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窯

邛窯

邛窯,中國最古老的民窯之一,是中國彩繪瓷的發源地。其價值堪比三星堆、金沙遺址,被列入國家大遺址重點保護。它始創於東晉,成熟於南朝,盛於唐,是跨越八個多世紀的中國古代陶瓷名窯。

邛窯分布在我國的四川省境內,以青釉、青釉褐斑、青釉褐綠斑和彩繪瓷為主,始燒於南北朝衰於宋朝,時間躊度約800年的中國古代陶瓷名窯。邛窯是我國著名民間瓷窯之一。器物有各種盤、碗、罐等日用器皿,其中以豐富的小瓷俑最為生動形象,以創造了陶瓷省油燈而聞名全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邛窯
  • 分布地區:四川成都市邛崍市省境內
  • 始於:南北朝
  • 衰於:宋朝
邛窯簡介,邛窯歷史,邛窯分布,邛窯特點,邛窯現狀,邛窯遺址,改寫歷史,消失之謎,

邛窯簡介

邛窯歷史

邛窯是始燒於南朝衰於宋朝,時間躊度約800年的中國古代陶瓷名窯。邛窯是我國著名民間瓷窯之一,也是我國古代青瓷的重要產地,邛窯出土的文物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由於邛窯是最早對陶瓷器進行彩繪裝飾的窯址,釉色豐富多彩、鮮艷奪目,被認為是我國彩繪瓷的發源地。邛窯湮沒了一千多年,它被人們重視是近百年的事。

邛窯分布

邛窯分布在我國的四川省境內,以青釉、青釉褐斑、青釉褐綠斑和彩繪瓷為主。器物有各種盤、碗、罐等日用器皿,其中以豐富的小瓷俑最為生動形象,以創造了陶瓷省油燈而聞名全國。 邛窯是位於成都平原的一個古代窯址群,它開始於東晉時期,盛於唐,衰於南宋,斷燒於元代,是我國著名的民間瓷窯之一,也是我國古代青瓷的重要產地。邛窯分布很廣,如邛崍十方堂、尖子山窯、成都市區的青羊宮窯、琉璃廠窯、都江堰的玉堂窯、彭州市的瓷峰窯、郫縣的大墳包窯等都被通稱為邛窯。特別是邛崍境內的什方堂等窯址面積最大、窯包最多、時間延續最長、器物流傳最廣、紋飾造型最美、出土文物也最為豐富,是邛窯陶瓷的代表。
邛窯邛窯

