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山鎮

郁山鎮

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郁山鎮,《黔之驢》的故事發生地。位於渝東南與湖南、貴州接壤處,面積149.6平方公里,人口4.2萬人,其中城鎮居民1.2萬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郁山鎮
  • 行政區類別:鄉鎮
  • 所屬地區: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
  • 下轄地區:白馬社區、新中社區等
  • 著名景點:鹽泉,雞鳴井,道士岩
  • 行政區劃代碼:500243102
  • 村級區劃單位:15個
概況,沿革,郁山,歷史淵源,文化底蘊,鹽丹文化,城鎮文化,飲食文化,建築文化,民俗文化,交通狀況,文物遺址,自然風光,經濟潛力,

概況

郁山鎮位於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東北部。轄白馬、新中、南京、天星4個社區,銅鑼、大壩、硃砂、玉山、坪洋、青龍堡、陳家園、和睦、鐘鼓、白池11個行政村。G65渝湘高速公路、G319公路、S202公路、渝懷鐵路過境。

沿革

1940年置郁山鎮。1951年建三連鄉,1953年析郁山鎮和石柳鄉置硃砂鄉。1958年改三連公社、硃砂公社,1984年改三連鄉、硃砂鄉。 1996年,郁山鎮面積1.2平方千米,人口0.7萬人,轄白馬堂、新中、新生、南京、龍井5個居委會;三連鄉面積79.6平方千米,人口1.5萬人,轄同樂、鐘鼓、田坪、清灘、蕎地、硃砂、蘇家灣、大龍、麻壩、堡上、沙灣、文昌、卷子、中井、白池15個行政村,鄉政府駐郁山鎮,距縣城52千米;硃砂鄉面積59.8平方千米,人口1.3萬人,轄陳家園、青吉、小河溝、石筍、牡羊坪、青龍堡、太坪 、青平、雙田、聯豐、和睦、米場壩12個行政村,鄉政府駐陳家園,距縣城70千米。
?年撤銷三連鄉併入郁山鎮。1998年,硃砂鄉政府駐地由陳家園遷移到陳家園村大田角。2001年區劃調整後,郁山鎮管轄原郁山鎮、硃砂鄉所屬行政區域,面積140.79平方千米,總人口36800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3836人,轄32個村委會,鎮政府駐郁山。

郁山

彎彎古鹽道,靜靜石板街。置縣兩千年,建鎮七百載。物華天寶,鹽丹譜就輝煌史;人傑地靈,山谷吟出不朽篇。三江匯聚,聞夕陽牧笛,稻香兩岸;四面交通,有小橋流水,物散八方。龍舟泛波,萬人齊聲起巨浪;獅舞騰巷,千盞宮燈不夜天。古井舊宅,秦磚漢瓦溢俊彩;老巷陳街,故釀新烹飄奇香。巴渝有古鎮,鳳凰棲郁山。
郁山鎮

歷史淵源

溯源於上古,5000年前,當地濮人(苗族祖先)發現了當時西南地區兩處流出地表的天然鹽泉之一——郁山伏牛山鹽泉,遂取水提鹽,開始了郁山五千年的風雨歷程(任乃強《四川上古史新探》)。夏商至春秋為巴國重要經濟命脈,戰國時期,郁山以其重要的戰略地位為群雄所覷,先後為楚、秦所掠,西漢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漢武帝置涪陵縣,治郁山(以下所述之行政機構治所均設於今郁山鎮);三國蜀漢章武元年(公元221年)設涪陵郡;南北朝北周武帝保定四年(公元564年)置奉州,十年後改為黔州;隋文帝開皇十三年(公元593年)置彭水縣;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置黔州;玄宗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設黔中道,為唐十五道之一,領五十州;宋嘉定元年(公元1228年),因“鹽泉流白玉”而置玉山鎮;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因避諱(代宗朱祁鈺即位)更名為郁山鎮;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置黔彭軍民廳,轄酉陽、秀山、黔江、彭水四縣。綜上所述,郁山鹽業開發利用史達5千餘年,自西漢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漢武帝置涪陵縣至玄宗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設黔中道,郁山先後為縣、郡、州(相當於地及行政機構)、道(相當於省及行政機構)治所所在地,歷時近千年,自宋嘉定元年(公元1228年)置玉山鎮至今,建制鎮歷史長達777年,千年古鎮名副其實。

文化底蘊

郁山因鹽興鎮,5千年餘年的鹽業開發史,孕育了豐富多彩的郁山文化。“從煮鹽、采丹、聚集人口,開發地方產業,到疏通水道運輸,便是郁山地區文化的特點”(任乃強《四川上古史新探》)。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當地人民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創造出了具有濃郁在方特色的區域文化,經過千百年的溶合、提煉,已深深地固化在以郁山為中心的廣泛區域內各族民眾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衍生出了鹽丹文化、城鎮文化、飲食文化、建築文化、民俗文化等一系列文化種類。

