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遼寧冮氏家族
- 原籍:今河北
- 隸屬:正白旗
- 類型:氏族
族譜前言,姓氏淵源,冮氏分布,家乘譜牒,字輩排行,名人,
族譜前言
黑山冮氏族譜前言(部分)
十六世紀中葉的中華大地,滄桑巨變。政權上的幾經更迭,經濟上的豪占強奪,民族的空前劫難,文化的蕩滌融通。漢語言在中原音韻的基礎上增加了新生母J、Q、X,很多漢字有了新的發音,原江字發音為剛,現要讀成疆。為保持姓氏的尊嚴,我們的祖先在漢字形音上,更注重發音,字型作了少許改動,把江字去一點寫成冮。這樣一來,冮字繼承了原古江字的發音,實屬造字,我們的氏族就成了新的年青氏族。
一六四四年九月,福臨入北京,十月既帝位(順治皇帝),十二月發圈地令。滿清入主中原,為解決八旗官兵生計,掠奪土地,大規模地圈占漢人土地。原田主被逐出家門,逼迫遷徙關外墾荒種地,很多農民流離失所,背井離鄉,饑寒交迫,社會秩序動盪不安。順治三年(1647),先祖為求得政治上的庇護,在當時直隸河間府獻縣(屬鰲拜勢力範圍),帶地充軍。奉旨出民入旗,編入漢軍鑲黃旗,任佐領。順治六年(1650),先祖奉旨攜家眷帶兵移居關東奉天紅螺峴山區連山鋪(現葫蘆島市),建屯紮寨,起名:冮家屯(註:1906年清政府在?家屯設撫民廳,後改錦西廳,隸屬錦州府)。康熙八年五月(這年鰲拜死1669。5),先祖奉調遷徙廣陵(現北寧市)衣巫閭山東麓,建屯立寨,名冮家溝。雍正十年五月(1732。5),先祖率族人由冮家溝東移廣寧正白第一旗界內。小黑山以北,墩台山以南,鐘乳山下,建屯立寨,因墩台山有烽火台,起名:冮家台。
彰武縣章古台門的始祖為冮守良、新民馬蹄崗子的始祖為冮義良。顯然冮守良與冮義良是親哥倆。彰武章古台門的譜序“守成文德單,--------,---佐廷”誤用冮守良名為譜序,既冮守良的譜序為良而不為守,後人並不知道先祖還有冮義良,據說為第四代人立譜。遼中縣劉二卜鎮高登卜村的先祖冮仕格,據說源於冮台,由於無譜序可尋,故不敢妄斷。內蒙古扎蘭屯市關門山鄉的先祖為冮發,由於地域遙遠,沒機會和其後人直接接觸,情況不詳。
紅螺峴山區的冮家屯(現名葫蘆島市鋼屯)葬有三座祖墳,廣陵(現北寧市冮家)衣巫閭山東的冮家溝葬有七座祖墳還有很多田地,遷居冮台時,每年十月左右,族人趕著馬車去冮家溝那裡收租子祭掃祖墳,回來後殺豬宰羊祭奠祖先,氏族歡聚一堂,開懷暢飲共敘家常,歡歡喜喜準備過新年。那時我們氏族譜表由冮顯臣一家供奉,氏族中每家娶親生子都要到他家拜祖,並把新人或孩子的名字添入譜表。冮台、馬蹄崗子、章古台門氏族都供奉祖先太太,故疑源於一個祖先,曾是一家人。
冮顯泰,俗稱老營長、撫順、遼陽、黑山一帶有很多他的傳聞佳話,對後人產生很多激勵。冮顯珍俗稱老團長、第一次直奉戰爭中全軍覆沒,只落個光棍團長。他們兩個與張作霖家族的關聯是很好的文學素材與歷史資料,《瀋陽文史資料》第五輯(1984年3月),關於徵集《瀋陽文史資料》參考題目中軍政歷史人物——奉系軍閥時期第六項:軍政人物中就有冮顯泰,冮顯珍。
先祖在第一次定立家譜中發出感慨“可惜先祖展經綸,遺留田地為兒孫。至今族內文風斷,恭錄譜書示後人。”已經意識到文化對氏族發展的重要性,寄希望於後人,故立譜書:“天仕單朝文,----,---尚憲。”那時候我們氏族並不大,正象譜書記載“先遠三代宗親”,所以修訂家譜足不出戶就能辦到。
第二次整理家譜時為民國三年冮殿升在他所留下家譜中寫出“幼讀詩書十幾年,文未發科武未諳。只落餬口舌耕業,愧見先祖到黃泉。”那時候科舉已廢,行武時髦,但他對武又不熟悉,只能靠教書謀生的感慨。當時氏族勢力大,凝聚力強,回家探親祭掃祖墓者頻繁,外部情況清楚,整理家譜可以人不出村就能辦到。
