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市人民政府印發關於促進居民收入增長的實施意見的通知》意在為全面實現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使發展成果更多惠及全市城鄉居民,促進城鄉居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根據《河北省人民政府關於促進居民收入增長的意見》(冀政〔2013〕80號)精神,結合我市實際,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邢台市人民政府印發關於促進居民收入增長的實施意見的通知
- 適用地區:邢台市
簡介,具體內容,
簡介
為全面實現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使發展成果更多惠及全市城鄉居民,促進城鄉居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根據《河北省人民政府關於促進居民收入增長的意見》(冀政〔2013〕80號)精神,結合我市實際,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具體內容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省委八屆五次、六次全會和市委八屆五次全會精神,堅持解放思想、改革創新、科學發展,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利益,促進居民收入增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千方百計拓寬居民收入增長渠道,形成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明顯增加、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貧困人口顯著減少的長效機制,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二)基本原則。
--堅持民生為本、富民優先。始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在加快經濟發展、提高經濟效益的基礎上,更加突出富民導向,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不斷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堅持市場主導、政府調控。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決定性作用,支持勞動、資本、技術等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同時,加大政府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調控力度,調整最佳化財政支出結構,加大民生投入力度,把政策著力點向中低收入群體傾斜,普遍提高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
--堅持改革創新、激活要素。進一步深化改革力度,加大投融資體制、收入分配製度、農村產權制度等改革創新,著力消除制約居民收入增長的體制機制障礙,努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合理調節過高收入。推動城鄉一體化進程,促進勞動、土地、資本等生產要素最佳化配置,按照市場經濟規律推動要素市場的發展。
--堅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立足我市當前經濟發展階段和發展水平,積極而為,量力而行,明確主攻方向和增收路徑。一方面從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入手,讓城鄉居民早見收益、多得實惠;另一方面找出影響居民增收的結構性和體制性問題,統籌兼顧,著力突破,切實形成城鄉居民持續增收、民生不斷改善的長效機制。
(三)目標任務。
到2016年,實現全市城鄉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9500元以上,農民人均年純收入達到9950元以上,力爭分別突破30000元和10000元,城鄉居民收入在全省排位均有所提升,力爭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增長更快一些,進一步縮小居民收入差距。
二、工作重點
(一)抓好就業促進居民增收。
1.堅持以發展推進就業。堅定不移地實施市委、市政府“還邢台青山綠水,走生態發展之路”的發展戰略,堅持一手抓環境、一手抓項目工作布局不動搖,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多上項目,上好項目,以經濟成長促進就業,以就業穩定經濟成長,形成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的良性互動。著重推進服務業、勞動密集型企業、中小微企業的快速發展,為城鄉居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2.堅持以政策促進就業。充分發揮就業在居民增收中的基礎性作用,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進一步健全促進就業創業體制機制,制定更加有利於促進就業的產業、財政、金融等政策措施。同時,通過鼓勵靈活就業、建設充分就業社區等途徑,落實各項就業扶持政策和社會保險補貼政策,對就業困難人員實行優先扶持和重點援助,確保每年城鎮新增就業5.7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