邛窯特點

第一,善於將雕塑藝術的手法運用到瓷器的造型上。縱觀邛窯瓷器,雕塑藝術品特別多,例如各類大小動物,胡商俑、武士俑、勞作俑、侍女俑、役仆俑等形象都用雕塑手法作出,就是一些實用生活用具、文房用具、儲盛用具等雕塑藝術的作法也處處可見。另一個巨型三彩釉陶硯台,塑成一個伸頸昂首,瞪眼張嘴的大龜,四腿塑成獸蹄形,蓋用雕塑手法塑成隆起的龜背,再刻劃出背紋和裙邊,既實用又具有很高的藝術性。有的執壺,口部以上塑一鼻孔上翻,鼓目張嘴的人頭,整齊的牙齒外露,似乎正在歌唱。有的器蓋塑成一個天真的兒童,光頭,昂首,兩眼上視,雙臂伸開,兩退上翻,腳交織在一起,天真活潑,很像現在的雜技表演。瓷枕也塑造成虎形,下為一個橢圓形底板,上塑的虎,咧嘴露齒,翻鼻鼓睛;作伏臥狀,背上的枕面四角圓潤,前部較小,後面較大,中間略微低下,虎的前額、眉眼、皮毛和枕面以褐綠彩點畫成彩斑裝飾。第二,彩繪裝飾十分普遍,邛窯陶瓷有單色釉、如青釉、棕黃色釉、褐黑色釉,灰白色釉。由於泥料較粗,普遍含有細沙粒,胎面普遍施化妝土,用當地原料配出淺黃、深黃、棕黃、老綠、翠綠、孔雀藍、藏藍、紫黃、黑色等彩在瓷器上作畫,大多數是釉下彩。由於邛窯瓷器釉層稀薄,釉下彩或釉上彩不易分辨,但大多數是釉下彩。以大片圓形彩斑、聯珠、多層菱形、圓圈構成的圖案,有些和刻花、劃花、貼上、捏塑、模印等共同組成裝飾面。最突出的是彩畫。這些釉下彩繪,由於工匠有深厚的文化根底和書畫藝術的功力,以沒骨畫的技法,率然落筆,粗悍展開,畫出的花紋瀟灑豪放,韻味無窮。 貼近生活的創造,四川自古以來崇尚讀書,學子們多貧寒清苦,邛窯創造出省油燈,陸遊說“書燈勿用銅盞,惟瓷盞最省油。蜀有夾瓷盞,注水於盞唇竅中,可省油之半。”受到士大夫文人和廣大庶民百姓歡迎。這種創造為文化教育的普及提供了條件。
邛窯邛窯
邛窯與長沙窯、朗州窯的關係
長沙窯位於湖南長沙北郊30公里的石渚湖至銅官鎮一帶,故又名銅官窯,是唐代南方規模巨大的青瓷窯場之一。長沙窯始於初唐,盛於中晚唐。其燒制出來的瓷器品種豐富,美觀精緻,實用性強。這些瓷器在青釉下加繪彩色花紋,衝破唐以前單色青釉一統天下的局面,走出了一條嶄新的發展之路。比較邛窯和長沙窯,除了使用的制瓷粘土和釉料由於分別來自兩地而各有區別外,無論是窯爐、窯具,還是施彩技術、裝飾方法、工藝流程,以及產品的種類、形態、色調,都毫無二致,是實實在在的“一脈相承”。如果將兩窯的產品混放一起,很難將它們區分開來。較為明顯的差別是邛窯精細彩繪中的褐彩具有明顯的釉下特徵,而且較為普遍。有專家把邛窯和長沙窯比作“姐妹窯”,這是有道理的。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湖南常德周新國先生《武陵藏珍》提出唐代武陵有個“龍陽窯”。龍陽,即漢壽。因龍陽位於朗州,故取名“朗州窯”。朗州窯出現的“圓斑”裝飾,不僅見於長沙窯,而且更多地見於和類似四川邛窯。周先生指出朗州窯與邛窯的關係,應是“源”與“流”的關係。邛窯是“源”,朗州窯是“流”。
邛窯邛窯
早在隋代,邛窯就發明了高溫釉下褐、綠、黑三彩彩繪瓷,這比長沙銅官窯要早近百年。專家因此認為,邛窯才是中國彩繪瓷的發源地。著名古陶瓷鑑定專家耿寶昌認為,邛窯高溫釉下彩工藝傳播江南諸名窯,長沙銅官窯受其影響最深,因而兩窯產品頗為相似,堪稱“姐妹窯。”朱清時稱,“邛窯藝術和科技,是我國隋唐陶瓷文化的又一高峰。”相比於馳名中外的唐三彩,邛窯的邛三彩有其獨具的特色:高溫、無鉛、釉下彩。高端的邛三彩也曾作為貢瓷,為宮廷和上層社會廣泛使用。

