邦東鄉

邦東鄉

邦東鄉位於臨翔區東部,鄉政府離臨滄城64千米,地處東經100°21′,北緯23°56′,東與思茅市鎮源、景東兩縣隔江相望,北與雲縣大朝山西鎮接壤,西南與馬台鄉忙畔街道相毗鄰,鄉所在地海拔為1630米(最高海拔3429.6米,最低海拔750米)。

全鄉轄7個村民委員會,67個村民小組(自然村)。居住有漢、彝、傣、拉祜、白、佤、布朗等民族。

全鄉國土總面積223.86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積18351畝(水田9530畝,旱地8821畝),森林面積21萬畝(其中人工造林9526畝),森林覆蓋率52.5%。全鄉共有鄉村公路12條,總里程150千米。2006年末總戶數 3534 戶,總人口13577人,其中:農業人口13151人,占總人口的96.86%,少數民族人口2342 人,占總人口的17.24%。人口自然增長率4.3‰,人口密度 60人/平方千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邦東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臨翔區
  • 下轄地區:邦包村、璋珍村等
  • 電話區號:0883
  • 郵政區碼:677007
  • 地理位置:臨翔區東部
  • 面積:223.86平方千米
  • 機場:臨滄機場
  • 車牌代碼:雲S
自然資源,歷史沿革,行政區劃,經濟建設,農村經濟,新農村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特色產業,扶貧開發,招商引資,社會保障,基層黨建,文化教育,旅遊資源,邦東大雪山,老邦東遺址,昔歸遺址,茶馬古驛道,邦東古鎮遺址,嘎里古渡,

自然資源

氣候呈中溫帶立體分布。年平均氣溫17℃,年降雨量為1200毫米,年日照時數2115小時,全年霜期340天。轄區總耕地面積16526 畝,其中:水田 9717 畝,旱地6809畝。農業人口人均占有耕地1.23畝。設有 9 個黨支部,456 名黨員。
全鄉水資源較為豐富,主要有璋珍河、大忙朗河、那亢河三條河流。境內瀾滄江幹流26千米。有兩個水庫即前哨水庫和大爛壩水庫,蓄水量達51萬立方米。
2006年,全鄉(鎮)經濟總收入2139.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82元,糧食總產量6229噸,人均占有糧食422 千克,財政收入3.6萬元,支出151.83萬元。年末存款餘額840萬元,貸款餘額690萬元。
大小春播種面積24467畝,其中:大春播種面積15832 畝,小春播種面積8635畝,大春產量5330.96噸,小春產量 898.04萬千克;經濟作物播種面積925畝。年末生豬存欄9598頭,出欄4655 頭,出欄率48.5%;大牲畜存欄4060頭,出欄 440頭,出欄率10.8%;羊存欄4645隻,出欄1118隻,出欄率 24.1%;家禽存欄26784隻,出欄23482隻,出欄率87.7%。有林地面積21公頃,森林覆蓋率52.5%。農田有效灌溉面積8230 畝,水利化程度41.9%。有鄉鎮企業實體239個,從業人員278人,固定資產值437萬元,總收入475萬元,完成稅收12萬元,利潤83萬元。
鄉村公路開通里程150千米,有客運車23輛,貨運車6 輛,拖拉機104輛。有程控電話956部,手機(含小靈通)3540部,通電話7個村委會,67個村民小組,電話普及率30%。
全年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32期,參訓人員1700人次。有中學1所,教職工34人,在校學生465人,入學率98.14%,鞏固率98.27%;國小15所,教職工82人,在校學生1090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9.55%,鞏固率99.35%;有學前、幼兒教學班 13個,教師13人,在園幼兒195人。有文化機構8個,其中:鄉(鎮)文化站1個,村級文化室7個。廣播電視覆蓋率 95%。有衛生室8個,醫務人員16人,病床數16個。有 67 個村民小組參加農村合作醫療,參合戶數3401戶,參合人數12099人,參合率92 %。辦理農村獨生子女證30 戶,計畫生育率100%,長效節育率93.1%,出生率控制在7‰以內,綜合節育率86.8%。
全鄉在職職工50人。
(以上數據截至2007年9月22日,數據來源:臨翔區政府)

