、畫四屏大幅;13歲讀醫書,能為人醫病。是當時“神童”。17歲入北洋大學讀法學,始在《大公》、《益世》等多種報刊發表詩文,引起李芹香、嚴范孫兩位先生注意。李、嚴二先生常與他談詩。嚴范孫先生特別稱讚他為“北方健者”,由此“北方才子”之名響亮其時。這是嚴范孫先生在親點周恩來作文為南開學校第一之後,對另一位學子的高度褒揚。縱觀百年間,能在如此年紀獲得這樣聲望的大師不多。
辛亥革命後,國家積貧積弱,國民素質極為低下。郭風惠認為國家要強盛,必須從提高國民文化素質,振奮民族精神入手。1919年,在五四運動狂飆中,郭風惠開始步入教育事業。那年,他轉入北京大學,課餘,擔任了剛剛成立的國立北京藝術專科學校及北京匯文中學、畿輔中學、四存中學等數校教席,教授文學、英語、美術等課程。此間,他與章士釗、王道元(教育家,北京四中首任校長,魯迅朋友)、鄭錦(“北京藝專”首任校長,著名美術教育家)、高閬仙(著名北派人物畫畫家),及齊白石、秦仲文等交好。1922年,教“北京藝專”新生王雪濤、李苦禪。後郭風惠以北京大學法學、英語博士畢業,於1926年暫擱教鞭,協助宋哲元“參戎幕,掌綏遠教育”,先後任綏遠、察哈爾教育廳廳長,成為教育界最年輕的高層領導者。
“尚圖報國先收淚,若待為奴更強顏”、“亦擬學革命,誓死爭自由”是郭風惠此時的思想寫照。針對當時不關心民族前途,不問國是,埋頭故紙堆的教育現狀,郭風惠教育學生不要盲目崇拜古人和洋人。他說:“人人全集不全精,選本零篇易擅名。擎向綺筵選佳饌,易牙廚下有塵羹”。他喊出的“道學從來不能詩”的警世之言,對教育界和詩界震動很大。1929年“秋山過雨飄紅葉”的深秋,郭風惠以北方教育考察團團長的身份,率團赴日本考察教育。日本濃厚的軍國主義教育讓郭風惠非常反感,也讓他為多難的祖國憂慮。回國後,他辭去一切官職,回到家鄉河北河間府,親任省立河間三中校長,致力基礎教育,實施教育救國的夙願。在三中校長任上,郭風惠聘任了他的好友、中共華北地下抗日統一戰線領導人楊秀峰為歷史教員,並在學問、生活方面給予了極大幫助。
河間三中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中學之一(現稱河間一中)。最近,河間一中在籌備百年校慶時,發現了上海圖書館珍藏的郭風惠所著《河北省省立河間三中一覽》。此書記載,現世界著名科學家牛滿江、河北省原副省長郭洪歧等許多重要人物均為當時此校學生。
1935年,駐北平日軍挑釁頻繁,華北局勢緊張。郭風惠應宋哲元邀請,再度出山,協助宋處理軍政要務。他與好友張自忠、趙登禹、佟麟閣等力主對日寇進行堅決抗擊。1937年7月28日,郭風惠與趙登禹、佟麟閣並肩在蘆溝橋與日寇血戰。趙、佟二將軍壯烈犧牲後,郭風惠代李宗仁寫了在全國公祭大會上致趙登禹將軍的悼詞。郭風惠是我國第一位直接與日寇進行戰鬥的教育家,其表現出的高尚民族節操和戰鬥精神,卓越繼承了愛國主義優秀民族傳統,堪為萬世師表。
北平失陷後,郭風惠遭到日軍嚴厲通緝。他不顧家人安危,堅持抗日。從黃河到長江,從函谷關到嶺南,直到上海、香江,他一路歌詩,一路丹青,大半箇中國大地留下了他的足跡。1938年後,張自忠“三顧郭風惠”,請其協助。1940年5月16日,張自忠在鄂北南瓜店壯烈殉國。郭風惠以淚調墨,向張將軍獻上了兩幅輓聯:“元戎陷陣,古今曾有幾人,卻為殉城懷閣部;處士虛聲,輾轉空勞三顧,勉將直筆敘睢陽”;“不成功,必成仁,臨陣幾封書,公私事業均遺我;國未亡,家未破,憑報一雪涕,生死交情敢負君”。在上海結集詩集時,王雪濤以《夏禽哺雛圖》呈閱,他高興地為之題詩“微禽尚有劬勞母,感動天涯遊子心。草草丹青教慈孝,此圖應值萬黃金。”此詩極大提高了此畫的主題思想,充分表達了郭風惠的愛國之心。之後,他不避艱險,毅然北上,返回北平。北平生活雖極為困難,但他仍以教書育人、寫詩鬻畫為樂,並整理、撰寫了《詩話》、《詩文集》、《書法論》、《宋哲元將軍史略》、《張、趙、佟將軍史略》、《河北漁業志》等多部專著。“是何意態峻威稜,來自陰山兩翅冰。敢擬史遷傳飛將,書生手筆寫雄鷹。”“胡馬陰山跡已荒,腥膻盪盡水流黃,橋欄石刻群獅子,應記蘆溝起戰場。”郭風惠是蘆溝橋保衛戰的親歷者,也是最早用這一歷史進行愛國教育的教育家。
解放後,郭風惠“三絕聲名避不居”,多與陳叔通、吳北江、夏仁虎、章士釗、許寶蘅、高樹勛、黃君坦、張伯駒、鄭誦先等詩書唱和,是著名文學社團“禾弟園詩社”、“庚寅詞社”的重要詩人。夏仁虎曾有“晚見始知尊北學,殘年自愧不中書”之句贊郭風惠。1953年,屈原被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中國保衛和平委員會向世界保衛和平大會贈《屈原像》,郭風惠為此像題字。1956年,郭風惠與陳雲誥、張伯駒、鄭誦先等創立新中國第一個書法組織——北京中國書法研究社,該社的成立對古老書法藝術的普及教育和發展有重要意義。1964年,郭風惠在中央電視台與溥雪齋、鄭誦先、康伯藩、劉伯琴連袂作書法講座,主講《談談字的結構》、《顏字的特點和它的書寫方法》。這次講座是最早運用當時最先進的科技手段進行教學的嘗試,它首開中國電視書法教學先河,無論對書法藝術,還是對教育本身都產生了劃時代的影響,是教育史上的一個里程碑。郭風惠的講稿是這次講座惟一留存的歷史資料,尤為珍貴。
人物評價
郭風惠曾用鐘鼎文寫過一幅“德唯取友,善在尊師”的書法作品,這是他為人信條,也是他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他一生以其偉大的人格和深厚學養,因材施教,不囿於一家一體;學者從其教,也如探龍藏,取之無盡,為國家培養了無數優秀人才,可謂桃李滿天下。現當代的劉貫一、楊秀峰、牛滿江、鄧拓、肖華、王崑崙、王雪濤、李苦禪、王遐舉等都在一定方面得其沾溉。郭風惠完全當得起一代宗師的稱號。晚年,郭風惠在“文革”中受到嚴重衝擊,病痛纏身,目幾不能視,一生研究成果和創作被毀失殆盡。但他在逝世前仍受周恩來總理之託,為北京中山公園題寫了“來今雨軒”大匾(徐世昌所題原匾被紅衛兵做了廚房切菜板。現匾是1985年趙朴初所題)。(魏洲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