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關

邊關

邊關在古代指的是兩國交界的關口,一直沿用到現代,因為國家的存在,邊關也是存在的,如歌曲《十五的月亮》歌詞裡面的邊關,指的是一個意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邊關
  • 拼音:biān ɡuān
  • 釋義:古代指的是兩國交界的關口
  • 出處:《史記·南越列傳》
詞目,拼音,引證解釋,古代邊關,

詞目

邊關

拼音

biān ɡuān

引證解釋

亦作“邉關”。邊境上的關口
《史記·南越列傳》:“﹝南越王﹞即因使者上書,請比內諸侯,三歲一朝,除邊關。”
南朝陳後主《雨雪曲》:“長城飛雪下,邊關地籟吟。”
馮夢龍《雙雄記·邊關推飲》:“春作蘇城無事客,夏困 桁陽 ,秋向邉關謫。”
郭小川秋歌》之二:“看呀看,近處的村鎮、遠處的邊關。”

古代邊關

長城的一個重要關口名。在今北京市昌平縣境內。取“徒居庸徒”之意而得名。三國時稱西關。北齊時改為納款關。唐代沒有居庸、薊門、軍都等關。以後都稱此關為居庸關。此關地勢險要,歷來為兵家所爭奪。841年,幽州(今北京)發生兵亂,雄武軍節度使張仲武因扼住居庸,斷亂軍糧草,使亂軍陷於困境,得以收復幽州。
古代關隘名。故址在今甘肅敦煌縣西北。此關北依天山余脈,南接阿爾金山,為中國古代通往西域的重要門戶。為漢武帝開闢河西後所置。前108年,漢將趙破奴破車師國,前104年,李廣利兩伐大宛國均由此關出師。
古代關名。在今甘肅省嘉峪關市西。此關南屏祁連山,西北靠嘉峪山,兩山夾峙,北大河橫貫其間,為古代肅州(今甘肅省酒泉市)西北門戶和河西走廊西端之咽喉。明正德年間,即倚此關抵禦吐魯番東侵。
古代關隘名。在今甘肅省徽縣東南。此關西臨喜陵江,南接略陽北界,北有虞關緊接鐵山棧道,是關中、天水進入漢中的要地,也是由陝入川的重要咽喉。1134年,宋將吳玠軍在此據險堅守,大敗金兵,使金軍南下的企圖破滅。
古代關名。故址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南,因居玉門關之南而得名,與玉門關同為西漢通往西域的交通門戶。宋代以後,隨著中西陸路交通的逐漸減少,關址漸廢。
古代關名。又稱太行關。在今山西省晉城縣南部太行山頂。因關南有三所深不可測井泉而得名。這裡適當太行南北要衝,形勢險峻,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戰國時,秦與韓、魏相爭上黨,多交戰於此。東漢建武元年(25年),馮異得過此關,連拔上黨兩城。
古代關名。又稱西陘關。在今山西省代縣城西北雁門山腰。與附近寧武關、偏關合稱三關。因“兩山對峙,其形如門,蜚雁出於其間”而得名。關附近峰巒疊嶂,峭壑陰森,異常險要,為歷代鎮守重地。現關城為明洪武七年所建,為當時的軍事重鎮。唐會昌二年(842年),回紇侵犯唐朝,唐河東節度使劉沔進屯雁門,爾後向大同出擊,打退了回紇兵。
古代關名。在今山西省陽曲縣東北。此關形勢險要,為山西北部之要衝。唐朝為防止突厥南下,曾駐兵於此。宋與契丹相爭,也屢次在此交戰。979年3月,宋攻北漢之時,曾在此重創遼援北漢之軍。
古代關名。在今山西省繁峙縣東北。此關西托雁門之險,東擁紫荊之固,山勢險要,道路崎嶇,為古代出入晉、冀兩省北部的重要交通孔道,歷為兵家戍守之重鎮。
古代關名。又稱葦澤關。在今山西省平定縣東北,晉、冀兩省交界處。此關地勢險要,兩山夾峙,東與井陘相通,為古代太行山重要關口和太原東方的屏障,歷為兵戍要地。唐時曾設承天軍,宋時設承天塞,明設承天鎮。
古代關名。在今陝西省潼關縣北。東漢末在此設關。此關扼黃河要津渡口,鎖東西交通咽喉,歷來為關中地區的防守重地。211年,曹操派兵以攻漢中為名,由河南進軍關中,因馬超、韓遂等扼守潼關,致使曹操頗費周折才得以進據關中。
古代關名。又稱臨晉關。在今陝西省大荔縣東。是黃河重要的古渡口和秦晉間的重險之地。戰國時魏在此設蒲津關。漢武帝時改名臨晉關。前205年,漢高祖劉邦曾由此關進入河內(今河南省沁陽縣一帶),擊虜了殷王邛。唐初,李淵父子能順利引兵自太原而下,也主要是由於蒲津守將的不戰而降。
古代關名。在今陝西省丹鳳縣城東。和潼關、蕭關、大散關被稱為秦之四寨。關東崖懸壑深,狹窄難行,險阻天成。秦末劉邦取此道入關,滅掉了秦王朝。
古代關名。在今陝西省寶雞縣南大散嶺上。此關扼南北交通要道,是秦、蜀往來的咽喉,為歷代兵家必外之地。宋時吳玠、吳鱗兄弟率軍扼守此關,打敗金兵多次進攻。
古代各關的地理位置
函谷關,位於河南靈寶市,春秋戰國以來即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傳說中老子騎青出出關的地方。
玉門關:在今甘肅敦煌西北約40公里處,是漢朝的邊關重鎮。
嘉峪關:位於甘肅嘉峪關市,是萬里長城的西端。
山海關:位於河北秦皇島市東約15公里處,是萬里長城的東端,是溝通東北與中原的咽喉要道,清軍入關即是經由此地。
崑崙關:在廣西南寧東北50公里處,宋朝名獎狄青國民黨抗日名將杜聿明都曾經在這裡留下經典戰例。
鎮南關:在今廣西友誼關,是中國邊防要地,清末名將馮子材曾經在這裡重創入侵的法軍
娘子關:位於山西平定縣城東北45公里處,因唐高祖李淵之女、李世民之妹平陽公主統領娘子軍在此設防而得名,是抗戰時期八路軍抗擊日寇的主要區域。
平型關:位於山西省繁峙縣東北與靈丘縣交界的平型嶺下,抗戰初期,八路軍115師在此設伏共,擊斃日軍1000餘人,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雁門關:在山西省代縣城西北20公里處的雁門山腰,是長城要口之一,扼守山西南北交通要衝,是北宋與遼之間征戰的主戰場,亦為抗戰時中日雙方爭奪的重要區域。
井陘關:位於今河北省井陘縣西面太行山“井陘”之口,因此得名,兵家必爭之地。
劍門關:位於四川盆地北部邊陲大劍山之中斷處,北距廣元53公里,南距劍閣縣城30公里,是進入四川的必經之路,古有“劍門天下險”之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