邛窯現狀

屢遭盜掘 碎瓷片被用來築院牆豬圈
1939年,美國學者、原華西博物館第一位館長葛維漢在《邛崍陶器》一文中寫道:“這個陶窯的出土物,至少在最近幾十年來,不斷出現於成都市場,被人們收購和珍藏。”由此可以看出,至少在20世紀初,邛窯陶瓷已經出現。
據邛崍人魏堯西先生在《邛窯志略》中描述:“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有軍人陳某於十方堂發現此殘碎瓷片,乃大事(註:原文如此)發掘……”
亂掘的最高峰,出現在1936年夏季。當時邛崍的駐軍是川軍第二十一軍唐式遵所率的某師。唐命令士兵們挖古物,和大批挖盜者爭相亂掘,邛窯遺址因此遭到了空前的破壞。
據葛維漢所著《邛崍陶器》記載,1936年夏季,一些窮人和士兵為了獲得能賣錢的陶片,差不多把整個窯址十方堂表面翻了個遍,除了完整的陶瓷,就連一些瓷器碎片也被稱斤論兩地出售。
由於出土器物眾多,除了出售,很多當地人還將碎瓷片用來修築院牆、豬圈、廁所等。直到現在,從什邡村搬遷後留下的老屋,還可見當年的遺蹟。其中一座保存較為完整的土房,有一道1米多高、長約10米的土牆,均是由匣缽、邛陶碎片夯砌而成。
解放後,文物部門徵集了一部分邛窯陶瓷器,並多次有規模地對部分邛窯遺址進行發掘,如1955年、1982年和1983年文物部門先後對青羊宮窯址進行了數次考古發掘,現該窯址已受到國家保護,成立了隋唐窯址文管所。近年來,隨著民間收藏熱升溫,一些收藏家也獲得了大量邛窯陶瓷器的實物資料,為傳世邛窯古陶瓷的研究、鑑定提供了詳實可靠的依據。 2001年4月,由中國科大、省文物管理局、邛崍市政府聯合發起的“中國邛窯古陶瓷科技考古研討會”在邛崍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考察了什方堂、固驛瓦窯山等古陶瓷遺址以及邛崍市文管所和邛窯古陶瓷博物館,他們萬分震驚並高度評價。著名考古學家俞偉超先生說:“唐代邛窯在製作以銅、鐵著色的多色彩瓷器方面有首創之功。”著名古陶瓷鑑定專家耿寶昌先生認為:“高低溫釉下彩、三彩更是‘邛窯’的代表作品,均較早燒製成功,其工藝傳播於江南諸名窯,而又以湖南長沙‘銅官窯’受其影響最深,因之兩窯產品頗為相似,成為姐妹藝術,堪與其周邊各窯媲美。”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大校長朱清時先生更是一語道破邛窯的珍貴:“沉睡上千年,一醒驚天下”!
邛窯邛窯
在四川省博物院陶瓷館邛窯系列館,陳列著代表性的邛窯陶瓷——綠釉省油燈、青釉三彩缽、青釉綠斑雙系壺、三彩鴨形杯、三彩提梁壺……彩繪圖案深淺不一,濃淡相宜,著筆自如酣暢,紋飾抽象。展櫃中還有不少邛窯小玩具,大都小巧精緻,長寬高僅幾厘米。除雞鴨鵝羊魚龜等動物造型外,還有很多活潑可愛的手捏人物小雕塑,或匍匐、或騎馬、或摔跤……造型栩栩如生,無一雷同。這些邛窯陶瓷也見證了當時的文化和商貿情況。彩繪杯上的飛天紋飾,許多陶瓷佛像、僧侶、胡人等人物造型,可能正是邛窯文化與中原文化甚至域外文化商貿交往的歷史見證。

