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山中學

郁山中學

彭水縣郁山中學是彭水縣三所高級完全中學之一。現系彭水縣命名的“精神文明單位”和“先進衛生單位”,學校占地面積22710平方米,正式教職工122人,在校學生2200餘名,教學班33個。

彎彎古鹽道,靜靜石板街。置縣兩千年,建鎮七百載。物華天寶,鹽丹譜就輝煌史;人傑地靈,山谷吟出不朽篇。三江匯聚,聞夕陽牧笛,稻香兩岸;四面交通,有小橋流水,物散八方。龍舟泛波,萬人齊聲起巨浪;獅舞騰巷,千盞宮燈不夜天。古井舊宅,秦磚漢瓦溢俊彩;老巷陳街,故釀新烹飄奇香。巴渝有古鎮,鳳凰棲郁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郁山中學
  • 類別:高級中學
地理位置,悠久的歷史淵源,深厚的文化底蘊,鹽丹文化,城鎮文化,

地理位置

郁山中學坐落於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郁山鎮,《黔之驢》的故事發生地。位於渝東南與湖南、貴州接壤處,面積149.6平方公里,人口4.2萬人,其中城鎮居民1.2萬人。

悠久的歷史淵源

溯源於上古,5000年前,當地濮人(苗族祖先)發現了當時西南地區兩處流出地表的天然鹽泉之一-----郁山伏牛山鹽泉,遂取水提鹽,開始了郁山五千年的風雨歷程(任乃強《四川上古史新探》)。夏商至春秋為巴國重要經濟命脈,戰國時期,郁山以其重要的戰略地位為群雄所覷,先後為楚、秦所掠,西漢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漢武帝置涪陵縣,治郁山(以下所述之行政機構治所均設於今郁山鎮);三國蜀漢章武元年(公元221年)設涪陵郡;南北朝北周武帝保定四年(公元564年)置奉州,十年後改為黔州;隋文帝開皇十三年(公元593年)置彭水縣;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置黔州;玄宗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設黔中道,為唐十五道之一,領五十州;宋嘉定元年(公元1228年),因“鹽泉流白玉”而置玉山鎮;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因避諱(代宗朱祁鈺即位)更名為郁山鎮;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置黔彭軍民廳,轄酉陽、秀山、黔江、彭水四縣。綜上所述,郁山鹽業開發利用史達5千餘年,自西漢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漢武帝涪陵縣至玄宗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設黔中道,郁山先後為縣、郡、州(相當於地及行政機構)、道(相當於省及行政機構)治所所在地,歷時近千年,自宋嘉定元年(公元1228年)置玉山鎮至今,建制鎮歷史長達777年,千年古鎮名副其實。

深厚的文化底蘊

郁山因鹽興鎮,5千年餘年的鹽業開發史,孕育了豐富多彩的郁山文化。“從煮鹽、采丹、聚集人口,開發地方產業,到疏通水道運輸,便是郁山地區文化的特點”(任乃強《四川上古史新探》)。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當地人民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創造出了具有濃郁在方特色的區域文化,經過千百年的溶合、提煉,已深深地固化在以郁山為中心的廣泛區域內各族民眾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衍生出了鹽丹文化、城鎮文化、飲食文化、建築文化、民俗文化等一系列文化種類。

鹽丹文化

漫長的鹽丹開發史,逐漸形成了一整套鹽井挖掘、保護,滷水採集、提煉,鹽水濃縮、蒸煮,食鹽包裝、運輸的獨特技術和煉丹工藝,製鹽煉丹工具製造技術,鹽泉保健功能研究,同時留下許多與鹽丹有關的遺蹟遺址和優美的傳說故事。鹽業的發展,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推動了其它產業的興起,尤其是商貿、煤炭、運輸、飲食、製造、建築等產業,同時促成了城鎮的興起和發展,使各種文化相繼產生。

城鎮文化

作為一座歷史古鎮,在長期作為區域行政、經濟中心的特殊氛圍中,在歷代文人墨客(宋代黃庭堅受貶居郁山)和開明政務(民國時期賀龍駐軍郁山)的推動下,郁山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城鎮文化。在說唱藝術方面,產生了川戲坐唱(當地稱“圍鼓”)和大院說書(當地稱“說懷書”)等新的藝術形式;在文學藝術方面,由於黃庭堅曾謫居於此,留下了許多千古名篇,他在郁山(當時稱黔州)所寫《竹枝詞》中那“鬼門關外莫言遠,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名句,尤為眾所樂誦。而唐朝文學大師柳宗元根據黔州的趣聞所作《黔之驢》,更是婦孺皆知,家喻戶曉。在大師的薰染下,當地崇尚文學之風尤甚,歷代著書立說者甚眾,解放後,當地文學、書法、美術、攝影等藝術作品多次在全國、省市級比賽中獲獎,孕育了不少文學、書法藝術家;在民眾性體育活動方面,更是產生了以端午龍舟競渡(曾被授予省、地級龍舟之鄉的稱號)、元宵花燈獅舞為代表的民眾參與性極強的體育項目,同時各社區紛紛成立腰鼓隊、龍獅舞隊,經常性地組織開展各種文體活動,民眾參與體育活動的熱情高漲,成為當地有名的體育大鎮,文化大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