第三次整理家譜時,已是新中國成立後,百廢待興,公有制的建立衝擊了私有觀念與財產,一切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的思想意識受到嚴重壓抑,人際關係有了新的內容,個人的進步必須體現在同私有觀念與財產的決裂上,氏族基礎發生了動搖,血統觀念日趨淡薄,從殿字開始,起名已不受譜序約束,隨意性很強,氏族的凝聚力已不復存在。在這種情況下,還有少數人滿懷對祖先的敬意,對氏族的親情,留下一本本手抄本,並做了有限的補訂,局限在自己生活的圈子裡,為這次家譜整理奠定了很好平台。
第四次整理家譜是在改革開放政策遍地開花結果的時候,新的社會經濟關係建立,開闢了新的視野,人們生活條件明顯得到改善,群體的文化素質空前提高,經濟的增長,生活的改善,以不再是簡單的個人行為,好的社會關係能創造財富已為大家所接受,志同道合的群體能創造財富也已為大家所接受,在這些活動中人的素質是至關重要的。社會活動的快節奏,使人們對資本的運用與理解有了新的飛躍。資本,在經濟生活中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倍受青睞。氏族是社會資本,新的氏族觀念也就萌發出來,尋親訪友日趨增多,尋根問祖也日趨增多,這時候人們感到急需一部既能反映自己的過去又要體現現代氏族情況的家譜。
第四次整理家譜工作量之大,覆蓋面之廣,是空前未有,它充分利用了高新技術手段與資訊時代的到來。樹森大叔為擴大家譜接續規模上,八次去冮台,抄一百七十七戶的戶口,又對四十多人進行走訪,座談,訪七台子時,在冮明武的熱情幫助下,當即完成九十一人的接續。黑山縣內冮氏族人的接續,歷時六十多天,查找外地冮氏族人發出信件二十八封,共撥打長途電話四十六次。查到冮樹卓、冮樹振等多人的後代子孫。為冮樹昌、冮樹春、冮殿榮等找到了後人。家譜中記載冮顯明沒有後人,在走訪中經發現有有誤,所以這次接續為他進行了更正。彰武縣氏族情況的收集,在冮雨林的帶領下,冮殿坤、冮峰出來協助,他僅用二十多天就走訪十四個村屯,完成了三百八十九人的資料收集,把資料送到黑山。筆者聽到有人接續家譜的訊息後,幾次專程來到黑山,了解工作進展情況,並且親自去黑山縣八道壕鄉冮台、彰武縣及彰武縣西六家子鄉甘九窩鋪村、遼寧省新民縣東蛇山子鄉馬蹄崗子村、長春市南關區幸福鄉、要以接續的家譜為藍本,用科學的方法編排成冊留給族人,由此看來一部家譜是凝聚幾代冮氏族人心血的歷史譜書。
家譜接續中了解到族人較集中居住的地方有:黑山縣八道壕鄉冮台、大虎山鄉七台子、丁馬窩卜;彰武縣的哈爾套鄉黃花村杏樹窪子、何家;豐田鄉小王家村、紅山村、四間房村;平安鄉四家子、趙家屯;五蜂鎮東升村;四合城鄉土城子;盤山縣喜彬鄉錢家村;法庫縣包家鎮十家子村;阜新縣富榮鎮鄉王金荒村;北寧市高力板鄉陳屯村;錦西高橋鎮上坎子村;海城市牛莊;長春市南關區幸福鄉光明村;內蒙古通遼市;與我族譜序不同的冮族人居住的地點是:遼寧省新民縣東蛇山子鄉馬蹄崗子村;彰武縣西六家子鄉甘九窩鋪村;遼中縣劉二卜鎮高登卜村;四川省彭縣。另外與我冮姓音同字不同的剛姓人的地點是:遼陽市塔子嶺鄉剛家卜村;河北省肅寧縣沃北鄉大王莊;西豐縣樂善鄉公河屯。
姓氏淵源
單一淵源:源於滿族,出自漢族轉滿族之某姓氏,屬於避難漢化改姓為氏。滿族冮氏起源有三種相似的說法:
1.據《冮氏家譜》的記載:
明朝末期有五個兄弟,原為漢族,名字分別為冮恭、冮寬、冮信、冮敏、冮惠,原籍為今河北獻縣鐵甲莊。在清兵入關時加入旗籍,最開始時隸屬鑲紅旗,原屬滿洲鑲紅旗,跟著努爾哈赤一路征戰,後來因為立下了戰功,改隸屬正白旗。五兄弟先後在今遼寧錦州城西、黑山冮台、北寧冮家溝等地居住,後五兄弟因戰亂而分散,又留在關東發展,老祖宗叫冮惠,留下了冮家屯,冮家店,冮家窩棚等等後人聚集地。
