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傳性黃斑變性

遺傳性黃斑變性

家族遺傳病,

家族遺傳病

概念:
本病由Best於1905年首先作了詳細描述,故又稱Best病。發病年齡一般在3歲~15歲,也可見於剛出生的嬰兒及老年患者,但多數在7歲以前。由於病變發展極緩慢,早期對視力影響又較輕,待視力下降來就診時,已常為晚期病變。
病因:
本病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其發病機制目前尚不清楚。關於發生時間及病變部位有多種推測,但多數學者支持本病為先天性的,其損害部位主要位於色素上皮層。
臨床表現:
本病早期即使黃斑部出現明顯的病變也可保持良好視力,病變晚期可有一定程度的視力減退。但所有患者,即使是早期患者或基因攜帶者的眼電圖檢查均異常。根據眼底檢查本病分為四期即靜止期、囊腫期、囊腫破裂期和變性萎縮期。
靜止期眼底可無明顯改變,少數患者黃斑部可出現色素紊亂。
囊腫期可見黃斑區有大小約為1/2-4pD的圓形或橢圓形,境界鮮明的卵黃樣病灶位於視網膜之下,此期可保持數年不變。
在破裂期,囊內卵黃樣物質流出,呈條塊狀波及整個黃斑部,類似炎症改變。卵黃樣物質可被全部吸收,亦可部分地被吸收,如部分吸收,殘留於囊內下半部物質,形同“前房積膿”。此後卵黃樣物質可再分泌、再吸收,如此反覆。
變性萎縮期,最終視網膜脈絡膜出現盤狀萎縮,視力常降至0.1~0.4。眼底螢光血管造影,在囊腫期可不見螢光,但在造影后期有時可見少量著色。囊腫破裂後內容物流出,局部螢光可明顯增強。
治療:
①本病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對散發病例的家庭成員應作眼電圖檢查,如眼電圖異常而無眼底其他表現為基因攜帶者,其後代仍可能發病。
②目前尚無特殊治療方法,當視網膜下新生血管形成時,可試用雷射治療。
2?少年型黃斑變性
本病由Stargardt於1909年首先報導,故又稱Stargardt病。發病年齡一般在6歲~20歲之間,無明顯性別差異。其主要特徵為雙眼呈對稱性緩慢進行性黃斑部損害,最後導致中心視力高度障礙。
臨床表現:
在病變初期, 眼底還未發生改變時,患兒視力已明顯下降且不能矯正,常被誤診為弱視,病變晚期視力可高度障礙。由於錐體細胞的損害,患兒可同時伴有不同程度的晝盲以及色覺障礙,視野檢查可出現相應的中心暗點。
眼電圖(EOG)檢查光峰與暗谷比值(L/D)正常或降低。初發病時眼底可無改變,但中心視力已開始下降,眼底螢光造影,黃斑部已可顯示細小弱螢光點。進一步發展,黃斑部中心凹反光點消失。黃斑部相繼出現灰黃色或棕色細小斑點,並逐漸發展成約1.5~2PD大小橫橢圓形、邊界清晰的萎縮區,並不斷地緩慢發展擴大,但一般不超過顳側視網膜上下中央動脈所環繞的區域。此時螢光造影不僅萎縮區呈現強螢光,其周圍還可見到細小螢光斑點,提示病變在緩慢發展。病變晚期,脈絡膜血管亦萎縮,形成白色疤痕,其中雜有色素斑。
治療:目前尚無特殊治療方法,中心視力障礙者閱讀時可配戴助視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