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發性毒作用

遲發性毒作用

遲發性毒作用是指在一次或多次接觸某種外源化學物後,經一定時間間隔才出現的毒性作用。如某些有機磷類物質有遲發性神經毒,在急性中毒恢復後10d左右,可出現肢體麻痹、共濟失調等病變。而致癌物往往有20至30年的潛伏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遲發性毒作用
  • 外文名:Delayed toxic effects
毒性作用分類,套用,

毒性作用分類

化學物的毒性作用可根據其特點、發生的時間和部位進行分類。
1.速發與遲發作用速發作用指某些化學物與機體接觸後在短時間內出現的毒效應。遲發作用指機體接觸化學物後,經過一定的時間間隔才表現出來的毒效應。
2.局部與全身作用局部作用指發生在化學物與機體直接接觸部位處的損傷作用。全身作用是指化學物吸收入血後,經分布過程到達體內其他組織器官所引起的毒效應。
3.可逆與不可逆作用可逆作用指停止接觸化學物後,造成的損傷可以逐漸恢復。不可逆作用是指停止接觸化學物後,損傷不能恢復,甚至進一步發展加重。
4.過敏性反應過敏性反應也稱變態反應,是一種有害的免疫介導反應。該反應與一般的毒性反應不同,需要有致敏和激發兩次接觸,不呈典型的S型劑量 -反應曲線。
5.特異體質反應特異體質反應是指某些人有先天性的遺傳缺陷,因而對於某些化學物表現出異常的反應性。

套用

重症急性CO中毒病人經過治療神志清醒後,3周內可以出現遺忘綜合徵、木僵、痴呆或去皮層強直等遲發性腦病,發生率可達20%左右,其病理改變主要為血栓形成、皮質及基底節區局灶性軟化和皮質下白質廣泛脫髓鞘病變。本課題通過對CO中毒病人進行MDA、ET-1、CGRP、PT、APTT動態觀察及不同藥物與方法的綜合治療,探討預防和減少遲發性腦病發生的有效方法。本研究套用納洛酮、低分子量肝素治療CO中毒取得了明顯減少遲發性腦病發生的效果。納洛酮治療作用在於通過拮抗B-內啡肽(B-EP)對腦細胞的損害,促進腦缺血後的神經功能恢復,縮短昏迷時間。肝素(UFH)具有抗凝血、抗血栓作用,還抑制中性多形核白細胞激活,可減少氧自由基(O2-、H2O2、OH、1O2)生成,並促使超氧歧化酶(SOD)釋放,以中和已生成的氧自由基,從而減輕組織損害,同時,UFH通過抑制血管平滑肌細胞(VSMC)增殖可降低其收縮性,增強血管擴張。低分子量肝素(LMWH)由於具有UFH的抗凝作用,而甚少有出血等副作用,常規劑量勿需實驗監測,皮下注射生物利用度高。納洛酮亦有抑制脂質過氧化反應、減輕腦缺血再灌注損傷作用。此兩種藥物合用,有清除氧自由基與緩解ET的持續收縮血管作用,起到了促醒、抗凝、改善腦血供應、恢復神經細胞功能、減少遲發性腦病發生的作用,明顯改善了預後,提高了生活質量,降低致殘率和死亡率,治療效果明顯優於另外兩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