邛窯遺址

邛窯歷史悠久,在陶瓷史上占有很重要地位。自南朝至兩宋,共經歷了八個多世紀,是目前已知的四川古陶瓷窯址中,燒造時間最長、產品最豐富、造型紋飾最美的名窯。在南朝即廣泛使用化妝土美化陶瓷;在隋代就獨樹一幟地創造了釉下彩繪;唐至五代以其釉下彩繪著稱於世,達到了它的歷史高峰;五代至兩宋,還創燒了有名的“省油燈”,大大擴展了瓷業生產範圍。
邛窯邛窯
現存有13個窯堡,其中以十方堂邛窯遺址和固驛瓦窯山邛窯遺址最為著名。1983年四川省考古隊在十方堂邛窯遺址發掘,出土各種完殘器物10000餘件。出土器物不僅數量大、種類多,而且從產品到窯爐、窯具都有完整的實物,它對中國古陶瓷史的研究有著很重要的價值。1988年1月十方堂邛窯遺址由國務院正式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10月,省考古隊對固驛瓦窯邛窯遺址進行正式發掘,清理出45.7米的龍窯1座,雖有一定損壞,但主要部分(火膛、爐身、煙道)是齊全的。在古陶考古中保存情況如此良好的窯爐還不多見。古陶學界一般都認為唐以前的窯爐沒有超出30米,而瓦窯山出土的龍窯竟長達40多米,這就使得古陶瓷學界的定論將予以修正。另外,在固驛窯出土的大批隋代陶瓷器中,還發現有聯珠紋釉下彩繪器3件,較《中國陶瓷史》認定的中國釉下彩生產最早的湖南長沙窯(中唐時期)早將近兩百年左右。據此考證,固驛窯是我國已發現的生產釉下彩瓷的最早窯堡。
邛崍境內共發現了邛窯的七處遺址,其中十方堂遺址就坐落在什邡村。這是邛窯遺址考古發掘中面積最大、窯包最多、延續燒造時間最長、產品流散最廣、最知名的遺址。1988年1月,十方堂邛窯遺址被國務院正式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遺址5號窯包共出土南北朝至宋代的瓷器、資料5萬多件,器形包括文房用具、玩具、工具、瓷塑、生活用具等。邛窯產品多種多樣,有杯盤碗盞罐等生活用具,尤以省油燈最具特色;有如硯、香爐等文房用具;有鈴鐺、人俑、動物俑等玩具類;還有各類佛像瓷塑等。專家推測,邛窯陶瓷早在公元八世紀時,即已“打入國際市場”。

改寫歷史

中國彩繪瓷發源地是邛窯不是長沙窯
名家們談論邛窯,往往聚焦於它的無鉛高溫釉上和釉下彩多彩裝飾,美其名曰“邛三彩”。而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普遍認為湖南長沙銅官窯是中國釉下彩的發源地,也是中國唐朝彩瓷的故鄉。而邛窯的發現,改寫了這一歷史。
1993年在邛崍市邛窯唐代民居建築遺址出土過一件五代時期的蓮花紋盤印模,背面刻著“乾德六年二月上旬造官樣,楊全記用”十五字環讀銘文。印模的出土,說明邛窯曾在五代時期為皇室燒制貢瓷。此外,成都五代時期王建墓出土的隨葬瓷器中,邛窯產品占有相當比例。可以看出,“邛三彩”曾是本土瓷器的高端產品,主要供古代宮廷、上流社會等使用。

消失之謎

邛窯為何突然沒落?持續戰亂和其他瓷器興起讓邛窯從此走向衰落
在十方堂遺址1號窯包,保留著當年的龍窯。龍窯長40多米,火膛、爐身、煙道等保存完好。龍窯前方,散落著當年燒制陶瓷的匣缽殘片,溝渠、水井、廢料坑等遺蹟清晰可見。
邛崍文物局副局長李子軍介紹,按照龍窯的長度推測,這座龍窯當年可一次性燒制陶瓷器上萬件,可以想像,當年邛窯出產的陶瓷數量相當可觀。
考古學家研究發現,邛窯始於南北朝,衰於宋末,此後再沒有大規模生產過。到新中國成立,民間只保留生產日用粗陶瓷器、罐、缽、缸、壺等產品。
盛極一時的邛窯為何突然沒落?色彩繽紛的無鉛高溫彩釉技術為何失傳?對此,考古學家有多種猜測,比如“洪水淹沒說”、“原料短缺說”等等,但都缺乏依據。在十方堂遺址考古發現中,唐代基址下發掘出5個窖藏。窖內的陶罐裝滿了古錢幣。從錢幣年代考證,這一時期正值宋蒙戰爭,南宋與蒙古軍隊在四川進行戰爭,持續了半個多世紀(1227—1279年)。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陶瓷研究室主任、研究員黃曉楓認為,這場戰爭導致經濟蕭條、民生凋敝,邛窯的市場逐漸消亡。而李子軍認為,當時其他瓷器如元青花的盛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邛窯的地位,邛窯從此衰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