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縣宋遼古戰道

雄縣宋遼古戰道

宋遼邊關地道是宋代古建築。於1964年當地打井時發現,此地道分兩部分:祁崗地道位於雄縣雙堂鄉祁崗村中心;邢村大台地道位於雄縣小步村鄉邢村南 200 米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雄縣宋遼古戰道
  • 地理位置:雄縣雙堂鄉祁崗村中心
  • 開放時間:全天開放
  • 門票價格:全票20      學生、1.5m以下兒童半價
相關傳說,歷史沿革,簡介,歷史背景,特點,

相關傳說

相傳宋朝時,今雄縣為三關一線地處宋遼邊境,遼兵經常過來騷擾,楊六郎把守三關,抵抗遼軍。當時的楊六郎作為鄚州刺史(後為團練使、防禦使),奉宋真宗上諭密旨秘密修建邊關地下戰溝。在戰溝的幫助下,楊家將讓遼軍吃盡苦頭,遼兵一看“楊”字大旗便會膽戰心驚。
可當時的宋王聽信謠言削減了楊六郎兵權,遼國趁機出動十五萬大軍,楊六郎只率領一千五百人馬殺出了瓦橋關,經過多次廝殺,楊六郎的兵馬所剩無幾,在克服種種難關後,楊六郎再次率領剩餘兵馬衝出遼軍包圍,殺回瓦橋關。
但是,“楊六郎把守三關口”絕對不是毫無根據。楊六郎把守三關時曾留下了眾多的文物古蹟。據明《嘉靖雄乘》載:“陽關城在縣西北二十里,故址猶存,宋楊延昭守三關時築,今遺址漸平,唯時發現古磚瓦非近代物。”楊六郎在霸州建有三處六郎城。

歷史沿革

早在清光緒三十一年所編《雄縣鄉土志》便有對古戰道的記載:“雄州城中圓通閣山門前有一井,故老相傳霸州城內亦有井,與此穴相通,宋初兩城守將計軍事,遣使於穴中往還,外人不知也……”
在蒐集關於古戰道記錄中,老人記得自抗戰時期以來,雄縣便陸陸續續發現古戰道遺址。
1964年,雄縣城東30多里的雄縣祁崗村打井時發現結構複雜的古地道,清理長度24米。
1993年,雄縣城東1里許,過去稱為大台,取土時又發現古地道,清理長度東西200米,內有弩機、鉤鐮槍、銅箭頭等。
2000年,雄縣城東40多里的雙堂村王金城家也發現磚砌地道。
雄州宋遼古戰道在1993年6月修復供遊客參觀,2007年5月被中國文聯命名為“中國古地道文化之鄉”“中國古地道文化研究中心”。2013年5月3日,雄縣宋遼古戰道併入廊坊邊關地道遺址,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簡介

地道南2公里處為大清河,地處平原地區。1993 年被公布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宋遼邊關地道為青磚結構卷頂,由甬道和洞室兩大部分構 成,內部結構複雜。最大的洞室長 8 米,寬 3 米,高3米,甬道最低處僅0.6 米。地道內有翻板、翻眼、通氣孔等。據縣誌記載此地 道由雄州通向霸州城,兩城相距70餘華里,但由於沒有進一步勘查、發掘,地道的實際長度不明。目前,祁崗地段發掘修復了30 米,邢村大台地道發掘修復了200米。

歷史背景

古雄州在宋遼時期是兩國交界處,這裡戰事頻繁,宋名將楊延昭在此鎮守達十六年之久,寸土未失。古雄州在戰場上無天險可據,而楊延照卻屢戰屢勝,這要歸功於他當時修的地下戰道。據史載雄州城有地穴與霸州城的引導洞相通,約70華里,如此宏偉的地下防禦工程,不得不稱是古軍事史上一大奇蹟。古地道 內錯綜複雜,內部有迷魂洞、藏兵洞、掩體、翻板、翻眼、放燈處、 通氣孔等,防禦性較強。敵兵由迷魂洞通過,會迷失方向落入陷 井之中。翻眼處只能一人通過,且須弓身,會被把守的士兵輕而易舉的殺傷。藏兵洞洞體高大,可容大量士兵,在戰爭需要時可出奇制勝。

特點

古地道設計合理,頂部券頂,牆寬厚,頂部壓力就由牆體傳入地下,而且通道每隔幾米就有一小券門支撐頂部,因而有些澗室歷經千年仍未坍塌。根據地道的結構、走向、出士的器物,認為此地道在軍事上有三個用途;一,藏運兵;二,迅速暗傳情報;三,用聲學原理監測敵情。在祁崗地道中發現一醬釉水缸,據北京聲學研究所的專家 論證,此缸有兩個功能: 一盛水;二監測敵情。將缸覆置,兵士將耳朵緊貼缸底,可以聽到遠方千軍萬馬奔騰而來的聲音。古地道工程之浩大,結構之複雜,用途之廣大可與萬里長城相媲美,可謂是地下長城。
具體位置:位於雄縣雙堂鄉祁崗村中心
開放時間:全天開放
門 票:免門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