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督軍山,古山名。或作於都斤山的東支、烏德鞬山。即今蒙古杭愛山。
郁督軍山,古山名。或作於都斤山的東支、烏德鞬山。即今蒙古杭愛山。
郁督軍山,古山名。或作於都斤山的東支、烏德鞬山。即今蒙古杭愛山。...... 郁督軍山,古山名。或作於都斤山的東支、烏德鞬山。即今蒙古杭愛山。...
郁督軍山之戰,唐代李鄗擊滅薛延陀餘部之役。貞觀二十年(646年)六月,薛延陀多彌可汗敗亡後,餘眾7萬餘人,共立真珠可汗兄子咄摩支為伊特勿失可汗,遣使奉表...
唐太宗打敗頡利以後,轉而歸附於唐並在郁督軍山建立了薛延陀汗國。統治著“東室韋,西金山,南突厥,北瀚海”的廣闊地區。 唐太宗李世民 ...
不久又去掉了可汗稱號,派使者上表,請求居住在郁督軍山北麓;太宗讓兵部尚書崔敦禮去郁督軍山將他們就地安置。敕勒九姓酋長,以其部落素服薛延陀種,聞咄摩支來,皆...
滅亡薛延陀:崔敦禮在貞觀二十年(646年)與李勣領兵攻打郁督軍山北麓,消滅薛延陀殘部,此戰俘虜三萬餘人,斬首五千餘級。 [9] 薛延陀立國二十年,傳三代君主...
大統十二年(546),突厥在其首領土門(?~552在位)的領導下,西並天山北的鐵勒部落,6年後,東向滅掉漠北柔然,自稱伊利可汗,成立突厥汗國,建牙鄂爾渾河南郁督軍山...
是月,世勣軍至郁督軍山,酋長梯支降唐。咄摩支無力抗禦,受撫降唐。世勣復引軍追擊未降之薛延陀部落,前後斬首5000餘級。八月,道宗擊敗薛延陀阿波,斬首千餘...
貞觀二十年,唐軍擊敗薛延陀,進至郁督軍山(今 蒙古國杭愛山脈東支),可汗(首領)咄摩支降。漠北鐵勒回紇諸部百餘萬戶,委身內屬,請同編列。 [8-9] 唐高宗...
伊特勿失遣使上書朝廷,請求在郁督軍山(又作烏德鞬山,即今蒙古國境內杭愛山東支)北麓保聚駐牧,李世民派李勣與兵部尚書崔敦禮前往安撫。[82] [83] 李勣抵達郁...
伊特勿失可汗派使者上表唐朝,請求居住在郁督軍山(即今蒙古國杭愛山東支)北麓,唐太宗同意。 [30]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龜茲(今新疆庫車)國王蘇伐疊死後,他...
部眾擁立咄摩支為伊特勿失可汗,伊特勿失可汗向大唐朝廷上書請和,要求駐留在郁督軍山(今蒙古國境內杭愛山東支)北麓,唐太宗表示同意,派李勣和崔敦禮前往安撫。李...
而居住在郁督軍山的回紇等六部本隸屬於東突厥頡利可汗,西突厥統葉護可汗時,力量削弱,乙失缽的孫子又帥部落七萬多家向東臣服頡利可汗。不久,頡利政治混亂,薛延陀...
貞觀二年(即公元628年),夷男率領七萬多家,聯合回紇、拔野古等部落舉行起義,打敗了突厥的頡利可汗大軍,建立了政權,將牙帳設在了郁督軍山。貞觀三年(即公元629年...
永徽元年(六五〇)六月,高侃進擊車鼻,追至金山(今阿爾泰山),將他俘獲,車鼻部眾都降唐,唐政府將這批人安置在郁督軍山,設定狼山都督府統領之。在突厥故地設定...
伊特勿失遣使上書朝廷,請求在郁督軍山(又作烏德鞬山,即今蒙古國境內杭愛山東支)北麓保聚駐牧,李世民派李勣與兵部尚書崔敦禮前往安撫。 [83] [84] 李勣抵達...
部眾擁立咄摩支為伊特勿失可汗,伊特勿失可汗向大唐朝廷上書請和,要求駐留在郁督軍山(今蒙古國境內杭愛山東支)北麓,唐太宗表示同意,派李勣和崔敦禮前往安撫。李...
男實力大增,在鄂爾渾河郁督軍山附近建立了牙帳(即遊牧民族的首都)。另一個部族回紇也在土拉河畔建立了牙帳,然而也向夷男稱臣。為了避免其叛亂,唐太宗開始扶持...
十一月,仆固、同羅、回紇諸部共推薛延陀夷男為可汗,唐朝遣使喬師望“間道冊夷男為真珠毗伽可汗,夷男遂建牙於大漠之郁督軍山下,回紇、拔野古、阿跌、同羅...
又經數代,傳至首領骨力裴羅時,東征奚、契丹,西破拔悉密、葛邏祿、堅昆,樹牙帳於郁督軍山,建立了強大的回紇汗國。“天寶三年(公元744年)八月,回紇骨力裴羅自立...
唐廷將車鼻餘眾安置於郁督軍山(今蒙古杭愛山),並建狼山(今內蒙古杭錦後旗西北)都督府以統率他們。從此,突厥人全為唐朝封土內的臣民。唐廷又設單于(治今內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