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什方堂邛窯遺址
- 名字緣由:邛崍市唐代屬邛州
- 盛於:唐代
- 衰於:南宋
遺址簡介,藝術特色,遺址現狀,交通指南,
遺址簡介
邛崍市唐代屬邛州,故稱邛窯。它創燒於南朝或早至東晉,盛於唐代,衰於南宋。隋以前主燒青釉素瓷,隋代始有釉下彩裝飾,唐代則以邛窯三彩而著稱於世。邛窯,以什方堂窯址的面積最大,產品最精美,品種最豐富而具其代表性。
1985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藝術特色
什方堂是典型的邛窯唐代遺址。它以具有盛唐時代特徵的,精美的邛窯三彩、乳濁釉和風格清新,題材廣泛的瓷器印花藝術,在中國古代陶瓷發展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它是我國彩繪瓷的先驅,為後來宋代瓷器彩繪──宋三彩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特別是對宋代五大名窯中的均窯的乳濁釉,紫紅色彩斑釉紋,均有著極為深刻的影響。
什方堂窯的青瓷是其大宗,約占產品的90%。除青瓷外,還有褐、黃、綠、白、藍、黑等呈現深淺不一的釉色約30餘種。其中,又以乳濁釉為其特點。器物裝飾有釉下彩繪、印花、刻貼花、堆貼花4種技法。而釉下彩繪(即邛三彩)則是最具特色的一種。它是在一次高溫(燒成溫度1,200oC±20oC)下燒成的釉下三彩。是在米黃或灰色的釉下,用綠、黃、褐三種顏色繪成兼工帶寫意的國畫或其他圖案。它同北方低溫唐三彩(燒成溫度950oC左右)無疑有別,而與湖南長沙銅官窯的唐代釉下三彩具有相同的裝飾特徵。彩繪品種甚多,風格隨意自然,反映了唐代成都瓷工藝的高度水平。
什方堂窯的另一個特點,是器物種類繁多,形式多樣。除碗、盤、缽、罐、盒、豆、瓶、爐、盂、壺、燈、枕等生活用具外,還有水注、水盂、筆架、硯等文房用具;象棋、口哨、骰子、響鈴等玩具;各類的人物、動物瓷塑、佛像等,皆各具特點,所出的南宋省油燈,更是一種可貴的創造。據《陸放翁全集·齋居紀事》中載:“書燈勿用銅盞最省油。蜀中有夾瓷盞,注水於盞唇竊中,可省油之半。”根據實地試驗,把冷水注入燈的夾層,確可降低油溫,減少蒸發,以達到省油的目的。
遺址現狀
什方堂窯址發現於1935年,遺址在當時曾遭受到嚴重的破壞。一些中外學者,如當時的華西協合大學古物博物館長美國人葛維漢、英國學者貝德福和華西協合大學教授鄭德坤、學者楊枝高、高毓靈等,對邛窯進行了調查和研究工作,在學術界產生了重要的影響。1984年至1987年,四川省文管會對什方堂窯址進行了發掘,清理出器物一萬餘件;發現龍窯5條、小鏝頭窯2座,並出土有4座布局清楚,規模較大,保存較完整的作坊遺址,為邛窯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交通指南
什方堂邛窯遺址距成都75公里,距邛崍市區3公里,從成溫邛高速到邛崍出南門可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