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淋巴毒素
- 外文名:lymphotoxin
- 性質:細胞因子
- 別稱:腫瘤壞死因子β
- 作用:抑制腫瘤生長
- 分類:LT-α和LT-β
細胞介紹,發現,結構特點,LT-β受體,生物學功能,
細胞介紹
淋巴毒素(lymphotoxin,LT)是最早發現的細胞因子之一,LT是淋巴細胞受抗原或有絲分裂原等刺激活化後及在某些腫瘤、自身免疫病的情況下產生分泌的一種細胞因子。雖然LT與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在分子結構和活性區域上相似,二者的有些生物學活性類似,但是它們的不同之處也是很明顯的:LT特有LTβ及其受體,兩種細胞因子對腫瘤細胞的結合能力及體內外殺傷活性也存在差異。
根據TNF來源的差異,人們將單核 / 巨噬細胞所產生的TNF稱為腫瘤壞死因子-α(TNF- α),把T細胞產生的TNF稱為腫瘤壞死因子-β(TNF- β),即LT。
LT分為膜結合和可溶性兩種形式:膜結合的LT以LT-α和LT-β的亞單位結合形成的複合物形式分布在細胞膜上;分泌到細胞外的可溶性形式稱為LT-α,分泌型的LT-α通過與LT-β非共價結合而錨定於細胞表面,共同形成表面LT。LT-β是一種33×103的膜蛋白分子,能提供位點和LT-α結合。
近年來,隨著LT基因工程產品的成功開發,LT作為抗腫瘤藥物的實驗研究的不斷深入,顯示LT也許是一種具有較好療效的細胞因子。
發現
1967年,Ruddle和Waksman在研究遲發性過敏現象(delayed hypersensitivity)時發現了淋巴毒素。淋巴毒素又稱腫瘤壞死因子β,與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是兩個密切相關的細胞因子,同屬TNF家族,兩者的可溶性形式均以三聚體方式結合相同的細胞表面受體,產生完全類似但不相同的效應。其中之一是均能直接殺傷某些腫瘤細胞,它們的命名由此而來。LT與TNF-α有許多相似的生物學功能,例如對多種腫瘤細胞的殺傷作用,參與免疫反應的調節,對炎症反應的調節,誘導多種分化細胞的抗原表達等。LT與腫瘤壞死因子-α(TNF- α)是兩個密切相關的細胞因子,同屬轉移因子(TNF)家族,兩者在基因定位、分子結構、受體親和力及生物學功能方面非常相似。
結構特點
人淋巴毒素和腫瘤壞死因子α基因是緊密連鎖的兩個單拷貝基因,位於第六號染色體6p23一6q12之間。Carrol等人證實這兩個基因位於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基因簇中,在補體C2與HLA-B位點之間,兩者相距僅1.1kb。小鼠的這兩個基因被定位於第17號染色體,而且也與小鼠MHC緊密連鎖。人LT基因全長3037bp,TNF-α基因全長3634bp,它們都是由3個內含子和4個外顯子組成。LT的信號肽由34個胺基酸組成,成熟蛋白質含有171個胺基酸;TNF-a的信號肽有76個胺基酸,成熟蛋白有157個胺基酸。
與TNF-α相似,淋巴毒素也有膜結合和可溶性兩種形式:分泌到細胞外的可溶性形式稱為Llb(即基因工程領域通常所說的淋巴毒素);膜結合的淋巴毒素以LTα和LTβ的亞單位結合形成的複合物形式分布在細胞膜上,LTβ是一種33KD的膜蛋白分子,能提供位點和LTα結合。
LT-β受體
LT- βR 是 TNF 受體超家族(TNFRSF)成員之一,是調節組織和器官內環境穩態的重要中間介質。人類LT- βR 基因(LT- βR 或 TNFRSF- 3) 位於常染色體(CHR)12 上,與其他 TNFRSF 成員基因編碼相似,即TNFR- 1(TNFRSF1A)和 CD27(TNFRSF12A)。LT- βR基因編碼含有 435 個胺基酸的 I 型糖基化蛋白,它由 3個主要結構域組成:胞外段(ECD)、跨膜段(TMD)和胞內結構域(ICD),也被稱為胞漿區(CD)。
LT- βR 可以激活 NF- κB 途徑,促進炎症的發生。LT- α 和 LT- β 表達於活化的淋巴細胞、樹突狀細胞、淋巴組織誘導細胞。相應的受體(LT- βR)廣泛表達於內皮細胞、成纖維細胞、上皮細胞、單核細胞和樹突狀細胞。目前已經發現LT- βR涉及許多過程,如肝再生,脂質平衡,自身免疫疾病,次級淋巴器官和脾臟的發育。在免疫系統中,LT- βR 起到信號傳遞的功能,一旦它的調節異常將會導致自身免疫和炎症性疾病,包括類風濕關節炎,乾燥綜合徵,自身免疫性胰腺炎、肝炎、結腸炎。
生物學功能
淋巴毒素具有廣泛的抗瘤譜和明顯抑制腫瘤生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