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清縣宋遼邊關古戰道遺址

永清縣宋遼邊關古戰道遺址

“地下長城”古戰道,為了加快文化建設,永清縣近年積極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縣旅遊局局長索中學、副局長劉米蘭帶領專家們參觀了位於瓦屋辛莊的古戰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永清縣宋遼邊關古戰道遺址
  • 地理位置永清縣
簡介,詳細,發現歷史,

簡介

古戰道是北宋初年用於抗拒遼國南侵的軍事防禦工程,距今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主要分布在永清、霸州、文安、固安、雄縣等五個縣市境內,東西延伸約65公里,南北寬約10~20公里,分布的總面積有1300多平方公里。在瓦屋辛莊一位劉樹甲老漢院中挖到的古戰道現在開闢為“永清縣宋遼邊關古戰道遺址”。

詳細

1989年,永清縣請來20多位考古專家和歷史學家,舉行了一次“永清縣古戰道考察暨學術研討會”,並進行了為期4個月的考證。中國歷史博物館研究員、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副主任史樹青參觀完古戰道之後,以詩讚曰:“萬里長城與戰道,地平上下兩奇觀。”從現在的史料上看,這一“地下長城”在國內外是絕無僅有的,可稱得上是一大歷史奇觀,它充分地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保家衛國的聰明才智。
宋遼交戰時,楊六郎鎮守雄縣的瓦喬關、霸州的益津關和信安的淤口關,與遼軍形成對峙局面。宋國為了收復失地,秘密地修築了地下古戰道。永清縣宋遼古戰道涉及到了6個鄉鎮、11個村街,分布面積300多平方公里。當時兩軍相隔幾十華里,中間沒有條件隱蔽修地下工事。宋軍一面在地面上大張旗鼓地建瓦屋蓋新莊,一面在地下暗修戰道,不足半年的時間,遠看瓦屋一片,實際是內藏精兵數千。瓦屋新莊便由此得名,後來由於瓦屋新莊在宋軍營盤中排序第八,故而把新舊的“新”改為了“戊己庚辛”的辛,意為第8位,一直沿用至今。在宋遼交戰時期,瓦屋辛莊古戰道是連線前線古戰場與宋軍大後方的交通樞紐,具有藏兵、囤糧、了敵、作戰等多項功能。
古戰道是由規格和質量基本統一的青磚構築而成,隱蔽性強,利於突然性襲擊敵人。戰道內部構造錯綜複雜、巧妙獨特。在埋藏深度上呈立體式分布,同一地道群內,甚至同一洞體內,也分深、中、淺三層,最淺處距地表1米左右,深處則達4~5米,而且洞與井、古廟、神龕、石塔及臨街的商店相通。較大的洞室為宋軍藏兵洞,有通氣孔、放燈台、蓄水缸、土坑等生活設施。比較狹窄、曲折的通道,加上迷魂洞、翻眼、掩體、閘門等軍用設施,使善於馬上作戰、習慣視野開闊的遼兵,一旦進入則身體和思維都會受到局限,必然迷失方向,很容易被宋軍擒獲。古戰道往往起到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作用。在宋遼交戰的數百年來,遼軍一直都沒有發現這個工程,作為國家的秘密工程,史冊上沒有記載,所以永清縣宋遼古戰道的發現和發掘,也填補了我國軍事史上的一個空白。
2006年,“永清縣宋遼邊關古戰道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初,宋遼古戰道又以最長的古戰道入選了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紀錄。

發現歷史

在一次大洪水後,陸續有坑洞出現,直到2006年有村民進洞尋寶才引起重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