歷史沿革

1940年設邦東鄉;
邦東鄉
1950年分設邦東、璋珍、邦包三鄉;
1957年並設鄒東鄉、璋珍鄉;
1958年析設邦東等4個管理區;
1961年並設邦東公社;
1966年更名和平公社;
1973年復置邦東公社;
1983年設區;
1987年設鄉。

行政區劃

轄7個村委會:邦包、璋珍、團山、和平、衛平、邦東、曼崗。鄉政府駐坡頭。

經濟建設

農村經濟

全鄉農村經濟持續發展。表現在:
一是茶葉價格上揚,茶農加強對茶園的管理,茶葉產量明顯增加,2007年上半年茶葉總收入達2000多萬元。農民收入增長;
二是有效利用和開發森林資源,按照林業技術操作規程進行松脂采割,民眾收入增加;
三是畜牧產業不斷壯大,收入增加,截止2007年7月底,全鄉生豬存欄9402頭,出欄2964頭,大牲畜存欄4304頭,出欄230頭,羊存欄4458隻,出欄590隻,家禽存欄25018隻,出欄14208隻;
四是認真抓好勞務輸出工作,全鄉共自發輸出992人,其中省外162人,市外251人,區外352人,區內227人,通過農村富餘勞力的有效轉移,增加了民眾收入,半年預計勞務輸出收入達166萬元。
2007年上半年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104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25元。
(以上數據截至2007年11月29日,來源:雲南省臨滄市臨翔區邦東鄉)

新農村建設

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圍繞生態村、文明村、小康村的建設目標,邦東鄉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
一是成立了新農村建設協調領導小組,以和平村為示範點制定了新農村建設實施方案、產業發展規劃、村容村貌整治規劃和社會事業發展規劃,同時完成了璋珍村和18個條件較好自然村的“一方案三規劃”。
二是加大新農村建設的宣傳力度。全鄉共發放新農村建設宣傳資料650份,召開民眾會67場(次),開展新型農民培訓30場(次),參訓1250人(次),使農民民眾切實了解新農村建設各項內容,更加自覺、積極投身於新農村建設中。
三是全鄉67個自然村都成立了理事會,制定了理事會章程,理事會成員由鄉、村分別組織進行了集中培訓,為上崗理事打下紮實基礎,真正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一股中堅力量。
四是在和平村周家、新明兩個新農村建設示範點實施六大工程,(即產業富民工程、硬板路建設工程、民房亮化工程、人畜飲水工程、沼氣建設工程、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為全鄉新農村建設樹立樣板。四是以村級換屆為契機,選齊配強了村級班子,完善了各項新農村建設工作制度。
五是按照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對照14項具體建設內容,有13項已基本完成,完成沼氣建設110口,占任務數160口的68.75%,結合和平村忙費、和平兩個自然村整村推進項目的實施,力爭年底完成建設任務。
(以上數據截至2007年11月18日,來源:邦東鄉)

基礎設施建設

一是堅持不懈抓好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為糧食增產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是爭取實施衛平國小學生宿舍建蓋工作;
三是加強村社道路建設,特別是加強對坡頭街至衛平村委會,老街至團山村委會的彈石路養護工作,改善村社交通條件;
四是繼續做好臨大線油路建設協調服務工作;
五是穩步推進和平村忙費、和平、緬樹、團山村大富寨4個自然村整村推進扶貧工程。
(以上數據截至2007年11月27日,來源:邦東鄉)

