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伯達

郭伯達

郭伯達(約1315-1374),號臨川,漢族,江西臨川縣(今江西撫州)人。明初將領。

基本介紹

  • 別名:郭千戶
  • :號臨川
  • 所處時代:元末明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江西臨川縣
  • 逝世日期:1374年
  • 主要成就:平定叛亂、安撫百姓
  • 本名:郭伯達
  • 父親:郭衛士
人物生平,主要成就,資料記載,親屬成員,

人物生平

郭伯達(約1315-1374),號臨川,江西臨川縣十都人氏,父親郭衛士元成宗時官至吉州龍泉縣尹。至正年間,郭伯達攜二子郭元一、郭元二並二侄郭元三、郭元四西遷至楚南湖廣常德路(明初改為湖廣常德府,即今湖南常德)。元末天下大亂,黎民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紅巾起義,兵禍四起,百姓餓殍遍地。1356年,紅巾軍將領倪文俊一度率軍進占桃源。
1364年,吳國公朱元璋部下大將徐達率軍從楚南經過,進取辰州,郭氏與桃源官軍全部歸屬明軍,封千戶,領兵守備常德。接著,郭伯達跟隨湖廣常德路總制胡汝招撫收編桃源縣地方十七路頭目以及偽漢王陳友諒潰散之軍,積功甚多。
1368年正月,朱元璋正式稱帝,建立明朝,史稱明太祖,改本年為洪武元年
1369年,朝廷降州為縣。桃源縣是湘北重鎮,對開拓苗疆意義重大。因為郭伯達戰功多、資歷深、威望大,於是朝廷擢升其為常德指揮同知,分兵權鎮於桃源縣,從此他定居於桃源縣通道橋。通道橋,晚清又稱上橋。不久,豪強覃垕煽動五馬寨、珠琅山、西峽等地苗蠻發動叛亂,剽掠無度,邑里為墟。郭伯達率軍連戰連捷,不久便平定苗蠻叛亂。平叛後,他與署縣令、主簿官曹簡修葺城牆、門樓,安撫流民,桃源境內恢復生機,社會逐漸轉向安定,官民各司其職,他與曹簡深受百姓愛戴。其長子元一因征苗有功,官至校尉;次子元二有才名,為桃源著名雅士,後來兄弟二人皆因為百姓所請而入籍桃源縣(學校)。
1374年秋,郭伯達在桃源官署去世。元一一子名壽輔,元二一子名壽祖,二人後來再遷居本縣沙蘿村。郭伯達子孫現今主要分布於湖南常德桃源、武陵、澧縣,懷化沅陵,張家界慈利、桑植、武陵源區中湖鄉及重慶等地區。以桃源縣最集中。

主要成就

洪武初年,湘西北土司、豪強覃垕發動叛亂,煽動五馬寨、珠琅山、西峽諸苗蠻四出剽掠,百姓大量流亡,城鄉荒無人煙。洪武三年(1370)十月,朱元璋任命周德興為征南將軍,接替楊璟,再剿覃垕,澧州、常德等衛官兵都由周德興調遣。洪武四年(1371)四月,周德興攻克茅岡覃垕寨。常德指揮同知郭伯達領兵連續擊敗叛軍,與署縣令、主簿曹簡修葺桃源縣城堡及露台、甬道、門樓,將流亡百姓招安回來。桃源百姓得以恢復家園,遂“戴其德,請其二子籍於學”。

資料記載

公諱伯達,號臨川,姓郭氏,江西臨川縣人也。明初,以千戶隨常德路總制胡汝招撫十七路頭目並陳氏散軍,積功授指揮同知。洪武二年,分兵屯桃源。七年秋,卒於官,葬縣右社壇岡瓜園。配華氏,子二:元一、元二。初,元至正十五年,邑連歲飢。順帝十六年,倪文俊來陷。二十四年,明太祖滅偽漢,徐達克辰州,兵數道邑境。覃氏復煽動五馬寨、珠琅山、西峽諸苗,四出剽掠,邑里為墟。公至,兵屢捷,於是與署縣令、主簿曹簡,修葺城堡及露台、甬道、門樓,招來流亡,民賴以蘇。及卒,桃人戴其德,請其二子籍於學,郭氏始為桃源人,居縣南通道橋,今稱上橋者。雨華林、觀音巷,皆公屯兵處也。

親屬成員

桃源沙蘿郭氏。始祖郭子儀公,七傳至廣國公郭暉,遷廬陵麻岡。又七傳至訓公,遷撫州臨川。訓公九傳至衛士。衛士生伯達,號臨川,明初官至常德指揮同知,卒於官。伯達公子孫始入籍桃源縣庠,卜居桃源沙蘿村。義臣祀祠在沙蘿坪,義靖祀祠在廟河。派次:伯元壽義單,思單永單京。維崇中士單,愈用如世啟。興學述孔宏,邦臣傳忠國。文明大開合,俾熾喜昌榮。桂芳鳳丹美,蛟騰景運新。後裔分布:湖南常德桃源、武陵、澧縣,懷化沅陵,張家界慈利、桑植、武陵源區中湖鄉以及重慶等地區。桃源沙蘿郭氏楊家界郭氏等均為郭伯達後裔。
桃源沙蘿郭氏世系表(部分)
第一世
第二世
第三世
第四世
第五世
郭伯達(明千戶、常德指揮同知)
郭元一(府營校尉)
郭壽輔
郭義臣(大房分)

郭義靖(河房分)
郭寧等人
郭義忠(後房分)
郭芝等人
郭義和(溪房分)
郭承等人
郭元二(雅士)
郭壽祖
郭義潯(上村分)

郭義汶(中村分)

郭義沅(下村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