3.堅持以服務保障就業。健全城鄉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推廣套用全省統一的就業服務信息管理系統,全面提升就業服務能力。發展職業教育,加快建設職教培訓基地,推廣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培養模式,加大在崗職工繼續教育和培訓,進行富餘勞動力再培訓,使勞動者具有獲取更多勞動報酬的能力。落實省要求的企業應按職工工資總額的1.5%至2.5%足額提取併合理使用企業職工教育經費,確保60%以上用於一線職工教育培訓。實施公益性崗位開發計畫,重點幫扶就業困難家庭和高校畢業生實現就業,2013年起,對享受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畢業年度內高校畢業生,給予一次性求職補貼,補助標準為每人1000元,確保應屆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到 85%以上。
(二)鼓勵創業增加居民收入。
1.最佳化創業環境。鼓勵全民創業,堅持非禁即準、平等待遇原則,放寬市場準入、經營範圍等方面的限制,降低創業門檻,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市政公用事業、社會事業、金融服務等領域。
(二)基本原則。
--堅持民生為本、富民優先。始終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在加快經濟發展、提高經濟效益的基礎上,更加突出富民導向,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不斷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堅持市場主導、政府調控。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決定性作用,支持勞動、資本、技術等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同時,加大政府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調控力度,調整最佳化財政支出結構,加大民生投入力度,把政策著力點向中低收入群體傾斜,普遍提高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
--堅持改革創新、激活要素。進一步深化改革力度,加大投融資體制、收入分配製度、農村產權制度等改革創新,著力消除制約居民收入增長的體制機制障礙,努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合理調節過高收入。推動城鄉一體化進程,促進勞動、土地、資本等生產要素最佳化配置,按照市場經濟規律推動要素市場的發展。
--堅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立足我市當前經濟發展階段和發展水平,積極而為,量力而行,明確主攻方向和增收路徑。一方面從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入手,讓城鄉居民早見收益、多得實惠;另一方面找出影響居民增收的結構性和體制性問題,統籌兼顧,著力突破,切實形成城鄉居民持續增收、民生不斷改善的長效機制。
(三)目標任務。
到2016年,實現全市城鄉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9500元以上,農民人均年純收入達到9950元以上,力爭分別突破30000元和10000元,城鄉居民收入在全省排位均有所提升,力爭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增長更快一些,進一步縮小居民收入差距。
二、工作重點
(一)抓好就業促進居民增收。
1.堅持以發展推進就業。堅定不移地實施市委、市政府“還邢台青山綠水,走生態發展之路”的發展戰略,堅持一手抓環境、一手抓項目工作布局不動搖,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多上項目,上好項目,以經濟成長促進就業,以就業穩定經濟成長,形成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的良性互動。著重推進服務業、勞動密集型企業、中小微企業的快速發展,為城鄉居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2.堅持以政策促進就業。充分發揮就業在居民增收中的基礎性作用,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進一步健全促進就業創業體制機制,制定更加有利於促進就業的產業、財政、金融等政策措施。同時,通過鼓勵靈活就業、建設充分就業社區等途徑,落實各項就業扶持政策和社會保險補貼政策,對就業困難人員實行優先扶持和重點援助,確保每年城鎮新增就業5.7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
3.堅持以服務保障就業。健全城鄉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推廣套用全省統一的就業服務信息管理系統,全面提升就業服務能力。發展職業教育,加快建設職教培訓基地,推廣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培養模式,加大在崗職工繼續教育和培訓,進行富餘勞動力再培訓,使勞動者具有獲取更多勞動報酬的能力。落實省要求的企業應按職工工資總額的1.5%至2.5%足額提取併合理使用企業職工教育經費,確保60%以上用於一線職工教育培訓。實施公益性崗位開發計畫,重點幫扶就業困難家庭和高校畢業生實現就業,2013年起,對享受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畢業年度內高校畢業生,給予一次性求職補貼,補助標準為每人1000元,確保應屆高校畢業生就業率達到 85%以上。
