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簡介
1932年3月21日,唐聚五等人在遼寧
桓仁召開秘密會議,決定成立遼寧民眾救國會和遼寧民眾自衛隊。救國會設政治委員會和軍事委員會,唐聚五為軍事委員會
委員長。4月21日,唐聚五率全團官兵起義,成立了遼寧民眾自衛軍總司令部,他本人被推舉為總司令。當天,唐部舉行誓師大會,通電討日,參加者迅速增至萬餘人。
遼寧民眾自衛軍在唐聚五的領導下,日益強盛,至8月份隊伍已擴大到近20萬人。1932年8月,張學良決定在
通化成立遼寧省臨時政府,領導遼寧人民進行抗日鬥爭,並委任唐聚五為遼寧省政府代理省主席兼遼寧民眾自衛軍總司令,授中將軍銜。在唐聚五的領導下,遼寧民眾自衛軍成為東北抗日力量的生力軍,與日偽軍激戰多次,給日軍以重創,極大地鼓舞了抗日軍民的鬥志。一時間,投身抗日隊伍,在當地形成一股熱潮,就連“九一八”事變前拉桿子聚山頭的
胡匪,也都為東北父老的抗日熱情感化,帶隊伍下山,投入了抗日義勇軍的陣營。
創立者
唐聚五,1898年4月生於吉林省
雙城縣(今黑龍江哈爾濱雙城區)。1915年入奉軍27師當兵,1927年入軍校深造,1938年7月任東北游擊中將總司令。1939年5月,在河北
遷安平台山與日偽軍的激戰中,不幸壯烈犧牲,時年41歲。
發展歷程
偽“滿洲國”成立
1932年3月,在日本侵略者的扶持下,偽“滿洲國”宣告成立。偽“滿洲國”的成立,激起了中國人民的極大憤慨,使人們更加認清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本性。此時,
唐聚五(原遼東陸軍駐桓仁縣一團長)舉旗抗日,先後與十幾支秘密抗日武裝建立聯繫,3月21日在桓仁集會,商討了起義事宜,並確定成立遼寧民眾自衛軍共十八路軍。長白縣編為十二路軍,司令文殿甲。4月21日,遼寧民眾自衛軍在桓仁縣師範學校操場舉行了隆重的抗日誓師大會。10時,唐聚五率遼寧民眾救國會各機關人員及各縣、各路軍代表進入會場。會場內外人山人海,個個揚眉吐氣,喜形於色,氣氛之熱烈,為“九一八”事變以來所未有。在一片掌聲中,遼寧民眾自衛軍總司令唐聚五宣誓就職,並發表了鼓舞人心的演說。他說:“天下事最痛心者莫過於亡國。日本強占我東北三省,今天我們成立民眾自衛軍,就是肩負光復祖國山河的重任,寧可毀家紓難,也要與日軍血戰到底,不達目的決不罷休!”說到這裡,唐聚五取出佩刀,劃破中指,血書“殺敵討逆,救國愛民”八個大字,全場莫不感動。會上,遼寧民眾救國會的代表、各縣代表(包括長白縣)、士兵、民眾和來賓代表都發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講,紛紛揭露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罪行,一致表示,決心到底,直至把日本強盜趕出中國去。會場上“打倒日本強盜!”“打倒偽滿洲國!”“還我河山!”等口號此起彼伏。會後還舉行了遊行活動。
抗日通電
誓師大會結束後,遼寧民眾救國會和自衛軍總司令唐聚五等領導人向全國分別發出了抗日通電和就職通電。
6月初,遼寧民眾自衛軍總司令部由桓仁縣遷到遼東重鎮通化,新賓、桓仁與通化三縣一時成為自衛軍的一個較為穩定的抗日基地。
遼寧民眾自衛軍誓師抗日後,長白、臨江、集安、寬甸等鴨綠江沿岸各縣民眾自衛軍的抗日鬥爭有了很大發展。1932年6月6日夜,日本侵略軍第十九、二十師團各一部,從朝鮮的惠山、中江、滿浦、楚山、昌城等地越過鴨綠江,侵入我長白、臨江、集安、寬甸各縣。在上述各縣的民眾自衛軍和抗日武裝同仇敵愾,為保衛祖國領土進行了頑強的鬥爭。
6月間,自衛軍徐達三(臨江)、李魁武(長白)部為保衛臨江與敵激戰。
李魁武原是長白縣公安大隊長。5月下旬,駐長白縣城的偽軍廖弼宸團第二營撤走之後,李魁武率部抗日,擊斃了親日的偽水上警察署長孟某,將隊伍拉到靠近臨江縣的七道溝一帶,與徐達三部相呼應。後經聯絡,遼寧民眾自衛軍總司令部將李魁武部編為自衛軍第十二大隊。