特色產業

邦東鄉"三大特色產業規劃":
邦東鄉各項工作,在區委、政府的正確領導及各部門的支持幫助下,按照“圍繞加快發展這個主題,主攻水利、交通兩個重點,推進扶貧攻堅、招商引資、“三村”建設三大工程,按照“三大特色產業區”規劃(即臨邦線以上中高海拔地區發展以萬畝高優茶園、萬畝核桃和龍膽草為主的綠色經濟產業區;臨邦線附近中海拔地區發展以非公經濟為主的溫帶特色產業區;沿江低海拔地區發展以萬畝優質水稻、萬畝紫膠和冬季農業、畜牧業為主的低熱河谷產業區),培育提升茶葉、核桃紫膠橡膠糧食、畜牧業等六大產業,適度發展南藥和冬季農業,實現農民增收、財政增長、後勁增強三大目標”的發展思路,團結帶領全鄉各族幹部民眾,奮力開拓,銳意進取,各項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以上數據截至2007年11月29日,來源:邦東鄉)

扶貧開發

2007年,扶貧攻堅工作進展順利。
一是啟動和平村忙費、和平、緬樹、團山村大富寨4個自然村整村推進扶貧工程,總投資108萬元(其中上級補助55萬元,民眾自籌53萬元);
二是完成了邦東村上河心、邦包村邦包兩個自然村整村推進扶貧項目。
(以上數據截至2007年11月18日,來源:邦東鄉)

招商引資

一是積極配合電力公司做好大忙朗河水電站建設,依託水能資源,加快小水電開發利用;
二是繼續為邦東銅選廠、奧心田礦點搞好協調和服務工作;
三是打造茶葉品牌,加大對昔歸喬木茶的開發力度。
(以上數據截至2007年11月18日,來源:邦東鄉)

社會保障

截止2011年年底,全鄉共收繳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資金54450元,完成應繳數120900元的45%;勞動保障、民政工作紮實有效,上半年發放救濟款48600元,救濟糧15噸。發放低保資金152640元。
(以上數據截至2007年11月29日,來源:邦東鄉)

基層黨建

邦東鄉基層黨組織建設不斷加強:
一是加強對黨員的教育管理,認真落實“三會一課”制度,廣大黨員的思想素質得到進一步的提高,理想信念進一步堅定;
二是抓好農村黨員、基層幹部素質教育工程,結合村“兩委”換屆選舉工作,對村幹部和農村黨員進行政策法規和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共舉辦各類培訓學習21場次,參訓人員達900餘人次,村級以上黨員幹部培訓面達100%;
三是落實副科級以上黨員領導幹部為基層講黨課制度,共為各黨支部講黨課7場次,受教育黨員310人次;四是認真落實好農民黨員“關愛資金”的發放工作,到2007年6月份共發放農民黨員“關愛資金”4200元。
(以上數據截至2007年11月27日,來源:雲南省臨滄市臨翔區邦東鄉)

文化教育

加強中國小校管理,鞏固“普六”、“普九”成果,全鄉教學質量穩步提高;加大科技培訓力度,截止2007年11月,全鄉開展茶葉、核桃種植、沼氣使用、養殖業等實用技術培訓32場,參訓1500多人。

旅遊資源

邦東大雪山

位於瀾滄江中游大朝山電站西岸的臨翔區境內,臨邦公路直達景區腹地。景區由天女散花塘、杜鵑林、將軍椅、仙人洞、馬鹿塘、蜜蜂莊、碎鏡池、黃草壩、竹林、黑尖山等數十個景點組成。總面積160平方千米。主峰海拔3429.6米,是瀾滄江下游最後一座低緯度雪山,有全球罕見的低緯度高海拔高山積雪景觀。雪山景致隨立體氣候和季節更替而變化,山頂白雪皚皚、雲海日出,賞心悅目;山腰林海茫茫,杜鵑花成片成林,四時花卉變換無窮,山間瀑布,溪流終年清澈不竭;山下電站機器長鳴,平湖蕩漾清波,自然資源豐富,是珍貴的“天然物種基因庫”。至今還完好的保存著遠古以來的植被,被譽為“滇西南的綠珠”。列為省級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