(二)鼓勵創業增加居民收入。
1.最佳化創業環境。鼓勵全民創業,堅持非禁即準、平等待遇原則,放寬市場準入、經營範圍等方面的限制,降低創業門檻,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市政公用事業、社會事業、金融服務等領域。
完善和落實稅費減免、小額擔保貸款等扶持政策,鼓勵自主創業、自謀職業,充分調動全社會力量參與創業,實現以創業帶動充分就業。進一步簡化行政審批程式,開展涉企收費清理,降低創業成本,推進工商註冊制度便利化,切實減輕企業負擔。
2.完善創業服務機制。建立健全創業服務組織,通過創業項目推介、網上信息發布等方式,多渠道提供項目資源信息,暢通項目信息發布渠道,形成創業項目的有效採集和定期發布制度,促進項目與創業者的有效對接。
2.完善創業服務機制。建立健全創業服務組織,通過創業項目推介、網上信息發布等方式,多渠道提供項目資源信息,暢通項目信息發布渠道,形成創業項目的有效採集和定期發布制度,促進項目與創業者的有效對接。
建立創業培訓“綠色通道”,將有創業願望和培訓要求的勞動者全部納入免費創業培訓,每年創業培訓不少於3500人。在高校及中等職業學校開展創業教育培訓,強化學生創業意識,提升創新創業能力。
3.強化創業資金支持。各級政府要設立並多渠道籌集創業引導資金,規範發展創業投資機構和風險投資公司。擴大小額擔保貸款規模,降低反擔保門檻。加快發展科技保險,鼓勵擔保公司開展科技擔保業務。支持創業企業通過上市、發行債券、股權轉讓和引進投資人等方式,擴大直接融資規模。
(三)推進城鎮化帶動居民增收。
1.加快城鎮化進程。把加快城鎮化進程作為促進居民增收的著力點。落實好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精神,研究制定城鎮化發展規劃及相關政策,積極穩妥地推進新型城鎮化,推動中心城市建設,加快縣城擴容提質步伐,加快城鎮面貌改造提升。
3.強化創業資金支持。各級政府要設立並多渠道籌集創業引導資金,規範發展創業投資機構和風險投資公司。擴大小額擔保貸款規模,降低反擔保門檻。加快發展科技保險,鼓勵擔保公司開展科技擔保業務。支持創業企業通過上市、發行債券、股權轉讓和引進投資人等方式,擴大直接融資規模。
(三)推進城鎮化帶動居民增收。
1.加快城鎮化進程。把加快城鎮化進程作為促進居民增收的著力點。落實好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精神,研究制定城鎮化發展規劃及相關政策,積極穩妥地推進新型城鎮化,推動中心城市建設,加快縣城擴容提質步伐,加快城鎮面貌改造提升。
完善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增強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吸納就業等功能,做大城市經濟,增強城鎮對產業的集聚帶動功能、對人口和就業的吸納能力,為居民增收創造條件。
2.加快戶籍管理制度改革。貫徹我市《關於推進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邢政〔2012〕16號)和《關於全面放開戶籍遷移政策進一步推進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見》(政字〔2013〕11號),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2016年城鎮化率達到48%左右,2020年城鎮化率達到57%。
2.加快戶籍管理制度改革。貫徹我市《關於推進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邢政〔2012〕16號)和《關於全面放開戶籍遷移政策進一步推進戶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見》(政字〔2013〕11號),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2016年城鎮化率達到48%左右,2020年城鎮化率達到57%。
同步推進土地、住房保障、養老保險等方面配套改革,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確保農業轉移人口在就業創業、子女教育、公共衛生、保障性住房等方面與城鎮居民享有同等待遇,穩步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
3.實施富民增收工程。大力實施就業提升工程、創業富民工程、財富增值工程和民生普惠工程,著力增加城鎮居民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帶動居民增收。
(四)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
1.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多渠道擴大農民就業,提高工資性收入比重。
3.實施富民增收工程。大力實施就業提升工程、創業富民工程、財富增值工程和民生普惠工程,著力增加城鎮居民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帶動居民增收。
(四)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
1.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多渠道擴大農民就業,提高工資性收入比重。
一是加大投入力度,提高補貼標準,有針對性地培訓更多的有一技之長的新型農村勞動力,提高農村轉移勞動力的素質,不斷增強農民就業能力。
二是挖掘農業內部就業容量,進一步拓展農村二、三產業的就業空間。