臨江縣城落入敵手後,6月9日徐達三聯絡各大刀會,相約次日反攻縣城。10日清晨,大刀會青旗會、黃旗會、五旗會各部乘日不備,突破日軍防線沖入街內,消滅敵人數十名。是日夜,徐達三再次率部襲擊日軍據點,長白縣李魁武部亦趕來配合作戰,共擊斃擊傷日軍近百名,取得重大戰果。
合資企業
設在臨江縣
貓耳山的鴨綠江采木公司本屬中日合資企業,經營長白山南麓鴨綠江和渾江上游各林場的採伐和下運。“九·一八”事變後,該公司為日方單獨壟斷。6月,正是長白山區冰融雪化,各木廠編排流放的最好季節,但在抗日武裝日益發展的形勢下,伐木工人或參加抗日軍,或逃散各地,無人再為日本侵略者賣力;同時,李魁武、徐達三等部控制了數段江面,迫使敵採伐和流放木材的活動一度中斷。
1932年夏,遼寧民眾自衛軍發展到全盛時期。桓仁、通化、新賓、金川、撫松、安圖等縣全境,集安、臨江、長白、柳河、輝南、海龍、清原、撫順、寬甸等十餘縣的廣大農村,皆為自衛軍所光復。臨江、長白、撫松掀起捐資、獻槍枝援自衛軍的運動。一時東邊道的抗日救國熱潮,如火如荼,風起雲湧。
通化集會
1932年8月,在抗日鬥爭大好形勢下,遼寧民眾自衛軍總司令部召開會議,集會於通化,總結了自衛軍殺敵討逆的經驗,商討如何爭取抗日戰爭的更大勝利以及解決自衛軍整編等問題。臨江、長白各縣均派代表參加。會議鑒於自衛軍不斷發展壯大,原來的編制已不適應,決定擴大編制,包括原有的各路軍、大隊,共擴編成三十七路軍、十三個大(支)隊。第十五路軍司令英若愚,駐長白;李魁武任第三十六路軍司令。
遼寧民眾自衛軍各部按照通化會議確定的部署,對日偽盤踞各縣據點以及鴨綠江沿岸各縣的據點,相繼發動了新攻勢,給敵人以沉重打擊。
臨江失陷
臨江失陷後不久,唐聚五命令長白十五路軍、集安十八路軍、臨江八路軍的沿江三縣三位一體協同作戰,收復臨江。長白十五路軍由北門進攻,集安十八路軍由東門進攻,臨江八路軍徐達三由西門進攻。日軍頑固死守。徐達三派大刀隊為先鋒攻城,與敵人白刃肉搏,使敵人大炮無效,而敵指揮部被集安十八路軍迫擊炮轟炸起火,敵人倉惶出逃,日軍少佐指揮官和特務隊長均被大刀會砍殺。臨江收復。
1932年8月,在安圖境內駐防的李連科第三路軍,由農事洞渡過鴨綠江,襲擊朝鮮境內的日軍,搗毀日軍警察所,殺死日寇軍、警多人,使日寇惴惴不安。同時,集安十八路軍團長王殿陽,從白馬浪渡江,襲擊朝鮮的日軍,並搗毀白馬浪江心島上的日本警察所,殺死日警、朝奸多人。十八路軍團長張義臣從老虎哨渡過鴨綠江,襲擊駐朝鮮渭源的日軍。同月,駐長白的三十六路軍司令李魁武暗渡鴨綠江,用朝鮮民眾為響導,襲擊了朝鮮三水郡界河之日寇。臨江的徐達山也用朝鮮人為內應,從下馬蹬渡江,進攻慈城的日軍。臨江、長白縣八路軍和三十六路軍合擊,將江界、慈城兩郡攻破,殲滅大量日軍。
大舉進攻
由於日軍第二師團越江部隊和日軍騎兵第一旅團對東邊道大舉進攻,通化、臨江、八道江等地相繼失守,唐聚五率領的民眾自衛軍於10月逐步撤至撫松。由於駐撫松三十七路軍司令王永成暗中降日,唐聚五感到已無法再以撫松作為根據地,而安圖相距太遠,亦不便轉移該處。為此,唐聚五等決定自衛軍各部分別行動,能將隊伍帶至熱河者,儘量帶往熱河;願在當地堅持者可就地堅持(長白三十六路軍司令李魁武率部去靖宇);不能堅持的可就地遣散。唐聚五本人則決定化裝入關請援,以圖再舉。
鬥爭失敗
遼寧民眾自衛軍的大規模抗日鬥爭雖然失敗了,但他們所創造的抗日英雄業績是不可磨滅的。自衛軍的十萬健兒在遼東廣闊戰場上,英勇地抗擊了日軍的入侵,有力地打擊了日偽的統治;自衛軍抗日戰爭的傳統和影響廣泛地留在遼東民眾之中,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游擊戰爭的發展奠定了民眾基礎;自衛軍留在遼東地區的餘部和零散武裝人員,大都加入抗聯或與之聯合作戰。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之下,遼東人民又以更新的姿態投入到轟轟烈烈的抗日鬥爭的洪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