鹽丹文化

漫長的鹽丹開發史,逐漸形成了一整套鹽井挖掘、保護,滷水採集、提煉,鹽水濃縮、蒸煮,食鹽包裝、運輸的獨特技術和煉丹工藝,製鹽煉丹工具製造技術,鹽泉保健功能研究,同時留下許多與鹽丹有關的遺蹟遺址和優美的傳說故事。鹽業的發展,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推動了其它產業的興起,尤其是商貿、煤炭、運輸、飲食、製造、建築等產業,同時促成了城鎮的興起和發展,使各種文化相繼產生。

城鎮文化

作為一座歷史古鎮,在長期作為區域行政、經濟中心的特殊氛圍中,在歷代文人墨客(宋代黃庭堅受貶居郁山)和開明政務(民國時期賀龍駐軍郁山)的推動下,郁山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城鎮文化。在說唱藝術方面,產生了川戲坐唱(當地稱“圍鼓”)和大院說書(當地稱“說懷書”)等新的藝術形式;在文學藝術方面,由於黃庭堅曾謫居於此,留下了許多千古名篇,他在郁山(當時稱黔州)所寫《竹枝詞》中那“鬼門關外莫言遠,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名句,尤為眾所樂誦。而唐朝文學大師柳宗元根據黔州的趣聞所作《黔之驢》,更是婦孺皆知,家喻戶曉。在大師的薰染下,當地崇尚文學之風尤甚,歷代著書立說者甚眾,解放後,當地文學、書法、美術、攝影等藝術作品多次在全國、省市級比賽中獲獎,孕育了不少文學、書法藝術家;在民眾性體育活動方面,更是產生了以端午龍舟競渡(曾被授予省、地級龍舟之鄉的稱號)、元宵花燈獅舞為代表的民眾參與性極強的體育項目,同時各社區紛紛成立腰鼓隊、龍獅舞隊,經常性地組織開展各種文體活動,民眾參與體育活動的熱情高漲,成為當地有名的體育大鎮,文化大鎮。

飲食文化

長期處於區域中心城鎮,在鹽業的推動下,城鎮商業,尤其是飲食業迅猛發展,形成了以一大批特色食品的生產、製作為主要內容的獨具魅力的飲食文化。產生於清嘉慶年間的郁山擀酥薄皮厚餡,酥脆香軟,食而不膩,曾為皇室貢品;產生於清乾隆年間的郁山晶絲苕粉,晶瑩剔透,滑軟爽口,蜚聲南北;雞豆花、三香、都卷子、糯米糍粑等更是美名遠播的地方食品,深受當地民眾和過往客商的青睞。

建築文化

鹽業經濟的強大支撐,使郁山為中心的大片區域產生了具有代表性的民族建築風格。走馬轉角樓的四合院,高牆的土家大院,吊腳樓的苗宅,封火牆高聳的石街……木構的瓦房,雕花的窗欞,石雕柱礎,花園古井,穿逗圖紋,奇檐翹拱,明清氣息,撲面而來。

民俗文化

郁山以其歷史悠久的鹽丹文化和移民文化,促成了當地的風土民情。以漢文化為主的民族文化在這裡得到了體現,比如滑石巷街道明清風格的建築,特色小吃“雞豆花”,以及各種傳統節日、婚喪嫁娶風俗,這些無不體現了郁山古鎮的風土民情。

交通狀況

郁山鎮地處彭水縣東北角、與黔江區和石柱縣毗鄰距彭水縣城有47公里,國道319線和鬱江穿城而過,新渝懷鐵路和二級公路貫通全境,交通方便。

文物遺址

目前已列入各級政府文物保護單位的有近十處,其中黃庭堅衣冠冢、唐太子李承乾墓、賀龍德政碑、古鹽井都十分珍貴,同時漢磚漢墓、歷代碑刻、舊式建築比比皆是。

自然風光

自古以來,郁山這方水土便養育了一方熱愛自然,崇尚自然的郁山人民,形成了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純樸民風,鄉村到處呈現出一派悠然恬靜,夕陽牧笛,鳥語炊煙的田園風光,城鎮則展現出一派古榕依樓,小橋流水,童叟泳歸的小鎮風情。同時,郁山境內的三條各具特色的河流,更是形成了青山、秀水、奇洞、怪石於一體的郁山風光帶,成為千里烏江畫廊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經濟潛力

郁山鎮在歷史上曾長時間成為區域經濟中心,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仍然是全縣的第一經濟大鎮,但隨著國家巨觀經濟結構調整和國有企業的改制,使以傳統工業為主導產業的郁山經濟一度削弱,但郁山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豐厚的人文資源和秀美的生態資源,具有明顯的發展潛力。
在彭水縣委政府的領導下,郁山鎮已提出了“打造旅遊業,重振古鎮風”發展口號,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擬定了當前和今後的工作思路,目前正抓緊做好各項準備工作,為迎來古鎮新一輪發展高峰打下堅實基礎,我們相信:古鎮的明天會更美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