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甫鼓

達甫鼓

到烘托各種不同樂曲情緒的作用,因此,維吾爾族尤為喜愛。

維吾爾族民間通常用三種達甫鼓:一種是為民間職業歌唱家所用,專為維吾爾族古典音樂木卡姆和多郎賽乃姆伴奏的小手鼓;一種是為一般農民和市民所使用,並常為舞台歌舞伴奏的中型手鼓;一種則專為民間巫師用以“驅鬼”治病的大手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達甫鼓
  • 外文名:daf
  • 起源地:中東地區
  • 分類:小手鼓,中手鼓,大手鼓
  • 使用民族:維吾爾族,烏茲別克族,塔吉克族
  •  特色:發音清脆響亮,聲音變化幅度大
  • 表現資料:十二木卡姆,民間舞等
  • 代表舞蹈:《胡旋舞》,《胡騰舞》等
基本資料,傳說故事,歌舞著稱,聯繫密切,表現資料,民族派色,對其評價,

基本資料

達甫鼓
維吾爾族人民離不開達甫鼓,無論是平時娛樂或婚禮喜慶,賽馬叼羊都有達甫鼓的身影。每當人們看到維吾爾族的歌舞時,總會聽到清脆悅耳的手鼓聲。左手執鼓,右手擊奏,因在擊奏時發出“達”和“甫”的不同意響而稱之為“達甫”。

傳說故事

在敦煌北魏的壁畫中已出現過鼓形像,它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關於達甫鼓,在新疆的南部還流傳著一個古老而動人的故事。
古老的傳說,勇敢的青年,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
那是一個久遠的年代,在崑崙山下居住的維吾爾族人和睦相處,過著安居樂業的生活,平靜的生活也是他們所希望的。在這裡叢林密集,氣候濕潤,物產富富。但是好景不長,那時一年的夏天,不知從何處來了一條十多米長的巨蟒,背上長著黑白花紋、血紅的眼睛,兇猛異常。周圍的鳥獸成為了它的盤中餐,居民的牲畜都被它吞食了,到最後,路上來往的行人也沒能倖免。百姓成天提心弔膽,在白天不敢出門,在夜間不敢點燈,一切籠罩在恐怖之中!
巨蟒之災的事情傳到了一位青年獵手達甫的耳多里,小伙子決心要為民除害。於是他帶著食物、弓箭和鋒利的長劍,埋伏在森林裡,尋找了三天三夜,但是巨蟒還是沒有出現。三天三夜過去了,達甫沒合眼,拖著疲憊的身體他繼續尋找蟒蛇的蹤影。
到了第四天,他撐不住了,真想躺在草叢裡好好的睡一覺。但是巨蟒一旦出來了呢?為了不使自己打瞌睡,達甫砍了一截松枝,彎成圓圈,蒙上羊皮,做成一個單面鼓。他一邊用手擊鼓一邊高聲地唱道:
我猛擊羊皮鼓引蛇出洞,
誓將那兇殘的惡魔剷除。
彎強弓舉利刃為民除害,
剝蟒皮傲手鼓讓千家敲擊。
達甫憤怒的歌曲還沒有唱完,仰頭猛見樹上纏著一條大長蟲,突然從大樹上躥下,向他撲來。巨蟒火舌噴吐粘液,兇猛異常。達甫縱身躍起,揮刀向蟒蛇砍過去,不料刀砍在樹上,待他拔刀之際,蟒蛇猛撲過來。達甫眼疾手快,張弓搭箭,一箭射中了蟒蛇的眼睛。蟒蛇疼痛難忍,帶傷掙扎反撲,用尾巴猛抽達甫,獵手被抽倒在地,一下子撞在羊皮鼓上,只聽到“冬”的一聲,蟒蛇受驚敗退,原來惡蟒蛇懼怕鼓聲。
達甫急中生智,於是揮拳“冬冬冬”猛敲羊皮鼓,聲音如雷,蟒蛇受驚敗逃。這時達甫飛身躍起,舉刀向蟒蛇猛劈過去,蟒蛇被攔腰斷為兩截,在地上蠕動翻滾了幾下,血液流幹了,便死去了。
惡蟒蛇被除,崑崙山麓又呈笑顏。維吾爾人又恢復了從前的安定寧靜的生活。人們為了表達達甫為民除害的功績,他們剝蟒皮做鼓,取名為“達甫鼓”。從此,維吾爾族就有了自己心愛的樂器手鼓。