近有學者認為,由於在很長一段歷史時間內《冮氏家譜》嚴重斷代,無人修復、續寫,或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現有的家譜也是僅為後人憑記憶完成的,偏誤的可能姓極大。今查河北省獻縣鐵甲莊一帶,在歷史上並無此姓氏族群生息,因此,冮氏源發河北獻縣的記述則有可質疑之處。
此說有待進一步考證。
2.亦是據《冮氏族譜》的記載:
明朝末期有五個兄弟,原為漢族江氏族人,原籍為今山東南部地區。後因為犯當朝之罪而一同逃亡,從山東沿海北上,在遼東半島登岸,隱姓埋名在今遼寧錦州城附近定居,後因清軍為入關而擴充軍隊,被編入旗,成為滿族人。而因為其原籍方言中“江”字讀音作gāng,所以“冮”很可能就是“江”的方言音。
近有學者認為,這一支冮氏若如此說,則原應屬江氏。據說在清朝時期曾屬於滿洲鑲紅旗。從其氏族主要聚居區來看,在歷史上並沒有能隨滿清王朝入關,因此做官的人也不多,應該屬於滿洲氏族中地位比較低下的一支。可能是由於早期滿清建立時征服的其它小部落,或是漢族的邊民歸降以後被賜予的姓氏。一般來說,滿清王朝將這樣的民眾多劃歸定居在關外滿族的發源地一帶居住,以便於控制。南方的冮氏族人,應該是近代少量遷居過去的。
此說有待進一步考證。
3.傳說:
瀋陽冮氏,祖上是明朝五位大臣,在明清之際結義反清復明,後來明朝覆亡,其族人被編入滿洲鑲紅旗。於是取“江山”的“江”去一點作為家族姓氏,以志失國之恥。據今遼寧省錦州市冮氏一族的老輩人述說:冮氏祖上即為滿洲人,隸屬鑲黃旗(一說隸屬漢旗鑲紅旗),為地方官員,轄管遼寧漕運。後因得罪朝廷或地方豪吏,被迫逃亡。故此將原來的滿族姓氏改為“冮”,遂有冮氏家族。
此說有待進一步考證。
冮氏分布
今四川省的巴中地區,遼寧省的錦州、本溪、新民縣蛇山子鄉小塔村和馬蹄子村、鳳城、黑山縣冮台村等地區,福建省的龍巖、三明、南平等地區,吉林省的白城、長春等地區,黑龍江省,雲南省昭通市等地,均有冮氏族人分布。
冮氏在東北地區是一個較常見的姓,分布較廣。
家乘譜牒
遼東冮氏家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油印本一冊。現被收藏在遼寧省新民縣蛇山子鄉小塔村。奉天冮氏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遼寧省瀋陽市圖書館。
字輩排行
遼寧瀋陽冮氏字輩:“天仕單昭文(萬)(單)顯樹殿(林)明貴慶永恩議根尚獻”。遼寧錦州冮氏字輩:“……樹殿林明貴慶顯……”。
名人
冮 瑞:(公元1958~今),滿族,遼寧本溪人。著名國家公務員。冮瑞1984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0年2月參加工作。在職研究生學歷。
歷任遼寧省經濟委員會副主任、省口岸辦公室主任(正廳級)。
2005年7月任遼寧省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黨組副書記。2006年2月任本溪市委副書記,代市長。
2007年1月任本溪市委副書記,市長。
冮樹革:(生卒年待考),遼寧瀋陽人。著名社會學專家。
北京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著有《社會穩定與社會和諧》、《瑞典的社會救助制度》、《用社會學理論解析和諧社會》、《中國農村社會變遷與農民現代性的提升》、《法律與和諧社會》、《北京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調查研究》、
冮國寶:(公元1926~1997年),遼寧瀋陽人。尚式形意傳人。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延習著尚式形意拳的一個支脈,是由該派拳法創始人尚雲祥的關門弟子李文彬(公元1918~1997年)所傳。李文彬的四大弟子分別為冮國寶,左逢源,呂太敏,李宏。