三是各級政府要加大財政扶持力度,積極發展縣域經濟,扶持本地企業,改善農民工就業環境,採取多種措施促進農民工用工需求及工資水平的上漲。四是為農民外出務工提供良好的就業環境和必要保障。
2.增加農民經營性收入。發展優質高效農業,加快農業產業化示範區建設,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全面實施品牌戰略,促進農產品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生產。
2.增加農民經營性收入。發展優質高效農業,加快農業產業化示範區建設,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全面實施品牌戰略,促進農產品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生產。
培育壯大農產品加工業、觀光農業、休閒農業等新型特色高效農業,使農民在農產品開發、鏈條拉長中獲得更多收益。加大對家庭農場、農業大戶、龍頭企業、涉農企業、農民合作社等的培育力度,加快發展各種現代農業經營主體步伐。
3.增加農民轉移性收入。建立健全農業補貼穩定增長機制,完善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和糧食直補政策,增加農機購置補貼規模,完善農資綜合補貼動態調整機制,新增農業補貼向新型生產經營主體傾斜。
3.增加農民轉移性收入。建立健全農業補貼穩定增長機制,完善良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和糧食直補政策,增加農機購置補貼規模,完善農資綜合補貼動態調整機制,新增農業補貼向新型生產經營主體傾斜。
完善農業保險制度,逐步擴大農業保險保費補貼範圍,扶持我市優勢農業產業發展,適當增加補貼品種和提高保費補貼比例。
4.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加快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集體土地所有權、集體建設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權等確權登記,進一步明晰農村土地財產權屬。
4.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加快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集體土地所有權、集體建設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權等確權登記,進一步明晰農村土地財產權屬。
規範征地程式,完善被征地農民的利益保障機制,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保障農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對集體資產股份占有、收益、抵押、擔保等權利。
建立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在土地所有權不變和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前提下,鼓勵和引導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以出讓、租賃、轉讓等方式進行流轉。慎重穩妥推進農村住房財產權抵押、擔保、轉讓。
5.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全面推進國家、省定貧困縣的扶貧開發工作,加快推進黑龍港區域發展,發展一批對區域支撐作用強、帶動農民增收明顯的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
5.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全面推進國家、省定貧困縣的扶貧開發工作,加快推進黑龍港區域發展,發展一批對區域支撐作用強、帶動農民增收明顯的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
組織當地貧困民眾參加以工代賑工程建設,按不低於國家投資額的10%及時足額向務工民眾發放勞動報酬。2016年以前,每年扶持2萬戶貧困家庭,抓好492個扶貧開發重點村整村推進工作。加大對口幫扶力度,帶動貧困地區勞務輸出,實施“雨露計畫”,加強實用技術培訓,努力完成扶貧對象人均純收入增長幅度高於全市平均水平。
(五)努力提高企業職工收入。
1.完善企業工資巨觀調控。建立健全企業薪酬調查制度,將拖欠工資問題突出的領域和容易發生拖欠的行業納入重點監控範圍,逐步提高並落實最低工資標準。定期發布企業工資指導線,增強企業工資指導線約束力,逐步提高企業在崗職工工資水平,確保職工收入與勞動生產效率同步增長。合理確定並嚴格規範國有企業管理人員薪酬水平。
2.完善工資集體協商機制。依靠工會組織普遍推行工資集體協商制度,依法保障職工對企業工資分配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大力提高工資集體契約的簽訂率、審查率和履約率,促進企業職工工資合理增長。建立激勵約束機制,把執行工資集體協商情況作為企業評先評優的重要內容,對執行落實好的,優先評先評優。
(六)改革機關事業單位工資和津貼補貼制度。
1.完善機關事業單位工資動態調整和合理增長機制。建立機關事業單位職工與城鎮職工平均工資、企業相當人員平均工資水平之間的調查比較制度,及時合理調整機關事業單位工資。工資分配政策向基層工作人員傾斜,認真落實艱苦邊遠地區津貼政策。
2.科學規範提高全市機關事業單位津貼補貼水平。結合市、縣(市、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自身財力狀況,不斷規範提高市、縣(市、區)機關事業工作人員津貼補貼水平,著力解決財力困難地區收入偏低問題。進一步完善現有改革性補貼和獎勵性補貼制度,統籌考慮調整機關事業單位離退休人員生活補貼標準。