歌舞著稱

新疆自古以歌舞著稱,隋唐時期,西域的歌舞不斷流入內地,引起詩人們的極大興趣。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胡旋女》詩中就對西域歌舞作了栩栩如生的描述:舞者“心應弦,手應鼓”,一會兒像雪花飄搖於空中,一會兒如蓬草革迎風起舞,左旋右轉,千姿百態,美妙動人。

聯繫密切

維吾爾的歌舞與這些西域樂舞聯繫十分密切。以《胡旋舞》,《胡騰舞》等為代表的西域舞蹈節拍鮮明、奔騰歡快,多旋轉和蹬踏動作。這就需要有節奏撼的打擊樂器的指揮和渲染,予以伴奏。
古代新疆有答臘鼓、毛圓鼓、都縣鼓、候提鼓、雞婁鼓、腰鼓、羯鼓等眾多的打擊樂器。在長期的歷史演變過程中,這些西域打擊樂器已被今天新疆少數民族的達甫鼓、納格拉(鐵鼓)、冬巴鼓等打擊樂器代替了。

表現資料

“葡萄舞”是維吾爾族著名的創作舞蹈。它以優美的舞姿表現了維吾爾姑娘在園中栽葡萄、修枝、澆灌、採摘等勞動活動情節。它的手鼓伴奏,不但起著配合舞蹈節奏的作用,而且用以烘托情節氣氛,表達姑娘內心的情感,當姑娘摘下初熱的葡萄晶嘗,它的酸味使姑娘搖頭不巳時,手鼓輕擊,似輕聲細語告訴姑娘:“葡萄尚未成熟”。當姑娘摘收葡萄時,手鼓節奏急如雨點,烘托著熱烈歡騰的舞蹈,充分表現了人們豐收的喜悅,真是引人入勝。

民族派色

達甫鼓因廢除鼓槌,用手敲擊,故俗稱手鼓。鼓框木製,圓而扁平,周圍裝有許多小鐵環,表面蒙以羊皮、牛皮或蟒皮,其中以蟒皮音色最好。它的發音清脆響亮,聲音力度變化幅度較大,技巧靈活,可以起到烘托各種不同樂曲情緒的作用。

對其評價

它不僅流行於維吾爾族鼓吹樂,同時也是新疆其他少數民族如哈薩克、塔吉克、烏茲別克、柯爾克孜和塔塔爾等民族樂隊中不可缺少的樂器。達甫有豐富的演奏技巧,長期以來形成了不同特色的演奏風格與鼓點的花樣繁多,有擊心,敲邊、滾、彈、拍等演奏方法。可以說是最富有新疆民族特流派色的代表性打擊樂器。
它充分體現了新疆各族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創造能力,也同樣體現了他們高度的審美力和鑑賞水平。
今天在維吾爾大型古典音樂木卡姆,賽乃姆的音樂伴奏中,手鼓是不可缺少的。如果說音樂是舞蹈的“靈魂”的話,那么手鼓可以說是維吾爾歌舞伴奏的“脊樑”了。每逢伊斯蘭教的肉孜節、古爾邦節或婚禮喜慶的日子裡,男女老少聚集在一起,達甫鼓一敲響,人們隨鼓樂起舞,整個場面呈現出狂歡的高潮。
打擊樂器中,比較重要的還有納格拉,漢語稱鐵鼓。據說古代人們把它系在馬鞍上作為戰鼓作用,大約在9世紀以後,才正式成為維吾爾族的打擊樂器。鼓形似花盆,鼓面蒙駱駝皮或牛皮,六個納格拉為一套,每套分大中小三組,每組兩個,一奏高音,一奏低音,相差4—5度,用木捧敲擊。每逢喜慶的節日,鼓手們登上屋頂,敲起納格拉,吹起新疆嗩吶,人們翩翩起舞。每當古爾邦節或是肉孜節,人們便在喀什艾提尕廣場上隨著納格拉的鼓聲和嗩吶聲,跳起狂熱的薩瑪舞。這樂鼓聲不僅增加了節日的歡樂氣氛,而且充分表達了民族風格。
還有以塔西(石頭)和木勺為打擊樂器的,這兩種樂器在演奏時可以奏出多種類形的節奏,豐富了樂隊的表現色彩,富有民族特色。這些種類眾多的樂器為演奏和表現豐富的維吾爾族樂曲,做出了各自的貢獻。很顯然,這些維吾爾族樂器都是中華民族樂器寶庫中的明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