在尚式形意拳第二代傳人中,冮國寶對尚式形意拳的繼承和傳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冮國寶自幼嗜武,聰穎勤奮,九歲拜師習武。苦練武術基本功及少林拳。1950年10月由瀋陽隨工廠遷居齊齊哈爾市,1951年拜李文彬為師,專習尚式形意拳,成為李文彬先生四大弟子之一。
冮國寶幾十年如一日,不畏嚴寒酷暑練功、找勁,他常說,檢驗技藝唯一標準就是實踐。
冮國寶出手作拳,充分體現了尚式形意拳的迅猛剛實、步伐矯健、身手嚴整、動作舒展的特點,其連貫動作如風馳電掣,有無堅不摧、攻無不克的威力。動作時,手腳齊到、內勁充盈、爆發勁大,真正做到了形神和一。
冮國寶武德高尚,為人耿直謙和,令人景仰,無愧於其師李文彬所贈“上德精武”四個大字。他幾十年如一日苦心施教,培養了多批德才兼備、體用兼強的弟子,使尚式形意拳日趨興旺,為尚式形意拳的傳乘做出了突出貢獻!
冮大林:(公元1975~今),黑龍江哈爾濱人。著名基礎教育家。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風華中學語文老師。
他的最大特點就是語文課講得好,知識廣博,言辭優美,表達流暢,風格儒雅,機智幽默,富於愛心,責任心,耐心。而且他多才多藝,文武雙全。
文的:精通行、草、篆、楷、隸諸般書法;散文和小說在全國都獲過獎;簡筆畫形象生動,素描黑白色彩立體感特強,水粉畫更是栩栩如生;他寫的詩歌非常動人,也獲過國家級別獎次;對於中國古典詩詞更是背得多,讀得好,講得精。唱歌唱得特別好,學誰像誰,而且他自己的美聲唱法也相當的棒;講笑話和故事更是一流棒!
武的:別看他很胖,將近有二百斤,但是跑得快,連體育老師都追不上他。而且桌球、足球、籃球、排球、檯球、彈球樣樣都是拿得起放得下。他還學過摔跤、散打!為了見義救人,身上還留下了刀疤!
最重要的是,冮大林非常有愛心:七月流火的盛夏的語文課,七十個人的教室就像蒸籠一樣,可是冮大林卻一邊講課,一邊在狹窄的過道里不斷的走著,爭取給每一個學生扇扇子,卻把自己熱得大汗淋漓,汗流浹背。
冮大林一直以來非常受學生們的愛戴。
冮順奎:(公元1962~今),雲南昭通人。著名中西醫結合主任醫師。
1984年畢業於雲南中醫學院,雲南省中醫藥學會腎臟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雲南省中西醫結合學會理事,昭通市醫學會理事。
發表學術論文二十多篇,主編著作一部,參加編寫著作一部,獲市級科技進步獎四項。
2003年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選拔培養為“優秀中醫臨床人才”,2005年評為“雲南省名中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有較高的學術技術和臨床實踐能力,擅長診治腎病、風濕病、呼吸系統疾病、肛腸疾病等。
冮森林:(生卒年待考),吉林長春人。著名傳染病防疫學專家。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鼠疫布氏菌病預防控制基地,吉林省地方病第一防治研究所所長。
著有《近年中國布氏菌病疫情及其分析》、《全國布氏菌病防治工作調研報告》、《吉林省布氏菌病疫情現狀及控制措施》、《布氏菌病全國重點監測點1990~2001年監測結果分析》、《吉林省農村飲用水與環境衛生現狀調查》等。
2006年吉林省五一勞動獎狀、獎章獲得者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