3.建立健全符合事業單位特點、體現崗位績效和分級分類管理的工資分配製度。結合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推進事業單位改革,完善財政補助與經費管理政策。
(七)提高居民財產性收入。
1.開展消費金融創新。開發儲蓄、債券、保險、股票、期貨、信託資產等金融產品,推出適合大眾需求的投資少、穩健型、多樣化的金融理財產品,逐步從存款保值向投資生財轉變。
2.規範理財擔保公司。合理引導理財擔保公司開展居民理財質押擔保理財業務,盤活居民存量資產,增加財產性收入。
3.發展產權交易市場。完善金融、證券、保險、房地產、房屋租賃等市場體系,鼓勵、引導城鄉居民積極理財,增加銀行存款、民間借貸、有價證券以及房屋、車輛、收藏品等所獲得的財產性收入。到2016年,城鎮居民財產性收入占全部收入比重較2010年提高2個百分點。
(八)依法保護勞動者合法收入。
1.健全工資支付保障機制。強化工資支付監控與預警,把拖欠工資問題突出的領域和容易發生拖欠的行業納入重點監控範圍。重點是建立農民工工資支付保障制度、工資支付監控制度、工資支付保證金制度等,嚴格規範企業工資支付行為,確保農民工工資按時足額發放到位。完善勞動爭議處理機制,加大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力度。
2.依靠工會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進一步加強企業工會組織建設,積極組織勞動者加入工會,以工會的集體力量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進一步完善企業職工代表大會制度,落實職工代表大會各項職權,充分發揮其在維護職工利益方面的作用。
(九)完善相關社會保障制度。
1.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建立兼顧各類人員的養老保障待遇確定機制和正常調整機制,全面落實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省級統籌,適時調整基本養老金標準,努力實現全市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在全省平均水平以上。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鞏固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成果,積極穩妥地解決進城務工人員和被征地農民的養老等社會保障問題。
2.健全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制度。建立失業保險待遇正常調整機制,確保失業人員失業保險待遇的穩步增長,充分發揮失業保險保障生活、預防失業、促進就業的功能。認真貫徹落實《工傷保險條例》和《河北省工傷保險實施辦法》,擴大工傷保險覆蓋面。創新工作機制,方便生育保險結算,提高生育保險待遇。
(十)加強社會救助和幫扶工作。
1.提高保障標準。對城鄉低保對象、重點優撫對象、五保對象等困難對象,逐步提高保障標準,不斷提高保障水平,確保到2016年城鄉低保標準比2010年至少翻一番,確保優撫對象生活水平達到或略高於當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確保農村五保對象生活水平不低於當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
2.做好社會救助工作。落實城鄉低保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政策,健全城鄉醫療救助和優撫對象醫療保障制度,對符合救助條件的各類對象,科學確定救助方式,並向患大病的救助對象傾斜。將殘疾人納入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並予以重點保障和特殊扶助,逐步提高重度殘疾人生活救助金標準。加強臨時救助工作,落實對困難民眾的相關優惠減免政策。
3.支持慈善事業發展。積極培育慈善組織,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慈善捐助,鼓勵支持社會組織開展慈善公益活動。廣泛開展慈善救助活動,落實完善公益性捐贈的稅前扣除政策,健全社會扶貧濟困機制。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五)努力提高企業職工收入。
1.完善企業工資巨觀調控。建立健全企業薪酬調查制度,將拖欠工資問題突出的領域和容易發生拖欠的行業納入重點監控範圍,逐步提高並落實最低工資標準。定期發布企業工資指導線,增強企業工資指導線約束力,逐步提高企業在崗職工工資水平,確保職工收入與勞動生產效率同步增長。合理確定並嚴格規範國有企業管理人員薪酬水平。
2.完善工資集體協商機制。依靠工會組織普遍推行工資集體協商制度,依法保障職工對企業工資分配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大力提高工資集體契約的簽訂率、審查率和履約率,促進企業職工工資合理增長。建立激勵約束機制,把執行工資集體協商情況作為企業評先評優的重要內容,對執行落實好的,優先評先評優。
(六)改革機關事業單位工資和津貼補貼制度。
1.完善機關事業單位工資動態調整和合理增長機制。建立機關事業單位職工與城鎮職工平均工資、企業相當人員平均工資水平之間的調查比較制度,及時合理調整機關事業單位工資。工資分配政策向基層工作人員傾斜,認真落實艱苦邊遠地區津貼政策。
2.科學規範提高全市機關事業單位津貼補貼水平。結合市、縣(市、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自身財力狀況,不斷規範提高市、縣(市、區)機關事業工作人員津貼補貼水平,著力解決財力困難地區收入偏低問題。進一步完善現有改革性補貼和獎勵性補貼制度,統籌考慮調整機關事業單位離退休人員生活補貼標準。
