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是10世紀發源於中國北方潢河和土河一帶的契丹族建立的政權。遼保留著很多原始的民族習俗和樂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遼西夏金舞蹈
- 時間:10世紀
- 地點:中國北方潢河和土河一帶
- 國家:中國
主要簡介
來源
西夏信奉原始的巫教,“廝”是專職的巫,以歌舞祭神驅鬼治病。伴奏樂器有鼓、琵琶、箜篌等。唐僖宗曾賜西夏拓跋思恭全部鼓吹,溝通羌漢文化,西夏宮廷中還有“番漢樂人院”專門機構。宋代戲曲也傳入了西夏,西夏毅宗諒祚曾派使臣向北宋要伶官、工匠、戲劇服裝和化妝品,甘肅武威現存唯一的西夏碑刻──天民安五年(1094)的《涼州護國寺盛應塔碑》,碑首左右側有兩舞伎。體態豐腴、健美,裸上身,戴寶石冠,身向左右側傾,手持綢帶,赤足,動作對稱,舞姿豪放中又帶嫵媚。
金原為女真。戰國時稱肅慎,原居住在長白山一帶和黑龍江流域。女真族能歌善舞。宋宣和初年,女真民間歌舞“臻蓬蓬”傳入汴梁。據《宣政雜錄》載:“宣和初,收復燕山歸朝,金民居京師,其俗有臻蓬蓬歌,每扣鼓和臻蓬蓬之音為節而舞,人無不喜聞其聲而效之者”1115年,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即位,曾掠汴梁,把宋的圖籍、法器、儀杖帶走,參照唐宋故典沿革,對禮樂進行審議。金宮廷雅樂有文武二舞。文舞名《保大定功之舞》,武舞名《萬國來同之舞》。金的兒童舞很流行,如《傘舞》、《旗舞》、《腰鼓舞》等。河南焦作西馮封村金墓出土的磚雕,有舞傘童子,頭扎雙總角,上身穿開襟短袖小褂,下圍短裙,腰系飄帶,肩扛長傘一柄,吸左腿,右腿半屈,做高躍狀,身向左傾。磚雕高31厘米,雕得栩栩如生。此外還有扛牌童子、擊鼓童子、扛旗童子等,舞姿各不相同,可以想見這些兒童民間舞的風貌。此外在山西襄汾縣永固公社南董金墓出土的散樂磚雕舞伎,頭戴無角幞頭,簪花,穿圓領長袍,系腰帶,著連枝花鑲邊的長裙。左手抱肘於胸,右手彎曲,身向右傾。擺左胯,舞姿和至今流傳在東北滿族地區的腰鈴舞極為相近,可見滿族舞蹈還保留著金代舞蹈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