老邦東遺址

位於海拔1230米,距鄉政府東北公路里程7千米的老邦東街營盤山。出土石器有石斧、石錛、石錘等。出土器物還有陶片、炭屑,陶器以夾砂陶為主,文化層堆積面積1萬平方米。

昔歸遺址

位於鄉政府東公路里程28.7千米的瀾滄江邊,東連瀾滄江,兩接邦東鄉至昔歸的鄉村公路,北距渡口2千米,海拔810米。遺址文化堆積厚度約1.5—2米,面積1萬平方米。出土遺物有炭屑,黑陶片,石器類型有砍砸器、刮削器、石錛、石斧。屬忙懷型文化,打制的石器有肩石斧,製作工藝和形制特徵相似而又區別於忙懷類別。

茶馬古驛道

“明洪武十八年(1385)。麓川(今瑞麗)土司思倫法率眾10餘萬人攻景東,打通臨滄地區通往景東等地道路”。緬寧(臨翔)至景東的驛道由縣城起,經丙兔、五台坡、璋珍、邦包、到邦東街,過瀾滄江嘎里渡入景東;從邦東街往北,經大石(雲縣大朝山西鎮),到勐麻(雲縣大寨),再到雲州(雲縣),是當時鹽茶等大宗貿易往來的主要幹道。雖然山川險阻,萬水千山。途中行旅艱難,既無舟楫之利,又無車馬之便,交通運輸僅靠人背馬馱,然商業貿易尚稱發達,流通亦暢。內、外貿易均備,國外運至緬甸臘戌、仰光;省內至雲縣、耿馬、景谷、墨江、昆明諸地,向國外輸出茶葉,蟲膠等產物。當時馬幫盛極一時,擁有騾馬少則二、三頭,多則數百頭,大馬幫並配有武器。密林深處隨時可見“山間玲響馬幫來”。

邦東古鎮遺址

距邦東鄉政府東北里程7千米的老邦東街,老邦東新石器遺址旁。民國年間在老邦東街設定邦東鎮,是當時緬寧縣除縣城之外的唯一的重鎮,集市繁榮。雲州、緬寧通往景東的古驛道在此鎮交匯。這裡的客商以景東、鎮源、雲州、緬寧等地為主,其次是外地大宗商運馬幫偶有在集市上歇腳貿易。《緬寧縣誌》記載:本縣市集“又次為邦東鄉之邦東街,以甲寅日為主,以鹽茶為大宗,上至勐麻大寨,下至嘎里江渡,市場較為繁盛”.古鎮的街面至今可見百年來馬幫遺下的痕跡。

嘎里古渡

位於鄉政府20千米的瀾滄江邊,近鄰昔歸新石器遺址。清朝始設擺渡,渡口設店子,往來客商可歇腳休息住宿。《緬寧縣誌》載:“《雲南通志》瀾滄江上渡,即本縣之嘎里渡。距城東140里,為通景要津,設船以渡”。渡口是緬寧至景東、雲州至景東兩條古驛道在邦東古鎮交匯後過瀾滄江的重要交通要塞,清光緒、宣統年間,縣內外,省外客商在此設鹽號。民國時期,邑人楊來卿、邱月樓設長興號,景東人蘇三保設允豐號,邑人邱歧山、蒿玉三設同慶號,景東人玉義貴設義興號,先後在嘎里渡經營以鹽茶為大宗的水上營運,是當時兩地貨運的重要通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思茅地區經營,1983年停渡。1986年6月邦東昔歸農民李德成申請獲準恢復擺渡,並改設為昔歸渡。1999年12月在上級航運部門支持下新建渡口和改進鐵皮溜索船。
造紙古作坊遺址
位於邦東鄉政府以北10千米,雪山主峰東麓。清末民初,有幾戶人家在這裡開辦造紙作坊,以竹、石灰、滑皮水為原料,產品供學生習字及日用,開創緬寧(臨翔)造紙業先河,並世代相承。至今造紙作坊保存完好,尚有一、二戶人家繼續經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