3.建立健全符合事業單位特點、體現崗位績效和分級分類管理的工資分配製度。結合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推進事業單位改革,完善財政補助與經費管理政策。
(七)提高居民財產性收入。
1.開展消費金融創新。開發儲蓄、債券、保險、股票、期貨、信託資產等金融產品,推出適合大眾需求的投資少、穩健型、多樣化的金融理財產品,逐步從存款保值向投資生財轉變。
2.規範理財擔保公司。合理引導理財擔保公司開展居民理財質押擔保理財業務,盤活居民存量資產,增加財產性收入。
3.發展產權交易市場。完善金融、證券、保險、房地產、房屋租賃等市場體系,鼓勵、引導城鄉居民積極理財,增加銀行存款、民間借貸、有價證券以及房屋、車輛、收藏品等所獲得的財產性收入。到2016年,城鎮居民財產性收入占全部收入比重較2010年提高2個百分點。
(八)依法保護勞動者合法收入。
1.健全工資支付保障機制。強化工資支付監控與預警,把拖欠工資問題突出的領域和容易發生拖欠的行業納入重點監控範圍。重點是建立農民工工資支付保障制度、工資支付監控制度、工資支付保證金制度等,嚴格規範企業工資支付行為,確保農民工工資按時足額發放到位。完善勞動爭議處理機制,加大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力度。
2.依靠工會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進一步加強企業工會組織建設,積極組織勞動者加入工會,以工會的集體力量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進一步完善企業職工代表大會制度,落實職工代表大會各項職權,充分發揮其在維護職工利益方面的作用。
(九)完善相關社會保障制度。
1.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建立兼顧各類人員的養老保障待遇確定機制和正常調整機制,全面落實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省級統籌,適時調整基本養老金標準,努力實現全市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在全省平均水平以上。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鞏固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成果,積極穩妥地解決進城務工人員和被征地農民的養老等社會保障問題。
2.健全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制度。建立失業保險待遇正常調整機制,確保失業人員失業保險待遇的穩步增長,充分發揮失業保險保障生活、預防失業、促進就業的功能。認真貫徹落實《工傷保險條例》和《河北省工傷保險實施辦法》,擴大工傷保險覆蓋面。創新工作機制,方便生育保險結算,提高生育保險待遇。
(十)加強社會救助和幫扶工作。
1.提高保障標準。對城鄉低保對象、重點優撫對象、五保對象等困難對象,逐步提高保障標準,不斷提高保障水平,確保到2016年城鄉低保標準比2010年至少翻一番,確保優撫對象生活水平達到或略高於當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確保農村五保對象生活水平不低於當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
2.做好社會救助工作。落實城鄉低保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政策,健全城鄉醫療救助和優撫對象醫療保障制度,對符合救助條件的各類對象,科學確定救助方式,並向患大病的救助對象傾斜。將殘疾人納入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並予以重點保障和特殊扶助,逐步提高重度殘疾人生活救助金標準。加強臨時救助工作,落實對困難民眾的相關優惠減免政策。
3.支持慈善事業發展。積極培育慈善組織,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慈善捐助,鼓勵支持社會組織開展慈善公益活動。廣泛開展慈善救助活動,落實完善公益性捐贈的稅前扣除政策,健全社會扶貧濟困機制。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各級各部門要認真學習和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和省委八屆五次、六次全會精神,以及市委八屆五次全會精神,強化對居民收入增長工作的組織領導,把提高居民收入工作放在民生工作首位。
各縣(市、區)要結合本地實際,制定具體實施辦法,各有關部門要圍繞重點任務,明確工作責任,抓緊研究出台配套方案,確保居民收入增長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二)強化目標考核
(二)強化目標考核
建立科學的考核評估體系,把提高居民收入工作納入各級黨委、政府的目標績效考核範圍,作為各縣(市、區)和主要領導評先評優、政績考核、選拔任用的重要依據,嚴格考核獎懲,確保居民收入增長目標的實現。
(三)搞好輿論宣傳
(三)搞好輿論宣傳
各級宣傳部門和新聞媒體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強化對相關政策的宣傳,引導社會從我市實際出發,正確認識當前存在的部分民眾收入偏低問題,深入宣傳科學發展是解決收入分配問題的根本途徑。
同時,做好提高居民收入先進經驗和典型事跡的報導,營造全社會理解、關注、支持、參與的濃厚輿論環境和良好工作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